Friday, 4 October 2019

盧斯達:馬英九對「大陸現狀」下的儒家復興相當天真

中國重視儒學是改邪歸正,還是邪上加邪?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在孔子誕辰發文,批評蔡政府年年缺席祭孔、教育搞去中國化,又說中國近30年「改邪歸正」,重視儒學。在這個語境下,究竟是儒教還是儒學,有非常不一樣的意義。如果是「儒教」,根據「政教分離」原則,政府是維護宗教自由的制度,而不應該是宗教的參加者。

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在現實政治中往往並不是非黑即白。例如有大量基督徒人口的美國,基督教經常獲得獨厚。例如美國國會協助舉辦的「早餐祈禱會」,戰後每一個總統包括現在的川普都會出席,「上帝」也經常在國家儀軌中出現。不過說到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還是明文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關於設立國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儒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理應獲得保護,不過作為制度的政權不參與(但也不否定),理應視作進步。

民間還是可以有儒學、有儒者,但儒教不應獲得政權優待和加持。政府不去加持儒教,不等於批儒反儒,只是做回中立者的角色。今時今日還存在孔子後代世襲的奉祀官,本來就已經是優容;至於如果不是儒教,而是儒學,那也是一種研究和學問而已,更不應違背現代的政治原則。

對現代性的抵抗

當然,這個問題的內層,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反祖張力」,即「對現代性的抵抗」。從政者通過「政府應否奉孔」的問題,討論的其實是「誰能代表中國」的問題,這個題旨其實是「誰能代表人民」的反題。中共在毛澤東時期認為孔子是「封建落後」的代表,只是一個草人,事實上儒學的流行,並不在封建 (周) 時期,在封建時期最流行的學問是墨家和講求個性解放的楊朱學說。《孟子·滕文公篇》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這是孔門弟子都承認的。

儒學被訂為「國教」,與政權結合,成為儒教,是在漢武帝時期,那是一個中原政權由相對鬆散的封建形態 (存在中央、郡國和侯王國),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階段。對外 (例如匈奴、韓半島)也是一個帝國主義和托殖階段。漢武帝的儒教,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又是不一樣的東西。前者其實是對帝國制度的合法性論述,也就是說為甚麼帝國為甚麼有權力擴張?包括攻打其他民族,以及內部加強中央和皇帝的權力?董仲舒的那一套注解,是「為君父及帝國辯護」,包括「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這類君權神授的思想、將君權父權王權共冶一爐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是在這個時期提出,並獲得政權推廣。也就是說,天下是一個的,而天將統治權授予天子,只有天能過問,實際上就是暗示皇帝的權力不受任何節制,那個授權過程是神秘的。

余英時說那是「制度性的儒家」,但我們不妨脫離「甚麼才是真正的儒家」,好去探究「實存的儒教」。這套關於帝國擴張和存在合法性的護教學,其實才是儒教綱常的核心。因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最終是一個一層一層往上臣服的金字塔,而金字塔的頂點必然是集「君、父」於一身的皇帝。而現代不是這樣講的,現代不是講神權,也不是講王權,而是講民權。政府的權力是否合法,在於被統治者是否同意。

「民國」已不承認儒教核心的政治護教學

彌爾 (J.S.Mill) 認為「政府的問題該由被統治者決定」,洛克 (Locke) 說政府和人民之間存在無形的契約,並沒有天經地義的統治關係。但儒教是說誰代表那個沉默的天,以及誰獲得之前那個代理人的權力(道統)。可以判定中國傳統在人類政治哲學的系譜中,並未進入現代,因為中國傳統認為,不管是憑事功 (戰爭) 還是德性 (個人品德或者行仁政),政權合法性 (道統) 的構成,主要都不是看人民,神秘的天和道統還是更重要。

人民是被想像成物,是被動接受統治的。「外聖內王」的觀念,是希望在不用建立實際組織力、社會肌理甚至民眾同意的情況下,以道德自律性建立一個超大而勉強團結的帝國。而位於帝國頂點的皇帝,也同樣是依靠道德自律,因而無法可治。民國的建國先賢要發起革命,建立「民國」,已經是不承認兩千年來儒教核心的政治護教學。

在關於中國道統的問題上,由國際關係緊張的北宋開始,就有了理論化的討論。例如《春秋》講「君子位居正,王者大一統」,在歐陽修開始被視為兩個系統,也就是說一個王朝是否「合法」,可以看「正」 (得位是否正,治理是否得當) 和「統」 (疆域是否夠大) 兩點。而孰輕孰重,儒生是現實主義的,他們多數認為,如果沒有正,那有統也是好的;但如果沒有「統」,有「正」也沒用。

所以一般儒生愛罵的秦,宋代學者多數是承認的,因為它滿足了宋人希望「吞併天下」、「天下太平」的心理需要;有時一些暴政,也認為是有合法性的,因為「雖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於一」,但說來說去,這都只是國土和極少數人(統治者)的道德修養問題,人民在帝國的宇宙中始終沒有位置。帝國和共和國的分別在於這裡。

馬英九對「大陸現狀」相當天真

而在當代競爭儒教大祭司地位的行為,自然是在爭奪這個不涉及人民意願的道統宇宙觀。我 (黨) 為甚麼有權統治?因為我是繼承了前代。那比起人民的支持來得重要。這是不是共和國的心態呢?當然就像以前的清帝國中也可以有共和主義者一樣,共和國之中也可以有帝國主義者。誰能代表中國,誰就有統治權,即使是暴政也可。

然後第二個問題是,馬英九提到中國最近「重視儒家」,那個究竟是甚麼儒家呢?他們流行的儒學,是「政治儒學」,來自中國學者蔣慶在1999年的一個學界宣言,後來成為《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 。他將儒學分為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前者只能解決個人問題,後者卻是用來建構社會關係,他一邊捧打港台那種試圖附合西方現代性的「心性儒學」,一邊提出中國要建立「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社會體制,並主張「中國人」應該揚棄對西方政治模式的追逐,「回到王道」。不知道馬英九贊揚的「中國重新重視儒家」,是否包括這種對現代性民主政治的揚棄?

更有趣的是,在政治儒學「天地人」兼「大一統」的視野中,並不會有民主的中華民國的位置,因為當代政治儒教的辯護對象,必然是中共擁有的中國,一個積極改變現狀的復興中的帝國。這恰恰是儒教要在中共中國在「新帝國主義年代」參上一腳的「政治指導轉向」,孔子學院用來做情報中心那些,膚淺地將儒教稀釋為「和諧,尊君」的那類,就更不用說了。將中國充滿政治圖謀的「儒家復興」說成改邪歸正,只能說馬前總統對儒教和「大陸現狀」相當天真?



※作者為香港青年評論者/作家

——上报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_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