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 November 2014

《經濟學人》 早就說了

原文:Told you so
作者: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
日期:2014年11月1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轉載請保留此聲明。***

香港的抗議加深台灣對中國的懷疑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一個原意為保證香港在中國擁有主權之下得以自治的方案,最初是為台灣而設的。可是,那方案在那裡一直沒有吸引力,而中國拒絕向香港爭取民主的示威者讓步也並不使人意外。只是因為這一對立,要使台灣對和大陸統一感興趣變得更困難。

在2008年當選台灣總統的馬英九使台灣和中國經貿關係更緊密。中國的希望是這會政治統一舖路。但是,即使是馬英九也主張那個民主化的島嶼擁有自己的主權。生於香港的馬英九支持那兒的民主運動。在10月10日台灣國慶日發表講話時,他說中國領導人應該使香港成為和大陸分割的民主化地區,在那裡進行政治改革實驗,就像中國在1980年代成立經濟特區來進行資本主義實驗那樣。

台灣的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同樣支持香港的抗議。民進黨一向想要正式宣告台灣脫離中國獨立。近期它沒那麼執著了,因為它想選民看到它有能力處理和中國的關係。但民進黨的支持者自然而然會同情香港的示威者。

台灣人,尤其是學生擔心中國入侵。他們害怕馬先生的商業協議附帶有政治條件,而最終台灣只會變成另一個香港。因此,在3月的“太陽花”運動中,學生佔領了台灣的國會,抗議和中國簽訂的服貿協議。在10月1日於在台北舉行的一個集會中,有大約5000人,其中包括高中生,捨棄了太陽花,改為揮舞雨傘—香港抗議的象徵。

然而,示威活動對一般台灣人的影響有限。這也許是因為台灣人已經在民主制度下生活,而一些人視中國為外國。民進黨領袖蔡英文的一個幕僚陳婉宜(Ketty Chen)說:“真好,你沒看到許多台灣人為香港抗議,這顯示台灣人對中國不感到親近。”

台灣傳媒對示威的報道或許也是個因素。三份報紙為示威的報道提供充裕的空間,但是,由蔡衍明擁有的《中國時報》對示威活動冷處理。當香港的警察使用催淚彈的時候,台灣的蘋果日報高呼:“香港在哭泣”,而蔡先生的中國時報則在頭版報道棒球比賽。

此外,電視台—絕大多數台灣人的新聞資訊來源—最初不太注意香港的示威。原因之一也許是台灣媒體大多受到本位主義的影響。但是,批評者也指斥台灣的電視台對中國軟弱,因為電視台的老闆要麼在中國有商業利益,要麼希望他們在那裡有商業利益。即使是親民進黨,由三立電視(Sanlih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持有的有綫新聞台也受到這個指控。在社交媒體的憤怒反應之後,電視頻道逐漸增加了對香港示威活動的報道。但即使這樣,國立中正大學的媒體分析人管中祥說,報道手法還是傾向煽情,而且甚少在台灣報道抗議內容。

人們預料馬先生的執政國民黨在今年年底舉行,作為2016年總統選舉熱身賽的縣市選舉中不會有好表現。但這是因為管治不良,而不是因為香港。馬先生—台灣其中一個最不受歡迎的民選領袖—目前正受到三年內第四宗的食物安全風暴困擾。

中國的台灣政策同樣不可能有大改變。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了,不應該把台灣問題留給未來的世代。但是,和中國政策制定者關係密切的台灣民主基金(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成員蔡政文(George Tsai)說,習近平不想在艱鉅的外交議程上再加上台灣。 “如果已經要處理香港,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的問題,中國不會有餘力再兼顧台灣。”那麼,習先生可能還是要等一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