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6 March 2014

烏克蘭危機走向,全看默克爾

正當《環球時報》日前的社評說「中國應充當烏克蘭危機的勸和者」之際,實際上,最有機會、甚至可以說是唯一能充當斡旋角色的,其實只有她: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kel)。某程度上,莫說歐洲,整個西方陣營對俄反應是軟是硬,都要看默克爾的決定。

烏 克蘭危機又再一次顯示默克爾在歐洲的王者地位。一些評論打趣道:德國不同政要早前才說,德國要在國際關係有更大作為,但想不到真的這麼快就要測試一下德國 是否真的有這個能力。讀過近代歐洲史的人或者會聯想到,19世紀「鐵血宰相」俾斯麥亦曾召開「柏林會議」,充當奧匈帝國與沙俄帝國之間的「誠實中間人」。

純粹觀察主要西方國家近日的回應,就會發現,德國是最謹慎的 一個國家,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 )質疑把俄踢出G8的建議。雖然德國與其他G7國家發聯合聲明譴責俄羅斯,但德國是G7最後一個宣佈退出今年6月索契G8峰會準備會議的國家。

更耐人尋味的是,雖然默克爾和普京(Vladimir Putin)在幾次電話對話中都十分直接地表明自己立場,但普京接納默克爾的建議,就烏近日局勢成立一個真相調查委員會,就可知道普京與默克爾仍然「有偈傾」,跟美俄完全決裂的情況不同。

德 俄在冷戰瀕臨重回的情況下仍可保持領袖級的對話管道(奧巴馬的確可以打電話給普京,但那只是吵架,完全沒有對話的意味),其中一個原因是兩國互相的經濟依 賴。德國有大量天然氣要由俄羅斯入口,但這意味同樣地俄羅斯同樣在經濟上對德國有所求,除了天然氣,俄國亦有大量德國投資。

自冷戰結束以 來,德國傳統上亦是最「親俄」的西方國家。上任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更可說是「俄羅斯大好友」,高度親俄,相對之下,默克爾來自前東德的背景,令她對人權問題更敏感,與俄羅斯已是保持了一定距離,對俄 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批評亦多了,但她仍能跟俄羅斯保持工作關係--這倒符合她「務實」的作風。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應該能說俄語(是否流利就不 知道),而普京就一定能說流利德語,因為他是曾派駐德國的蘇聯特務,因此二人可以不用翻譯也能溝通的。

有一點德國內政要留意的:目前總理 府由CDU控制,但外交部是社民黨掌控,而社民黨不只施羅德,該黨多年來都是對俄採鴿派態度。因此,公開發言上,不能排除外長和總理不同調的情況(這在歐 盟討論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時是出現過的,綠黨籍外長在歐盟會議投反對票,而施羅德投贊成票),而德國採取什麼立場,將是CDU和社民黨兩黨角力後的產物-- 儘管默克爾身為總理有一錘定音的權力。

亦不要忘記,某程度上,烏克蘭除了是俄羅斯的「後院」,這一帶亦可理解為德國的「主場」--直至蘇 聯冒起前,前東歐共產集團大部份國家都是在德語的德國或奧匈帝國勢力範圍下。可能是兩國直接統治,可能是兩國的附庸,或者純粹是跟兩國有密切經濟政治文化 聯繫(以這角度,土耳其都跟德國有密切聯繫),而德語曾是整個中東歐的共通語,至蘇聯時代才被俄語取代,而現在雖然英語是最多人學習的外語,但德語的影響 力亦不弱。這亦可解釋為何德國在烏克蘭局勢有如此大影響力。

最重要的是,上述的聯繫意味,如果西方跟俄羅斯就烏克蘭問題反枱收場,冷戰重 臨,多個中東歐國家,例如有大量俄裔人的波羅的海三國,或是跟烏克蘭接壤的波蘭,都會面對俄羅斯進逼的威脅,而歐洲可能面對再度分裂的困擾--不要忘記, 冷戰時代歐洲分裂為東西歐時,位處歐洲中央的德國正正分裂成東西德,因此德國面對的不只是經濟損失威脅,在外交防衛上隨時面對更大的損失。

延伸閱讀/德國《明鏡》: Crimean Crisis: All Eyes on Merkel
from 歐洲動態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