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June 2012

淡水河谷靠岸谈判无果卖船自救 中方称谁犯错就由谁付代价

今年年初,由于中国交通运输部出台新规,淡水河谷停泊中国港口的愿望暂时“搁浅”。6月,淡水河谷来华约见中国官员,并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谈判,寻求巨轮靠岸支持。

“谁犯错,谁就要付出代价!”提及此次与淡水河谷的北京会谈,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守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切都是淡水河谷2007年错误地预判市场,盲目地进行商业扩张所致。

一年之后,年总运载能力达7000万载重吨的35艘巨轮就将全部交付,这种情况下,淡水河谷开始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6月,淡水河谷商务发展部总监久安在北京首次向外界公开表示,淡水河谷正与一部分中外船东谈判,卖掉其19艘40万载重吨的铁矿船。

6月25日,淡水河谷在给记者的回复中证实,曾与一些中国船东讨论向他们出售淡水河谷目前拥有的19艘Valemax船只。但出于商业机密的原因无法透露这些企业的名字。它同时强调,“在中国交通部今年1月发布13号文件之后,我们与这些船东的谈判进展也确实趋缓”。

谈判无果

“淡水河谷应该完全退出航运市场。”针对淡水河谷“超大船队”计划,6月26日,张守国表示,现在众多的航运企业依旧处于无货可运的状态,全球航运企 业正调整航运结构,削减运力,“中国航运公司不可能与淡水河谷合资、合作共同承运其铁矿石,其业务应该由专业的中外航运公司承运”。

根据淡水河谷“超大船队”商业计划,16艘船向船东租赁,19艘为淡水河谷订造。在订造的船舶中,12艘由中国熔盛重工建造,耗资16亿美元,另外7艘由韩国大宇船厂建造,有6艘已经交付。而目前,有15艘巨轮正在使用。

然而,今年1月31日,中国运输交通部明文规定,中国港口将不再采取“一船一议”的方式管理大型船舶停靠中国港口。淡水河谷40万载重吨的巨轮在中国暂时找不到停泊的港口。

中国港口网高级分析师郑平表示,2013年,淡水河谷旗下35艘40万载重吨巨轮将全部交付,“这对淡水河谷而言是巨大的压力”。

面对中国交通运输部的规定与中国船东协会的强烈发对,今年6月淡水河谷在华多方斡旋,约见发改委、商务部官员,还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谈判。

谈及与淡水河谷的谈判,张守国表示:“此次会谈没有任何实质进展,淡水河谷依旧保持原来的商业计划。淡水河谷方面解释称,2005年至2008年,全 球航运市场景气时,在市场上难以找到运输船只,面对澳大利亚两大矿商必和必拓和力拓的竞争,才制定了超大船计划。淡水河谷不会垄断铁矿石运输,也不想进入 运输行业。”

“淡水河谷方面没有诚意,根本不提中国航运企业利益,没有提及放弃大船运输计划。” 在张守国看来,淡水河谷控制采矿、运输产业链后,与中国钢铁企业谈判或将更强势,这对中国的钢铁企业没有好处,“事实上,这几年铁矿石的价格从20美元/吨上升至100元/吨”。

真假“卖船”

面对与中国船东协会长达4年的对峙,淡水河谷或将做出改变。

日前,久安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淡水河谷正与不止一家中国船东谈判,卖掉其19艘40万载重吨的铁矿船。到2013年,船舶可能会找到买家。他拒绝 透露中国买家的名字,并称他们之间签署了机密性的协议。6月26日中午,本报记者就上述说法致函淡水河谷公司,截至发稿,没有明确回复。

针对上述说法,郑平分析,从小的方面讲,淡水河谷在高价时订船,在低价时卖船,这是一笔不小的亏损;而从大的方面讲,这意味着淡水河谷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流产”。

自2007年淡水河谷宣布大船计划以来,中国船东协会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止过,而这几年间,市场上出现过“淡水河谷卖船”声音,也出现过“中国政府批准淡水河谷巨轮进入中国港口”的“假新闻”。

郑平认为,淡水河谷卖船的说法,或许只是向外界再次释放“烟幕弹”,可能是一个试探,以“哀兵”的姿态寻求谈判的策略。“因为,选择卖船,真正实施起来,对淡水河谷而言要放弃太多。”

“卖掉已经订好的船,是淡水河谷最差的选择。”在郑平看来,淡水河谷“超大船队”进入中国这一商业计划,有多种途径可以实现。首先,淡水河谷可以与中 国航运企业合作成立一个合资航运公司,可以引入如中国远洋、河北远洋等多家干散货能力较强的航运的公司,由中方航运公司控股,这样或可获得中国船东协会以及航运企业的支持。

其次,淡水河谷可以改造“超大船”,将大船的运载能力由40万载重吨改为35万载重吨。按照中国交通运输部的规定,35万载重吨的船舶可以停靠中国港口。

再次,按照淡水河谷曾经的计划,可以在菲律宾或马来西亚的海上转运站停靠,然后再运到中国,“不过这样,会增加淡水河谷的运输成本”。

而淡水河谷则对本报记者透露,过去曾向中远提议,由中远建造和运营Valemax船只并由淡水河谷长期租赁。“中远处于他们自身的考虑没有同意,我们尊重他们的决定。”

淡水河谷表示,“正在耐心的与中国的各利益相关方和机构进行沟通,我们很有信心最后达成的结果能够考虑相关各方情况,同时使中国和中国市场收益”。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27919?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