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31 March 2016

西藏游牧民定居 面临经济文化冲击

德国之声
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西藏牧民放弃游牧,进入村镇定居。他们的生活变好了吗?法新社记者走访了一个移民村。

(德国之声中文网)洛桑(Lobsang)和他的妻子几十年如一日在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放牧羊群和牦牛,直到几年前他们响应政府的号召放弃自己的牲口改为定居生活。
现在这对四十多岁的夫妇生活在距离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约一小时车程的一个移民村,一排接一排外观一致的蓝顶灰墙的水泥房。"自从我们搬到这里来,一起都改变了",洛桑的妻子扎西(Tashi)说,"我们的钱用完了,洛桑找不到工作,酒喝得越来越多。"
中国政府表示,藏区的城镇化会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改善游牧民的生活条件,还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同意搬迁的居民将获得城镇户口,在住房、医保和就学方面,政府免费提供或给予高额补贴。
但批评者指出,这是一种一刀切式的办法,许多牧民没有像官方许诺的那样过上好日子。2000年代初,政府曾推行自愿的部分定居,即让老人和孩子进城,青壮年牧民则继续保留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而目前的城镇化政策则没有这么灵活。
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Erasmus University)社会学研究所的菲舍尔(Andrew Fischer)对法新社说:"现在对牧民采取一概搬进移民村的政策,认为这对他们有好处。"他指出,这会带来失业、酗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靠什么生活?
在洛桑居住的移民村里,一些居民抱怨自己没有就业和获得一技之长的机会。42岁的卓嘎(Dolkar)对记者说,他现在还没有找到固定工作,很后悔两年前卖掉了最后两头牦牛。"本来觉得这是一大笔钱,可没想到城里的东西都这么贵。"

牧民在城里能找到的工作收入都很低,比如作建筑工和清洁工 。但不少以前生活自足、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牧民不愿干低三下四的工作。
菲舍尔说,只有在有足够就业机会的情况下,让牧民进城才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市场上摆摊卖饺子。如果没有工作,进城后生活也不会有改善。"
易于政府控制管理
批评者认为,藏区城镇化的目的之一是便于政府控制管理。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字显示,藏区城镇居民的人口增长了近60%。5年前,官方开始推广所谓的"干部驻村"。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曾表示,每个村庄都应成为抵御、打击分离主义渗透的"堡垒"。
人权观察组织的中国分部主任里查森(Sophie Richardson)表示,城镇化使得原先分散的牧民集中起来,而居民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大,总之变得更易于控制。
环保专家也指出,定居政策不能有效保护草场,反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停止使用草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内蒙古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的专家孙杰说,在草场上放牧是一种自然的生态循环,土壤和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有吃草的牲畜。否则会有外来草种入侵,改变土壤的自然特性,加速水土流失。
住进新房、用上自来水的牧民的民族认同感也受到挑战。有人抱怨孩子在学校里只有汉语教学。" 我的孩子以后就不会知道我们的历史、不会了解西藏的传统",6年前搬进新居的牧民多杰(Dorje)说:"我的孙子辈大概不会知道我曾是个受人尊敬的富裕的人,他们将只见识贫困。"


http://www.dw.com/zh/西藏游牧民定居-面临经济文化冲击/a-19133682


from 天葬臺 http://sangjey.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26.html

乔木:墙外犯我强汉 虽远必诛

赶在最高领导访美前,由于无界新闻“公开信”引出的一系列事件暂时和缓。此前“失踪”的媒体人贾葭已获释回家,旅美的温云超在广东的父母解禁回家,旅德的长平在四川的兄弟也取保候审。另外铜锣湾书店事件的李波也获释回港,并发表感谢致词。

很多人不理解,“公开信”一般人并不知道,国内很快已删除了事,何必要大张旗鼓地拿人追查,反而弄得举世皆知。更有人认为这是新一轮控制媒体、打压言论的信号。这显然是误读中国,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新一轮、又一轮的问题,媒体的状况、言论的空间一直就是这样。

要说有什么不一样,就是过去只管境内的出版印刷、墙内的网络言论,至于外边则管不着,不让进来就是,但是现在外边也要管。因为所有的言论都是人发出的,所以不管是铜锣湾书店还是公开信事件,最终就是拿人讯问。

公开信事件在别的国家不算什么,媒体可以有意发表,依法表达对政治和领导的看法。如果是误发或被黑客攻击,加以说明和安全防范。但在中国的国情下,虽然理论上的宪法规定有言论自由,还规定公民有批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但现实政治中,公开批评最高领导人,绝对是大事。

公开信发表的时间,一是正值两会开幕,政治引人关注的时刻;二是全国上下都在要求向核心看齐,明年19大的常委有进有出,面临着新一轮的权力变化的时刻。所以它的出笼,已不是单纯的言论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甚至有意无意卷入权力斗争的舆论领域。

从它的起草、定稿,到冲破官方网站技术和人员的限制而发布、国内外呼应传播,当局有理由怀疑背后有政治势力的插手。就像历史上和文革时期,仅仅是对最高领导有不同的意见,就会被打成反党集团,株连甚众。

从公开信的调查来看,北京、广东、四川都在进行,而且辐射海外,这只能是中央一级机构指挥的全国协调行动,而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抢功冒进。就是铜锣湾书店事件,虽然有广东警方查办,但能在北京的央视专门报道解释,也不是个案那么简单。

这两个事件要说有多么让人恐惧,也是夸大。墙内的媒体一直存在有效的管理,这类话题从不敢触碰。社交媒体会有隐约的讨论,但随时面临删帖销号的处置。所以有没有这些事,人们都习惯了这种舆论环境,知道该不该说,该怎么说。

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针对墙外的华人。过去说什么、做什么,实力和影响顾忌,一般没事。现在领袖神武、大国崛起,“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就算自己不怕,也得为家人想想。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03978

標凖普爾將中國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

2016年 3月 31日

四(3月31日),國際評級機構標凖普爾(S&P)將中國的主權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但稱中國在未來三年經濟增速不會低於6%。
「我們調整對中國的評級展望,反映我們預期中國政府信用度面臨的經濟和金融風險正逐步上升。」標凖普爾在傳送給BBC中文網的聲明中說。
「這是基於我們相信未來五年內中國在經濟再平衡方面會取得小幅進展,並且信貸增長會放緩。」
標凖普爾還說,在未來三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預計不會低於6%,但該機構預期中國政府和企業財務杠桿會「惡化」,且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可能還會遠高於我們認為可持續的30%-35%的水平。」
標凖普爾說,這是在該機構目前主權評級的國家中最高的。
並非首個機構下調
這已經是本月以來第二個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的評級展望。3月2日,另一家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的政府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那次評級調整是自2013年惠譽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以來,國際評級機構首次改變對中國的展望。
這一報告引發了官方媒體的「聲討」。新華社說,穆迪的做法只會透支其公信力、影響力,「令其有關指標前瞻世界經濟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反腐有益
標凖普爾在周四的這份報告中還提及中國的反腐運動,稱北京的反腐運動「是改善國家機構和國有企業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該機構還說,這可能提高法制的信心,並「改善改善私營部門的經營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 率,以及增強社會契約等」。
但標凖普爾在這份報告中敦促中國政府繼續實施改革,以提升對市場宏觀經濟管理工具的依賴。同時,該機構還認為中國決策者應該提高透明度,改善信息可獲得性,並深化金融市場的自由化,以及人民幣更多用於官方儲備管理,來支持中國的改革。

(撰稿/責編:歐陽成)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31_standard_poors_china_economy_outlook

核安全峰會:美中討論朝鮮南海等議題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四(31日)表示,他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都承諾,致力推動朝鮮半島的無核化,他計劃與習近平討論人權、網路安全與南海議題。
核安全高峰會議在華盛頓舉行,習近平與奧巴馬一起出席會談時表示,中方與美國在某些領域存有分歧,但在朝鮮議題上進行有效的協調。
奧巴馬說,雙方都認同朝鮮半島要實現無核化,往後會集中討論如何令平壤停止核試和試射導彈,又指雙方會就人權、網路安全和海洋問題等,進行了坦承溝通。
奧巴馬說,他和習近平將會討論加強合作,遏阻朝鮮再進行導彈試射。中國最近同意加強聯合國對傳統盟友朝鮮的制裁措施。
奧巴馬還將敦促中方開始落實這些制裁。
中方官員在會後表示,會談積極和有成效。
習近平向奧巴馬表明,中國會繼續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以推動經濟,又指任何國家都不應以貨幣競爭性貶值的方式,刺激經濟。
兩國還發表《核安全合作聯合聲明》,中方同意將使用高濃縮鈾的微型中子源反應堆,改造為使用低濃鈾燃料。
聲明提到雙方致力通過減少核恐怖主義威脅,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聲明指出,中美兩國將不斷防止恐怖分子及犯罪分子,獲得核及放射性材料。
聲明還說,雙方認識到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將繼續尋求機會,在調查走私網路、拘捕及起訴犯罪分子等方面,加強共同努力。

(撰稿/責編:路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31_us_china_nuclear_summit

台灣來鴻:為「小燈泡」討公道撫慰了誰?

威克
BBC中文網記者
2016年 3月 31日

台灣的台北市內湖區一個暱稱「小燈泡」的4歲小女孩被人隨機殺害,社會的反應是撫慰了誰的心?帶給了誰安慰?
被爸爸媽媽暱稱叫做「小燈泡」的小女孩被兇嫌斬死,不可否認震撼了台灣社會,有的是要求重判極刑、有的是要家屬連坐、有的說政府漠視精神病患者問題。
滿溢的感情表現
命案的現場大批的花束、大批的維尼熊布偶、大批的蠟燭、大批寫著悼念文字的卡片、媒體不斷地的報道。
這些雖然都顯示了社會對問題的關注,但是卻也造成了家屬的負擔、現場附近商家的困擾。
從「小燈泡」母親的聲明來看,在喪女痛苦之餘,還呼籲媒體不要再播放或者刊載「小燈泡」遇害時的相片和畫面。
而媒體想方設法地要拍攝相關畫面,顯然也造成「小燈泡」家人的困擾,呼籲外界只用家人所提供的相片。
案發之後,現場成了許多民眾悼念「小燈泡」的地點。那些花束、布偶、卡片也許達到了「小燈泡」並不孤單的效果,但是卻也讓家人擔心造成附近商家的不便。
震驚社會的大案,造成社會巨大的反響,本來說並不意外,但是也讓原本可以安靜悼念「小燈泡」的家人為了因應社會的需要,開放「小燈泡」的靈堂共外界追悼。
社會的期待
看到弱勢、無法自衛的小女孩被殘忍的殺害,社會或者輿論出現如此強烈的反應,雖然並不意外,但是似乎也讓「小燈泡」的家人承受了額外的壓力。
即便「小燈泡」的母親多次說明,她在死刑存廢上沒有定見,但是從媒體的報道來看,似乎不少人希望「小燈泡」能夠成為嚴格執行死刑的象徵。
案件剛發生,外界便有不少聲音要求將兇嫌判處死刑,因此有檢察官說出,如果要符合外界的期待,可能只有採取非法正義的方式。
非法正義也就是未經審判或者是法律不承認的刑罰。換句話說,就是一般所講的動用私刑。可是,法治社會的觀念不就是「非法絕非正義」?
「小燈泡」的母親在事件發生之後,通過臉書或者聲明多次表達感謝外界的關心,也多次呼籲有意捐贈物資、捐款的人士,把愛心送到需要的地方。
她在臉書上說,希望所有認識的朋友都能夠讓她抱一抱,因為她想要「好好哭一場」。
堅強的外表之下
「小燈泡」的母親也在靈堂外掛出了一封信函,要求到靈堂追悼「小燈泡」的人把仇恨和批評等「負面情緒」留在門外。
這些似乎都顯示了「小燈泡」的母親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承受著沉重的壓力,但是仍然需要顧慮到一般喪家不會面對的問題。
人們滿到溢出來的反應應該都是出於善意,不過顯然並沒有考慮到「小燈泡」的家人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世界上似乎沒有任何法律禁止人們在發生類似「小燈泡」被殺事件之後,抒發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看法。
但是似乎也沒有人捫心自問,這種抒發情緒或者表現自己的方法,到底是撫慰了受害者的家人還是我們自己?

(責編:歐陽成)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6/03/160331_tw_letter_xiaodengpao_comforting_whom

【立場新聞】全文轉載:蔡英文給小燈泡母親的一封信

台灣候任總統蔡英文,今天在facebook公開發佈寫給被殺女童「小燈泡」母親的一封信,表示看見她的堅強和勇氣,讚揚她保持著對善與美的信念,是人性最光輝的一面,「其他的事,就讓我們替您達成」。

蔡英文指,台灣社會出了問題、受了傷,台灣社會安全網有很多破洞,她的責任,就是讓每一個可能掉出這張網外的邊緣人,都可以被這張網接住,接受公平的教育,擁有穩定的工作。蔡英文承諾會用盡全力,「把這些洞補起來,並且,在反毒,兒少安全,警力,心理健康和精神醫療這些面向上加倍努力」。

蔡英文信件全文如下:


給王女士的一封信

敬愛的王女士

昨晚,在電視機前,看見您的堅強,您的勇氣。在這樣悲傷的時刻,您有條不紊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要大家記得,社會依然有善良美好的一面時,我相信,很多人都紅了眼眶。

我的心情很悲傷。不過,我知道,此時此刻,任何人說自己感同身受,都無法安慰您。因為這種事,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很難體會那種悲傷有多深。

今天,每一個送孩子上學的爸媽,都緊緊牽著孩子的手,彷彿每放開一秒鐘,孩子就會陷入巨大的危機當中。我感到不捨,更感到責任。

您的呼籲,我都聽見了。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我們的社會也受了傷。我不會只有心痛與不捨,我也不會只有憤怒。憤怒之後該做什麼,我已經有我的答案。

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有很多破洞。我的責任,就是讓每一個可能掉出這張網外的邊緣人,都可以被這張網接住,接受公平的教育,擁有穩定的工作,過著正常的生活。

我會用盡全力,把這些洞補起來,並且,在反毒,兒少安全,警力,心理健康和精神醫療這些面向上加倍努力。這是我會去幫您,以及幫所有臺灣家庭完成的艱鉅任務。

冒昧寫這封信給您,希望不會產生您的困擾。我知道您不想被打擾,所以我暫時不會去拜訪您。這封信,您也不用回覆我,專心把家裡的事情照料好。有任何需要,我們都會在您身邊。

這世界有很多不完美,但在不完美當中,依然保持著對善與美的信念,就是人性當中最光輝的一面。您做到了,其他的事,就讓我們替您達成。

敬祝 平安
蔡英文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6/03/letter.html

红色政权遇上黑色宣传

何清涟
"黑色宣传(Black propaganda)"手法自古有之,主要用之于政治斗争中,其特点是无中生有、巧妙抹黑、将虚假信息包装成内部消息等,目的是为了离间敌方,动摇敌方军心。"黑色宣传"成为信息战的一个门类并服务于战争,还是二战中发生的事情。盟军当中,美国、英国都是玩这种"黑色宣传"的高手,从二战纪录片来看,盟军在合适的时候高明地运用了黑色宣传,促进了第三帝国加速衰亡。
无论是资源投入还是在宣传理论的造诣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的中共,近几年却频频遭遇"黑色宣传",而且至今也还未能取得胜利。
中共遭遇的黑色宣传之经典
1990年代以来,海外针对中共的黑色宣传经典作品有两部,第一部是个人针对中共奉为政治圣人的周恩来的那本《叫父亲太沉重》。这书于1994年在海外出版,作者艾蓓,在书中自称是周恩来的私生女。此书一出,在海外华人当中几乎引发风生雷动之效应,连续再版。北京终于坐不住了,新华社于1994年8月发表一篇《揭开艾蓓身世的真相》,内容是新华社记者对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人的采访。该负责人指出"艾蓓是周恩来的私生女"是一个谎言。新华社记者进一步指出,作者真名叫张艾蓓(原名"张爱培"),1955年12月28日生于安徽省五河县园集乡园集村),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张兆方,母亲黄菊兰。
北京可能是初次面对源自个人猎名需要的黑色宣传,采取正面应对方式,让最高官媒新华社与权威研究机构出面澄清,结果也未竟全功,反而为该书做了免费广告,让众多中国人知道海外有这本书的存在,纷纷想法到香港购买,此书得以在数年中一直作为长销书。国内读者的心理是:管它是真是假,先买来过把眼瘾再说。再到后来,当作者成为哈佛某名教授夫人,沾其夫之光回国成为中共座上宾之后,中共事实上几乎完败——当然也可以大度地说"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二部黑色宣传杰作属于行为艺术,即2011年2月17日开始的所谓"中国茉莉花革命"。
2月17日,"@mimitree0 秘密树洞"这个推号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国'茉莉花革命'初次集会日期已定,2011年2月20日(星期天)下午2时,全国各大城市集合地点将提前一天在博讯新闻网公告,希各周知。如届时情况有变不能及时通知,请自行前往各大城市中心广场。"这条消息在数人转推后被自由亚洲电台的记者丁小发现并以"中东镇压示威受关注  网传中国茉莉花革命日期已定"发了消息,紧接着博讯滚动新闻据此发表"中国'茉莉花革命'各大城市集会地点",此后这条消息于一天之内在推特及其它网络上不胫而走,又被一不知名网友制作成茉莉花革命的Google地图,然后再有网友发布这次革命的口号,如"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我们要住房,我们要公平,我们要公义,结束一党专政,开放报禁"等,一场疑真疑幻的"中国茉莉花革命"就这样在网上发酵成熟了。
就在中文推特圈众推友对此消息抱持怀疑态度,大都认定是场"行为艺术"之时,中国政府却用警察的"豪华出场"帮助完成了这部魔幻现实主义行为艺术作品。此后几个月内,在网上宣布有集会发生的城市都会有军警出场,北京等城市对这场虚拟的茉莉花革命集会的体制性防卫,直到十月初才结束。
我在《一部伟大的现实魔幻主义作品:2.20茉莉花革命》中指出,这是"一条推文引发的茉莉花革命",中共的体制性防卫过当,暴露了中国政府内在的极度虚弱,推特中文圈不少人是某种程度的参与者——或是传播了这条消息或是发表了相关评论,其鼠标就是促使这场"革命"发酵的工具,"这是一部产生于地下奔突着烈火的地面之上的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归属于行为艺术类别"。
各种黑色宣传正在进行时
自薄熙来出任重庆市委书记开始唱红打黑以来,海内外中文媒体进入红色宣传与黑色宣传大比拼状态,英文媒体也深涉其中,背后的放料者有中共各派系势力。如果独具慧眼的有心者现在搜集各种资料,沉淀十年以以后研究中国本朝新闻史,一定可以写在一本权威性研究的学术著作。
处于"现在进行时"的黑色宣传事件,第一件是香港铜锣湾五书商事件。这一事件由该书店意欲出版《习近平的情人们》N个版本引发。这次黑色宣传的制作者在明处,即香港铜锣湾书店的桂民海、李波等五人。整个事件的经过已由博闻社披露。在《独家:习书首版被300万买断 桂民海李波食髓知味再出终惹祸》(2016年2月21日)一文中,经过写得清楚明白:"本社从知情者获悉,桂民海和李波事实上已出版了一本有关习近平情人的书,但面世前被内地用300万港币买断,不料桂民海食髓知味,又在世界各地物色数名作者再写此主题的书,想继续让内地'买断'挣钱,终惹怒有关当局,出动强力部门'了结'"。该报道还补充了一些细节:书是2014年出版的,买断方是山东(习夫人彭丽媛的家乡)有关方面,原因猜想是"拍马心切"。
有关方面在香港绑架书商一事,当然遭到国际社会高度谴责,尤其是香港人深感危险,更是谴责之声未断,最后被炒成一个国际事件。如果从最终结果来看,应该是北京方面稍有胜出:一是身在美国的写作者们接二连三地出面说明,这N本情人书籍里面的情人来源并不可靠,属于"文学创作";二是铜锣湾书店这些年盛产的近百本政治八卦书籍的声誉严重受损;三则是境外抓捕行动起到了足够的威慑作用。练乙铮在《掳人:并非侮辱港人智慧,而是党官"蓄意拙劣"》一文中,通过介绍哈维尔对极权政治的分析谈得很透彻,"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断的查问和骚扰,已足够制止逾矩言行,'自愿'与政权息争,甚或主动在某些方面满足政权的要求,作某种配合。在整个过程里,政权采取的手段粗糙鄙劣,表现出一种蓄意拙劣。"
香港铜锣湾书商事件,给黑色宣传的制造方提出的警告是:意在金钱的黑色宣传者们如果身处"敌方可控制区域"并亮明身份,将使自身面临高度风险。
第二件现在进行时的黑色宣传事件,即自称"忠诚的共产党员"发布的《促习近平辞职的公开信》。这封未署实名的公开信发布于两会召开之前,在海外流传,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中共党内倒习大潮的一朵浪花,但国内《无界新闻》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于3月4日,即北京两会开幕当天公布了这份信件,导致无界新闻的编辑、网络技术人员多人被抓,双栖于香港、北京的专栏作家贾葭失踪。两位身在海外的异议作家的家属也被其原籍政府羁押,终于演成一场国际事件,国际媒体纷纷谴责北京当局采用封建社会的连坐制,动用公权力绑架被怀疑参与公开信人士的家属。直至3月30日,长平等两人家属被放出来,才算是阶段性了结。
这一黑色宣传事件的看点是:一、至今还没有人或组织出面自承是公开信的真正作者并对此事负责;二、出现了摹仿者,3月29日,在中国主席习近平访问捷克期间,有自称"171位來自党政军群机关的忠诚党员"发表第二封公开信(明镜网站,目前已被删除),信中指习近平在包括铜锣湾书店案等诸多事件中处理不当,搞个人独裁和个人崇拜,同时呼吁中共十九大时实行8000万党员一人一票选出党中央。
谶纬学国度遇上网络:黑色宣传诞生2.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谶纬学流行的国度,全社会都易受传言影响,各种神秘的谶纬与传言都会成为王朝末期的政治动员工具。中共当年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频频使用黑色宣传的方式抹黑国民政府,比如由陈伯达以学术研究形式出版《四大家族》,极度夸大蒋宋孔陈家族的财产额度与掠夺手法,有效地在知识界与国民政府的中低阶中毁坏了国民党高层的形象。在夺取政权之后,垄断舆论与意识形态,所有手法都名之为"红色宣传"。但在揪出了党内"反党集团"或者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分子时,也无不采用这种"黑色宣传"方式来对付他们。比如文革时在中央文革小组指使下出版的《一号扒手外传》,将刘少奇王光美夫妇彻底污名化。
中共使用这种黑色宣传手法,可谓世无敌手。但如今"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世界进入网络时代,黑色宣传的中国2.0版诞生,发起者可明可暗,行踪飘忽有如鬼魅,中共红色宣传部门的专家们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可能得绞尽脑汁。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79期  2016年3月18日—3月31日,http://ift.tt/1Y2LTGo


from 清涟居 http://ift.tt/1VWnGTm

军队、武警停止有偿服务为哪般?

何清涟

3月27日,有两条消息虽然不起眼,但放在一起读,会发现中国维稳体制将发生重大改变。这两条消息分别是:《上报中央军委:军队和武警用3年全面停止一切有偿服务》,《楼继伟所说"大事"落地在即 央地财政关系改革》。

军队、武警为地方政府提供"有偿服务"究竟指什么,它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改革有何关涉?

两条消息的重要性在哪里?

关于军队与武警停止有偿服务的消息开篇就说:"中央军委近日印发《关于军队和武警部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活动的通知》,军队和武警部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工作正式启动"。最末一段称:"《通知》强调,全面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有偿服务活动,是一项事关军队建设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必须强化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号令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闻令而动,大事大抓,确保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落到实处"。

有偿服务指的是:地方维稳,需要武警出动,而武警出动是需要地方政府支付费用的。2011年,广东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在处理乌坎村事件时,透露出一重要信息:请大批武警、公安维稳,花费不少,"我们邱市长(邱晋雄)的钱包一天一天瘪下来"。地方政府支付的费用不以"劳务费"名义列项,而是伙食补助、交通补助等。一般每名武警补贴,按不同地区,每天一百至三百元人民币不等。过去,武警的指挥系统多头化,必须服从地方政府的维稳号令。军改与财政关系改革后,武警出动帮助地方政府维稳,听命于中央军委,但必须停止有偿服务"分步骤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一切有偿服务活动。对于承担国家赋予的社会保障任务,纳入军民融合发展体系"。这个过渡期是三年,三年之后,将完全理顺关系。

香港《南华早报》在两会期间登过一条至关重要的新闻,可惜被淹没在当时一大堆真假政治八卦里面了。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武警政委提议修"武警法" 分析:问题源自领导指挥体系》,文章引大陆专家分析,提到周永康指挥的"319政变"传闻,"这种指挥系统过去带来很多问题,尤其当政权领导和军队机关领导发生冲突时,有可能引发危机。" 武警部队政委、全国人大代表孙思敬提案修改《武警法》。建议内容包括,写入军委主席负责制、为武警部队不断拓展的任务范围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等。提案称,有关修订建议是为了保证武警部队"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牢牢掌握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

《央地财政关系改革》这条消息要点较多,报道称其重要性不下于当年朱镕基分税制改革。本文只提一条有关内容,即"首先,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其中"国家安全"一项,按照《新国家安全法》规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海域与太空,所谓"政治安全"的主题就是维稳。

维稳原来是中央与地方共同出资,但事权在地方政府,现在武警调动得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控,国家安全变成中央事权。这样一来,很难再发生当年重庆王立军出逃领馆,市长黄奇帆带领武警包围美国驻成都领事馆这种地方诸侯"擅自出兵"之事了。

新旧维稳体制,有何大的变化?

《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指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包括三类:中央事权、地方事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的事权。对于事权划分,上述"指导意见"的大方向是,地方的一些事权要上收中央,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事权特别是跨地域的事权,中央要承担责任。这两项改革付诸实施后,地方政府的维稳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地方政府在维稳方面再无调兵权。

过去,地方政府在难稳中承担双重角色:社会动乱的制造者与维稳的救火者。说地方政府是社会动乱的制造者,是因为群体性事件中的主要类别,比如反污染、反征地拆迁等都与地方政府行为有关;地方政府既是征地拆迁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对土地先征后卖,吞掉增值部分),也是地方污染企业的幕后保护者。但地方政府拥有当地行政权、司法权,随时可以使用暴力机器镇压人民。大量事例可证,利益受损者试图通过法律诉讼讨公道,或者是当地法院不给立案,或者是花费无穷精力财力后败诉。如果民众被迫发动反抗,其结果几乎都是以地方当局出动警察镇压,规模大时,还必须动用武警暴力镇压,并栽上各种罪名将领头者逮捕入狱判刑为终结。

新规一出,地方政府再无直接调用武警的权力,只能动用警察。但规模一大,最后还得请武警出面,地方维稳就有了第三方介入,隐瞒真相不易。这也算是对地方政府的一种约束。对武警军官来说,也减少了腐败之途。

第二,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维稳食物链。

2012年以前,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偶然会公布公共安全开支("维稳费用"为其中一部分)。由于公共安全支出连续三年直追军费,实在有骇物议,从2013年开始,只有个中央政府的大数据,再无地方政府的详细数据及分项开支之类公诸于世。据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维稳'经费开支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大概维持三七开的比例,中央OK承担30%,而地方承担70%。地方政府在"维稳"开支中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越是发达地区,经费投入越多;越是贫困的地区,维稳经费投入越少。但新疆、西藏的"维稳"可能会不同于其他省市,事权、财权划分会另有专门方案。

据不少"维稳对象"写文章披露,有些地方基层组织有意制造维稳对象,养成一条条吞吃维稳经费的食物链条。在维稳经费中,地方上报的数额中存在大量人头费(安插基层官员的亲属)与虚报冒领现象,如果中央政府今后不再给付这30%,这条食物链就会变细。

以上变化,要害其实在于第一条,武警部队出动调配权将由中央军委也就是军委主席直接掌握。所谓" 国家安全"在中国,目前已经无所不包,哪些领域由中央政府负责,哪些领域的国安监管权力属地化,这一事权划分伴随着财权划分,至少得等到财政改革方案有了详细的实施细则之后才能够完全弄清楚。

(原载何清涟VOA博客,2016年3月28日,http://ift.tt/1MxcZEJ

 



from 清涟居 http://ift.tt/1SCv0Rg

津国外企本土化,老友中国伤最重

何清涟

津巴布韦(Zimbabwe)这个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国家,马上要做一件让中国人震惊之余又不免伤心的事情:津国总统穆加贝的内阁已对全国的外资企业下令,在4月1日前将至少51%的股份转给津巴布韦黑人公民,要么关张走人。而中国在经济上,很不幸地是津国的最大投资国;在政治上,穆加贝被中国政府加冕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津巴布韦国有化新政,中国最受打击

津巴布韦本土化部部长朱奥(穆加贝的外甥)23日宣布,津内阁已经在3月22日一致通过了决议,要求现有的未能达到本土化要求的外资企业必须在3月31日前提交本土化实施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在津外资企业,至少要将51%的企业股份交予津巴布韦公民,否则在4月1日必须关门歇业。

这个国家的统计水平与其政治落后状态相符,朱奥对外公布说,津国只有5.4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但据津巴布韦驻华大使2014年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所言,津巴布韦成为中国在非的第5大投资国。2013年这一数字增长为6亿美元。如果津驻华大使奇卡瓦所言是真实的,中国一国的对津直接投资就超过朱奥宣称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据公开信息,在津的外资当中,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印度以及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亚等国的投资。西方投资不多的原因,是因为津国受西方制裁。

在津投资:中国"赔了夫人又折兵"

津马布韦的《本土化和经济许可法案》其实早在2008年就已出台。但中国政府似乎对这个法案并不在意,因为自2008年之后,中国对津国的投资在猛增,对津的无息贷款等各种援助也源源不断。

中国人都知道的事实是:中国与穆加贝的友谊源远流长。穆加贝对华首访是1977年,中国向穆加贝领导的游击队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宣布独立后,中国当天立即宣布与津巴布韦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向津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例如著名的哈拉雷国家体育场,以及众多医院、学校、军事院校、水坝、水井、服装厂等项目。

就在津国政府于2008年通过《本土化与经济许可法案》之后,中国还向津国提供了不少援助,2011年3月,中国与津国签署双边贷款协议,向津国提供7亿美元的低息贷款;9月15日,中国应津国政府请求,向津提供一批价值9000万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2014年3月,津国南部遭遇洪灾,中国政府向津国提供2000万美金援款。2015年12月22日,中国免除津国4000万美元(2.6亿元人民币)债务,根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达成的协议,津国在2016年初开始,将人民币列为和美元同等在国内法定流通的货币,这被视为中国免除该国大约4000万美元到期债务的回报。但有分析者指出,人民币是继博茨瓦纳普拉之后在津国境内流通的第六种外币,让人民币进入该国流通并非殊遇。

中国方面对津国本土化方案的态度如何?北京至今未就此公开发言,但在津国宣布强行实施本土化方案之后,中国驻津大使黄屏3月24日宣布,中国政府将向津提供紧急粮援。此前的3月15日,黄屏分别会见江西国际公司和葛洲坝集团驻津负责人,"希望企业认真研究津国情,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紧跟中津友好合作大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相关合作项目顺利开展。"

中国人可能不会忘记,就在2015年12月4日,人民网国际频道还发表《习近平主席三年两访非洲:中国超额完成对非承诺》,其中开篇就是"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始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当地民众跳起欢快热情的传统舞蹈,欢迎习近平和彭丽媛到访"。

津巴布韦并非中国海外投资链上第一颗碎裂的珍珠

今年3月2日,英国不动产中介商莱坊(Knight Frank)发布的《2016年财富报告》(The Wealth Report)显示,截至2015年中的10年间,中国投资人赴海外投资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的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这一结果正好与路透社9月17日所作预测相符。到2014年底,不计大量对非援建项目,中国对非投资总额的存量为300亿美元(中国驻加蓬经商参处:《中国在非洲到底有多少产业?》)

300亿美元在1万亿当中只是一只角,相比之下,中国在津国的6万亿也不算大。问题是:中国的1万亿海外投资,大部分都分布在政治高度不稳定的西亚、非洲、阿拉伯世界,以及相对不稳定的南美、东亚等地(Heritage Foundation发布的China's Global Reach)。况且,津国的中国投资也并非中国海外投资链上第一颗碎裂的珍珠。

中国政府的投资特点是:国企作为投资主力,与当地政府及政要打交道。而这些不稳定的地区的特点是:一是独裁国家变天,象利比亚卡扎菲倒台,中国将近200亿美元泡汤;二是民主国家政权换届,与前任领导人的交情就成了负资产,比如斯里兰卡。2015年3月上旬,新上任的斯里兰卡政府决定暂停中国投资14亿美元的科伦坡港城项目,理由是"这不是一桩公平的交易",新总统西里塞纳早在竞选时就提出,要重新评估这一工程,因为据说中国的部分资金流入了前总统拉贾帕克萨的亲属手中。此后中国给了斯里兰卡不少援助,才又重启科伦坡港城项目。如今,象穆加贝这种还在起家过程中就得到中国政府关照、给枪给炮,"友谊"长达近40年的"老朋友"都能翻脸,谁敢保证别的国家不有样学样?

早在2015年3月,我曾在《亚投行:离中国初衷渐行渐远》一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信用不佳,当时委内瑞拉对中国赖债,已经证明,向这些信用不佳的国家投资,最后的结局是鸡飞蛋打。"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局不稳,国家信誉也差,今后中国与亚投行如何才能保证投资收益,将是一个大问题。中国估算,2011-2020年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存在8万亿美元资金缺口,有强大的需求,只要中国愿意做供应方,达成协议并不难。但真正的难题在于回收投资并保证有利可图。这些国家当中,有印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伊朗、斯里兰卡、印尼、马尔代夫等,在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对各国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中,其中大多数国家的信誉评级都在B级以下,伊朗甚至未能进入评级。况且,中国其实已经在这些国家当中有不少投资,到2013年,印尼为307亿美元、尼日利亚达207亿美元、伊朗有172亿美元、哈萨克斯坦高达235亿美元,大都还未进入投资回收期。

最后,还得指出一个事实,没收外来资本这一做法,津巴布韦并非首创者。中共建政之初,那些还未来得及撤资的外国资本,都被中共政权当作帝国主义的资产予以没收。这一历史事件,在《社会主义好》这首著名的红歌里,用"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句话加以概括。最有名的外国资产是汇丰银行在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这座楼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1955年,这座大楼被强制充公,并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驻跸之地,改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穆加贝号称"毛泽东的好学生",对毛泽东当年玩过的这套没收外资把戏当然烂熟于心,今天终于来回报"师恩"了。

(原载VOA何清涟博客,2016年3月26日,http://ift.tt/1Rt1tXX

 



from 清涟居 http://ift.tt/1SCv03F

中美辯南海防空識別區 中國稱「勿指手劃腳」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周四(3月31日)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強調,「劃設防空識別區是主權國家的權利,在這個方面,不需要其他國家指手劃腳。」
此前一天,美國負責國防事務的副國務卿沃克(Robert Work)發表談話說,美國已經告訴中國,美國不會承認中國在南中國海設立防空識別區。
美國官員表示,國際法庭可能在未來幾個星期根據菲律賓提出的要求就南中國海主權糾紛做出裁決,這有可能促使中國像2013年在東海一樣,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再次問及,國際法庭將要做出的裁決是否是中國綜合考慮因素的一部分時,仍然重申「劃設防空識別區是一個國家主權範圍內的事,是否以及何時劃設,取決於是否面臨空中安全威脅和空中安全威脅的程度,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而定。」
沃克在《華盛頓郵報》主持的一次活動中說,美國不會承認中國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就像不承認中國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一樣。
他說,「我們認為他們這樣做沒有國際法依據,我們也多次表示將在國際法允許的地方飛行和航行。」
「我們向中方明確表示,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行動會破壞穩定。我們希望在南海的所有主權訴求都能通過協商,而不是武力和恫嚇的方式解決。」
中美之間就設立南海識別區各持己見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華盛頓,出席由美國總統奧巴馬主持的核安全峰會。
美國指責中國在南中國海存在領土爭端的島嶼部署地對空導彈,增加了地區緊張局勢。
中國則指責美國以自由航行為借口,導致了南中國海的軍事化,並且指責美國加強同菲律賓等地區國家的軍事聯盟。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在2月份發表談話說,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部署同美國在夏威夷的軍事部署沒有區別。
2013年11月23日中國宣佈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涵蓋了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區域等東海空域。

(編譯:羅玲 責編: 歐陽成)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31_south_sea_china_air_defense_zone_us

特稿:「香港人」的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蔡曉穎
BBC中文網記者 香港報道

去年12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發佈關於香港市民身份認同感的 最新研究結果。67.6%的受訪者認為自已是廣義的香港人(回答「香港人」加上「中國的香港人」),而31.1%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回答「中國人」加上「香港的中國人」)。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只有13.3%認為自已是中國人。
香港人身份認同並不一直如此強勢。北京舉行奧運的那一年,香港市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達到頂峰,逾51%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何謂「香港人」?
鴉片戰爭後,清廷割讓香港予英國,自此香港與中國大陸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五十年代前,香港與中國大陸沒有邊界,人口流動性極高,難以建立香港本土認同感。之後,港英政府開始設立邊界控制、向香港居民發行身份證,才把香港與中國大陸人口分隔開來。
「香港人」身份由來,一般認為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只存在於精英階層;七十年代,香港土生土長的「嬰兒潮」(baby boomers)一代成長,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香港人的身份,建基在與中國大陸的不同。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大陸是香港的「他者」。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說:「香港人的文化特性是,有半唐番、不中不西等這些說法。」 不少香港人為這種混合特質感到自豪。
香港經濟騰飛,加上粵語流行文化——包括電視、電視劇、流行曲等——變得強勢,這一代香港人視香港為家,獨持的身份認同開始成形。香港的繁榮穩定,對照中國大陸政局的動蕩不安,令香港人認為他們是與中國大陸有別的「中國人」。
香港人特別的身份認同,殖民地政府亦有推波助瀾。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擔任港督期間,大力推動教育、福利改革,亦舉辦香港節、清潔香港等計劃,加強香港人的本土意識。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方志恒解釋說:「麥理浩要凖備香港前途談判,要確保手中有籌碼……最重要的籌碼就是香港人、香港人認同殖民管治。」
香港身份認同在七十年代萌芽、醞釀,八九十年代則急速鞏固。羅永生說:「當時中國大陸正進行開放改革,依靠香港,香港人在八十年代有相當強的自信,(認為)我們與你們(大陸人)不同,但我有能力為你們帶來好的東西。」
羅永生續說:「當時大陸的態度是,歡迎香港教導他們如何現代化,所以鞏固了香港人的自我認同。」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後,更加強化。
八十年代期間,大部分民意支持繼續接受英國統治。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並決定1997年香港主權交回中國。雖然普通香港人無份參與談判、意願落空,但當時氣氛仍算樂觀的。
方志恒說:「當時有一種期待、良好意願,中國慢慢走向改革開放,會帶動政治上亦會走向開明。一國兩制只是過渡性質,中港最終會融合,而融合會向香港的一制融合。其實鄧小平原先也是這樣說的,他說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之後不需要變,因為五十年後會有無數這麼多個香港,到時就會一國一制。」
這就是當時流行的「民主回歸論」。方志恒說:「這就是所謂的同向異速,大家都是向文明的方向走。」
1989年,中國政府鎮壓北京示威的學生,自始在香港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不過,六四事件未有令香港人切割中國人的身份。羅永生說:「當時(香港人)有一種很強的無力感,反而令香港人的認同感抹有一種悲劇色彩,而這種悲劇色彩很有感召力。五星旗下中國大地,只有香港才能悼念(死難者),讓正義事業能維持下去的地方。這個是另一種定位、一個相當強的認同。」
本土認同與中國模式
羅永生說:「以往的有所謂二元的認同,我既是香港人,亦是中國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感覺。例如,我在體育運動上支持中國隊,我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假如中國發生違反人權的事,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變得低了。不過這些已成過去,因為以前還存在拉扯的空間。」
2008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到達高峰。北京奧運展現的蓬勃國力,令香港人為身為中國人感到光榮。
方志恒說:「從2008年開始,中國走向維穩,在經濟上是國家資本主義,政治上是收縮、維穩體系的中國模式,而這種模式與香港是矛盾的。」
方志恒認為,北京對港政策越趨強硬,令香港人認為「一國」壓倒「兩制」,香港的制度及核心價值被中央蠶食。他以廣東話、繁體字、831決定(人大就香港政改的決定)、經濟融合為例,不少香港人認為這都是來自中央政府的壓逼。
方志恒說:「最初為何會有一國兩制?就是承認香港有其獨特性…… 一國兩制原先很寬鬆,對(香港)主體性、獨特性很寬容。而現在的問題是,北京對這些不同的東西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在它看來,這些(香港的獨特性)看似是礙眼的東西。」
梁振英2012年登上特首寶座,但不少香港市民認為他對中央唯唯諾諾,並非保衛香港人的利益。這種印象,由他當選後已揮之不去。
有一種說法指,中國經濟急速發展,香港對中國經濟重要性日漸褪色。1990年,香港的全民生產總值(GDP)佔中國全國生產總值25%,不過到2010年,只佔約2%。港人心裏感到失落,排斥中國人身份。不過,羅永生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
羅永生說:「本土派很多都是年青人,他們根本沒有享受過所謂的在大陸人面前很有優越感(的時期)。十幾二十歲那些,在大陸人面前有多少優越感的經歷?」
本土與排外
本土主義在香港引起不少討論,當中最嚴重的指控是排外、抗拒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不過,方志恒與羅永生皆認為,現在本土主義正在調整階段,未來或能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方志恒說:「任何地方出現一種本土主義、本土思潮的時候,在初期都很容易出現一些走得比較偏鋒、排拒性比較強烈色彩的語言或行動。」
他舉台灣經驗為例。台灣在八九十年代開始講本土化,最初亦非常排拒外省人。但到2000年初,台灣開始提出一種「整合性」的本土論述,強調四大族群──包括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融洽相處;只要認同台灣,就是台灣人。
羅永生說:「本土主義(之前)變成一種次文化,只有少部分激烈的人去做,但現在已邁向了另一台階。」不少本土派支持者參與旺角衝突、梁天琦新東補選取得約15%的選票,這一切都令本土主義進入公共領域,而本土派不得不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不同本土派團體都有意參選九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羅永生認為,只要本土派團體參與選舉,選舉都能令他們步入理性化,修正負面情緒主導的主張──只要選舉還是公平的話。
本土與分離
香港人身份迅速鞏固,建制陣營亦不得不正視這股民情。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則為本土主義下另一個定義。「本土這東西本來是不足為奇、很正常。」他指上海人、北京人也會為自己的本土文化為傲,所以世界不同地方也有本土主義。「比較極端的人士將本土與港獨、或者分離、分裂的想法捆綁在一起,這樣我認為騎劫本土這詞語。」
周浩鼎認為大眾對「一國」壓倒「兩制」這種說法是有點妄自菲薄。「我們的價值、文化與現時運行的制度其實不單單靠一套法律去維持。法律的維持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樣地重要的是,我們相信自已文化及制度的堅固程度。」
他認為,香港人的利益沒必要與大陸人的利益對立起來。「一國兩制對中國有好處……我們認為,這套制度比較容易與國際接軌,對於中國長期開展發展工作,我覺得我們能夠發揮作用。假如沒有一國兩制的話,對中國沒有好處。」
至於何謂「本土建制」,周浩鼎說:「要更貼近香港人的聲音、貼近香港人的想法去處理任何事情。」他以普教中為例,指廣東話為香港人母語,沒有必要推行普教中。
2047年後,周浩鼎希望「一國兩制」能夠延續。「假設在未來三十年,大家能透過各種方式修補關係,將一國兩制放在運作良好的層面……我相信機會亦大。」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最近亦發表言論,中央政府現時的政策與當初設計「一國兩制」的「河水不犯井水」相去甚遠。周浩鼎說:「我覺得中央應該不時要檢視自已對香港的政策。」
潘多拉的盒子?
方志恒認為,現時本土主義可略分為「本土自治」、「本土獨立」及「本土建制」。至於未來香港的本土主義向那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北京對港的政策。
方志恒說:「假如有機會放鬆一些,(本土主義)可能會洩一洩氣,那種本土抵抗情緒會稍為緩和。但本土主義出現了,我覺得難以收回。」 他估計,假如北京對港繼續強硬,將會推向更多人支持「本土獨立」的思潮。
不過,最近中方官員的言論,看來對港的政策有所調整,香港傳媒更形容北京「吹暖風」。比如,對於旺角衝突,總理李克強未有大力批評示威者;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形容「出了點事」;與《南華早報》的 專訪中,港澳辦副主任馮巍指,在闡述立場及理解香港人的層面上,中央政府有進步的空間。他亦指,激進派有機會在九月立法會選舉取得數席,而且認為他們參與政治後會變得「成熟」。
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加上明年的特首選舉,將會更清楚看到中央的取態。至於香港的本土主義的未來發展,中央政府的決策或許是最重要的因素。

(責編:高毅)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31_ana_hongkong_identity_localism

渤钢集团: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猝死

文 / 汪峥

导读:

曾在2014年及2015年连续入围”世界500强”的渤钢集团,因涉债高达1920亿元,于今年3月进入债务重组阶段。渤钢集团于2010年7月由天津钢管、天铁冶金、天津钢铁及天津冶金4家国企组建,并直属天津市国资委。由于4家组建国企中始终未能脱颖而出一个绝对的”主心骨”,渤钢集团在多达66家下属公司及工厂的复杂关系中,一直在负重前行。而当钢铁行业步入寒冬之际,一直缺乏产品及营销优势的渤钢集团难逃厄运,终在2016年倒下。网易财经调查发现,一直以来,渤钢集团深陷融资困境,多类信托项目亦危机四伏,甚至牵涉万名职工。虽然业内认为渤钢集团在政府支持下或可逃离破产之灾,但在目前战略投资者几无可能出现的现实下,其重组将变得格外艰难。

2014年、2015年连续入围“世界500强”后,直属天津市国资委的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渤钢集团”),如今却深陷债务泥潭。

今年3月16日,网易财经自渤钢集团知情人士处获悉,集团整体负债高达近2100亿元,部分生产线或将强制关停。同时集团多项银行贷款及信托债券亦出现兑付危机。

3月18日、22日,财新网报道证实,因涉债1920亿元,天津市政府已成立由105家金融机构组成的渤钢集团债权人委员会,拟建议各金融机构对渤钢集团相关贷款展期并下调利率10%。此外,渤钢集团将剥离优质资产进行重组,而天津津融投资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津融集团”)则将接盘其不良资产。

关于债务重组进展及资产处置计划,截至发稿,渤钢集团尚未回复网易财经的问询。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分析称,作为区域性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渤钢集团势必会在政府救助中逃离破产。对其而言,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协调对4家组建公司的“取舍”。除此之外,唯有“等”——一是等金融机构的“让步”,二是等钢铁行业的“回暖”。

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力争在2011年形成若干“特大型钢铁企业”。而推进天津钢管等4家国企的区域内重组,更在《规划》中被明确提及。

或因如此,2010年7月组建之初,渤钢集团便因其特殊地位获得了8家银行授信1000亿元并迅猛发展。但诚如中国联合钢铁网资深分析师胡艳平所言,背景雄厚的渤钢集团一直缺乏产品及营销优势,在2015年以来钢铁市场严重萎缩及产能过剩的双重打击下,渤钢集团早已难以为继,终在2016年倒下。

核心不明引发重组争议

渤钢集团直属天津市国资委,2010年7月由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钢管”)、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铁冶金”)、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津钢铁”)及天津冶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冶金”)4家国企联合组建,注册资本为170亿元。

梳理渤钢集团4家组建国企的官网信息可见,包括4家国企和下属公司,以及渤钢集团后来增设的国贸公司、商贸公司等在内,围绕渤钢集团的各类公司及工厂总数多达66家。

中国联合钢铁网资深分析师胡艳平对网易财经表示,各方难调,是渤钢集团至今未能实现整体上市的主因。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则认为,庞杂的组织结构,更导致渤钢集团在此前的生产经营和如今的债务重组中均“不可控”。

网易财经从渤钢集团4家组建国企相关负责人及职工处获悉,目前渤钢集团债务重组的方向已定:以天津钢管及天铁冶金为主,天津钢铁和天津冶金次之。而在天津钢管及天铁冶金之间,天津钢管又为首要目标。

在4家组建国企中,天津钢管于1993年最早成立。渤钢集团知情人士对网易财经表示,作为渤钢集团中最为“正牌”的国企,天津钢管也是天津市的“门面”。

网易财经梳理天津市国资委的信息发现,在渤钢集团的新闻和通报中,天津钢管出现得最为频繁。而查阅工商信息可知,早在渤钢集团组建时,4家国企主次亦有体现。在渤钢集团的董事会构成中,天津钢管占据两席,天铁冶金及天津钢铁各占一席,天津冶金则无位置。

天津钢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渤钢集团债务重组,对天津钢管的特殊“保护”,还在于其突出的外贸效益。就在渤钢集团债务渐危时,天津钢管于今年1月一举拿下中东客户9.4万吨的套管合同,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出口单笔订单。

不过,在4家组建国企中,天津钢管的钢产品年产能最低,仅有350万吨。而天铁冶金、天津钢铁和天津冶金则分别达到500万吨、600万吨、和750万吨。因而对于天津钢管因效益而被优先考虑的说法,天铁冶金等3家企业的职工均表示质疑。

对此,胡艳平分析道,区别于宝钢对韶钢或武钢对鄂钢等的重组,由政府主导、强力整合而成的渤钢集团,并无绝对的“主心骨”。核心不明中的轻重划分,使得4家组建国企的关系极为复杂。而在目前的钢铁市场环境下,战略投资者几无可能出现,渤钢集团债务重组的实质推进,也将格外艰难。

据财新网报道,渤钢集团此次债务重组,不良资产将由津融集团接盘。工商信息显示,津融集团的机关法人及企业法人,分别为天津市国资委及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泰达控股”)。而泰达控股,同时又是天津钢管的企业法人之一。

此外,据天津市金融工作局信息,成立于2013年的津融集团,在2014年7月被天津市政府批准开展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成为天津首家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多名自2015年底便被“放假”的天津钢铁职工对网易财经表示,政府已为渤钢集团“准备好一切”,只等该集团研究确定具体的“去产能”计划,以决定“谁死谁生”。

国家冶金局原局长、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2009年《规划》发布之后,钢铁产业的突进,导致经济指标及职工安置等不稳定因素逐年增加。所以当钢企必须“去产能”时,“第一大阻力就是地方政府”。

不过此次渤钢集团债务重组,或能成为赵喜子所述现象的转变与突破。正如将渤钢集团债务重组定义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第一个重大实验”的标准普尔分析:在渤钢集团的债务重组上,政府对于钢企纾困的态度正发生转变。

融资遇挫深陷恶性循环

作为曾经的钢铁“巨无霸”、世界500强企业,渤钢集团缘何突然倒下?渤钢集团组建企业之一天津钢管的经历与境遇,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钢铁巨头的起落兴衰。

根据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天津钢管“2015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资券”的信用评级报告,天津钢管负债规模自2012年起逐年增长,“债务负担较重且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2012至2014年,天津钢管的负债总额分别为380.53亿元、395.02亿元及448.99亿元。截至2015年6月,天津钢管负债总额近461亿元,其中有息债务总额达367.26亿元,包括短期有息债务265.72亿元和长期有息债务101.54元。与此相对应的是,2015年上半年,天津钢管的净利润仅为1.17亿元。

此外,截至2015年6月末,天津钢管对其所属4家公司提供的担保总额为20.52亿元,其中子公司天津天管太钢焊管有限公司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328.97万元,未分配利润为-9188.20万元。

天津钢管的负债规模递增,除了近两年钢铁业步入寒冬后市场严重萎缩、企业营收锐减,或还与天津钢管的海外巨额投资有关。2010年4月,美国商务部裁定对天津钢管开征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进口税。为化解在美市场阻碍,天津钢管决定投资10亿美元,自2011年8月始在得克萨斯州建设生产线。

更让天津钢管雪上加霜的是在其产品销售中长期面临的赊销影响。网易财经独家获得的一份天津钢管财务数据显示,2011至2014年,天津钢管应收而未到的账款总额,分别为31.08亿元、53.92亿元、38.67亿元及44.07亿元。这部分的“主要欠款”客户,集中于“中石化、中石油下属公司”。

在此背景下,天津钢管《2015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公告》则显示,此次兑付日为2016年10月14日的短期融资券,须偿还金融为46.4亿元。而在此之前,天津钢管已发行5亿元2015年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兑付日期为今年6月2日。

前述渤钢集团知情人士对网易财经表示,作为4家组建国企中资历最老的企业,天津钢管因多重因素而在融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亦代表着渤钢集团的整体衰落。为此,渤钢集团开始自我解围。2013年11月,渤钢集团成立资本运营公司,以开展境内外融资业务。

据天津市国资委公开信息,2014至2015年,渤钢集团资本运营公司在发行15亿元人民币债券及20亿元港币债券后,通过与中信集团合作获得境外银行贷款1亿美元。而伴随着渤钢集团债务危机的不断加重,渤钢集团资本运营公司寻求合作变得愈发艰难。

路透中文网此前援引香港相关券商债券融资部人士消息称,2015年底,渤钢集团曾急于联系该融资部,表达通过香港市场续发境外债的意愿,但被拒绝。

为此,渤钢集团再次将目光转向国内。网易财经梳理渤钢集团的官网信息发现,自2015年年底开始,渤钢集团开始密集拜访及接待中国进出口银行、香港恒生银行、兴业银行、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

此外,网易财经还独家获悉,通过与天津市金融工作局及天津市国资委的沟通,渤钢集团在债务重组前已获得数额不小的支持资金。虽然具体细节难以知晓,但天津市国资委于今年3月4日发布的第24期《国资委信息》显示,实际控制人为天津市国资委的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已向渤钢集团及其所属企业提供43.5亿元的“解困”资金。

相比渤钢集团1920亿元的涉债金额,天津钢管的情况不过“冰山一角”,上述43.5亿元“解困”资金也仅是杯水车薪。而在债务重组中焦急等待的渤钢集团职工,更面临着专项资金信托债券不得不延期兑付的忧虑。

兑付危机牵涉万名职工

在进行银行贷款及短期融资的同时,为化解资金链断裂危机及维持生产规模,渤钢集团还与信托公司合作,通过针对职工的专项信托产品募集资金。

今年2月23日,天津钢铁内部下发“致投资公司资金信托债券职工的公开信”。公开信显示,北方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方信托”)专项为天津钢铁募集的资金信托债券,分为2015年2月、9月、10月及11月共4期。在天津钢铁总计1.34万名职工中,投资该4期资金信托债券的职工达1.02万人,募集资金总额为26.84亿元。

对此,天津钢铁表示,因“饱受市场、价格、环保等重重压力”,企业“面临严峻考验”,所以将对4期资金信托债券和在今年2月到期时个人计划提前支取的资金信托债券实行全额续作,以“待资金到位后连本带息全额兑付”的方式,代替协议签订的提前兑付。

不过,天津钢铁并未表态“资金到位”的确切时间。只是在公开信中承诺“坚决维护投资资金信托债券职工的利益”,自今年1月起,将4期资金信托债券的年化收益率提高至10%。而日后用于全额兑付的资金来源,则是在天津市政府领导下,通过公司土地转让和原已收购的土地补偿款,建立“兑付职工资金信托债券资金池”。

虽然天津钢铁做出上述承诺后,号召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以“坚持续作公司资金信托债券”,但多名天津钢铁职工对网易财经无奈地表示,因渤钢集团债务重组前景不明,且高层要求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相关信息,所以预感公司“不保”。而当职工提出提前支取资金信托债券的意向时,均遭天津钢铁方面拒绝。

不仅如此,据《证券时报》报道,除职工专项资金信托债券外,天津钢铁与国民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国民信托”)合作的“国民信托天津钢铁集团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A类第二期、第三期产品,原本应于今年1月29日及2月10日到期清算,但天津钢铁因“资金统一调度”原因,申请延长清算期至“不超过3个月”。

网易财经查阅国民信托官网后了解到,上述信托计划分A、B两类,成立日期为2014年12月,信托规模为3.5亿元。

目前因专项资金信托债券问题,天津钢铁职工与公司的关系渐趋紧张。而据天津钢铁职工透露,涉及天铁冶金的相关信托产品,同样暗藏风险。而不同的是,因渤钢集团债务重组以天津钢管及天铁冶金为主,故而渤钢集团正在为天铁冶金“硬撑”。

网易财经检索天津市国资委官网发现,2015年,企业法人之一为泰达控股的天津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天津信托”),通过发行“2015天铁热轧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及“2015天津铁厂流动资金贷款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等,为天铁冶金提供资金支持共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信托为天铁冶金所募集的7亿元资金用途,是为其子公司及工厂“购买生产原料”。有天铁冶金职工对网易财经直言,当公司原料采购资金都得依靠募集时,实际效益的低下,已难以“掩盖”。

在逐渐扩大的关注和争议中,面对巨额债务重组及组建企业困境,渤钢集团该去往何处?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03909

中资大采购究竟图个啥?

来源:
德国之声

德语报刊周三关注了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大规模收购潮,想探究中国的目的究竟何在。

瑞士《新苏黎世报》周三以“低调的安邦想干什么?”为题,注意到了安邦集团正在竞购喜达屋酒店集团(Starwood Hotels)。文章写道:

“中国企业想要收购美国企业,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事件。这些天,中国的安邦保险集团正在竞购喜达屋酒店集团,这牵动了华尔街的神经。2015年底,万豪国际(Marriott)已经对喜达屋集团提出了报价,随后中国安邦提出了更高的收购价。然后,万豪再一次提高报价,但又被安邦的新报价压过。在中国,安邦集团在吸纳客户资金时表现地非常强势。比如,安邦的人寿保险回报率很高,从而能够吸引客户。但是,高回报率的产品,其所需的资金也总是要从某个渠道赚得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回报率产品得以持续。此前,安邦已经收购了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现在还想通过收购喜达屋来进一步拓展其在美国的投资组合。”

“不少分析人士都由此回想起80年代,那时,日本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而在现今的竞购喜达屋一案中,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收购方可疑的动机,还有喜达屋集团出售的原因。该集团属下拥有喜来登(Sheraton)、威斯汀(Westin)、艾美(Le Méridien)、瑞吉(St. Regis)、W饭店(W-Konzept)等多个连锁酒店品牌。分析人士认为,喜达屋集团正成为自己成功战略的牺牲品。其他更大的竞争对手也复制了喜达屋的战略,让喜达屋现在步履维艰。此外,Airbnb之类的新型住宿平台经营模式,也在蚕食喜达屋的客户群。因此,对于喜达屋集团而言,出售可能是最好的战略选择。至于安邦集团究竟是不是最佳买主,目前还不明朗。”

德国《时代周报》退休主编Theo Sommer则在该报网站上撰写专栏评论。文章以“大采购之旅”为题,指出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作者问道,如果这一收购潮不受阻碍地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史,注意到当年主要是吸纳西方资金的中国,如今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国企、私企纷纷前往海外投资。作者盘点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随后,作者写道:

“欧洲太过专注于自我,而没有去思考中国的商业扩张战略。中国经济降温可能会降低中国的收购欲。大多数的收购都是由国家补贴的。要知道,中国政府的负债率为GDP的250%,高于希腊。现在,北京的外汇储备已经从4.5万亿美元下滑到了3.5万亿,这有可能降低中国的撒钱欲望。”

“但是,如果中国的大举收购依然这般继续下去呢?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投资又会成为一个问题。中国投资不太容易受到欢迎,有着多种原因:中国没有给外国以完全对等的中国市场准入权;而并购后技术流入中国、削弱(西方的)长期竞争力,这一危险也没能排除;经济合作可能会为商业间谍提供便利。况且,中国的经济扩张战略可以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它首先追求的是帝国主义式的扩张,绝非只是无害的商业目的。”

作者最后写道:“中国的领导人一次次地强调,中国将和平崛起。但是,中国的全球野心却让人不禁对这种说辞产生怀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一带一路'规划、大举提升军力、在南海上蛮横的岛礁扩建行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将会非常坎坷。而中国在我们这里的投资行为是否能够被接纳,也将会受到上述中国战略行为的影响。”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4%B8%AD%E8%B5%84%E5%A4%A7%E9%87%87%E8%B4%AD%E7%A9%B6%E7%AB%9F%E5%9B%BE%E4%B8%AA%E5%95%A5%EF%BC%9F.html

研究发现:亚洲面临严重缺水的风险

来源:
美国之音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的水需求量预计到2050年之前上升400%。

今年早些时候荷兰特温特大学水研究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有40亿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生活在他们所说的“严重缺水”的条件下。

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最新调查中说,气候变化伴随人口增长在未来35年仅给亚洲就增加10亿人。这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学术期刊上,研究人员强调,这不只是一个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耸人听闻的消息,而是关于工业行业和大众人口增长的问题。

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高级科学研究人员亚当·施洛瑟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气候变化问题。”他说,“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增长对我们的资源需求和如何管理这些资源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他们发现,中国的工业增长将给水资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而印度的人口迅速增长也会导致更大的缺水问题。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7%A0%94%E7%A9%B6%E5%8F%91%E7%8E%B0%EF%BC%9A%E4%BA%9A%E6%B4%B2%E9%9D%A2%E4%B8%B4%E4%B8%A5%E9%87%8D%E7%BC%BA%E6%B0%B4%E7%9A%84%E9%A3%8E%E9%99%A9.html

洛德:习近平错误政策致美中关系暗淡紧张

来源:
美国之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美参加核安全峰会并与奥巴马总统会晤之际,前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接受美国之音专访,他指出,习近平对内镇压、对外冒险挑衅的政策,已经使美中关系陷于暗淡和紧张。他表示,这并非只是他个人的看法,而是已经成为美国的中国事务专家学者的共识。

为应对习近平当局将人权侵犯扩张到海外和对美在华记者、学者的严重骚扰,洛德建议美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加强对华广播,有选择地拒绝中共宣传部门和传媒负责人赴美签证,考虑关闭在美的中共喉舌机构,审查孔子学院。

美国前驻华大使、前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日前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对美中关系现状以“三点基本看法”加以概括:

习近平推行对内镇压对外冒险挑衅的政策

“第一,美中关系正越来越暗淡和紧张;第二,关于这一倾向,很多因素正在发生作用,其中主要因素是习近平的国内镇压政策和国际上的冒险、挑衅政策。第三,因此我认为,美国政府,不仅现在的,也包括明年的新政府,在继续寻求两国关系积极发展时,在对华政策上必然会有很多艰难因素。”

洛德是尼克松总统打开中国大门的团队成员,1971年随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也是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代表团成员。他于1985至1989年里根总统时期任美国驻中国大使;1993至1997年克林顿总统时期任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洛德说,美中关系目前处于困难期的主要责任在习近平,“首先,他在国内进行镇压,他发动反西方运动,继续对外国记者和学者进行骚扰,所有这些都削弱了两国间的非政府组织交流;他镇压中国公民,封锁信息等等。与此同时,存在着一些民族主义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南中国海,形势很危险。”

据媒体报道,中国当局最近对“促习近平辞职信”的调查已经导致刊登这封信的“无界新闻”网站6名工作人员被带走调查,媒体人贾葭失踪(现已回家),事态并进一步扩大到旅居纽约的网络异见人士温云超在国内的父母弟弟失联,以及旅居德国的专栏作家长平家人被警方拘押。

洛德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详尽建议(见专访实录),包括加强美国自身力量,继续亚洲再平衡政策。但他表示,眼下可以做的、能使情况得到改善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一些反制措施,

只有反制才能改善关系

洛德说,美国应该增加对外广播、促进公民自由的其它项目的预算和资源,包括那些有利于公民社会的非敏感领域和其它领域,如法治、民主等,比如,那些由民主基金会赞助的组织。

他认为,应该在双边关系中引入对等原则,“我确实认为,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有选择地拒绝一些人的签证的时候了,不是那些无辜的记者,而是中国媒体行业或宣传部门,以及那些控制签证的高管和高官。”

鉴于习近平已经宣布中国媒体必须姓党,洛德指出,“如果我们(媒体)不能到中国去运作,为什么我们要让中央电视台和其它媒体在美国运作?我们起码应该正视现实,看是否应该考虑关闭某些中国媒体?不仅因为中国骚扰我们的媒体、不让它们在中国运作,导致我们必须寻求对等,而且也因为这些媒体已经不是真正的新闻媒体,而是中共的宣传工具。”

他认为对引起争议的、遍布美国校园的孔子学院也应有所审视,“它们表面上看似乎在积极教中文、促进中国文化,而它们中的很多却在介入信息审查和宣传。这要由各大学作出决定,但我希望他们关闭那些实际上不是真的在做文化交流的运作。”

加州众议员罗拉巴克曾与2011年提出了《中国媒体对等法案》,针对美中两国给予对方官方媒体人员签证数量的巨大悬殊(当年中国向美派出811人,美国只有2人),提出双方政府互派官媒人员数量相等,否则予以驱逐。但法案遭批评,认为不应以限制新闻自由的方式纠正对新闻自由的限制。该法案未进入下一会期而胎死腹中。

洛德的上述评估和建议大部分在最近于纽约举行的一个讨论会上,当着中国国防大学一名强硬派将军的面公开提出。这位与会的将军是10年前发表中国准备牺牲西安以东所有中国城市,以核战争与美国决一雌雄的朱成虎将军。

朱将军:美军挑起了南中国海紧张

朱将军在会上表示不同意洛德的大部分意见。但他只挑了南中国海问题予以反击。他指出,南中国海紧张局势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军方挑起的。

他说:“为什么美国的侦察机要抵近侦察?为什么美国的军舰要驶入南中国海巡航?为什么美国的军费如此庞大?”他说,所有这些“你无法让中国人民相信美国没在围堵中国。”

他批评外界对中国领导人集权和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指责,“看看全世界,哪个国家没有民族主义?华盛顿、东京、首尔,都是民族主义。”

他承认,美中之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互不信任,并得出结论:“美中必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解决中美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否则世界将面临麻烦。”

朱将军在随后回答有关“中国民主化后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是否会采取不同的立场”的问题时表示,“无论外界怎么看中国,中国一直在逐渐民主化。”他说,美中关系的复杂性与中国的社会制度无关,“两国关系的复杂性缘于中国的发展,缘于中国没有完全按照美国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路走。”

朱将军:中国越来越民主自由

他说,“中国正越来越自由,中国看上去越来越像资本主义国家,而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看上去却越来越像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制度的不同、价值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这是问题,但不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根本问题。”

另一位与会的中国学者对洛德的对等原则建议做出回应。他是原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中国计划(China Initiative)共同主任、资深研究员孙哲。

孙哲说,美国应该鼓励中国官方和私人媒体、鼓励更多中央电视台记者到美国来,“从短期看他们是在宣传,但长期而言,他们是向中国介绍美国的形象。”

他也提出了三个基本看法,第一,双方存在信任赤字,应研究如何在不信任的情况下寻求合作;第二,双方应认识到军事力量都有限;第三,防止第三国损害中美关系,防止日本利用尖阁列岛损害美中关系在南中国海重演。

他建议美国取消1989年六四镇压后对中国实施的高科技出口限制和武器禁运,他认为美国对台军售存在潜在危机,他提出美国应减少不必要的EP3间谍机对中国近海的侦察。

在美国之音的专访中,洛德大使对中国专家学者的看法作出回应。他认为,朱成虎将军关于美国造成南中国海紧张局势的说法“完全是胡说(nonsense)”。

洛德:周边国家都认为中国导致紧张

洛德说:“这不仅是美国的看法,而是该地区几乎每个国家的看法,即,中国导致了紧张局势;所以,这不是美国和中国的辩论,而是中国与周边几乎每个国家的辩论;不仅是那些争相声索的国家,如日本、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还有,比如,中国最近跟印度尼西亚的紧张关系也加剧了。”

洛德说,说中国现在更加自由了是很荒谬的。他表示,首先要搞清楚在谈什么自由,“毫无疑问在言论自由、媒体自由、结社自由、法治方面,情况正好相反,在习近平领导下,有关自由的各个领域正在倒退。”

洛德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民族主义,“如果表述正确它不仅自然而且合法”。他批评美国在大选中出现的令人担忧的民族主义倾向;他认为中国应享有相称的民族主义骄傲,但是他指出“当民族主义变得像在南中国海那样具有挑衅性,被部分地利用去分散民众对国内问题注意力的时候,就变得不合法、变得很危险了。”

不过,洛德在朝鲜问题上持与朱成虎将军相同的悲观看法,认为几乎不可能让现有的朝鲜政权放弃核武导弹计划。但洛德认为,朝鲜问题中的关键是中国:“因为中国认为在其边界保持这个共产主义缓冲地带,比让韩国主导统一、在美军监督下实现民主更为重要。”

洛德认为,朝鲜领导人对此心知肚明,“朝鲜知道无论它遭遇多大压力,中国总会让它摆脱困境。所以它没有回到谈判桌的动因。”

洛德:我对中国朋友深表同情

洛德认为,中国专家学者作出的他不能同意的很多表述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他们必须那样说,如果他批评自己的政府,他就不能离开中国来参加这个会议了。所以我对中国朋友深表同情,他们在现在的气氛下必须极为小心。”

附前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专访实录

记者:你对目前中国政治局势和美中关系现状如何分析和评估?

中国政局十分脆弱

洛德:要完全理解中国的局势,尤其是政治局势,总是很困难的。从外部观察,看上去中国正在改变其经济结构。对此我不详细阐述。但基本选择是从投资出口型,转变为更依赖市场、消费和服务业的新经济。

但这需要裁员,会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我们已经看到工人抗议示威。与此同时,为保持较高就业率,领导层试图刺激经济,实行改革。因此,他们存在着如何调整的严重问题,这一问题正在导致抗议。党和政府依赖经济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更好。因此,抗议已经使党和政府不稳定。

我们看到了在网上和对个人的言论自由的严厉镇压,审查更严,许多人被捕、投入监狱。领导层感到因改革带来的不稳定。习近平继续集权,通过包括反腐,把盟友安排到重要职位上,以准备2017年(中共19大)届时全部政治局常委,除了两个位子,他和总理,都要换人。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局势。作为局外人,我不能做出确实判断,但我们会继续以很大的兴趣进行观察。

美中关系暗淡而紧张

我认为,美中关系正变得暗淡而紧张,它总是一种合作、竞争、对手和紧张关系的混合。一方面,我从不认为我们会发生冲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伙伴。双边关系总是兼而有之。过去30、40年中国的发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这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的合作领域,但困难和分歧也更多了。因此这一对复杂的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

有鉴于此,我认为情况进入了比较困难的时期。坦率说,我要把许多责任归咎于习近平先生。不是所有,但有很多。首先,他在国内进行镇压,他发动反西方运动,继续对外国记者和学者进行骚扰,所有这些都削弱了两国间的非政府组织交流;他镇压中国公民,封锁信息等等。与此同时,存在着一些民族主义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南中国海,形势很危险。

总体来说,这是个变化多端的形势,尤其是明年政治局常委要变动,中国正试图调整经济结构,以及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尽管我们在许多领域进行着合作。

记者:你对美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

洛德:我已经为良好的两国关系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我会继续去做。当然我希望我们有一个积极的关系。我认为两国关系仍会是兼合作、竞争和对手关系的混合关系。我认为,美中关系需要建立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是奥巴马总统——我希望下届总统也会——试图去建立的。

加强美国的自身力量

一个是我们必须建立国内的基础。我们的政治系统很混乱,两极化严重,任何工作都无法在总统和国会之间完成,这里我主要把责任归咎于共和党,尽管我的观点是超党派的。总之,体制出了问题。因此,我们无法对未来进行足够的投资。一方面,我们不再是民主制度的典范,因为我们制度混乱,政治辩论气氛有害,也意味着我们缺乏资源推行包括对华关系在内的良好的外交政策。为此,我们应该投资教育、基础建设、能源、研究和发展项目,使我们不仅为美国人民的福祉竞争,而且有力量与中国和其它国家竞争,有资源发展国防、对外援助,以及非军事和外交等工具。因此,我们在国内更强大、有更好的合作,应该是我们对华政策的最高优先。

继续亚洲再平衡政策

其次,对华政策必须成为整个美国亚洲政策的一部分。我很高兴奥巴马总统推行亚洲再平衡政策,美国不应该陷于中东和世界上其它地方,这样就可以把重点放到这个最重要的区域。奥巴马做了很多,但是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协议是个还未完成的领域,恐怕大选年两党反贸易情绪的高涨会使这一协议难以批准。而这一协议无论从经济还是从地缘政治角度,对美国继续在亚洲的存在和亚洲再平衡政策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两个方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都非常重要。我要敦促下届美国总统应努力工作,使我们在应对国内挑战方面和我们在亚洲的更大更有效的存在方面取得更多进展。有了这两个基础,美国的对华政策将会有更好的处境。

未来的美国总统应该定期地与中国领导人举行双边峰会,并在各种地区会议中会面。他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单独会晤,只带一两个助手,不用谈话要点,坦率地就未来战略方向和问题交换意见。

年复一年地回答大问题

什么是未来两国在亚洲的角色?我认为,美中两国有空间跟其它国家一起共同建设一个太平洋社区。什么是我们双方的核心利益?如何尊重这些核心利益?什么是不能跨越的红线?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我不认为他们做得到,尽管他们想这么做。什么是中国对我们盟友的看法?我们应该在亚洲做什么?我们认为中国应该在亚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的领导人应该年复一年地对这些大问题加以回答。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期待在更多领域进行合作。

由于这是个合作、竞争和对手的混合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扩大合作,无论在气候变化、反恐、核扩散,还是具体的地区问题,如阿富汗和伊朗。我希望在朝鲜问题上我们最好一起应对。还有,不仅在经济议题上,而且在更多方面扩大双边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管理好分歧。南中国海情况危险。我认为,美国应该为航行自由努力,我们应该鼓励其它国家也这样做,因为中国申索过多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中立,但是我同时认为,中国过于挑衅。

台湾将由民进党执政,这是张变数很大的牌(wildcard)。我希望习近平先生继续近年来对马英九总统的整体建设性政策。人权仍将是我关切的重要问题。但是,中国镇压人权,并将这种人权侵犯扩展到海外,反西方运动,习近平先生正在把我们的关系复杂化。

总而言之,我们要进行合作、管理分歧。最后一点,我要指出的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的军方保持相互间的交谈,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因此我们没有误判和意外冲突,尤其是在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我希望两军交流能继续下去。

记者:你在一个公开场合提到美国政府应加强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的资源和预算,并提出拒绝给那些到美国的中共宣传部门官员签证?

洛德:是的。我要说,美中双边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是非政府因素。教育、文化、科技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项目和团体之间的相互往来。但是所有这些现在都处于威胁之下,因为习近平领导的中共反西方的立场,及其在国内的镇压。

美国必须对中国在海外的人权侵犯作出强烈反应

人们可以对我们应如何促进中国的民主和人权不表同意——虽然我认为它应成为我们的要务,以反映我们的价值观、维持美国国内的支持、鼓励中国国内的改革派,同时让中国对其国际义务承担责任。但是,鉴于我们所有其它利益,它不能支配我们的议程,我们有太多安全和经济利益,不能仅考虑政治制度问题。

有鉴于此,人们可以认为,在推动中国人权问题上中国人民必须自己去争取;但当中国向外推展其人权侵犯和骚扰,那么我认为美国必须作出强烈反应。

你可以讨论事情是不是发生在你领土内,比如,当中国人在中国甚至在中国之外的地方绑架香港出版商、关押他们,这确实令我关切。我要指出,不仅我们对此表示关切,许多西方国家也都表达关切。

其次,对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严重骚扰、拒绝签证、实施监视,对学者也一样,如果有人批评中国的某些政策,有时候他们就无法获得签证。对所有这些中国扩展到海外的审查和骚扰必须作出更强烈反应。

我很高兴看到数位外国驻华大使几个星期前写公开信给中国当局指出这些问题,这样的集体行动非同寻常,以前常常是美国单独行动。现在我们要尽可能与其它国家合作,对中国侵犯人权行为作出反应,这比美国单独行动有效得多。

唯一的办法是进行反制

但有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来做,我认为我们应该做。首先,我们应该扩大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以及促进公民自由其它项目的预算和资源,包括那些利于公民社会的非敏感领域和其它领域,如法治、民主等,比如,那些由民主基金会赞助的组织。

我们需要增加包括软件和其它努力在内的各种资源,打破中国设置的审查防火墙;我确实认为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有选择地拒绝一些人的签证的时候了,不是那些无辜的记者,而是中国媒体行业或宣传部门和那些控制签证的高管和高官。

我认为我们应该让中国政府知道,不应该只有“单行道”。我相信交流和新闻报道,但现在由于中国政府的审查和对记者、学者的骚扰,很难让美国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唯一能使情况得到改善的是予以反制。习近平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媒体不要做新闻报道,而要做政府喉舌,推动共产党体系的政治价值,这导致了对其新闻诚信的质疑——这不是记者的错,他们没有选择。

引入对等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更好的对等途径。一方面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媒体如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如果我们不能到中国去运作,为什么我们要让中央电视台和其它媒体在美国运作?因此,我们起码应该正视现实,看是否应该考虑关闭某些中国媒体?不仅因为中国骚扰我们的媒体、不让它们在中国运作,导致我们必须寻求对等,而且也因为这些媒体已经不是真正的新闻媒体,而是中共的宣传工具。

我同时敦促美国大学审视孔子学院。它们表面上看似乎很积极地教中文、促进中国文化,但它们中的很多却在介入信息审查和宣传。这要由各大学作出决定,但我希望他们关闭那些实际上不是真的在做文化交流的运作。

我们必须采取这些行动,理由有二,第一,中国的人权侵犯现在已经扩大到海外,以及对我们学者和媒体的大规模骚扰;第二,中国政府的反西方反美运动,包括起草会进一步限制交流的法律,对美中关系已经造成巨大伤害。

反制是为了改善

我相信中国领导人尊重坚定性。我不认为这些步骤本身是目的,而是一种改善的手段,让中国停止骚扰学者和记者,我希望他们会缓和反美情绪,所以这只是要引起中国领导人的注意,以做出改善,而这些措施本身不是目的。

有些我建议措施在威胁他们有所反应之前不应实行,如果有所改善,有些措施当然应该暂缓。但遗憾的是,我的看法是,每当我们表现克制和包容的时候——无论是在外交政策上还是私下交换看法——中国人就把它解读为是软弱的表现,就想得寸进尺。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政策中需要更多的坚定性,才能改善气氛,以确保我们关系中的交流是个积极因素,并可以继续发展。

记者:中国将军朱成虎在回答有关中国民主化问题时说,不管外界怎么看中国,中国正越来越自由和民主;美中关系的根本问题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其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缘于中国的发展和没有按照美国学者指出的路径去走。你的看法呢?

洛德:这里涉及很多观点。首先,说中国更加自由了是很荒谬的。毫无疑问在言论自由、媒体自由、结社自由、法治方面正好相反,在习近平先生领导下,有关自由的各个领域正在倒退。这并不是说比文革还不如,也不是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比方,工作自由、旅行自由。如果你不作声就不会有麻烦,没人强迫你作声,所以我首先要说的是,你在谈什么自由。文革以来有些领域有了改善。但是我谈论的问题,很显然在习近平先生领导的大规模镇压行动下就是倒退了。他极为担忧西方价值观、西方机构、损害其体制和威胁到他的努力,所以我完全不能赞同自由化有进展的评论。

许多美国人确实认为、期待,至少是希望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有更多交流,中国更大的开放,会引领中国实现更民主的政治制度,就像韩国、台湾、智利和其它许多亚洲国家,中国会变成自由政治制度,因为中产阶级的壮大、对自由的普遍追求、国际交流的影响,以及现在的互联网,所有这些都会使中国更自由和开放。但这并没有发生。在习近平先生领导下中国正在倒退。毫无疑问这令人失望。

自由民主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

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中国的自身利益。中国人民将决定自己的政治未来,美国会表达看法,但我们不应傲慢。我认为更开放、透明、法治的社会是符合中国利益的。我希望能达到这一结论。如果你希望有一个现代经济,必须基于信息、自由交换和法治之上;如果你封锁信息、镇压、歧视等等,你将难于保持经济的增长;如果你担心政治稳定,在我看来,如果你没有法治、没有新闻自由、没有承担责任的官员,就没有民主体制,当人们遇到问题无处申诉,比方经济改革,失去工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走上街头,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无法到法院去,因为法院由政府管理,他们无法诉诸媒体,因为媒体被控制了。

因此,我认为更开放的体制会有更好的政治稳定。如果中国想拉住台湾,实现统一,至少让她更靠近,只有开放体制,才有更好机会。如果台湾予以抵制,一定因为台湾的民主制度跟中国压制性政治制度的对比强烈。中国与美国和其它国家有更好的关系会使其在世界上有更好形象。我认为中国的主要目标,更开放透明的体制是关键,无论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与美国的关系,与台湾的关系,在世界上的形象,开放透明的体制对中国人民会更好。

自由民主的中国也符合美国利益

我们谈论人权为着各种原因而不是要对其施加任何体制,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且也符合我们自己的国家利益,如果中国变得更加民主。事实告诉我们,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关系更容易相处,比如,我们对英国拥有原子弹就比朝鲜更放心,因为制度的本质不同。

另外,开放的民主国家不会愿意窝藏恐怖分子,而是要根除他们,决不让他们壮大。开放的民主国家不会产生难民,民主国家不会把自己的居民驱离自己的国家,不会掩盖自然灾害,这些都是很具体的美国利益。更开放的社会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目标,也反映了国家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同意与会讨论者的评论。

我想他必须那样说,因为如果他批评自己的政府,他就不能离开中国来参加这个会议。所以我对中国朋友深表同情,他们在现在的气氛下必须极为小心。

记者:朱成虎将军很雄辩地说,南中国海紧张是美国军方引起的,你的看法呢?

洛德:这完全是胡说。这不仅是美国的看法,而是该地区几乎每个国家的看法,即,中国导致了紧张局势。这不是美国和中国的辩论,而是中国与周边几乎每个国家的辩论,不仅是那些争相申索的国家,如日本、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还有,比如,中国最近跟印度尼西亚的紧张关系也加剧了。

岛屿军事化和骚扰都是挑衅行为

其中的原因有二:第一,中国有些申索过于笼统,如果申索全部落实的话,它们囊括整个南中国海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每年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商务船只载着巨量资源通过这里。第二,他们对许多岛屿、礁石、人造岛实行军事化。所有这些都是挑衅行为。

虽然其它国家过去也做过这样的事,但没一个达到中国的程度。中国还挑衅地骚扰其它国家的渔民和该地区的采油作业。中国一直在升高地区紧张局势,而美国则一直小心地在主权问题上完全中立、不设立场。美国敦促进行谈判,建立行为准则,反对单边行动,反对挑衅行为,联合开发资源。我们试图让事态缓和,但中国却通过申索和针对其它国家的挑衅性军事行动,不断挑起紧张局势。

记者:你如何看待民族主义?你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美国的民族主义一样吗?在讨论会上,朱成虎将军说,全世界到处都是民族主义。你同意吗?

洛德:他说的没错。我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民族主义。如果表述正确它不仅自然而且合法。美国当然有民族主义,除了中国,他说了日本、韩国,还有其它亚洲国家,还有俄罗斯,每个国家都有民族主义运动。但问题是必须在民族主义与其它国家的合法利益间取得平衡。美国的政治辩论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我首先承认这一点。

中国有些民族主义骄傲是完全合法的。数十年来,中国在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和外交力量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中国更大的影响力应该反映到各种经济和其它机构,使其拥有更大地位,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当中国要建立像亚洲投资银行这样的投资和基础建设的新银行时,我们应该表示欢迎而不是反对。中国应该跟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获得相称的民族主义骄傲和巨大影响力。

利用民族主义转移矛盾很危险

但是,当民族主义变得像在南中国海那样具有挑衅性,当民族主义被部分地利用于去分散民众对国内问题注意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团结起来对抗“外国恶魔”,利用它来克服国内的麻烦,那就变得不合法、变得很危险了。因此,我同意存在民族主义,我认为它应作合法表达,我们必须在它与国际合作间保持平衡,尊重其它国家的利益。

记者:你也同意朱成虎将军有关几乎不可能让朝鲜非核化的悲观观点,是吗?

我完全同意他的悲观看法。我认为几乎没有机会让这个朝鲜政权完全放弃其核武器,因为这已载入他们的宪法,他们清楚表示绝不会放弃,这是这个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他们告诉老百姓,这是他们的成就,需要以此威慑外来侵略,保持他们的安全。因此不可能让他们完全放弃核武器。

如果我们有可能让他们回来谈判桌,这是可以想象的,我也会支持,至少我们可以把他们的项目保持在现有水平。如果可以谈出一些条款,让他们不再生产更多炮弹、更长程的导弹、停止把武器扩散到其它国家,虽然情况还是危险,但我宁可朝鲜有几十枚导弹而不是几百枚,宁可它有短程导弹而不是射程可跨越太平洋。

但即便如此依然非常困难,我们经历了两党多届政府,试过每一种方法:提供安全保证、关系正常化、经济援助,凡是能想出来的,都试过,都不行。朝鲜从不认真落实谈判结果。每次谈出一些结果,很快被它打破。

因此,所剩的都是很坏的选择。我不相信军事打击,这不仅危险而且不解决根本问题,除非韩国和其它盟友同意,否则不应采取。唯一我能想到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的就是发生极端情况,即对朝鲜发动重大攻击行动做出反应。

我认为,现在跟其它国家一起采取行动的唯一可能途径,就是极大地加强对朝鲜的压力,孤立、制裁朝鲜。最近安理会通过的制裁决议是最严厉的,中国和俄罗斯也加入其中。但是,过去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制裁措施。

中国总会给朝鲜避风港

坦率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虽然中国同意制裁,而且对朝鲜非常沮丧和愤怒,但总是给朝鲜一个安全避风港。中国不会全面落实制裁。且看这次会如何。我希望中国会落实。但他们不会让制裁达到影响朝鲜经济的地步。

如果中国切断朝鲜的能源和贸易,就有可能让朝鲜回到谈判桌上。但中国永远不会这样做。因为中国认为在其边界保持这个共产主义缓冲地带,比让韩国主导统一、在美军监督下实现民主更为重要;中国还担心难民入侵,尽管他们对金正日政权很沮丧。

因此,虽然中国不想让朝鲜拥有核武器,知道朝鲜的野心正在导致中国付出代价——因为这会增加美军存在的理由,反导体系可能会部署到韩国,会让中国付出经济代价——中国还是不想让朝鲜发生政权变更,或实现统一。

朝鲜知道这一点,知道无论压力多大,中国总会让它摆脱困境。所以它没有回到谈判桌的动因,也没有证据显示会有外面的经济援助,因为金正恩感到如果投资和贸易进去了,他会失去政治控制。

我确实认为,这次,包括中国在内,如果有力地落实制裁,我们有机会让朝鲜再回到谈判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可以让它减缓核武、导弹和扩散计划。也许长远来看,通过施压,可能实现政权变更,这虽冒险,但比其它选择好,因为只要金正恩掌权,朝鲜不仅拥有核武能力,而且是世界上头号人权侵犯国家。因此,我认为必须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既要停止其核武项目,从长远看,还要解放朝鲜受苦的人民。

记者:能否简单阐述你在讨论会上提出的“三个基本看法”和“两个平衡”。

我的三个基本看法是,第一,美中关系正越来越暗淡和紧张;第二,关于这一倾向,很多因素正在发生作用,其中主要因素就是习近平先生国内的镇压政策和国际上的冒险、挑衅政策。第三,因此我认为,美国政府,不仅现在的也包括明年的新政府,在继续寻求两国关系积极发展时,在对华政策上必然会有很多艰难因素。

对美中关系持悲观看法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我想强调的是,这不仅是我的观点,这是大多数与中国打交道的美国人——他们跟我一样寄希望于中国、愿美国与中国有更好的关系,或者他们是研究中国的学者、智库专家,都希望美国跟中国有更好的关系,虽然我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我认识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对美中关系抱持暗淡看法,原因就是习近平的政策,尤其是中国政府反西方的立场、对西方学者和媒体的骚扰、在国内的镇压,以及在南中国海的挑衅。

我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上我是愿意两国有良好的关系,我为此工作了50年,我不是个疯狂的右翼鹰派共和党候选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我反映了所有与中国打交道、研究中国多年、希望两国友好的学者、记者、前政府官员的观点。因此,这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我们需要在亚太地区实现两个平衡,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与中国改善关系,但不要让我们的盟友对我们的意图感到不安;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继续加强与该地区盟友的友谊,但不去挑衅中国。不过眼下,遗憾的是,重点必须是向我们的盟友再保证,我们对中国在该地区的挑衅行为必须作出多边反应。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6%B4%9B%E5%BE%B7%EF%BC%9A%E4%B9%A0%E8%BF%91%E5%B9%B3%E9%94%99%E8%AF%AF%E6%94%BF%E7%AD%96%E8%87%B4%E7%BE%8E%E4%B8%AD%E5%85%B3%E7%B3%BB%E6%9A%97%E6%B7%A1%E7%B4%A7%E5%BC%A0.html

伊斯兰国可能在欧洲采取游击战术引人担忧

来源:
美国之音

力争破获已经遍布欧洲的伊斯兰国恐怖网络的安全机构同时准备应付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可能性,就是这个恐怖组织将利用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磨练的游击战术,对关键目标或基础设施进行攻击。

最近几天的担忧尤为明显,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在一次与布鲁塞尔恐怖爆炸案有关的一次突袭中发现的手提电脑里发现了比利时首相办公室的图片和平面图。

这一发现,加上有关两名布鲁塞尔爆炸袭击凶手对比利时一个核设施的科学家进行视频监视的证据,可能显示一些恐怖活动小组正准备放弃其有代表性的对所谓“软目标”的袭击,比如火车站或咖啡馆,而是倾向更大、更有象征性的场馆。

欧洲官员们也同样担心,尤其是考虑到各国在发现和挫败袭击阴谋方面的能力极为不同。

除此之外,伊斯兰国利用互联网在其领导核心和世界各地的行动小组之间共享情报的能力越来越强。

最初,情报界担忧以伊斯兰国恐怖分子为中心的其他攻击将以去年十一月的巴黎袭击为蓝本,同时击中多个“软目标”,将平民伤亡扩大到最多。但是,造成32人丧生的布鲁塞尔袭击显示这个恐怖组织正越来越胆大妄为。

美国官员认为,情况更危险的是,伊斯兰国现在在欧洲“深深扎根”,利用其可能数百名从叙利亚和伊拉克返回的圣战者们,再塑造出数千人成为一个游击队,这样他们将有能力在受到巨大损失之后继续发动袭击。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4%BC%8A%E6%96%AF%E5%85%B0%E5%9B%BD%E5%8F%AF%E8%83%BD%E5%9C%A8%E6%AC%A7%E6%B4%B2%E9%87%87%E5%8F%96%E6%B8%B8%E5%87%BB%E6%88%98%E6%9C%AF%E5%BC%95%E4%BA%BA%E6%8B%85%E5%BF%A7.html

要赤裸裸的建局域网了?

2016年3月25日,酝酿多年的《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修订浮出水面,工信部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首次要求不得为境外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管理的域名提供境内网络接入服务,强制要求境内网站须境内管理域名。

意见稿第三十七条首次要求,在境内进行网络接入的域名应当由境内域名注册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并由境内域名注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在境内进行网络接入、但不属于境内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管理的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其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意见稿第二条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域名服务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从文意理解,这里的"域名"不仅包括CN/中国等国别顶级域名,还应当包括COM/NET等类别顶级域名。

如果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的网站,它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其效果是将中国从全球互联网中分割出去。通过给网站建立一个国内的注册系统,该规定会建立一种审查制度,只有那些专门在中国政府注册了网站才能够在境内访问。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他认为按照目前的写法,该法律会屏蔽没有在中国注册的外国网站。

"我认为,该草案主要试图针对互联网安全问题、还有大量的淫秽色情网站及其他违反中国法律的网站,"他说。"这些网站大多数都在境外注册。对付它们不容易。"

其他专家则表示,该法律可能将仅适用于放在中国服务器上的网站。

"我觉得这些规定是对着境内服务器上的内容来的,"牛津大学的中国政治学讲师罗吉尔·克里米尔斯(Rogier Creemers)说。"也有可能他们在未来扩大其适用范围。"他指出,如果该规定适用于所有网站的话,政府会在一夜之间让人无法访问互联网上的一大堆网站。

即使该法律只适用于中国主办的网站,它仍是北京将权力集中起来的代表。强制网站在中国机构进行登记很可能会给域名注册服务业创造新的繁荣。目前,阿里巴巴的万网是中国主域名服务的提供商。

新规定也将让中国政府能更密切地管理网站经营者的真实身份。也将有助于北京组建一套重要网站的注册系统,如果中国想脱离统一互联网的全球注册系统的话,克里米尔斯说。

工信部表示,违反该规定的人将面临1万到3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并表示将征求社会对新规定的意见,截止时间为4月25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为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新规定是其中最新的一个。今年,监管机构制定规定,阻止外国公司未经政府同意在中国发布在线内容。监管部门还关闭了说话尖刻的大亨任志强的社交媒体帐号。

近年来,习近平亲自担任一个特别领导小组的组长,以加强政府对国内互联网的监管,并更广泛地影响国外的互联网管理事务。

习近平还主持成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这是一家加强审查的监管机构,该机构试图通过召开年度会议,来宣扬中国认为的信念,即每个国家都有权对其境内的互联网施加规则。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洛文说,新规定"与那些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发展相符,中国政府正在试图对互联网、以及国内的域名系统实行更多的监督和控制。"




from 奇闻录 http://qiwenlu.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40.html

远不止东北特钢,地方国企钢兑摇摇欲坠

目前公募债违约主体中有民企、有央企,地方国企仍然金身未破。但以近期东北特钢“实质性违约”为转折点,地方国企的风险逐渐开始暴露。

3月27日,东北特钢当天到期的短期融资券“15东特钢CP001”未能按期兑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其发行总额为8亿元,债券利率为6.5%。

今天,该公司再爆出违约风险,去年底发行的将于2016年4月3日(此日为节假日,顺延至4月6日)到期的超短期融资券“15东特钢SCP001”由于流动性紧张,兑付存在不确定性。规模为10亿元,票面利率为6%。

其实债市面临的深水炸弹远不止东北特钢,还包括渤海钢铁、广西有色等。“在去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兜底意愿下降,财政收入下滑也使得兜底能力弱化,地方国企刚兑或将摇摇欲坠。”海通固收分析师姜超团队在报告中写到。

特殊之处

东北特钢“实质性违约”的特殊之处首先在于企业性质。

此前地方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备受市场青睐,因为投资者普遍相信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兜底,并协调好对企业的救助。

东北特钢东北特钢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均为辽宁省国资委,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余股东为辽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黑龙江省国资委以及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受辽宁省国资委的直接管理,是北方最大的特钢企业,也是国内三大特钢集团之一。

其次,该公司的经营并非难以为继,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东北特钢依然在盈利。海通数据显示,2015年其盈利达2.29亿元,较2014年增长30%,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列位17名。

在这种背景下,“仍然出现短融兑付困难的情况,足以证明企业背后问题的复杂。”招商证券固收分析师孙彬彬团队在报告中介绍:

公司现金流一直承受很大的压力,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资产负债率过高,近几年高达 85%左右,其中短期债务占比近 70%,短期偿债压力一直较大;二是公司的资金被占用情况一直较严重,其他应收款近年一直在 20 亿以上,与之对比的是 2015 年 9 月公司的货币资金为 54.8 亿,且货币资金中受限比例较大。

从其 23 亿其他应收款来看,公司资金有 11.6 亿被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占用(其中 6.61 亿元应付投资款项从 2012 年拖欠至今)。

令人担忧的是,东北特钢今年上半年需兑付债券共达 25 亿元,全年需兑付债券达 49.7 亿元,占存量债券规模的 70%,短期兑付压力较大。

不止东北特钢

东北特钢并非近期遇到危机的唯一一家地方国企。3 月 18 日渤海钢铁组成债权人委员会,该债权人委员会由北京银行天津分行等10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和类金融机构债权人组成,涉及债权金额1920亿元。

此外,广西有色于去年年底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财新报道称总债务 145 亿,其中包含三期 PPN 共计 15 亿,已有两期到期并违约。广西省政府有意寻找战略投资者参与重组,但公司经破产审计后资产负债率高达200%以上,清算回收率很低,即使债务重组成功,债权人损失或也将难以避免。

打破信仰

对此事件,民生固收称,在行业普遍下行背景下,已经不可再迷信地方国企和国开行主承的信仰。原因主要包括:一,在刚兑打破的大背景下,政府对企业救助的意愿逐步降低;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政府的救助能力有限;三,政府和银行的意愿并不完全统一,在协调中或存在障碍或时滞。

而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即使有盈利,企业也需要关注背后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东北特钢的案例,也表明省国资委在协调解决流动性危机的能力可能有所欠缺。孙彬彬:

低等级地方国企的风险可能会逐步暴露,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可盲目信仰。东北特钢事件给我们的经验是要注重观察利润背后的短期流动性风险,通过多个指标来考察企业的现金流情况。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03972

RFI - 李波事件后 民调显港人对京港政府信心均大跌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麦燕庭

经历铜锣湾书店李波失踪事件后的香港,对港中两地政府的信心均告大幅下跌。一项民调显示,港人对港中两地政府的不信任比率,分别较三个月前大升十三个和七个百分点,以致对港府的信心净值(信任与不信任相抵销后的数值)出现负数,达「负6.5%」,而对中国政府的信心净值亦跌至「负10」。另外,港人对香港前途和一国两制信心净值亦同时告跌,当中,港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净值,更是跌至十三年来新低。

是项持续性民调由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于本月中成功访问约一千人而成,与三个月前相比,香港发生的重大新闻包括李波失踪及相关的书店人士相继「电视认罪」和回港销案,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认为,李波事件最影响港人信心,因为那是明显违反一国两制和威胁港人人身安全;而民主党何俊仁更指出,李波事件足见中国执法人员来港抓捕,李波事后还要在电视上撒谎,触动港人神经。

民调显示,港人对港府的不信任比率由三个月前的31%升至44%,尽管信任比率维持在38%,信心净值仍出现「负6.5%」。至于港人对北京政府的信任比率就由35%跌至33%,而不信任比率则由36%增至43%,以致出现「负10%」的信心净值。

其次,港人对一国两制信心以至香港前途信心均出现正面比率下降,而负面比率上升的现象,以致两者均重回「负净值」,当中,对一国两制信心的负面比率升至50%,而正面比率则降至43%,令信心净值降至「负8%」,较三个月前大跌十五个百分点;而对香港前途信心的正面比率和负面比率分别为48%和44%,出现「负9%」,比三个月前大跌十三个百分点,是自2003年沙士(大陆称为「非典型肺炎」以来的新低。

港大民研经理李伟健分析数据后又指出,一如其他信心指标,越年轻的港人越不信任港府和北京政府,对一国两制亦较为缺乏信心。


另外,树仁大学经济与民生研究计划月初就港人「生活困苦度」调查显示,港人「整体痛苦指数」升至3.07分(以4分为最痛苦),逾八成受访市民认为港人生活「痛苦」,已是连续三年上升;而近半受访者认为,住屋问题最令港人痛苦。




from RFI http://cn.rfi.fr/%E6%94%BF%E6%B2%BB/20160325-%E6%9D%8E%E6%B3%A2%E4%BA%8B%E4%BB%B6%E5%90%8E-%E6%B0%91%E8%B0%83%E6%98%BE%E6%B8%AF%E4%BA%BA%E5%AF%B9%E4%BA%AC%E6%B8%AF%E6%94%BF%E5%BA%9C%E4%BF%A1%E5%BF%83%E5%9D%87%E5%A4%A7%E8%B7%8C

张欣:疫苗之殇:党管媒体体制下公共灾难

来源:
美国之音

最近披露的黑疫苗案引起了中国家长们的普遍恐慌。有200多万支未经冷藏的失效和变质疫苗从山东流行全国,威胁公共健康安全。今天又传出内蒙以工业盐冒充食盐贩卖案。类似的公共灾难在中国高频率发生,包括以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SARS瘟疫,长江游轮翻船、天津毒品爆炸等等。问题出在哪里?

许多人认为是利益链上作案人的逐利黑心所造成。实际上这不是原因。逐利是经济人的正常行为。市场上买卖双方都在为自己逐利,大部分商品的自愿交换,譬如你买支笔,买个手机,达到的是买卖双方互利,并不会导致上述危机事件。

市场机制有效运行有个前提,即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信息要对称。消费者必须对消费品好坏有足够的信息。你买支笔,你马上可以检验是否适用。你买个手机,除了试用外,你还可以事先上网搜寻或者咨询朋友了解手机的质量功能等等,你有足够的信息。可是药品不一样,买卖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当卖方递给你一个药品,譬如疫苗管剂,你没法检验药效如何,安全性如何。因此这里市场机制是失灵的。为了弥补这一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就需要政府监管。政府设药监局,监管生产到销售的每一环节,检验和保证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你消费者买药品时只要认准药监局的认证即可。如果政府,或是由于官僚主义或是由于腐败如官商勾结,不去有效监管或执法,叫做“政府失灵”,这就造成第一环节的问题。

假如政府失灵,在西方社会体制下,还有第二个环节机制来保护公众:这就是自由媒体。消费者作为个人是松散的,缺乏能力的。而媒体则有人力和专业经验可以从各方面迅速获取信息,暴露问题,形成舆论压力。维护公众利益的还有律师和公民团体如非政府组织。最后一步是司法。这就是现代社会机制保护公众防止这些公共灾难的手段。

从公共管理学来看,中国公共灾难频发的原因出于当今政治体制造成上述各个环节的错失上:包括政府失灵、缺乏独立媒体、对维权个人、律师和团体的压制、缺乏司法独立等。不过,其中最突出的,也是当前公共事件激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执政党高层不断强化对媒体信息的控制,即所谓的“党管媒体”。它一方面导致和催化了公共灾难,一方面将公众本来就对政府和党媒宣传的厌恶和不满(从春晚和任志强事件可以看出)火上加油,将一个公共健康事件迅速发展为一场公共信任危机。

先说党管媒体如何导致和催化公共灾难。其一是在保密和“敌对势力”恐吓的借口下,党垄断了和公众利益攸关的信息,公众经常对自己的消费品或消费环境不知情。拿天津爆炸事件来说。万科海港城物业的业主并不知道他们购买的房子在危险品毒品仓库附近。那些信息被党和政府垄断,就连消防队员也不清楚仓库里储存的是什么。因此刚起火时,消防队员用水来灭,结果金属钠钾等爆炸造成更大伤亡。爆炸后对700顿氰化钾信息的封锁,又造成了进一步伤害。如果危险品储存信息是公开的,这些伤害损失本来可以避免。

其二是党控制所有媒体,造成媒体监管功能的缺失。拿毒疫苗肆虐来说,这事由来已久。2007年中青报记者刘万永在个人博客上暴露山西疫苗腐败,被网管封杀。2008年央视赵赫报道疫苗丑闻,被卫生部广电总局禁止播出。2010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报道山西官商勾结造成政府监管缺失,毒疫苗造成近百名孩子致死致残。因为这个报道,王克勤被下岗,主编包月阳被免职。这次财新网刊登山东案的《疫苗之殇》文章,很快又被网管删除。如此党管媒体封杀新闻下,问题疫苗祸害此伏彼起,越演越烈。反思其它的公共灾难如SARS,毒奶粉等事件,无一不是党管媒体所酿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研究证明,所有古今中外的大饥荒,包括人类历史最大的,造成数千万人饿死的中国大跃进大饥荒,都因缺乏自由媒体所造成。

本来,改革三十年中,由于广大媒体人的努力,以及体制内开明领导人如胡耀邦朱厚泽的宽容,媒体曾经争取到一些为民喉舌的空间。可这几年这些空间被大大收紧,造成媒体不满,公众愤慨。最近3月21日人民日报社长杨振武学习习近平宣传工作会议讲话的文章中,称要“坚持党管媒体,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文章通篇是强调党要对所有媒体所有信息的完全垄断,媒体要唯党利益是从。文章的那些提法和语言,是反右和文革时代的。当今时代,除了北朝鲜外,还有哪个国家敢这么说,敢这么做?

况且,在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已不可能完全控制信息,除非回到反右、文革或者北朝鲜那个饿殍遍地经济濒临崩溃的政治极权体制。看这文章怎么觉得杨先生这么不聪明呢?你这不是要共产党与纳税人为敌吗?这次两会上暴露人民日报靠财政养活,用网友的话,你杨振武这是“吃纳税人饭砸纳税人锅。吃里扒外当我们纳税人猴耍?”从春晚诟病到任志强抗争,很明显公众不满党管媒体的情绪摆在那里了。这次疫苗之殇激起如此大反响,反映的是这种不满的进一步反弹。难道杨振武先生还要在公众喉管上进一步勒紧绳索,火上加油?

总之,这次疫苗之殇是党管媒体体制下的一个公共健康灾难,一个公共信任危机。坚持“党管所有媒体”是开历史倒车,实际也不可行。先哲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为政者切记。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5%BC%A0%E6%AC%A3%EF%BC%9A%E7%96%AB%E8%8B%97%E4%B9%8B%E6%AE%87%EF%BC%9A%E5%85%9A%E7%AE%A1%E5%AA%92%E4%BD%93%E4%BD%93%E5%88%B6%E4%B8%8B%E5%85%AC%E5%85%B1%E7%81%BE%E9%9A%BE.html

RFI - “香港民族党”宣告成立引发北京怒火

作者 肖曼

香港理工大学生陈浩天以香港民族党召集人身份召开建党记者会,宣读包括建立香港共和国的建党纲领。

网络
提倡香港独立的政党“香港民族党”在周一宣布成立。法新社31日从香港发出评论说:这个只有数十个大学生的新党刚一问世,就已经引发北京的怒火,香港前宗主国英国也对该党表达不信任。

“香港民族党”的一个成员对法新社表示:直到现在,这个新党还未被允许注册,这将对该党的参选的雄心受到不利影响。“香港民族党”的成员在30人到50人间,基本都是年轻学生。他们成立政党的目的是利用香港人近年不满北京越来越严厉统治的社会情绪。在2014年底大规模要求民主的运动失败后,香港人对北京中央政府更加担心。

“香港民族党”宣告成立短短3天,北京的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王志民就发言表示:“香港民族党”的成立严重 违法,影响香港的繁荣稳定,绝不可能。

在北京的国务院港澳办新闻发言人接受新华社採访时表示,香港极少数人成立“港独”组织的行为危害国家的主权、安全,以及香港的繁荣稳定,已严重违反国家宪法、基本法 和现行有关法律,相信香港政府一定会依法处理,他还说:“我们注意到香港特区政府已依法拒绝该组织的注册,特区政府的这一做法是恰当的”。

香港律政司表示:鼓吹香港独立的行动违反《基本法》相关条文,也不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或其整体利益。律政司会密切 关注事件,并与相关执法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有需要时採取合适的行动。


“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日前在记者会上称,该党没有违反《基本法》,但承认该党主张与《基本法》有出入,例如他们不认同香港自古以来属中国一部分。


from RFI http://cn.rfi.fr/%E4%B8%AD%E5%9B%BD/20160331-%E2%80%9C%E9%A6%99%E6%B8%AF%E6%B0%91%E6%97%8F%E5%85%9A%E2%80%9D%E5%AE%A3%E5%91%8A%E6%88%90%E7%AB%8B%E5%BC%95%E5%8F%91%E5%8C%97%E4%BA%AC%E6%80%92%E7%81%AB

台海两岸关系球在谁手上?

来源:
美国之音

在北京持续坚持台湾新领导人必须“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台海两岸关系才能持续和平发展的立场时,台湾政府发布的一个新的民调显示,超过7成的台湾人民并不认同北京坚称的台海两岸“同属一中”。分析人士说,两岸都受到自己内部政治环境的限制,如果一定要提出对方无法做到的政治要求,对台海情势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台湾媒体报道,中国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星期二在北京会见台海两岸产业智库代表团时提到,台湾总统当选人蔡英文只要确认两岸关系的性质是“同属一个国家”,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谈,现在“球在台湾手上”。

同一天,台湾政府的大陆事务委员会公布的民调显示,有超过7成的台湾人不认同中国坚称的台海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绝大多数(86.7%)的台湾人希望台海两岸维持现状。

在台海两岸对彼此的立场如此分歧的情况下,早在1998年即曾为两岸共处模式提出双方签署“中程协议”(暂行协议、暂行架构、临时协议)(Modus Vivendi)的前白宫国安会亚太事务资深主任李侃如(Kenneth Liberthal)说,台海两岸各自有自己的内部政治必须考虑,双方都不应提出对方做不到的政治要求,因为那只会带来一个不利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

李侃如说:“每一方都有它的紧张,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内部政治必须面对。台湾是一个民主政体,蔡英文不能削弱自己的政治基础,这是做不到的。我要告诉北京朋友的是,要蔡英文违背自己的民意基础对中国没有好处,因为它会制造出一个对两岸关系不利的状态。”

目前是布鲁金斯学会外交事务资深研究员的李侃如认为,蔡英文不是陈水扁,她没有陈水扁的议题,也不希望台海不稳定,而北京也希望两岸关系持续朝向正面发展,因此双方还有许多空间来达到维持稳定的目标,只是现在北京对蔡英文缺乏信任,这个部分最好是透过不公开的渠道来沟通,不过这还必须双方有足够的智慧。

李侃如说:“风险是其中一方或另一方提出一个对方在政治上无法做到的要求,而且提出要求的方式让所有人都处于困难的地位,因此我认为这需要双方都对彼此的政治现实有足够的谅解,知道对方领导层受到何种局限。”

对于中国外长王毅在华盛顿抛出的“宪法说”究竟是否代表北京立场的松动,李侃如认为,王毅的说法只是一块拼图,在520之前北京与台北可能有各式各样的拼图必须加以拼凑,他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台面下的渠道拼凑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让彼此的关系能够持续朝正面方向发展,不过他再度强调,这还需要双方的智慧、政治勇气和耐心。

与此同时,近日才从台海两岸穿梭接触返回华盛顿的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也表示,他希望蔡英文与北京在台面下有某种接触正在进行。

卜睿哲说,如果只看公开说法,尤其是中国大陆的言论,那么目前的局势的确让人无法乐观,但或许北京和蔡英文台面下有某种往来正在进行,他也希望双方能找到某种彼此共存的模式。

卜睿哲说:“我认为应该可以找到一条彼此共存的道路,这个道路对中国、对蔡总统、对台湾2千3百万人民都有好处,但那必须双方都有意愿进行这个对话和交流,正如我所说,我希望这个情况正在进行中。”

至于美国政府是否会促进北京与蔡英文的互动,目前是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中心主任的卜睿哲表示,美国会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但不会涉入双方的对话。

对于5月20日以后台海局势的发展,以及如果蔡英文仍然不承认九二共识,台海双方的制度化协商能否持续,中国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在3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两岸之间的“下一步商谈,将取决于两岸关系形势发展和双方沟通情况。”

安峰山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如果这个基础受到损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方面面的成果都会受到影响。”


from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5%8F%B0%E6%B5%B7%E4%B8%A4%E5%B2%B8%E5%85%B3%E7%B3%BB%E7%90%83%E5%9C%A8%E8%B0%81%E6%89%8B%E4%B8%8A%EF%BC%9F.html

四张图看清中国债务问题

来源:
华尔街见闻



在全球市场担心的诸多威胁中,中国债务水平一直备受关注。澳洲国民银行(NAB)高级亚洲经济学家Gerard Burg在一份致客户报告中用四幅图描述了中国债务水平在过去七年中的快速增加。

中国债务大部分来自影子银行,据估计,除理财产品之外,影子银行债务水平已经达到中国GDP的95%,总额约10万亿美元。


综合银行贷款、影子银行、政府债券、和非影子银行综合融资,NAB估计,截至去年12月,中国整体债务占GDP比例高达308%。


尽管大部分债务是集中在企业债,但NAB指出,大多数债务是国企发行,因此模糊了企业债和政府债的界限。


基于NAB估算,中国债务与GDP比例堪比部分发达经济体(包括日本、爱尔兰、葡萄牙、希腊、西班牙)。


Burg称,中国决策者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中国政府已经不可能再允许债务无止境地增长,这会增加金融危机爆发和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没有债务增长的支撑,十三五年均6.5%的经济增速看起来难以维系,而这显然是决策者不愿意看到的。”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5%9B%9B%E5%BC%A0%E5%9B%BE%E7%9C%8B%E6%B8%85%E4%B8%AD%E5%9B%BD%E5%80%BA%E5%8A%A1%E9%97%AE%E9%A2%98.html

【立場新聞】黃任匡:公院爆滿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有朋友在公立醫院工作,他們定會告訴你,每年這個時候,病房比平日更像酣戰中的戰場 — 病床入住率長期爆錶,病人苦苦輪候,醫護持續透支,不少同事相繼病倒,餘下的同事,便更加辛勞了。

每年政府都會用可笑的藉口搪塞過去 — 天氣寒冷、流感肆虐、人口老化 — 彷彿只有今年的冬天才會寒冷、感冒今年才開始流行;然後年復一年,問題愈來愈嚴重,醫療系統還是一樣毫無改進。

假如天氣、流感、人口老化都不足以解釋一切,那麼公營醫療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長遠醫療規劃缺失之一:財政>

有人直接以多項大白象工程超資比對公共醫療開支,指「如果不要『三跑』或者高鐵,便可以多建幾間醫院、多聘一些醫生和護士」等等。不過,筆者必須指出,若從公共財政的角度考慮,即使反對興建這些大白象工程,這種「左手交右手」的論述也未必公允;更合乎現實的說法是,在現時港府擁有龐大財政盈餘的情況下,不必(也不應該)犧牲公共醫療開支,因為即使堅持大白象工程上馬,而公共醫療開支同時大幅增加,庫房仍可應付裕如。



不過,政府反其道而行,削減今年公共醫療方面的預算。官員指「醫護界因為誤解而有怨氣」。其實,就算撇開大白象工程不談,政府投放公共醫療的資源依然遠遠不足。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大約只佔GDP的4%至5%,遠低於大部分已發展國家;加上現時的醫療系統千瘡百孔、瀕臨崩潰,政府本來應該大幅追加撥款,撥亂反正,現在反而減少預算(醫管局因而必須於來年動用大約一半儲備應付開支),這樣又怎能怪責醫護人員有怨氣?怎能怪責市民遷怒於大白象工程?

<長遠醫療規劃缺失之二:人手>

另一方面,每當醫療規劃的議題炒熱時,政治投機者如張宇人之流便往往祭出「醫生嚴重不足」的偽命題,以達其政治目的。香港醫生不足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香港現時每1000人口約有1.9名醫生,而鄰近亞洲地區,如日本的比例則為2.3名(2012年)、新加坡3名(2014年)、南韓2.6名(2013年)、馬來西亞1名(2013年)。相比之下,香港的醫生人手確是稍嫌不足,但差距並非如坊間想像般大,例如與日本比較,香港大約只少17個百分點而已,按理不至於出現以下情況:病人在急症室輪候數天仍然未能入住病房、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長達3年……偏偏這些放在眼前的實況,恍如第三世界的醫療服務水平。明顯地,整體醫生人手不足,並非問題的癥結所在。

問題的癥結是,現時全港的醫生有近1.4萬人,在醫管局服務的卻只有5000多人,以此不足四成的醫生人手,須為全港超過九成市民提供住院醫療服務,當然捉襟見肘。事實上,如果單以公營醫院的求醫人口與醫生比例計算,每1000人口只有醫生0.67名,即不足日本2.3名的三分之一。香港的整體醫生人手本來只是稍為不足,但就公營醫療系統而言,卻已病入膏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公私營醫療失衡,而失衡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醫療政策缺乏方向,引致資源錯配。

多年以來,政府的醫療人手政策有如鐘擺,朝令夕改。2002年醫管局面臨財赤壓力,推出「肥雞餐」作為誘因,吸引資深醫生提早退休,以削人手;2003年畢業的醫科生竟然供過於求,每名花費納稅人300萬元培訓成材的醫科生,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命運。

數年後,公立醫院出現醫護人手荒而備受詬病。於是到2012年,政府慌忙大幅增加醫科生名額,由250人增至共420人。如今,這批醫科生將於2018年畢業,總算有望解公立醫院人手不足之窘(現時公立醫生的空缺大約300個),只是屆時醫管局到底能否吸納這批畢業生,政府至今又拒絕承諾。

簡單說,醫療人手政策缺乏方向,引致資源錯配。一時不夠醫生,即慌忙加人;一時太多醫生,又急急削人。情況有如醉酒駕駛,時而偏左,忽爾偏右,最終兩邊碰壁,車子怎不傷痕纍纍?乘客怎不慌忙逃生?資源錯配,加上得不到應有尊重,醫生逃離公營醫療體制,於是公私營醫療失衡便更加嚴重了。

<醫護四面楚歌 政府雪上加霜>

那邊廂,政府本末倒置,打着「醫生嚴重不足」的偽命題,提出大幅降低輸入海外醫生的門檻。更嘗試粗暴改革醫委會,加入4個由特首委任的業外委員,企圖透過操控醫委會,從而達到上述目的。政府寧棄自家大學品牌的醫科生,浪費培訓醫科生的高昂公帑,也要聘用海外醫生;更為達到政治目的,不惜降低來港執業醫生的水平,置港人健康福祉於不顧。

總而言之,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醫療規劃與資源調配方面,均缺乏遠見。這種種短視,導致人手錯配,直接造成公私營醫療失衡。近年,短視的惡果逐漸浮現,公營醫療系統瀕臨崩潰,而承受惡果的不是別人,正是每位求醫的香港人,以及每天辛勤服務大眾的醫護人員。

即使如此,在工作環境欠佳、配套資源匱乏、人手嚴重不足的惡劣情況下,我們這些「人體維修員」依然咬緊牙關,肩並肩,努力撐着這個岌岌可危的醫療制度。這時候,最荒謬的事情發生了 — 政府居然雪上加霜,叫前線醫生去上國情班;飛往北京的機票,還是以公帑付的呢!




原文刊於信報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6/03/hospital.html

練乙錚:南海造島效能誠有限 A2/AA引火足自焚





信報 2016年3月31日

南海造島效能誠有限 A2/AA引火足自焚

大陸官媒出現反習動作,國人心裏多了一些問號。香港這邊廂,多得梁特管治有功,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香港民族黨成立了,主張獨立、民主、制憲、參選立法會。內裏沸沸揚揚,外部暗湧處處;亞太、南海局勢近期有微妙變化,似乎更值得大家細心留意。

島鏈沿線興波 友國態度生變

漁民討海,簡單自然,近日卻不意連串引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關係緊張,所牽涉的不僅是幾艘船上的漁獲,而是主權問題;各種連鎖反應和時間上的巧合,更充滿了戰略意味甚或意圖。值得留意的是,在中國各種犀利武器陸續亮相、南海造島「雷聲小、雨點大」之際,幾個多年來與中國友好的政府,態度不約而同起了變化,原因值得探究。

先是本月19日,印尼海巡船在其領海之內拘捕了據說是非法進入撈捕的中國漁民,正在把漁船拖曳回航之際,給中國海巡船追上,後者把拖曳繩纜弄斷,然後把漁船拖走。事發地點在婆羅洲西北海域的納吐納群島附近,位處「南海九段線」之內,但去年11月12日,中國政府已經公開承認納吐納群島屬於印尼,沒有爭議。現時兩國互不相讓,中方指漁船正常作業卻遭滋擾,要求印尼釋放被捕漁民,而印尼則反問11月的中國聲明還算不算數。中國與印尼數十年來關係都不錯, 兩國之間也沒有任何領土領海爭議,這次卻出問題。

25日,馬來西亞海巡署發出緊急消息,指超過100艘中國漁船同時進入該國專屬經濟區(EEC);管國土資源的首相署部長沙希淡卡欣表示已派出軍艦監視。馬國長期親中,事發後4天,由其國防部長出面,稱查證後未發現該批漁船進入領海,息事寧人。涉事地點在砂勞越海岸以北100公里的Gugusan Beting Patinggi Ali即中方稱作的「南康暗沙」附近,屬於馬中兩國有主權爭議的區域,現由馬國控制,並在附近鑽油。該處出事,今非首次,去年6月,馬國公開指摘中國派海巡船常駐暗沙附近,移除馬國放置的海域標記並干擾油氣勘探作業,是近年首度不和。

台灣方面,儘管馬政府8年來與中方關係一直和好,但也出問題。上周三(23日),一艘大陸漁船在東沙群島附近海域盜捕3隻瀕臨絕種的綠蠵龜和非法採撈15000公斤珊瑚礁;台灣海巡署艦艇緝捕了該漁船並把船員押回高雄調查;這是台灣海巡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首次從東沙押回偵辦的案件。東沙群島距高雄市450公里,現由台灣管轄。大陸方面暫未就事件回應,但如果問題膠着了,拖到5月20日還未解決,就會變成蔡英文政府與大陸之間的問題【註1】。

月初,越南指控中國一艘船隻在西沙(越南稱黃沙)群島附近劫持該國一艘漁船,登船制服所有船員之後洗劫一空。越方要求賠償,中方不理。中越之間對西 沙的主權有爭議,1974年的一場海戰之後,西沙由中國控制。不過,越南和菲律賓一樣,多年來在南海與中國有零星衝突,所以事件不足為奇,不如上述印尼、大馬和台灣事例那麼須要問個為什麼。

美落實重返亞太 俄大賣重型軍火

為此,筆者提出兩個解釋,都牽涉域外超級大國。首先,美國2011年秋季宣布的「重返亞太」、「戰略再平衡」政策,4年來逐步落實,包括與亞洲友好國家締結軍事協定、兩批次軍售台灣,以及去年底因應中國南海造島加強區域海空巡邏。其次,俄羅斯過去幾年看準亞洲局勢升溫,向多個感受中國威脅的國家大舉售賣重要軍事裝備,不少已經交貨。

有這兩顆定心丸,亞洲「諸小」於是逐漸改變態度,敢向中國這個強鄰說不。例如,2008年,中國漁船首次在納吐納海與印尼海巡船衝突,但那次印尼政府完全保持沉默,與這次不顧中方要求把事件保密、反而高調張揚很不一樣。

過去幾年,美國先後取得了在菲律賓、新加坡、澳洲3國使用軍事基地的權益。獲菲律賓許可使用的5個基地當中,包括位於巴拉望島中部、美軍於二戰時使用過的Antonio Bautista空軍基地,距中國控制的南沙美濟礁僅186公里,最具戰略價值。新加坡沒有與任何國家之間的南海主權爭議,但十分主張美國在東南亞保持強大軍力;新加坡與美國達成的軍事協議包括提供一架最新型的P-8 Poseidon海上作戰偵察機及4艘近岸戰鬥艦(LCS)所需的基地和服務。

與此同時,美國與澳洲簽訂了一個25年協議,讓駐澳美軍人數初步倍增至2500名,並把澳洲劃進美國的全球導彈防禦罩之內。所有這些協議,其實都在2012年3月即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之後的幾個月內便計劃好,最近都一一簽訂。與越南的協議也有進展,美國現時每年可派一艦前往峴港,未來更有可能重返金蘭灣。

幾年來,不少論者認為美國對亞洲的戰略再平衡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卻未看到背後的原因。美國要在亞洲投放額外軍力絕非簡單的物流問題,而是牽涉十分棘手的地方政治因素;大家看美國在沖繩搬遷軍事基地的事長期解決不了,便知事情複雜。亞太各國自越戰結束以來,反美及後親中的情緒不缺,只不過中國近年的南海策略把這個趨勢幾乎都反過來了。因此,美國「重返亞太」的步伐快慢,須看域內時機。

至於俄羅斯,雖號稱中國的戰略夥伴,但出售軍火給其他亞洲國家卻幾乎有求必應。過去幾年,俄國賣了6艘Kilo級柴油動力潛艦給越南,租出兩艘 Akula級核動力潛艦給印度,賣了一大批升級版的MiG-29、Su-30和Su-35「4.5代」戰機給印度、印尼、越南、大馬,其他種類的武器彈藥更不計其數。長期以來,俄國的亞洲軍火買家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一是印度。中國的複製能力強,俄國有疑慮;印度近年為了分散武器來源,增加了向歐美購買。因此,除了台灣之外,東南亞各國幾乎都是俄國武器愈來愈重要的出口市場,供求雙方的意願都強烈【註2】。

還有兩個有關的新發展就是,處於外圍的日本和印度也開始對南海「有興趣」。兩年來,日本把一批20多艘輕型艦艇無償轉移給菲律賓和越南。本月16 日,日本更宣布派遣大型潛艦「親潮號」訪菲,護航的兩艘驅逐艦「有明號」和「瀨戶霧號」,更會開到越南新近重建好的金蘭灣海事基地訪問。印度方面,去年5 月派遣4艘軍艦到南海參加聯合演練並訪問澳洲,又簽訂了協議,幫助越南加強訓練士官操控購自俄羅斯的潛艦。

處於強鄰周邊的國家,生存之道一般有兩個,一是吞聲忍氣卑躬屈膝,像冷戰年代的芬蘭之於蘇聯,一是採取「遠交近攻」的相對強硬策略,但後者須有充分 條件,那就是和你「遠交」的國家能夠從老遠給你傳遞足夠實力、替你撐腰【註3】。東南亞現在的情況是,域內「諸小」因有美、俄、日、印從外圍襄助,漸漸能夠硬起來。


易攻難守 南海A2/AA無實效

二戰時期日軍佔領大批太平洋島嶼,後來給美軍一一拿下。論士氣、裝備和戰術,日本不輸美國,問題是小島位置固定,設施集中,補給困難,對方易攻,己方難守,日本打小島攻防戰敗陣,並不意外。況且,二戰時期還未有長程巡航導彈等玩意,攻島還必須以「革履」登陸,故美軍當年雖然贏了,兵員損失卻相當大, 但若以今天能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先進武器比併,目標固定、明顯而集中的一方,劣勢尤其突出。誰個軍事天才發明南海造島,若非蠢得是自掘墳墓,便是為了借軍事包裝中飽私囊。已填海800公頃,若連設施裝備等,總造價估計逾千億人仔,雁過拔條毛,已經不得了。

那是南海部隊的大問題。2014年9月,中共海軍少將、南海艦隊裝備部部長姜中華當街跳樓自殺,官方對此諱莫如深,真正原因大概和近年其他高幹自殺類似,都涉巨額貪腐。2015年9月,亦即剛好一年之後,姜的繼任人汪玉少將亦因「嚴重違紀、涉嫌犯罪」而丟職,其全國人大資格同時吊銷,通報全國【註 4】。

不過,貪腐事小、戰略事大。非戰時期,南海的「和平設施」用處不大,只是幫助偏要挨着路過的美艦夜裏照明,因為所有經過附近水域的商船都是稍微靠近 越南那邊或沿着菲律賓巴拉望島岸邊繞過南沙、西沙和中沙諸島的(東沙靠近香港,不是問題,因為四周海域十分「乾淨」、寬敞)。戰爭時期,中國的 A2/AA(anti-access/area denial)戰略用來「解放台灣」,可能有些幫助,但放在南海則一點價值也沒有,因為除了中國的海路物資運送,其他國家的船舶都不必經過那裏。這點須要說明。

假想敵若是美國加菲國、越南、印尼、澳洲、日本和台灣,人家打掉你的小島設施之後,以駐在菲、越兩國的軍力扼住南海航道的咽喉,從中東、歐洲運往中 國的物資,以及反向的中國出口商品,盡皆無法通過。出口往美洲的中國貨更不必說,到時根本無法橫向通過第一島鏈,因為宮古海峽兩面有日軍;巴士海峽則一面 是台灣、一面是菲律賓,中間還有屬於菲國的巴丹群島,上有商用機場,隨時可轉軍用。

相反,來往中東與日本(及韓、台、港,後者如果還是「兩制」)的貨物,只須稍微繞道,即可通行無阻,哪怕中國使出A2/AA把部分或整個南海的通道 都封鎖了。那是因為中東與日本之間的海運,一共有3條標準航線和1條備用航線,連結沙地阿拉伯的Ras Tanura和日本東京附近的千葉港;其中最短的一條,業界稱作TD3,經過馬六甲海峽、新加坡、 西沙和南沙之間、台灣東岸、沖繩,全程6673海里;若盡量貼岸航行,會多出1300海里;見【圖】的航線一(紅線)。和平時期,絕大部分從中東到東亞的 商船都走這條航線。

萬一發生戰爭,商船從中東出發,到了新加坡之後,發覺菲、越之間的海道已經危險,便可走南沙和巴拉望島以南、民答那峨島以北,穿過菲律賓中部北上,直達日本千葉;見【圖】的航線二(藍線)。這樣走,只比標準的TD3長6%不到。

如果整個南海連馬六甲海峽都封鎖了,那麼,從中東往東亞的商船可以繞道蘇門答臘、爪哇的南部、西澳洲的北部,駛過巴峇島之後,從印尼的龍目海峽 (Lombok Strait)北上,經過婆羅洲和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海峽(Makassar Strait),繞過菲律賓南部,北上直達日本;見【圖】的航線三(綠線)。這條航線比標準TD3長15%,但在戰爭時期,那不算什麼。望加錫海峽很深, 從中東開出到東亞的巨輪,通不過較淺的馬六甲海峽的話,都是從這裏通過。

如果船隻噸位比較小,還可以走【圖】的航線四(紫線),穿過蘇門答臘和爪哇之間的巽他海峽(Sunda Strait),經過雅加達然後北上,路程還比較短。二戰的時候,日本海軍的第二南遣艦隊、屬下的第2炮艦隊、第9測量隊,便都是駐紮在附近,望加錫海 峽、巽他海峽都是其戰艦經常通過的水域,故日本對這裏的水文地理了解得一清二楚【註5】。

筆者也仔細研究過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的資料,因為9年前從南半球航帆回歸香港的時候,這兩條水道都是應急航道,但後來沒有經那裏走,而是從澳洲東北 的所羅門海經過勇士號海峽(Vitiaz Strait),靠着巴布亞新畿內亞北岸進入俾斯麥海,再駛往菲律賓。當時如果因為天氣影響要沿巴布亞新畿內亞南岸走的話,就要經過龍目海峽或巽他海峽。

南海和平是中國唯一安全保障

大家可以看到,一旦南海爆發戰事,中國若以人造島之便,輔以各種先進武器,使出A2/AA戰略,把整個南海封鎖,導致美國、澳洲反制,把馬六甲、巽 他、龍目這3個海峽封鎖的話,效果可能就是引火自焚,因為從航運角度而言,東亞諸國受的影響比較小,但中國就十分頭痛。從中東到中國的船,就算拐一個大 彎,開到紐西蘭東面的海域北上再往西航向中國,也是徒勞,因為那樣走,始終要面對戰時難以通過的第一島鏈。因此,在南海鬧出戰爭的話,對須要入口六至七成 能源、還得靠不斷增長的出口貿易才可以「保6」的中國經濟而言,無疑不利之極。

特約評論員

註1:南海到底是中國的「後院」,印尼、大馬和台灣政府處理事件還是比較客氣。16日,一艘中國漁船在南美東部阿根廷EEC內捕魚,被阿國海巡船發現,追逐一小時後被擊沉(32名船員全部獲救)。
註2:美國對台軍售,以每次的總金額計,以最近8年的4次為最大宗,巨幅超越之前各次;其中,一次是小布殊政府任期最後那年圈定的,其餘3次都是奧 巴馬的傑作。質的方面,最後兩次尤為重要,包括146架F-16A/B戰機升級到最新的F-16V版,以及4艘Perry級巡防艦;後者由台灣自行加強為 「成功」級巡航艦,目前已有8艘成功艦在役。美方指出,所有這些軍售加起來,也「未足改變目前海峽兩岸的武力均勢」。
註3:這裏說的「遠交近攻」和國史上東周晚期秦國賴之以滅六國的那個「遠交近攻」策略意義不同。秦在西陲,當時力量上升,但不足以攻伐遠在東方的齊 和東南的楚,而剛巧與秦接壤的韓、趙、魏三國的實力都比較弱,故秦國順理成章與齊國結盟使其中立,以便先攻下幾個鄰近的國家;六國去其四(韓、趙、魏、 燕),然後滅楚,最後滅齊。
註4:兩任南海艦隊裝備部部長相繼出事的報道分別見騰訊新聞網和大紀元網文章:http://news.qq.com/a/20160227/029067.htmhttp://www.epochtimes.com/gb/15/6/6/n4451765.htm
註5:見中文維基「南遣艦隊」詞條的「第二南遣艦隊」段: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南遣艦隊。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6/03/south-china-sea-island-a2aa.html

对朝鲜的制裁:中国有否在执行?

来源:
博谈网

(博谈网记者赵亮编译报道)据《CNN》3月31日报道,卡车车队轰隆隆地穿过那座窄桥,在排队等候进入朝鲜时,车子慢慢地向前移动。这是每天早上在中国的边境城市丹东从鸭绿江畔看到的情景。这些卡车,更具体地说是里面的商品,代表了朝鲜的经济命脉。中国是世界上所剩唯一愿意与金正恩政权有重大贸易往来的国家。

自从3月份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政权实施新的制裁以来,这种关系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格的审查。

朝鲜宣称要试验一枚氢弹及远程导弹后引起国际哗然,因此联合国推出了新的制裁,旨在挟制朝鲜的核计划。这些制裁包括全面检查所有进出朝鲜的货物,禁止购买朝鲜的煤炭和矿物原料出口,如果这些贸易的利润有可能会被用于朝鲜核计划的话。

中国帮助起草了这些更严厉的指导方针,并表示将大力实施。但是在过去中国因为不执行以前的制裁而受到批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这些制裁要行之有效的话,中国必须严格坚持这些原则。

中国是朝鲜唯一的主要盟友,并占朝鲜全国贸易总额的70%以上。

这些制裁应在丹东这样的边境城市强制执行。

所有卡车都经过“友谊桥”,但是难以见到是否有检查。

CNN联络了中国外交部及在丹东的省级官员,询问(中方)是如何进行检查的。他们均拒绝提供细节。

CNN尾随这些卡车到了一个装货的院子,看到中国的货物被搬上车,准备运送过江。在那个院子里,没人愿意和我们讲话,一名保安阻止我们拍摄。

中方说进行了有效的检查,但是CNN无法独立证实这一点。

清楚的是:在朝鲜境内,普通百姓的生活依然非常困难。

在丹东友谊桥西南侧的一段陆地边界,我们看到十几名朝鲜人在一块空的田地上辛苦劳作。

因为金正恩政权不能或者不愿意给朝鲜人民提供物资,他们长期处于饥饿和贫困。感受到商机的走私者填补了这个缺口。

走私者不怕制裁

晚上,一名走私者在边界秘密地见了我们。他是中国公民,但不愿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几乎每天都把货物走私进入朝鲜。

他告诉我们说他做的是基本生活用品,着重是谷物和汽车零部件。对他来说,制裁并没太大影响,但是他说,对他们一起走私的人来说,这些新增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的生意。

“朝鲜人不得不从我们这里购买大量的商品,因为通过边防检查合法的货运减少了,因此他们会从我们这里买更多”,那名走私者说。

他说,自从开始新的制裁以来,朝鲜人向他们要工业化学品和钢铁增多了。他不知道他们要这些来做什么,但是他知道是谁在购买。“不是普通人”,他说。“是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在那里,到处都是腐败。普通老百姓没有钱,所有的货物都是富人在买。”

他认为自从新的制裁实施以来中国已加强了中方的检查,但是至于任何的制裁,不管执行与否,真的会伤及金正恩政权吗?

原文North Korea sanctions:Is China enforcing them?

from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5%AF%B9%E6%9C%9D%E9%B2%9C%E7%9A%84%E5%88%B6%E8%A3%81%EF%BC%9A%E4%B8%AD%E5%9B%BD%E6%98%AF%E5%90%A6%E5%9C%A8%E5%BC%BA%E5%88%B6%E6%89%A7%E8%A1%8C%EF%BC%9F.html

莫之许 | 中国未来:不稳定和充满混乱

2015年3月6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L. Shambaugh)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即将崩坏〉(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一文,文章列举了五个方面的标志性现象,并认为,中国的政治体系严重崩坏。这一观点顿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1989年以来,关於中共统治即将崩溃的预言并不少见,沈大伟的文章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有两个原因,其一,沈大伟本人与中共官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中国翻译并出版过他的着作,官方媒体也援引过他的观点;2015年1月,在中国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院还把他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的第二位。其二,沈大伟曾经对中共统治的前景有相对积极的评价,沈大伟和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一样,被看出是所谓「韧性威权」的主要倡导者。

这两位美国重要的中国研究专家在过去几年,对於中国走向的判断有着巨烈的变化。

黎安友在2003年1月发表於美国《民主》杂志的〈威权主义的韧性〉一文中认为,「中国没有出现民主转型,反而是完成了由极权主义向经典威权政权的转型,并且似乎变得越来越稳定了」。而沈大伟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China’s Communist Party: Atrophy and Adaptation, 2008)则认为,中共通过学习和适应,有潜力去克服或遏制包括腐败在内的诸多问题。

但两人却在过去几年翻转了对中国威权平稳运作的看法。沈大伟去年在《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是他个人观点的一个大翻转,同时也被看作西方主流学界对於中共统治未来图景开始转变的信号。他写道:「专制正严重压迫中国的体制和社会,使其更接近崩溃点。终结的过程则可能拖延、不稳定和混乱」。

就在最近,2016年3月,沈大伟的新书《中国的未来》(China’s Future)出版,他继续呼应其一年前的观点,更详细地解释了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他在书中写到,如果中国保持2009年以来的强硬威权路线,就将不可避免地像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会变得更加不稳定和难以预测,如果没有政治自由化,一些因素到某个点就会「突然折断」。很显然,这与当初的韧性威权具有调适能力的图景截然相反。

更引人瞩目的是,类似转向并不仅见於沈大伟身上。

最先於2003年提出韧性威权概念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2009年就在〈威权主义的非永久性〉一文中指出,「中国未来最有可能的转型方式仍然将是天安门事件那样的模式」,此外,笔者也注意到,还有更多的政治学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2015年11月在《美国利益》发表的〈共产党在中共统治的黄昏〉(The Twilight of Communist Party Rule in China)一文中,美籍华裔的政治学家裴敏欣也认为,「中共89後维持政权的策略已经无法持续,而最新的替代策略,却似乎正在加速其统治的结束」。西方主流学界对於中共统治未来图景确实发生了转变。

韧性幻象的出现

中共具有学习和调适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自毛泽东去世以後,中共一直在寻求有别於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的发展模式。这种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努力,也并非没有具体的目标,中共在一开始所学习的对象,正是当时尚处在威权统治下的台湾、韩国、新加坡,以及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的日本所代表的东亚威权发展模式。

1989年,中共镇压了民主运动,随後,东欧和苏联出现巨变,许多人对同为共产极权国家的中共政权有着相当悲观的前景预测,然而,中共并没有终止上述尝试和努力,恰恰相反的是,受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权崩溃的刺激,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中共更加加速了198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进程。

与许多人的预测相反,中共政权从冲击中走了出来:成功地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取得了持续的经济成长;同期,还实现了江泽民与胡锦涛之间和平的权力交接;在经济增长的奇蹟映衬下,尽管也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腐败,体制官僚也显得似乎专业和能够回应社会需求;此外,尽管期间镇压了中国民主党的组党尝试,压制了法轮功群体的诉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绩效合法性,还是提高了中共政权的支持度;文化消费自主和网络时代的来临,更给人以一种宽松的感觉。总之,在许多观察家的眼里,中共政权通过有效的调适,「已经进行了自我巩固」,「中国这种特殊的威权体制,已被证明了是具有韧性的」。(黎安友,〈威权主义的韧性〉)。

不仅如此,在许多观察家看来,获得韧性的中共政权,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转型,变为更开放、更自由化的半民主或一党独大型政体,如沈大伟所言,中共「也可以采取主动和动态的方式执政,以开放的姿态,尝试引导和管理变革」。这些措施,包括经济进一步私有化,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以及土地的自由流通;也包括进一步的法治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政治上的转变则在於,通过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党建措施,将私人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阶层等新兴社会阶层吸纳进入体制、甚至吸收入党,将不仅能改变中共的执政方式和风格,也能够改变其成分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这类似於在1970年代退出联合国等危机後,国民党在台湾所实施的本土化策略。

而在大陆内部,也有许多人相信,通过这样的开放和主动改革,中共可以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而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私有经济和新兴中产的壮大,也会促进包括NGO在内的社会组织的兴起,最终,在新兴社会力量的推动下,转变了的中共就可以与社会力量渐进、互动、平稳地实现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转型。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述观察和预言,几乎在其刚一出台,就随即失去了其解释力。

首先,那些曾经被寄予希望的进一步变革并没有出现:在经济上,1990年代的「抓大放小」被「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所代替,非但没有出现进一步的私有化国企改革,反倒出现了被称之为「国进民退」的现象;法治化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不是朝向更重视权利、规则和限制政府权力,而是以所谓「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为代表的国家主义倾向的重新抬头。更令人失望的还在於,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三个代表」路线,在经历了江泽民与胡锦涛的权力交接之後,迅速地偃旗息鼓,而沦为了某种摆设式的存在。

其次,即使是那些被看成是韧性威权的基础的内容,也被事实所证明并不那麽稳固:薄熙来事件表明,围绕最高权力的争夺,并不因为任期制而消失;十八大以後,习近平的强势反腐,不仅树立了自己的个人权威,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集体领导体制,也破坏了官僚体制通过经济发展获取政绩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从制度化的层面来看,作为後1989政权存续关键的精英的团结、基於绩效合法性的官僚驱动力等等,都迅速地成为了过去。

或许,还要加上2015年令人大跌眼镜的股灾表现,与曾经一度被看作神话,但最终被证明不过是平庸之辈的日本经济官员一样,曾经被认为经过专业化而具有高超能力的大陆官僚,也迅速沦为了国王的新衣,这表明,作为韧性威权核心内容的精英选拨、并通过这一精英群体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来回应社会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很可能只是一个神话,曾经的经济奇蹟,也只不过是赶上了一段好时候。

最後,威权体制的韧性,最终还是需要建立在对於新兴社会阶层的吸引之上,而随着「三个代表」路线的无疾而终,中共越来越将政权存续的基础,放置在对新兴社会的压制之上。尽管体制可能成功地在短期内获得了相对安全,但却造成了新兴社会阶层对於体制的离心倾向。

在2015年3月那篇引起轰动的文章里,沈大伟举出了5个具有指示性的现象,其中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富豪们已经一脚踏出了国门,他们已经为一旦制度真正开始崩溃而大批逃亡做好了准备。」事实上,不仅富豪,移民已经成为中产以上阶层普遍的话题,和越来越多的行动。而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对新兴社会的压制还有着越来越强的趋势,对网络言论、维权律师、NGP群体、宗教群体的打压在规模上和力度上都在升高。

黎安友从发表〈威权主义的韧性〉一问,到承认「中国未来最有可能的转型方式仍然将是天安门事件那样的模式」,不过区区数年,2015年,沈大伟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坦承,「在2009年中期,曾庆红退休之後,中共的方向突然发生了转变。」而此时,距离其《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一书的出版,还不到两年。而中共自从奥运之後强化的维稳体制,以及中共十八大之後越来越显着的强力压制,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当初在经济奇蹟映衬之下,所做出的威权主义所具有的韧性,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种幻象。

真实的未来是什么?

为什麽威权韧性的幻象会如此迅速地消失?这或许是许多外部观察家和大陆内部思考者都共同关心的问题,每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也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组合,而在笔者的理解,有一些基础性的因素,可能是导致威权韧性幻象迅速消失的原因。

首先,後1989年的政权存续基础内容或者说威权韧性的表现,包括精英团结、绩效合法性、对新兴社会精英的吸纳、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等等,所有这一切,可能都来自於对於1989事件的回应,比如,精英团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89镇压和苏联、东欧政权垮台所带来的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危机意识,或者说「一条船主义」,让精英们暂时团结起来,并在一定时间内服从了任期制和集体领导等规则,然而,这一危机意识当然会随着时间而逐步弱化,换言之,从一开始,这就可能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而不是制度化表现。

其他如韬光养晦、注重经济发展、对新兴社会精英的吸纳等等,都可以从这一点得到解释,而如果说後1989年的政权存续基础内容或者说威权韧性的表现,是基於1989年镇压後的反应,那麽,就不要忽略,1989年镇压之所以产生,是为了坚持专政,拒绝自由化,「一步都不能退」,这也同时就意味着,所谓威权韧性的表现,从一开始就在维持专政、拒绝自由化的范围之内,许多观察家所期待的进一步改革内容,以及一些大陆人士所期待的渐进转型,实际上从来都不在中共政权的考虑之内。

以维持专政为目标的体制表现,伴随着惊人的经济成绩,曾经给人以韧性的幻象,但是,在大陆经济增速减缓,新兴社会阶层诉求上升,以及普遍的腐败等内外压力面前,迅速露出了其更加压制性的一面。沈大伟在新书中,仍然认为「政治体制是关键」,认为「中共可以带领中国回到政治改革的道路上,逐步加强政治开放和改革,同时不会失去控制和权力」,并因此能挽回其走向衰亡的最後阶段。

不过,以我上面的简短分析的逻辑,後1989政权存续基础内容或者说威权韧性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排除了政治自由化的内容,也就根本不会有政治改革,恰恰相反的是,维持既有的专政体制,才是中共政权的前提。展望未来,沈大伟所预言的拖延、「高度不稳定和混乱」(highly unstable and unsettled)的衰亡过程,才是远为可能的真实未来。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6/03/%e8%8e%ab%e4%b9%8b%e8%ae%b8-%e4%b8%ad%e5%9b%bd%e6%9c%aa%e6%9d%a5%ef%bc%9a%e4%b8%8d%e7%a8%b3%e5%ae%9a%e5%92%8c%e5%85%85%e6%bb%a1%e6%b7%b7%e4%b9%b1/

端传媒 | 一年前预言“中国要崩溃”的沈大伟改口了?

“我不是崩溃论者,我不想中国崩溃,我希望它成功。”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说。

“(中国)不要崩溃。”

在新书《中国的未来》华盛顿发表会上,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正微笑举着自己的书供记者拍照,突然,他吐出了这四个中文字。鲜红色的书封面正中有一个硕大的问号,问号的一点幻变成一颗黄色五角星,呼应着中国国旗的图案,或许这也代表了沈大伟等“知华派”学者对中国现状和未来的迷惑。

在新书中,沈大伟将中国比喻为一辆驶近交通环岛(或圆环、回旋处;roundabout),亟需选择合适出口的车。他坦言,关于中国将驶向何方,他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在他眼中,如今中国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达到他四十年学术生涯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年前,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评论文章,指中国政治体制“严重崩坏”,社会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高压,党的末日(endgame)已经开始。《环球时报》随后批评他为“庸俗的对华占卜者”,请他“自重并三思”,外界更有传他已登上中共黑名单。
如今,沈大伟措辞明显变得谨慎,力求为自己“正名”。

对于一年前引起的那场“中国崩溃论”争议,他强调,文章的标题出于编辑之手,他虽表示异议,但已来不及修改。除此之外,沈大伟还表示,衰落(decline)和崩溃(collapse)之间,不能划上等号。他所预期的,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衰落而非崩溃,这是一个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的过程。

“我不是崩溃论者,我不想中国崩溃,我希望它成功。”沈大伟说。

在“崩溃”一文前,他被普遍认为是对华温和派,一直被中国高级智囊机构奉为座上宾,并被中国外交学院列为美国“知华派”学者前三名。沈大伟坚称,他的观点并非嬗变无常。“不是我的观点变了,而是中国变了。”

他在新书发表会中对邓小平赞誉有加,称他在文化大革命后摒弃个人崇拜、个人集权,中国经济才有了其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近几年的中国政府,则在倒行逆施。“邓小平如果还在世,看到这些应该不会高兴。” 沈大伟将“习近平及共产党的权力过于集中”列为中国面临的首要政治挑战。

“崩溃”一文引起轩然大波时,沈大伟曾以“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为题开讲。如今,他将文章扩写成专著,发现“十字路口”的比喻已不足以形容中国未来道路的复杂性,交通环岛也许更为贴切。

在沈大伟眼中,中国政府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宣布锐意深化改革,然而三年过去了,由于体制本身的阻力,大量的改革举措仍未落实。中国就如一辆在环岛兜圈的车子,多次错过了出口,仍未能决定何去何从。

他在书中写道,中国面临四条岔路:往左倒退至新极权主义(neo-totalitarianism);沿着现今的硬威权主义(hard authoritarianism)道路一直往前;走回1998年至2008年的软威权主义(soft authoritarianism)道路;或是大力开放改革、向右转向“新加坡模式”的半民主社会(semi-democracy)。

沈大伟解释,新极权主义会导向中国经济倒退和共产党崩溃,相反,半民主则将促成中国的改革,逐渐过渡至民主社会。然而,半民主和新极权主义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中国距离拥有新加坡式民主的特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共产党是否会容忍新加坡式民主是个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程度加深,人民和军方对于党独揽权力都有忌惮,中国倒退到新极权主义的机会也较低”, 沈大伟说。

因此,沈大伟判断,中国未来几年可能走的道路,很可能是在威权主义的软、硬二者中择其一。继续走2009年至今的硬威权主义道路是最简单易行的选择,然而,中国只能执行有限的改革,面临经济停滞和党国衰落,直至整个系统崩坏。“如果走这条路,经济停滞或将变成新常态。”沈大伟说。


据他观察,中国政治通常在“收放”之间转换。一般来说,“放”的阶段持续6至8年,紧随着的是2年的“收”,两者来回转换。然而这一次,中国的“收”阶段已长达7年。

沈大伟较为怀念的,是1998年至2008年间,走在软威权主义道路上的中国。他说,当时公民社会、学术界、媒体舆论等较为开放,存在党内民主。政府能释放力量推进中国温和改革,实现部分转型。

沈大伟重提他2008年的旧作《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试》,当时,党的收缩与调试同时存在。

“在如今,我看不到党在调整。” 在沈大伟看来,决定中国未来的最关键并非经济或外交,而在于政治体制。

根据以往列宁主义国家的兴衰史,沈大伟一一列出列宁主义政权生命周期。从革命夺权、巩固权力、社会转型、官僚化和国家体制僵化,一步步走向“为应对经济停滞和僵化,采取调试及有限度的多元主义”,这是中国走上软威权主义道路后势必要采取的措施。接下来,箭头指向了又一个问号。

“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列宁主义国家在成功走过这一步后,依然维持专制统治。”沈大伟总结道。

相关阅读:莫之许 | 中国未来:不稳定和充满混乱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6/03/%e7%ab%af%e4%bc%a0%e5%aa%92-%e4%b8%80%e5%b9%b4%e5%89%8d%e9%a2%84%e8%a8%80%e4%b8%ad%e5%9b%bd%e8%a6%81%e5%b4%a9%e6%ba%83%e7%9a%84%e6%b2%88%e5%a4%a7%e4%bc%9f%e6%94%b9%e5%8f%a3/

美國:不會承認中國所劃南海防空識別區

2016年 3月 30日

美國負責國防事務的副國務卿沃克(Robert Work)星期三(3月30日)發表談話說,美國已經告訴中國,美國不會承認中國在南中國海設立防空識別區。
美國官員此前表示,國際法庭可能在未來幾個星期根據菲律賓提出的要求就南中國海主權糾紛做出裁決,這有可能促使中國像2013年在東海一樣,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
沃克在《華盛頓郵報》主持的一次活動中說,美國不會承認中國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就像不承認中國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一樣。
他說,「我們認為他們這樣做沒有國際法依據,我們也多次表示將在國際法允許的地方飛行和航行。」
「我們向中方明確表示,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行動會破壞穩定。我們希望在南海的所有主權訴求都能通過協商,而不是武力和恫嚇的方式解決。」
在沃克法表示上述談話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凖備訪問華盛頓,出席由美國總統奧巴馬主持的核安全峰會。
美國指責中國在南中國海存在領土爭端的島嶼部署地對空導彈,增加了地區緊張局勢。
中國則指責美國以自由航行為借口,導致了南中國海的軍事化,並且指責美國加強同菲律賓等地區國家的軍事聯盟。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在2月份發表談話說,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部署同美國在夏威夷的軍事部署沒有區別。

(編譯:躍生 責編:路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30_south_sea_china_us

芬蘭試行「基本收入」福利改革



芬蘭政府在30日宣佈,明年開始進行「基本收入」福利措施的試驗計劃,將向約1萬人每月派發550歐元(4800港元/2萬新台幣/4000元人民幣),以取代原有的福利援助,實驗進行2年,2019年作檢討,以看看這種新福利模式會否較現行的更佳,若成效顯著,將全面實施。(上圖為有關這試驗計劃的研究報告封面)

近年又開始有推行「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討論,瑞士6月將就此進行公投,法國和荷蘭都考慮進行試驗,因此芬蘭這次實驗將極受全球關注,如果芬蘭成功,全球各地都可能紛紛仿效。


這個試驗計劃會先以已經正獲取政府福利援助的勞動年齡人士實行,550歐元大概只等於他們正拿取的失業救濟金及日常生活補貼,這筆錢只足夠應付他們的衣食行、足以「不餓死」他們,其他方面是應付不到的,例如住,他們有需要的話仍要拿取房屋津貼。另外,期間即使有工作獲薪金,只要他們的整體收入未去到最基本繳稅門檻,那筆基本收入是不會扣除的。在現有制度,如果他們有工作,是需要扣除援助金額的。

「基本收入」在全球已討論多年,但最多只試過在一些小城市或省份實行,從未試過在全國規模作實驗。原因很簡單,所謂「基本收入」,簡單來說,就是全民派錢。大家即時會想:如果人人每個月不用工作都會足夠金錢應付生活所需,還會有人工作嗎?

「基本收入」有很多種,即使協助芬蘭政府進行此實驗的學者就提出有3種:1、全面基本收入,即是這筆錢足夠大家「正常生活」,應該不用再補貼,在芬蘭,這應是約800歐元;2、部份基本收入,亦即是今次實驗中的金額,真的只能「不餓死」大家,但仍要露宿街頭,醫療等需要仍不足以應付,政府仍需要在審查入息後,向最需要人士提供額外補貼;3、負入息稅,即是如果你的收入低於某個水平,政府會給你補貼,令你的收入達到該水平。報告還提出「其他仍在探索的模式」這選項。

無論是什麼模式,「基本收入」最基本的理念就是:無論你是工作、沒工作,本身富有還是貧窮,是什麼年紀的成人,都應從政府獲取足以應付生活基本需要的金錢。你或者會問:這豈不是連富豪也獲「派錢」?答案是:不會。因為理論上,稅制需要同時調整,總之如果你本身都有很高的收入或財產,你基本上會透過交稅來把這筆「基本收入」繳回政府。

全民派錢看似是十分左翼的理念,但其實這是十分右派的主張,推出這個實驗的芬蘭政府便屬中右政府。實際上,芬蘭政府正是想節省福利開支而試行「基本收入」措施,因為可以節省入息審查及援助分開太多不同種類的行政開支。理論上,「基本收入」制度下,現存大部份援助都應該可以取消,包括失業救濟、退休金等,只餘下殘疾等援助。當然,這是在全面基本收入下才做到。

「基本收入」在不同時代下,有不同意義。在21世紀,「基本收入」似乎是迎合工作模式改變了的一種或者可行的福利模式。根據1月的民調,支持實施此制度的芬蘭人中,不少是企業家,不少人支持此制的原因是,若大家都獲保證有基本收入,這可鼓勵創業,令大家免除一旦創業失敗而破產的擔憂。

另一方面,現在在同一公司工作多年,公司提供不少福利的年代早已過去,不少人已是自由身工作,又或者只能找到兼職,或是一些公司不能保證你有一定工時的工作,如果有「基本收入」,可補足這方面的不足。(必須承認,香港人對這點應該很難理解,因為香港人從來沒有「穩定工作」的概念,但在歐洲,或是日本,他們都有很嚴格保護勞工權益的法例,但過去十至二十年,這些地方都透過聘請臨時工來繞過福利開支,日本的「派遣員」便是這種產物)

不過,「基本收入」至今都只屬紙上談兵,真正實施,仍未有國家或大型城市/省份試過。這是真的可行,還是太過烏托邦?那就要看看芬蘭大概3年後公佈的實驗結果了。

延伸閱讀/本文資料來源:
YLE: Finland’s basic income trial to offer participants €550 a month
路透:Finland considers universal basic income under social reform plans
YLE: Over half the population supports basic income scheme
一名芬蘭博士生有關國內對不同模式「基本收入」討論的縱述(英文)
領導這次試驗計劃的學者有關計劃的簡介(英文,鏈結會下載PDF文件)



from 歐洲動態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31.html

分析:國民黨女主席洪秀柱面臨重重挑戰

鄭仲嵐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2016年 3月 30日

洪秀柱於3月30日正式成為國民黨首位女主席,她提出很多改革期盼讓黨重生。但另一方面,她面對的重擔更多。
67歲的洪秀柱在就任後首次中常會上,提及國民黨黨務要秉持「用人、黨產、黨務改革及朝野互動」4部分去努力,未來的中常會議也將下鄉聽取民意,期許「海納百川」,讓地方黨部成為「便利超商」。
身為創黨以來首位女性主席,洪秀柱肩上的擔並不輕鬆,她曾經是總統參選人,但是因為「一中同表」的言論,讓原先選情不樂觀的國民黨更加低迷,最後在選前遭到「換角」成朱立倫出馬競選,卻已無法挽回頹勢。
有許多人認為,洪秀柱的統派色彩濃厚,在擔任黨主席時與中國大陸對口時會相當得到對方信任。也有人持不樂觀態度,認為洪的作風急進、加上說話風格犀利,可能會漸漸讓國民黨走向「邊緣化」。
任期短短一年多
洪秀柱這一屆任期到2017年8月,只有短短1年多時間,不算代理主席吳敦義和黃敏惠的話,先前這個位置上的朱立倫與馬英九大概都只維持了1年,隨即都因為選舉結果慘敗而黯然下台。洪秀柱美其名是首任女主席,但只是把這「攤子」給走完而已。
縱使任內不會碰到大型選舉,可是洪秀柱終究面臨重整旗鼓的壓力。內有黨員們的期盼,希望她的帶領下黨能找回過去光榮;外有即將上任的民進黨,「清算」傳聞的聲浪都讓這個百年大黨人心惶惶。
雖然洪秀柱打著改革的大旗,並且又在交接典禮上把國民黨要改革的缺點全都說一遍,但很多人都認為,洪畢竟是舊世代沿革下來的「老國民黨」人,對於黨內很多人情面和制度面上不會貿然躁進,否則只會加速黨內世代的對立。
時間短,可是又要面對黨內同仁的目光,速速拿出成績,不然一年多後勢必面臨責難眼光,是洪秀柱要面臨的極大壓力,在她面前,又有諸多難題等待解決。
黨產追討風波
首先洪秀柱要面對的,就是民進黨在上任後可能會清算國民黨的「黨產」。雖然在辯論大會時,洪秀柱已經表示了對於處理黨產的積極態度,但是黨內對於黨產如何處理依舊議論紛紛。
從有人倡議「黨產公平分配」、到「不當得利黨產歸公」等,洪秀柱要如何統一黨內對於黨產的看法,恐怕就要花上不少時間。
洪秀柱在中常會上先表示,以後的所有支出要公開、透明,未來選舉也不能只依賴黨產,但是這樣的決心能否落實,有待觀察。
此外,黨產的正確數字,恐怕也是洪秀柱要想辦法厘清的,日前國民黨自己公布的數字中,國民黨資產額為166億台幣(約5.2億美金),當時就引起議論「會不會太少」,因為外界預估的數字中,有的甚至是這數字的幾十倍多。
現任立法院院長蘇嘉全就曾提議,國民黨黨產應該交由公正的第三方單位去計算,不當得利的還諸於民,才能挽回民心。洪秀柱展現了對黨產改革的決心,但是最後能兌現到多少程度,外界也在檢視。
本土派出走潮
再來是本土派流失的問題,洪秀柱雖然說得一口流利台語,但也是道道地地,父親是浙江籍的「外省人」。洪秀柱在競選時也常下南部,用台語跟當地鄉親打交道,希望得到黨內本土派的支持,但是選上主席後,仍不免有傳言「大量本土派」會出走。
前立法院長,也是國民黨「本土派」大老的王金平,在接受訪問時就表示,自從洪秀柱當選後,「有很多人表達不滿」,但也沒辦法「當選就當選了」。
而在台灣南部,已經有部分國民黨本土派黨員,選擇在洪秀柱上任時,同步寄回自己的黨證給國民黨要求退黨。他們甚至批評洪秀柱「講話不經思考」,會把國民黨「帶進死巷子」。
當年在2000年,連戰選總統落敗後,國民黨內許多外省派系就發動對時任黨主席李登輝的「逼宮」。最後李登輝交出黨主席給連戰,也在2001年時正式被開除黨籍,引發第一波國民黨本土派「出走潮」,隨後這些人並成立了極具台獨派色彩的政黨「台灣團結聯盟」。
而在中國國民黨內,一向就是外省籍為主的黨員在主導黨內。原先部分本土派希望支持本省籍的黃敏惠當選,但終究在可投票人力上比不過長年耕耘國民黨的死忠外省派系。如何讓本土派恢復對洪秀柱的信任,也將是洪秀柱的課題。
人才培養機制
最後是青年人才如何培養,洪秀柱在就職典禮上,稱要「深入基層、培養人才」,並認為要用「鋼鐵般的意志」學習對手如何培育新生代,才能重建國民黨的戰鬥團隊。目前在台灣的20-30歲世代中,國民黨的支持率出乎意料的低。
國民黨本來一直就有一套相當完整的青年培育系統,從早期的三民主義青年團、到「救國團」(原名「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到國民黨青年團等,無一不是培養當年國民黨青年的搖籃,就如同中國共產黨的「共青團」,這是當年青年從政「唯一正常的道路」。
這個管道同樣也培養了如馬英九、郝龍斌等「血統純正」的國民黨黨員,但在這幾年的政治變遷中,許多反對國民黨的青年出來組黨,或是加入民進黨的青年團,而民進黨的青年團,也相對地給予青年較多的機會。
但是在國民黨內青年要出頭,卻往往困難許多。國民黨畢竟是傳統百年大黨,以前老一輩黨員論資歷和經歷,不只人數眾多而且經驗豐富,「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讓很多年輕人苦無出頭機會。
國民黨的青年幹部曾經感嘆,等到有機會時,「大概也都40、50歲」,因此在國民黨50多歲競選「都還算年輕」。
有一些不滿意國民黨現狀的年輕人,在選舉後各自成立不同聯盟,希望透過這樣的管道向黨中央發聲。但有些聯盟成立不久後即因為醜聞等因素而解散,讓許多黨內年輕勢力的熱情再度被澆滅。
外界預估,洪秀柱雖然想拿出魄力改革整頓,但對於「失落的年輕人」這塊如何拿出手腕,吸引年輕人恢復熱情加入,並相信國民黨意欲改革的決心,則更為重要。短短1年多,洪秀柱這位政治界沙場女將就要面對如此多的重擔,但或許讓人更期盼,她未來會有什麼積極作為。

(責編:路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30_taiwan_kmt_hung

緬甸政局觀察:登盛和緬甸改革

喬納•費希爾(Jonah Fisher)
BBC記者 發自緬甸

如同一輛從仰光駛往曼德勒的夜車所遭遇的路況一樣,緬甸的改革進程始終荊棘滿布。
很多人認為緬甸數年前就失去了改革的勢頭,甚至有人認為改革出現了反轉。
如今,請將目光從固有的方向挪開,後退一步看看緬甸的改革進程。
五年前,緬甸還是一個國際棄兒,千瘡百孔,國家受到制裁,人民也不敢表達意見,超過2000名政治犯被關押在監獄受苦。
如今,隨著登盛將領導權移交給昂山素季和她的政黨,緬甸變成了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
人們曾經會因為批評軍政府而被關進監獄,但現在媒體和公共討論氣氛都變得非常熱烈。經濟增長迅速,一場電信改革也正在進行。
除了少數族裔羅興亞人的狀況仍然不佳之外,緬甸人民普遍生活有所改善,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登盛。
登盛的改革有3條清楚但相互交織的脈絡:政治改革、經濟改革、以及實現持久和平。
政治改革
在2011年3月登盛上任成為國家領導人後的數月時間裏,緬甸發生了巨變。政治審查解除,私人報紙開張,政治犯連續被釋放。
2012年,昂山素季被說服參加了議會補選。她的當選也被視為登盛改革的突破。
一夜之間,有「白象」之稱、備受嘲笑的緬甸議會取得了合法性。道理很簡單,擁有昂山素季的議會怎麼會拿自己當擺設?
但在3年之後,改革速度減緩,懷疑聲四起。雖然登盛堅稱將繼續求變,但同時承認遇到了局限。
減少軍隊在議會的席位、減少內閣中的軍人人數?沒有問題。但同時也必須堅持昂山素季不能成為總統,以捍衛緬甸的主權。
政治空間雖然打開,但2008年憲法中的紅線依然存在。
這被稱為「有紀律的民主」,一套由緬甸軍人設計的混合體系,目的是保證他們在國家治理中的角色。毋庸置疑這被軍隊視為底線。
經濟改革
早期的政治改革已經足以讓緬甸擺脫政治孤立。
登盛成為緬甸總統一年後,歐盟暫時解除了對緬甸的制裁,美國也部分解除了相關限制。
緬甸領導人當然知道自己的國家和周邊鄰居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突然之間,除了傳統經濟伙伴中國和東南亞之外,緬甸有了其他選擇。
原來複雜的匯率體系被簡化,外國投資受到歡迎。
緬甸通過招標確定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的公司,並向來自挪威和卡塔爾的電信公司頒發了牌照。
國內改革致力於讓過於依賴現金的銀行系統邁向現代化。
統計顯示,目前的緬甸已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通過日漸擁擠的街道,鱗次櫛比的建築工地,以及全新的五星級酒店,緬甸經濟首都仰光展示出新的財富。
但在另一反面,生活在農村的大多數緬甸人的生活狀態還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和政治改革一樣,登盛在經濟領域的改革也只是行至中途。
比如,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緬甸投資法》仍然未獲通過,這被看作簡化外商投資手續的重要舉措。
急於進入「亞洲最後一塊前沿市場」的商人們抱怨,很多規定相互矛盾,招標過程腐敗,土地所有權仍未明晰。
這些未竟的改革導致的後果是,投資者撬開但卻沒有完全打開緬甸的大門。

人物簡歷:登盛
  • 出生在湄公河流域三角洲的一個名叫Ngapudaw的小鄉村,父母都是農民。
  • 1968年畢業於緬甸軍事學院,獲得藝術學位。在隨後40年的從軍生涯中不斷獲得提拔。
  • 1990年代就任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委員,進入緬甸領導層。該機構是軍政府對自己的稱謂。
  • 在前情報機關頭目欽紐將軍下台後,就任該委員會首席秘書。
  • 成為國民大會主席,負責起草了緬甸新憲法。
  • 在前總理梭溫生病之後,於2007年6月就任執行總理。
  • 擔任了4年緬甸總理。
  • 在緬甸20年來首次大選之後,於2011年3月成為緬甸總統。
  • 成為總統後釋放了上百名包括政治犯在內的罪犯,開始和少數族裔進行和平談判,放鬆媒體管制。
和平
在各種進步之中,全國性的停火一度被視為登盛主要的遺產和成就。
長達60餘年的國內衝突中止,政府軍和其他武裝團體之間達成和平協議,緬甸似乎迎來和平的曙光。
和平談判已開始進展順利,2012年8月,登盛宣佈「揮動和平橄欖枝」後的數月時間裏,超過10個叛軍勢力和政府簽署了雙邊和平協議。
當時的目標是促使所有反政府團體和政府軍簽署一份「全國停戰協議」,並開始進行實質性談判。
一年前,各方就一份常識性的停戰文本達成共識,各族勢力領袖似乎已經凖備參加最後的簽字儀式。
叛軍勢力在最後一刻阻止了協議的簽署,他們要求更多的特權。緬甸獨立以來最好的一次和平機會自此流失,事態變得更加複雜。
新的反叛勢力和衝突在撣邦等地出現,為實現和平承諾製造了新的疑問。
長達7輪的和平談判成果瞬間化為烏有。
隨後,登盛於去年10月開始了一場新的賭博。他開始反擊,在新一輪大選前為和平協議的簽署劃出了最後期限。
但結果是,16個武裝團體中只有一半參加了在內比都的會議,會議制定了一個和「全國停火協議」有關的條款匯編。
在外交家和顧問團的見證下,歷經3年談判的停火談判宣告終結,叛軍和分裂狀態依舊,收獲的掌聲寥寥。這成為一場災難。
那些簽署和沒有簽署「協議」的叛軍領袖仍在觀望昂山素季會端出什麼樣的談判條件。她也可能重新開始。
有可能成為登盛最大政治遺產的停火談判最終留下了傷痕。

歷史
2010年底的那次大選中,登盛和他領導的鞏發黨贏得了接近60%的議會席位。2015年,這個比例下降到不足10%。緬甸人民盼望改變。
但來自歷史的評價往往會比想像的更加慷慨。
在他的總統任期中,登盛領導緬甸從軍政府統治轉向民主政治,從經濟停滯轉向增長,而且正向和平邁進。
無論怎麼看,這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五年。
所有的目光將瞄向緬甸的下一個5年。

(編譯:川江 責編:列爾)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6/03/160330_ana_myanma_thein_sein_legacy

美媒:当我们来到北京所称的ISIS温床新疆,发生了什么?

来源:
博谈网

(博谈网记者赵亮编译报道)据《ABC新闻》3月29日报道,当我们的车穿过中国偏远的西部省份新疆莎车的街道时,见到在这个沙漠绿洲的小镇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警察和反恐部队。我们把相机靠近胸部,不让人看到,因为尽管官方法令允许记者能自由地来这里,但是如果中国当局要阻止我们的话,他们会一直跟着我们直到我们结束此行。

近年来,因为当地穆斯林维族人对汉人的攻击突增,北京对该地区的担忧一直在加剧。

2009年以来,在暴力冲突中双方逝去了数百条生命。

当新疆和全国各地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恐怖袭击之后,2014年5月,中国在自己境内推出了“人民反恐战争”,新疆是前线。

我们来到莎车,就是因为在这个城外发生了最致命的一起事件。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2014年7月28日,经过一夜的暴力,几乎有近百人死亡。中国警方表示,在日出之前,他们开枪击毙了59名“恐怖分子嫌疑人”,此前他们闯入一间警察局,经过一夜的骚乱,造成35名汉族人死亡。

流亡维族人团体质疑中国官方的这一陈述及死亡人数,称这是在莎车的“屠杀”。

过了一年半之后,紧张的安全氛围以及究竟发生了什么的疑问仍然萦绕着这座城市。

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那场暴力,为什么?

中国政府坚称中国的恐怖事件问题是一个舶来品,是维族青年受到境外伊斯兰极端分子和维族分裂分子宣传圣战的毒害。

北京越来越担心ISIS瞄准了中国和新疆。2015年11月,ISIS处决了一名中国人质,那一年的早些时候,该恐怖组织发布了一些宣传视频,呼吁在新疆的维族人拿起武器。据称,一个视频拍摄的是一教室的流亡维族学生在嘲弄北京,誓言他们会回来,并会在新疆举起ISIS的黑色旗帜。

流亡的维族人和人权组织坚称该起暴力事件纯粹是由国内的愤怒和当局镇压宗教及少数民族而触发的。

数百年来,维族人与北京关系紧张。在文化上,他们更像中亚人,而不是中国东部的汉人同胞。

自18世纪以来,新疆时而在北京的统治之下,时而不在。直到1949年中共掌权,新疆开始牢牢地处于北京的统治之下。

从那时起,维族人在新疆的主导地位一直在萎缩。1949年,汉族人口只占新疆总人口的6%,现在已达到40%以上。在北京的鼓励下,更多的汉人从中国其他省份迁入新疆,因为中国政府在努力推动扩展贸易、采矿、建筑和农业,与此同时,当局因为担心恐怖主义而限制维族人的传统和文化。

围绕喀什市的城墙上,我们见到政府让人们警惕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海报。已经实施的新的法律规定60岁以下男子留胡须属违法行为。18岁以下的人不许上清真寺朝拜,并且要妇女不要戴头巾。

正如我们后来在莎车发现的,北京当局撵上了我们,在新疆要寻找真相及解开为什么该事件会有两个相反的描述很不容易。那些汉人认为他们在该地区存在高风险,他们不透露信息。

许多致命的袭击发生在偏远地区,远离公众耳目。中国政府希望他们的版本依然不容置疑,而当地维族人为了生存极少出声。

原文Bob Woodruff:What Happened When I Went to the Alleged ISIS Breeding Ground in China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603/%E7%BE%8E%E5%AA%92%EF%BC%9A%E5%BD%93%E6%88%91%E4%BB%AC%E6%9D%A5%E5%88%B0%E5%8C%97%E4%BA%AC%E6%89%80%E7%A7%B0%E7%9A%84isis%E6%B8%A9%E5%BA%8A%E6%96%B0%E7%96%86%EF%BC%8C%E5%8F%91%E7%94%9F%E4%BA%86%E4%BB%80%E4%B9%88%EF%BC%9F.html

梁京:中国改革僵局难破的原因

为习近平集权辩护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集权是为了改革,集权也有利于改革。但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习近平的集权并没有打破改革的僵局。

集权有利于反腐,这个道理是容易看清楚的,如果不集权,已经全面腐败的各级官员就会完全失控,整个局面就会崩盘,这是凭常识就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中国,集权往往不利于改革,这个道理就不是那么直观了。

毛去世后不久,中国改革就取得了突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革后的政治格局有利于推动良性的地方分权。因为中央和地方大员中,都有一批勇于改革的实权人物,他们在权力博弈中上下配合,推动了改革。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存在这样的政治格局。

令地方分权困难的还有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今天所需要的改革,与官僚阶层的利益直接冲突。这一条,大家都看到了,但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却看不到有深度的分析。经常看到的一些要求政府"断臂",自己割自己的肉的道德口号,这样的口号当然不会有结果。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唯有严重的经济危机才能逼出真正的改革。我对这个逻辑并不十分认同。首先是,如果经济危机非常严重,也有可能让改革更加困难,或者让当权者更不敢改革。其次,中国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加上现代的技术手段,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手段,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实质性改革,经济也可以维持,无非是浪费更多资源、时间和生命,比如生产更多没用、但也毒不死人的疫苗,生产更多劣质产品。

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对于中国维持这样一种低质量的经济增长也是很大的支持,这是因为,全球经济疲软,有利于支持人民币高估,从而减缓中国通胀的压力,也就是说,给中国政府多发票子提供了空间。

中国改革僵局难破更深层的原因,一是来自中国偏好中央集权的传统,这个倾向,不论精英还是一般民众,都很普遍,这个传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人改革的想像力。如果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不会冒险去改革,而经济规模重回全球老大的地位,显然无助于激励中国改革。

另外一个深层原因,是世界多数国家其实乐见一个改革活力不足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强大又难打交道的中国。中国继续快速成长,会迫使世界不得不做出很多困难的调整。当然,他们也不愿意看见中国经济崩盘,大量输出难民。因此,中国内部的改革僵局,发展停滞而不解体的状态,最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虽然他们嘴上不能明说。

在这个背景下,发达国家不会再像前三十年那样积极地支持中国的改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想像的,更何况,发达国家自己也面临著非常困难的变革。

在微信群组中,有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现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局面都不好,是中国改革的大好机会。这个道理虽然不错,但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许多比现在更好的机会,都没有把握住。为什么会这样?对这个问题中国精英已经有了一些反思,但还非常不足。

最近看到刘仲敬去年的一个报告,提出一个非常悲观的看法,就是中国文化有根本性的缺陷,不借助外力,无法重建大一统,更无力输出秩序。按照刘的逻辑,中国正面临一次新的解体危机。刘的分析给我启发,但我不能接受他的宿命论倾向。

上周,党媒《人民日报》批评社会风气不好,网民不服气,贴了一条黑色幽默:"这届人民不行",言下之意,是你们当权者不行,而不是人民不行。

这件事让我想到,历史和文化的惯性有可能让这届精英和这届人民打不破中国改革的僵局,但由于中国已经深度卷入世界,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下一届,或下一代领导人会有机会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RFA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ift.tt/1RLiO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