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0 March 2015

切割與收割,筆耕與躬耕

文/關魚
20130803,為紀念洪仲丘和爭取更好的軍中人權,25萬公民齊聚凱道。
20140330,為擋黑箱服貿和挽救日漸失去的民主,50萬人怒吼總統府。
一年、兩年過去了,很多人習慣問:「數十萬人上街有用嗎?改變了什麼?」
我想問的卻是:「這些年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我自己改變了嗎?」
把時間拉回解嚴前後的80年代,三萬人首次公開祭拜二二八死難者的和平日行動(衝破二二八禁忌)、拆下立法院招牌的520農民運動(抗議政府擴大農 產品進口嚴重影響農民權益)、比近年人數還多的數十萬人反核大遊行,乃至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的無殼蝸牛運動(抗議高房價)……彼時,我還是個深受黨國洗腦教 育所害的中學生,對於影響日常生活節奏的社會運動除了「無知」之外,只有「誤解」。
1996年我開始當記者,有不少機會站在第一線協助採訪「街頭運動」,雖然不是主跑社運團體,卻仍得以逐漸了解,街頭運動只是「社會運動」的一小部 分,在新聞版面和畫面之外,社會運動是長期扎根的工作,對看不見社運組織者平常在幹嘛的大眾而言,他們如同鴨子划水,水面上看起來閑淡平靜,水底下是忙碌 抗壓,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最大的壓力往往來自組織內人際關係的摩擦誤解,也是造成組織決裂乃至解散的主因。街頭抗議遊行多半是一種「選票人數的煙花秀 場」,讓敏感於選票的立委和官員們對「風向」有所感覺,但擬定法案的「草案」與「定案」,計較政策的「方向」與「細節」,多半是靠相關議題的社會運動團體 時時刻刻去緊迫盯人的。
「社會運動」和「單次街頭行動」的不同,在於前者擁有延續性,激情之前有「運動組織者」(含領導人與核心幹部們)的籌劃、培力與動員,激情過後也有 相對的沈澱、檢討和改進,主流媒體通常只報導「激情的部分」(例如大規模遊行、街頭衝突和佔領行動),從中擷取英雄、狗熊、戰犯和軟性花邊等容易聚焦的話 題,在速食新聞結構裡複製煙花式的社運報導,鮮少能夠深入挖掘運動前後的脈絡,由於過去十五年台灣商營媒體大環境的集體墮落,即使有記者想認真做個專題, 編輯台高層不給時間和版面也只能徒呼負負。
我在樂生保留運動認識的樂生青年盧其宏,2015/2/4寫了一篇細談「社運組織工作」的心得文(http://goo.gl/6FxUFc),全篇非常值得細讀,在此引用兩段:
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論述不只是文字和宣講,擁有文字與宣講能力的不應該獨攬詮釋權,我們必須要更加發展文化主體,從經濟剝削拉到人們身上的異化,嘗 試各種文化形式進行突破。甚至打破運動者的分野,檢討自己在運動中的偏狹想像,開創街頭與生活的各種想像空間,讓各種不同的人和想像,可以在運動中一起前 進。
我們也必須發展我們的政治想像,各種鬥爭與現實的壓迫都具有政治性,但我們也需要讓政治集中,共同突破現行體制的壓迫。但是我們不該走過去菁英領政 的老路,我們應該發展由下而上的政治路徑,讓基層的勞動者、受壓迫者組織化,以組織集體在政治染缸中攪和,拉出一條有異於對立黨國的公民路線的階級路線, 重新界定代議政治與我們的關係。我們不需要有英雄帶頭在鎂光燈前演戲,也不需要交由誰來為我們決定。
回到「這些年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我自己改變了嗎」的問號,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對「1980到2007年投入社會運動的前輩和朋友們」所展現的使 命感和影響力「感同身受」,我不會離開主流媒體創立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我選擇「獨立媒體」作為改革社會的運動手段,不只是關注報導社會運動、協助支持社運 組織而已,好生活報本身的長期經營就是一種媒體改革的社會運動,因為2001年開寫媒體改革文章時,我已預見「媒體改革」將是台灣未來最迫切的主要問題, 唯有大幅扭轉主流媒體「不再好好報導公共議題、監督公共政策」的狀況,台灣才不會失去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重要武器,也才能讓「第四權」名副其實。
可以預見,318學運和330凱道集結的週年,仍會有很多焦點被主流媒體放在「切割」與「收割」方面,誰切割了某某責任、誰收割了某某職位,這些在 歷年大規模的街頭運動已成為某種主流媒體報導「社運八卦」的固定模式。如今網路的眾聲喧嘩取代了單向傳聲筒,所有社會運動的參與者若能善用「筆耕」(鍵 盤)記錄過程和省思未來,台灣才能擁有一部真正屬於人民的社會運動史,更重要的是在筆耕之外,我們還會如何對改善台灣的現狀繼續「躬耕」。
2013/08/05,好生活報在終身教育單元網摘推薦「親愛的 芭樂人類學 家專欄:25萬人上街抗議真的有用嗎?」,編按出自我看完白色十字勳章之夜相關報導後寫下的感言: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30805/5159
「台灣各領域很多問題始終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無法一夕革命,無法一年革命,甚至無法十年革命,那得要用20年、30年乃至50年的尺度去扎根。真正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流血就能達成,從人性軟處深層扎根的革命才是硬道理。」
為了讓台灣擁有更好的明天,且讓我們用「一生」作為時間尺度,與「政治無力感」切割,向「自己的改變」收割。

延伸閱讀:向政治無力感道別(邱毓斌)http://blog.roodo.com/wobblies/archives/4758187.html


from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