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3

李怡 - 從無到有的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20日

本土派、香港人優先、新移民、新香港人等話題在社會沸騰,有人提出一些基本觀念的問題:何謂本土?何謂本土派?香港人優先是否排斥歧視新移民?筆者嘗試就此話題作些釐清。

從 公民權利來說,本土或香港人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居住在香港的人,包括居港七年的移民,所有香港永久居民所享權利都是平等的。對於居港未滿七年的新移民,沒 有申請綜援、公屋、應徵公務員等權利,這是世界通行的慣例。社區組織協會早前說這是政府帶頭歧視新移民,只能說他們沒有搞清楚何謂歧視。若新移民與永久居 民享有同等權利,實際上是對於在香港交稅(包括間接稅)多年的永久居民的不公平。

香港人的定義,與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當地人定義相同,當然 包括不同種族和膚色。本土論述的興起,講的不是本土人的定義,而是講本土意識。本土人、本土派,指的是具有本土意識的香港人。本土意識除了以香港為家之 外,還包括是否以維護香港人的權益為優先,而不是願意犧牲香港人的利益去牽就香港以外地區的人的利益,或任憑外部地區對香港的侵凌。本土意識還包括守護香 港百年來形成的法治自由公平競爭的核心價值,香港人的文化習俗。後者所指是以華人為主體的香港文化習俗。非華裔人士有他們的習俗,受法律保障,但沒有遭到 侵蝕的問題。

本土意識在殖民地時代以至回歸初期都是不存在的。講到香港的社會意識,市民除了享受在法律保護下的自由競爭和安居樂業之外, 生活則保留着中國古遠傳統的文化、習俗和南方人的語言和生活方式。過去香港人沒有政治意識,若有,也都是關心大中華(兩岸)的政治嬗變,支援革命、抗日、 新中國建設等等,而極少爭取本土利益的政治意識。筆者以及當年為中國、為香港爭民主的人士,也是從關懷大中華的情懷走過來的。這幾十年從大陸移民香港的 人,若仍有政治意識的話,也是關懷大中華的意識,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融入香港社會,充份認同這裏的法治自由和生活方式,包括使用粵語甚至俚語,也學英文。

但是,這幾十年來,中國大陸有了極大變化,不但沒有建立法治,而且專權政治加上改革開放形成的權貴資本主義,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人的面貌。去年大陸青年作家韓寒短暫訪問台灣後,在一篇文章中提 到他從台灣而引起的「一直以來的感受」。他說:「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環境裏,前幾十年教人兇殘和鬥爭,後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於是我們很多人的骨子裏被埋 下了這些種子;我失落在我們的前輩們摧毀了文化,也摧毀了那些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摧毀了信仰和共識,卻沒有建立起一個美麗新世界,作為 晚輩,我們誰也不知道能否彌補這一切,還是繼續的摧毀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們的後代能不能生存在一個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傷害的環境之中;我失落在……除 了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我們幾乎對一切都冷漠。」然後他寫到香港:「我要感謝香港和台灣,他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讓很 多根子裏的東西免於浩劫……我們所失去的他們都留下了,我們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讓人感到自豪的。」

從韓寒的文章,就知道為甚麼香港會興起 本土意識,為甚麼越來越多的香港人要守護香港。新移民儘管不是全數,但他們「骨子裏被埋下」的「兇殘、鬥爭、貪婪、自私」,他們的賴權力生存和獲利的心 態,順理成章地成為愛字堆打手,蛇齋餅糭的「群眾」,建制派的票倉。在中共權大財大氣粗的淫威下,香港民主人士有何能力去改變他們?

本土意識的重點是守護香港,除了核心價值,還有韓寒所珍貴的中華文化和習性。能不能影響大陸免被「繼續的摧毀下去」,已離開多數本土派的考慮範圍了。「源頭減人」、收回單程證審批權,是本土派力爭避免香港淪陷的要點。

有網民在筆者文章後留言說:他在家事法庭登記處觀察許久,每天都大排長龍申請離婚,一雙雙男女(女的多數講普通話)填寫表格時有商有量,言談舉止絕不像要離婚的夫妻,特區政府和議員為何還相信有那麼多家庭團聚?

本土派中有意見分歧,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擁抱守護香港的本土意識。即使你是大中華派,也該明白韓寒所說能把中華「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下來」的只有香港和台灣。除了保住香港,香港人優先,力拒行騙長官一切媚共惡政,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