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31 August 2012

信報社評:公眾憂慮仍重 國教不宜強推

信報財經新聞 1-9-2012

暑期盡、開學了。今年新學期即將開始的新聞,幾乎全集中於國民教育科的推行問題,「學民思潮」正在政府總部進行紮營、絕食等抗爭活動,並將舉行包圍政府總部大集會,圖迫使當局撤回國教科。

這個夏天很不平靜,立法會選舉的戰鼓頻催,反對國民教育科的呼聲響亮,市民深切感受政治爭拗的熾熱氛圍,更擔心引來校園動盪,影響子女的正常學習,政府有責任從速安定局面,順應民情,打消強推國教科的原意。

香 港把推行國民教育科放到議事日程,始於國家主席胡錦濤於香港回歸十周年訪港期間提出:「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 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曾蔭權在隨後五年的施政報告中,皆提及國民教育,但語焉不詳,在二○一○年則正式決定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並定名 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今年由一個專責委員會就課程綱要進行了四個月的諮詢,至四月底才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德育及國民 教育科」的開展期按計劃於今秋推行,剛好是特區政府換屆之後,由被認為「親中」背景較濃的新任特首梁振英主催其事,加上一套內容被公認存有偏頗的參考教材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率先曝光,令社會對此科產生強烈的信任危機,而「洗腦」之說,更如火上加油。公眾的擔憂,從接近十萬人的大示威足以反映—— 以一個單一議題,有如此規模的遊行、有這麼大量的中產人士上街,問題的嚴重性,豈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幾句「鴕鳥式」之言所能淡化。

其實,胡 錦濤主席要求香港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是順理成章的事;令香港的學生通過課堂上學習,對國家的歷史和現狀加深認識,也是應有之義。只是在「一國兩 制」之下,香港應以何種方式、何種理念推行國民教育,卻大有斟酌的空間。例如是否有必要獨立成科,教學中是以灌輸觀念為主、還是培養獨立思考為先,如「六 四」等敏感事件的教學內容如何釐定等等,實在需要通過廣泛而實效的諮詢,逐步形成社會共識,方可使國民教育真正發揮效用。

觀乎當局提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推行目標,第一句就是「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及對國民身份的自豪感」。這難免予人一種印象,就是背後蘊藏政治目的;而所謂「認同感」、「自豪感」之類,帶有強烈的主觀和感情色彩,對小學生作此培養,亦大有商榷的餘地。

至於一些歷史上或國情中的敏感話題,以什麼教材作為藍本,不同政治取向的教師又會否各自發揮,甚至令學生形成偏見。諸多問題不好好解決,國教科即匆匆上馬,徒弄巧反拙。

顯而易見,當前推行國民教育科的條件尚未成熟,公眾的反對聲音依然強烈,對此表示擔憂的受訪市民超過半數,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當局堅持強推,只會令社會更趨撕裂,政府的威信受損益深,學校、教師和家長亦深受困擾,對各方面都沒有好處。

現 時,當局繼續以三年開展期作為矛盾的緩衝,以成立「開展德育與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作為「拖字訣」,而拒絕撤回或者擱置國教科,但客觀的現實是,在新學年真 正設科的學校屈指可數,政策在教育界的接受程度、在社會上的人心背向,已經非常清楚,政府聲稱續推的做法,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既然特區政府多次重申推行國民教育科並非政治任務,公眾實在想不出當局還有其他什麼需要「硬撐」的理由。放棄強推,再作諮詢,廣納民意,從善如流,「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政府在這個重大議題上的唯一可行之道。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