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奇:中国经济会软着陆 除非欧洲崩溃
史蒂芬·S·罗阿齐,耶鲁大学讲师,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非执行主席,同也是《下一个亚洲》一书的作者。
Project Syndicate专栏,经授权刊登
发自纽黑文——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这对一个依靠出口带动又遭遇全球需求萎缩的经济体来说毫不稀奇。但中国即将面对的经济放缓其实是可控并恰逢其时的,因此那些"硬着陆"的恐惧也是过分夸张了。
毫无疑问,各项经济数据都有所走低。采购经理人指数目前已经临近"50"大关,而这个点数一直以来都是体现生产扩张与收缩的分界点。而其他一系列重要指数——从消费者预期,货币供应,股市到钢铁产量,工业产品销售以及新开工项目数量——也出现了类似的下行趋势,
但这可不是2008年。当时全球商业都陷入崩溃,世界贸易总额很可能比2009年下跌10.7%——堪称自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紧缩。结果中国的出口从2008年7月的26%年增长率急转直下,到2009年2月出现了27%的下滑。在此影响下GDP增长率也只剩一位数且数字较小——以中国标准来说就算是停止增长了。同时在出口经济占主导的广东省有超过2000万农民工失业。到了2008年年末,中国几乎已经濒临全面衰退的边缘。
但中国借助庞大的财政刺激措施于2009年年初摆脱了这一困境。但同样也为银行资助下的投资热潮付出了代价。各地方政府负债急升,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也史无前例地逼近50%。人们害怕出现另一场银行危机,担心庞大资产泡沫即将破灭以及无法遏制的通胀。一场深重的欧洲危机又令情况雪上加霜,以致2008年的一切似乎将重演了。
这些中国特有的问题都有其事实依据,但它们本身却并不意味着硬着陆的出现。虽然地方政府目前债务总额约为近1.7万亿,其中大部分都是在2008~2009年间欠下的,而银行部门与这些债务之间的关联无疑会使不良贷款数额上升。但对贷款质量恶化的恐惧就有点夸张了。
笔者的判断理由是随着未来20年内有3.1亿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大部分的过剩房屋供应量都将被消化。以1990年代末的上海浦东为例,今日中国的那些"鬼城"在不远的未来都将成为城市中心。与此同时,占有大笔存款的银行拥有足够的流动性去吸收潜在损失;整个银行系统的存贷比只有大概65%——根据Perella Weinberg Partners投资银行下属Xerion研究组的成果,过往危机爆发前这个比率都会上升到近120%的水平。
中国房地产市场也不会走向崩溃。没错,房地产建设热以及过度投机的情况都发生了。但一年半前政府着手重拳压打击购买多套住宅的行为——购买者必须为第二和第三套住房分别预先支付50%和100%的房款。但此举虽然遏制了许多投机行为,房价却依然维持在高位——提示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依然难以承担房价。
虽然存在这个问题,但中国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不平衡应该在于对未来20年的预期。每年都可能出现供需不平衡,但预计年均1500万的农村新进城人口将会把需求推高到供应的水平。
此外通胀也一直都是中国面临的严重风险——尤其是在报章头条充斥着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今夏突破6%关口的消息之时。而政府也在四个方面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首先,针对占最近总体价格上涨因素近一半的食品通胀,政府已经颁布旨在削减燃料费用并消除猪肉,食用油和蔬菜供应瓶颈的行政措施来应对。其二,为了遏制银行过量贷款,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在过去11个月内9次上调。第三,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10月以来已经5次上调基准政策利率。目前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比8月报章报导的通胀率还要高0.3%。
如果食品通胀进一步降低,而公开报导的通胀率逐渐向3%的核心(非食品)通胀率靠拢,结果就等于是不变价(扣除物价因素)的"消极货币紧缩"——而这正是容易发生通胀的中国经济所急需的
上面这一切都意味着存在一线希望。一个日渐不平衡的中国经济无法长期维持10%的增长率。除非欧洲崩盘,否则2008年爆发的严重外部需求震荡已不会重现,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实现一个GDP增长约为8%的软着陆。一个迈向更加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降速现象对于中国这个长期被过度资源消耗、劳动力市场瓶颈、过量流动性,巨额外汇储备和通胀压力所困扰的经济体来说堪称幸事
对中国来说,最近全球局势的发展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个出口导向的经济体已经接收到了3年以来第二严重的警告。两大出口目的地——首先是美国,如今是欧洲——都陷入了严重问题,无法继续成为可靠以及可持续的外部需求来源。于是人们也开始质疑中国的强大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究竟该如何维持下去。
对此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尽快实施其"十二五"计划中的促进消费措施。事实上战略转型贯穿了整个现代中国,30年前经济改革开始时就发生过一次,而今也必须再次实现这一点。对中国来说,软着陆将提供一个机会之窗,使其得以推进艰巨而又日渐紧迫的经济再平衡进程。
from 新獨立觀察: 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