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1, 2025

黎智英案|辯方:控方假定黎有罪再倒推理由 黎與美前官員談論香港 如同我們飲茶談法律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案件周四(21 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暫代高等法院)展開第 151 日審訊,辯方第二日結案陳詞。

辯方質疑,控方希望法庭先假設黎有罪,再逆向思考證據。辯方舉例,控方列出黎與外國嘉賓的訪談內容,又指黎與美國政府有影響力人士保持聯繫,指行為涉及請求制裁、封鎖及敵對行動。辯方則指,黎與這些人屬多年朋友,大家關心及談論香港及國際事務,「就像我們飲茶談論法律一樣」。

法官杜麗冰指,「如果有人建議我們先認定被告有罪,再倒推理由,我們任何人都會嚴正拒絕。」辯方回應,似乎控方正想這樣做,「否則,黎和這些認識多年的朋友聊天,又有何重要呢?」案件下午續審。

周三報道:
黎智英案|控方結案:黎利用《蘋果》背叛國家利益 《蘋果》立場與港人核心價值毫無關係
黎智英案|辯方結案:支持人權、言論自由不是錯 涉案161文章不足以證串謀煽動
黎作供指甚少與助手談政治
官質疑非屬實

控方依賴涉案 161 篇文章,要求法庭推論黎參與串謀煽動協議,利用《蘋果》作平台發布煽動刊物。辯方資深大律師彭耀鴻周三指,涉案 161 篇文章僅佔《蘋果》文章極少數。就控方質疑當中 63 篇文章只是「看起來像新聞報道」,辯方指有其他合理推論證明文章屬報道。

法官李運騰指,法庭作出推論時,須整體考慮所有證據,包括證人供詞、WhatsApp 對話等。辯方則引述控方開案陳詞,指當中提到本案有大量以黎名義或提及黎的刊物及訪談,內容可顯示黎的煽動及勾結意圖,惟辯方認為單有意圖並不足夠。

辯方舉例指,黎的 Twitter 於 2020 年 7 月 1 日轉發《蘋果》帖文,內含《國安法》條文的影印本。辯方指,帖文沒有任何勾結及請求的成份,法庭不應接納。李運騰則指,即使控方沒特別說明部分刊物的內容,法庭仍需審視。

李另關注黎與助手 Mark Simon 的關係,指辯方於陳詞中提到,黎甚少與 Mark Simon 談及政治議題,但從 WhatsApp 對話可見,這看來並非事實,問黎作供時是否這樣說?辯方確認。李再指「如果他真的這樣說,那麼控方周先生或許有另一理由,指出為何黎的證供不可信(If he really said that then perhaps there’s another reason that Mr. Chow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why his evidence is not to be believed.)」。辯方表示稍後會再處理這問題。
辯方:控方盼法庭假設黎有罪 再反向考慮證據

至於控方指控黎提出國際游說 4 步驟,又指黎與美國政府有影響力人士保持聯繫,辯方認為,更合理的推論是,黎與這些外國人相識多年,大家同樣關心香港及國際事務,會一同討論議題,「就像我們飲茶談論法律一樣 (much as we might discuss the law at a dim sum table.)」。

控方陳詞時列出黎在「Live Chat」訪談節目與嘉賓對談內容,指涉及請求制裁、封鎖及敵對行動。辯方爭議,如早已假定黎勾結外國勢力,再倒後去想,假設黎與外國人交談,就是為了勾結外國,當然看起來可疑,而控方的做法正是如此。

法官杜麗冰打斷指,法庭須考慮控方提供的證據是否達毫無合理疑點,非假設被告有罪後反向思考。辯方指,但控方似乎希望法庭這樣做。杜反駁指,「如果有人建議我們先認定被告有罪,再倒推理由,我們任何人都會嚴正拒絕。(If there was any suggestion for us

to find a defendant guilty of the crime and then work backwards, that will meet with short shrift from any of us).」

辯方重申,控方的陳詞似乎正是這情況,「Otherwise,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t chatting with friends that he’s known for so many years? (否則,黎和這些認識多年的朋友聊天,又有何重要呢?」
辯方:回答提問非提出請求

辯方又指,黎在訪談中大多回應對方提問,不能以此推論他請求制裁、封鎖及敵對行動。而各人都有權表達觀點,當有人提出問題,不誠實地回答是不禮貌的,但不代表黎請求制裁。

辯方舉例指,控方在書面陳詞提到黎在 2020 年 7 月 17 日「Live Chat」節目,建議取消香港特殊地位。辯方指,黎當時是回應觀眾提問,沒證據顯示其答案是事先安排,質疑如何構成串謀勾結。辯方指更重要的是,取消特殊地位,只不過是將關係回復正常,就像對待其他國家一樣,不算敵對行為,「不做朋友和『成為敵人』是不同的」。

針對就控方指黎 Twitter 在同月 23 日,轉發《蘋果》有關美國要求中國關閉其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中國當局譴責並威脅會報復的報道,帖文稱「特朗普正透過不同的措施採取行動,而拜登只能說話。行動勝於雄辯」。

辯方指,黎沒直接或間接要求制裁,他只是說「特朗普正採取行動」,又指其他美國領事館仍存在,所以不構成敵對行動,亦非視中國為敵人。
 

辯方:內心盼制裁但沒行動不構成犯罪

李運騰問,但上述帖文可以被理解為鼓勵採取行動?辯方指,這正是辯方逐項檢視證據的原因,因控方依賴相關證據,證明黎執行協議,「我不是讀心師,但即使黎內心希望制裁,只要他刻意避免呼籲、請求制裁,那麼就不構成犯罪」。

李運騰引述黎與徒弟李兆富對話指,黎稱「特朗普正在對中國採取一系列制裁」,對照帖文的「行動勝於雄辯」,可見黎認為美國要求中國關閉領事館是一種制裁方式。

辯方指,法官說法正是支持其觀點,指黎內心可能渴望實施制裁,但真正行事時,他沒提出制裁,因他知道法律後果和影響,不會明知違法而繼續做。

HCCC51/2022





from 法庭線 The Witness https://thewitnesshk.com/%e9%bb%8e%e6%99%ba%e8%8b%b1%e6%a1%88-%e8%be%af%e6%96%b9%e6%8c%87%e6%8e%a7%e6%96%b9%e5%81%87%e5%ae%9a%e9%bb%8e%e6%9c%89%e7%bd%aa%e5%86%8d%e5%80%92%e6%8e%a8%e7%90%86%e7%94%b1-%e9%bb%8e%e8%88%87%e7%be%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