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4, 2025

关税三剑客,川普2.0关税战幕后操盘手揭秘

原创 史黛芬妮 &汤姆丁 美投客 2025年08月01日

正文

2025年8月1日,川普宣布对包括69个国家在内的进口商品征收新一轮"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据白宫文件与路透社报道,这些关税率自10%起,最高可达41%:例如加拿大提高至35%,印度为25%,台湾地区为20%,瑞士为39%,巴西则面临50%的高关税;所有未特别指定国家统一适用10%的基准率;东南亚纺织品和电子元件关税受本轮调整影响的整体关税率约为19%,远低于之前威胁的36%。这场贸易政策的"夏季变奏"令全球市场动荡不安:道琼斯期货一度下跌逾489点(约1.1%)、S&P 500期货跌约1.17%、纳斯达克100期货下跌1.3%,波动率指数亦显著提升。

媒体忙着采访CEO、经济学家和商务部长、财政部长,但是在幕后切实贯彻川普意图,努力推动这套政策的三位人物,已不是华尔街熟悉的财政技术官僚,而是三位拥有截然不同背景与风格的"川普战将":莱特希泽、纳瓦罗与米兰。

这一场关税战,不再是孤立的经济措施,而是一场国家秩序再造工程。这三人有的在钢铁产业成长为法律斗士,有的以民粹号召重塑政治语言,有的则以货币体系的重构雄心试图为美国赢得一场新的博弈赛局。


莱特希泽:钢铁律师变身战略指挥官

如果说关税是一场战争,那么罗伯特·莱特希泽就是那个最熟悉"旧战法"的将领。他的职业履历几乎就是一部"保护主义的美国史",在美国贸易政策史上的位置独特:上世纪80年代,他在里根政府主导对日本的301条款调查,为钢铁、汽车、家电业争取关税保护;之后长期担任钢铁行业说客,把产业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

1985年作为副贸易代表时,莱特希泽在与日本代表就钢铁进口谈判时,对方提出的条款让他大为不满,于是他把那份协议草案纸折成纸飞机,直接在桌上掷向对方代表。此举令日本谈判方错愕,这一举动成为他'桌边外交'风格的标志性时刻,而他本人被同事戏称"导弹之人(missile man)"由此可见,莱特希泽对谈判有强烈直觉与情绪表达能力。他不是憋在文件后讲条文,而是用身体语言让对方知道:你提的条件,不行。

https://youtu.be/IfbQ6QxQnog?si=l8jH_otalZ6PKMC8

2023年他接受《60 Minutes》采访时曾语出惊人:"中国是一个存在性威胁,我们应对其大部分商品征收50%至60%的关税。"他主张的"战略脱钩"不仅是关税的叠加,更是一套完整的法律机制与国际协议脱钩路径。在他看来,贸易并不是双赢交换,而是国家利益的零和博弈。

莱特希泽的贡献不仅在于强硬言辞,更在于制度设计。在川普第一任期,他就是关税机制的实际设计者:从对华的3400亿美元加征行动,到USMCA谈判中的关税换承诺战术,莱特希泽主张用《1974年贸易法》和《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绕开国会阻力,让总统得以单边加征关税。

如今,在川普第二任期,他虽未挂官方职务,却仍担任"政策设计顾问团"的首席智囊。他被指是"普遍10%基准关税"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推动针对中国60%附加税方案的关键幕后人。对WTO规则他不屑一顾,认为美国市场够大,规则应由"强者"写就,就是要利用美国庞大市场优势强迫他国做出让步。他与川普的实际互动,让他的"影子顾问"身份更具临场感。

莱特希泽的特长是将关税变成连环战术:挑选靶子、选定目标、设定法理依据,再施压谈判。他并不以公众形象著称,却是政策文本中的"作词者"。
纳瓦罗:意识形态的传播器

彼得·纳瓦罗或许是关税战中最容易被媒体识别的脸孔。他的发型、语速、修辞,甚至推特言论,都有种特朗普主义的"快语法"风格。他并不是经济学家意义上的建模者,而是讲述者。

https://youtu.be/mqPDH6_mnGw?si=KfmL30eXhyI8pjgb

2011年,他出版的《Death by China》将中国崛起描绘为对美国工人"生活权"的剥夺。他将贸易不平等视为"国家安全威胁",从而为高关税提供了"政治道德合法性"。这种"经济民族主义"的表述使他成为特朗普阵营中极具煽动性的声音。

在川普第一任期,他作为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主导了对中国3700亿美元商品的加税政策。他也是对加拿大、墨西哥征税威胁背后的推手,强调关税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对移民、毒品走私等非贸易问题施压的杠杆。

纳瓦罗在政治风暴中起伏不定。2023年9月因藐视国会审判当日,纳瓦罗在法院外的记者会上试图抢走抗议者手中写有"Trump Lost"(川普输掉)的纸板标语。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当场做出的动作和表情都极具张力,登上新闻镜头,迅速成为社交媒体讨论热点。由此可见,纳瓦罗始终把政治看作一场充满表情的战斗,言辞与行为总是直接而充满张扬,即使身处逆境,依然渴望主导舆论场——这与他推动关税战时的强硬立场与煽动性宣传逻辑一致。

纳瓦罗在2024年7月获释后出现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RNC),发表言论称"我坐牢是为了大家不必去坐牢",同年12月4日,川普宣布任命他为"贸易与制造业高级顾问"。纳瓦罗带回的,是一种更不妥协、更直白的政治语法。路透社报道,这一职位意在让他继续推进制造业和关税议程,并协助沟通政策细节。重返白宫后,他在2025年4月新的关税宣布时与埃隆·马斯克发生争论:马斯克批评关税并呼吁与欧洲"零关税",纳瓦罗则坚称关税是"必要的良药",市场波动只是短期幻觉,并宣称道琼斯指数最终将攀升至5万点。这种直言不讳的风格使他成了关税政策的发言人,也使他频频与商界大佬发生冲突。

他的角色更像是关税政策的"扩音器":他不设计税率模型,也不斟酌宏观效应,但他能用一句"我们不是要与世界贸易,而是要为美国人赢得公平"来占据头条,让关税政策显得像保卫国家安全的战斗。

纳瓦罗是政策叙事的兵工厂,为川普提供可被传播的语言弹药。在政策面临质疑时,他会以"我们终于为工人而战"来消解技术细节中的不确定性。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早期川普主义对美国民粹的动员方式。
米兰:学者策士的宏观雄心

斯蒂芬·米兰则是这场三重奏中最"安静"的一个,但他的影响却可能最深远。

相比莱特希泽与纳瓦罗的高曝光度,斯蒂芬·米兰在2024年之前还是学术界的名字。他曾任特朗普第一任期财政部官员,之后转向投资公司研究宏观金融。2023年起,他开始撰写关于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和贸易失衡的论文,提出用关税和汇率重组全球经济。在一篇被《现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引用的文章中,米兰指出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迫使美国维持经常项目赤字,导致制造业萎缩。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解决之道不是降息,而是"逆向设计":通过关税创造贸易摩擦,迫使他国以美元买入零利率美债,同时调整本币汇率,从而达到压低美元、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目标。米兰称之为"马阿拉歌协议"(Mar-a-Largo Accord)——一个试图用关税、债券与汇率三位一体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设想。这个命名本身就显示出他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暗讽与取而代之的野心。米兰还在文章中提醒,如各国联合行动,这种模式可能带来合理的均衡;如果美国单边提高关税,反而会导致美元升值和国内福利受损。 换句话说,他是一位"雄心勃勃、但隐含悲观"的设计师。

2025年4月,作为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在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论坛上公开呼吁各国"向特朗普提出减贸提案",以避免新一轮的高关税。他强调,"总统愿意接受具体能促进美国产品出口的协议"。他坦言团队内部也有不同声音,"大家意见不一,但这有助于提高政策论据的深度和说服力"。他的特质就是理性与制度化——他不会轻易主导媒体战线,而是更喜欢从智库、经济论坛等场合构建可执行的政策路径,平衡不同派别意见,把关税话题扩大到国际结构性改革层面。

https://youtu.be/au6_qiEO4gA?si=pKIYy7npN3lF66-0

米兰的理论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关税政策提供新的宏观论证。他主张普遍基准关税并非为了单纯保护产业,而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关税与汇率联动,迫使贸易伙伴增加对美国的投资或债券购买,从而降低美元、压低利率,进而刺激制造业投资。他也警告,如果他国不合作,美国可能必须采取更高税率以达成效果,这使政策风险上升。如今他担任"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是少数能与特朗普讨论国际金融体系的人。
三重奏中的协奏与冲突

在"川普2.0"时代,这三位人物有着不同的职责:莱特希泽负责制定战术并指挥法律机器,纳瓦罗在舆论战场上鼓动支持,米兰则构思战略框架并分析宏观效果。他们共同的主题是怀疑自由贸易的万灵丹,强调互惠、公平和国家安全。但他们也存在现实操作的"冲突":莱特希泽注重实际谈判和产业诉求,不希望关税完全阻断全球供给链;纳瓦罗倾向于全面对抗,视任何妥协为软弱;而米兰则关心货币、利率与财政平衡,担心财政赤字反噬政策正当性。

在2025年4月宣布新一轮高关税后,道琼斯指数应声下跌。纳瓦罗公开批评"交易员的过度惊慌",称市场最终会"比以往更强";米兰则在内部会议上建议减缓非中国地区加税步调,以稳定汇率;而莱特希泽则同时游走于总统与国会之间,试图平衡各方利益,并利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等授权推动法令,确保行政令具有法律根基。

他们既是合作者,也是彼此的制衡器。没有莱特希泽的法条与文本,新政策缺乏执法路径;没有纳瓦罗的政治语言,它难以进入民众理解;没有米兰的结构设想,它或许只是旧瓶装新酒。

早在1987年出版的《The Art of the Deal》中,川普就已把"贸易不平衡是经济弱点"和"软弱只会让人欺凌"的谈判哲学写入书中,用"谈判破坏者"的自诩为国家利益叫板。当时他已断定,对中国等国"必要关税"的设想并非临时策略,而是再平衡国际秩序的手段。到了2011年的《Time to Get Tough》,川普说"要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税率",明确把征税作为抵消贸易逆差的预设解决方案。如今莱特希泽的战术设计、纳瓦罗的政治传播、米兰的结构论证,正是川普38年前想法的具体执行者——他们不过是践行川普意志的操盘者,而后面的"定调者"始终是川普自己。

成效与回响:是一场胜利,还是代价过高的赌注?

他们的组合在美国保守派经济思想史上并非毫无先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利用《斯穆特–霍利关税》将税率提高到平均45%,结果造成全球贸易萎缩;但同样是在那一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逐步削减关税,推动复苏。阿米蒂·施莱斯等历史学家提醒我们,政策效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税率本身,还取决于全球的反应和货币环境。

今天,莱特希泽、纳瓦罗与米兰所残云设计的关税战也面临类似考验。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2025年春季的估算,普遍10%基准关税加中国60%附加税在无报复情况下可增加美国财政收入约2.6万亿美元,但预计消费者价格上涨1.4至5.1%,实际GDP下降0.5至1.4%,若贸易伙伴报复则收入减少12%–26%。更进一步,国际机构预测世界GDP将因此下降0.5%,中美两国各收缩1.3%。这意味着,一场以互惠与公平为名的改革可能伴随实际生活成本的上升。

然而,川普阵营认为这些成本是可接受的"必要之痛"。《华尔街日报》指出:由于关税本身就是目标而非谈判筹码,市场调整证明川普已赢得一定胜利。财政部数据显示,仅2024年6月,美国海关关税收入高达27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0亿美元。按此推算,年增2400亿美元关税收入已成为现实。虽然这难以兑现川普在竞选中夸下的海口:"让关税取代所得税",却也足以覆盖诸多优先开支,包括基础设施、军费与部分选民福利,进一步提高政府在财政博弈中的筹码。

同时,美国对进口商品的平均有效关税也水涨船高。JP摩根数据显示,2024年7月初该比率已达13.4%,远高于2023年的2.3%,不仅回到了川普第一任期的高点,更创下自1940年代以来的新高。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尚未建立的年代,是美国尚未成为"自由贸易旗手"的时代。

更重要的是,"谈判路径"正在被关税"既成事实"所取代。川普用行动演绎"顺我者昌,逆我者惩"的大国谈判法则。而共和党内温和派原本试图通过"盟友受损"来牵制总统征税的路径,也因盟友"学乖"而失效。

"Forget 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川普从未退缩,他只是不再将关税视为谈判筹码,而是将其奉为结构性制度。与其说他在等待协议,不如说他压根儿不需要协议。

对三位操盘者而言,这是一场制度创新的胜利。只是这一"胜利"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而是用高关税换取重新塑造供应链与国家地位。他们将"临时谈判工具"锻造成"常规治理机制":莱特希泽通过不断扩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适用边界,为川普提供了持续征税的合法掩体;纳瓦罗在媒体上高调贩售"再工业化的希望";而米兰用关税账本数据压制了"消费主义关税伤害论"的反对声浪。

当然,胜利也伴随着沉默的代价。川普的关税至今尚未兑现其"重振制造业"的宏愿,尽管部分半导体与军工企业回迁,但广泛意义上的中低端制造仍未见潮水涌动。更严峻的是,通胀指标中"关税输入型压力"已开始显现,市场也在小幅震荡中表达不安,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骤降至7.3万人,大幅低于预期的10.4万人。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急刹车,或引发新一轮衰退担忧。

然而,正如川普所坚持的逻辑:美国是最大的买家,世界需要美国比美国需要世界更多。在这样的世界观下,交易让位于征税,道义让位于实力,规范让位于意志。

这便是川普2.0版本的"关税主义"——它不靠博弈达成妥协,而是靠权力塑造现实。这场贸易战,至少就总统本人定义而言,已经赢了。而赢得这场胜利的人,不只是川普——还有那些在他背后沉默操盘的战术家。
小结:一个关于秩序重建的保守主义实验

经济政策的背后不仅有数字,更有思想和故事。川普2.0时代的关税战正是这样一部群像戏:不同人物以各自的理念和策略重新演绎保护主义传统。作为观察者,我们不必草率断言输赢,而应该关注这些政策如何塑造美国的工业、货币体系和对外关系。

在这场"川普2.0"式的贸易保守主义实验中,关税不只是关税,更是货币工具、外交筹码、政治语言,甚至是国家认同的象征。

莱特希泽、纳瓦罗与米兰三人,分别代表了工业保卫、民粹动员与宏观改写三种路径。他们的共同点是:不再相信自由贸易自动带来繁荣,试图为"主权经济政策"寻找新时代的理论支撑与制度路径。未来的贸易政策调整或许仍需在理性的框架与民意的呼声中寻找平衡。

这场关税战的真正战果,或许不在经济,而在于秩序。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20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