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14 January 2024

台灣大選:一文讀懂民進黨賴清德為何獲勝 以及選後的各種看點

呂嘉鴻
BBC中文記者 發自台灣高雄

2024年1月14日

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及蕭美琴成功當選新一任總統及副總統,總得票數達558萬,得票率為40.05%。此役民進黨打破台灣政壇執政黨中央掌權八年後便會政黨輪替的慣例。

不過,台灣即將步入「後蔡英文時代」,賴清德的挑戰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相較於前三屆選舉,民進黨的總得票數和得票率呈現下滑趨勢。

雖然賴蕭二人在全台多數縣市得票數都高於對手,但該黨也痛失立法院第一大黨地位,原有的立法院正副院長大位都可能拱手讓出。

未來,台灣行政權與立法權會有怎樣的磨合或衝突,執政黨如何與在野黨協商等等,都將成為賴清德五月執政後的極大挑戰。

賴蕭二人的競選對手,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和趙少康則以467萬票、得票率33.49%居次;而民眾黨的柯文哲和吳欣盈則以369萬票、得票率26.46%墊底。

賴清德為何這一次能在強敵環伺下勝出?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告訴BBC中文稱,主因是在三強鼎力(台灣也稱「三腳督」)的情況下,柯文哲在最後全力抵抗國民黨操作棄保,因此讓一路民調領先的賴清德得利。

美國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東亞政治學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則告訴BBC說,賴清德以僅過40%的得票率勝選,令他成為一個不能「下命令或者行使多數派權力」的總統。「坦白地說,這對賴清德的總統任期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此外,作為印太地區(Indo-Pacific)的關鍵角色,台灣此次選舉深獲全球各界關注,結果並牽動美中台三角關係。

中國研究專家、美國外交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藍若思(Elizabeth Freund Larus)教授則向BBC中文分析說,賴清德勝出,估計北京將對台灣施加更大的壓力。「如果北京不想與蔡英文打交道,那就更不想與賴先生打交道了,因為賴過去在北京議題上更加直接。」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則刊登了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的評論稱,預料北京對台灣的施壓不僅會持繼續、可能還會增強,但儘管如此,她認為至少在未來幾年內,中國不太可能對台灣武力相向,或強迫武統,因為習近平會專注於大陸的經濟問題與軍隊腐敗問題。

BBC中文整理了這次選戰後的重要看點,包含大選結束後,來自各國的反應、中南海的評論為何?各界如何分析預測下一步的印太區域政局發展?還有大選後台灣政治如何洗牌?

各界有何回應

全球關注的台灣總統大選落幕,在結果揭曉當晚,中國國務院台辦新聞發言人陳斌華就隨後表示,民進黨「不能代表台灣主流民意」,而且「台灣是中國的台灣」。

同日深夜,中國外交部網站發表評論,重申過往基調稱「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並表示,「無論台灣島內局勢怎樣變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普遍共識和穩固格局不會改變」。

台灣外交部周日(1月14日)則回應抨擊北京言論,呼籲北京當局尊重選舉結果,同時面對現實,放棄對台壓迫,才能使兩岸良性互動早日回到正軌。

在兩岸外交再次交鋒之際,美國的回應同樣受到關注。英國路透社指出,美國總統拜登被問及台灣選舉結果時表示「美國不贊成台灣獨立」。不過,該報道同時引述一位華府高級官員稱,拜登計劃派遣非官方代表團訪台,以示對台灣的支持。

美國在台協會(AIT)表示,由兩名前美國高級官員組成的非正式代表團預計將於周日抵達台灣訪問,代表團將包括前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和前副國務卿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

同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1月13日深夜於社交平台貼文,恭賀賴清德當選總統,並讚揚台灣選民參與了一場公平且自由的選舉,展現了民主體制的力量。

布林肯又重申,美國期待在《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對台六項保證的基礎上,與賴清德及台灣其他黨派合作,推進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進一步深化美台長期的非正式關係。

現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Mike Johnson)也在社交平台發文,表態希望5月能率領代表團赴台灣參加賴清德的就職典禮,並稱樂見民主在台灣的蓬勃發展。

英國外交大臣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卡麥隆)也在1月13日就台灣選舉發表聲明,他除了祝賀賴清德當選,同時期盼台海兩岸將會持續努力,透過建設性的對話和平解決分歧。​

日本外務省則透過新聞稿表示,東京對於台灣民主選舉圓滿舉行,以及賴清德的勝選表達祝賀之意,並稱台日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觀,東京將維持與台北一貫的非政府間實務關係,進一步深化與台灣的合作與交流。

日本的發言引發北京抗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周日透過微信公眾號表示,日本外相公然表示祝賀「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嚴重違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美中台」三角關係的下一步?

無論如何,賴清德勝出台灣大選,他的新政府未來將與北京互動業已是各界焦點。

賴清德曾經被中國批評為「麻煩製造者」和「危險的分裂分子」,但他在勝選演說中承諾未來其兩岸政策將延續蔡英文路線。他在演說中謹慎措辭,提出與北京對話的可能性。

此外,儘管一直被認為兩岸立場比蔡英文激進,但賴清德重申了台灣無需宣告獨立,因為台灣已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說詞。

台灣研究學者任雪麗周六便向BBC表示,賴清德的目標是「延續蔡英文的成功政策,尋求繼續讓台灣與中國大陸區分開來。」

但是,鑒於賴清德過往和蕭美琴與北京的關係冷淡,互信基礎薄弱,而且兩人宣佈搭檔參選時,中南海曾經抨擊他們的聯手是「獨上加獨」,未來台北如何與北京斡旋,關係能否有所進展都仍是個問號。

藍若思教授向BBC解釋,在蔡英文的領導下,台美關係一直都很好:「她讓台灣離華盛頓更近了。而蕭美琴也是台北的資產。華盛頓一開始可能對賴清德有些警惕,並會等待他在大選和就職期間發表的評論。當選副總統的蕭美琴將成為台美關係的穩定器。」​​

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評論稱,雖然台灣問題如薪資停滯和住房成本上漲對許多選民,特別是年輕人而言很重要,但她認為,台灣未來與中南海的關係仍是重中之重。

葛來儀預估,未來習近平不太可能重新啟動與台北中斷已久的官方接觸,這是因為北京仍會將賴清德和蕭美琴視為「分離主義」的代表,賴清德的勝選或讓北京失望,但不至於感到意外。

葛來儀分析,習近平希望維持美中之間的相對穩定關係,這可能成為他對台灣不會採取極端措施的原因之一,至少在2024年將是如此。

但是,美國智庫亞洲學會(Asia Society)政策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萊爾·莫里斯(Lyle J. Morris)則刊文分析稱,對北京來說,這個選舉結果亦是一個重要但令中南海心煩的轉折點,因為台灣正在打造自己的獨特認同,將台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出來.

他說:「選民更傾向維持現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聯繫和聯動減少。」而分隔兩岸的老牌政黨——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統一議題上「達成某種政治共識的時代正在逝去,北京心知肚明」。而在台灣出現這些新變化的情況下,北京會釋放出更多彈性空間或靈活創意的對台戰略嗎?莫里斯表示自己對此抱持懷疑態度。

在預測未來的兩岸議題上,莫里斯強調,賴清德五月的就職演說將至關重要,「很可能,他將向北京伸出橄欖枝,提出對話和和平,但不會提及『九二共識』那些關鍵字,而北京將會拒絕,我們將回到過去八年的狀態。」

莫里斯表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將取決於賴清德和習近平,以及他們彼此讓步的意願有多大。

民進黨為何失立院優勢?國民黨何去何從?

雖然在總統票上,賴清德在全台九成的縣市都拿下第一,但在立委選情上,民進黨一口氣掉了10席以上,特別是在桃園及台中等地,失去了立院第一大黨地位,最終僅拿下了51席立委。與國民黨的52席,民眾黨的八席,三黨都不過半的情況下,未來立法和修法,各黨如何協商都是一大挑戰。

分析民進黨如何失去立法院多數,長期研究台灣政黨競合的張峻豪教授說,民進黨執政八年,在很多政策上確實不盡人意,不被選民買單,因此在這一次民意代表選舉上,許多地方以「藍白合」擠壓了民進黨,造成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大失血。

據張峻豪分析,國民黨將來面臨很大的挑戰。他說,新選出來的立委與黨中央及候選人的連結都比較低,因為他們多半是地方政治人物,以與民眾黨合作——亦即「藍白合」的模式勝出,所以接下來他們進到議會,他們的風格都很突出,加上另一位國民黨的政治明星韓國瑜也進了立法院,甚至有可能當上議長,未來國民黨內可能會有多頭馬車及路線之爭的問題挑戰著國民黨。
柯文哲為何受年輕選民青睞?

此外,這一次民眾黨的柯文哲獲得26%的選票,並且在35歲以下的選民段,拿下了過半選票。這讓柯文哲信心大增,他在敗選後隨即呼籲民眾四年後再把票投給他,暗示自己將在四年後再次參與大選。

選舉研究專家、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周日台灣媒體刊出的專文中分析稱,2020年挺蔡英文、2024卻不投給賴清德的那些票,亦即「非藍非綠卻會出來投票的選民,絕大多數都是把票投給民眾黨了」。

台灣選舉研究權威、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小笠原欣幸教授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說,賴清德在這次大選的得票率相較於前次蔡英文得票率減少約18%,他認為選票都流向了柯文哲,特別是蔡英文當年拿下的年輕人選票,此次都流向柯文哲。

不過,台灣評論家顏擇雅則認為,「太陽花世代」的台灣年輕族群本身就是出身自藍營家庭,他們當年支持蔡英文,是因為後者不是傳統民進黨出身,與「台獨」的制憲正名路線一直沒有什麼關係。

她認為,這些年輕人想要的依然是維持現狀,經濟上賺錢就好,她因此認為蔡英文當年拿下的18%選票這次流向柯文哲,不能如小笠原教授所說,是柯文哲挖走了民進黨的年輕選票,而是柯文哲拿到了中間票——也就是不關心統獨,只問經濟民生的淺藍或無黨無派票。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則在之前告訴BBC中文稱,年輕世代對政治的理解或興趣基本上較為薄弱。但這不僅在台灣,也是世界各地的普遍現象,因此對政治人物的評價方式往往基於「感覺」,這便是柯文哲吸引台灣年輕人和科技人才支持的原因。

葉耀元分析,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把民主當作日常,畢竟他們出生之後就跟民主一起成長因此往往不知道民主的脆弱性。所以,這些人就很容易回歸到年輕人的本質,亦即支持反抗體制的人。
兩黨地方政治明星崛起

民進黨在台灣的「搖擺州」台中市失去了多席立委,現任立委紛紛落馬,而國民黨地方政治人物,包含顏寬恆將重回立法院。

這讓現任國民黨台中市市長盧秀燕的政治實力大增。外界預料,盧秀燕將在國民黨總統敗選後被賦予重整國民黨路線的重任。身段柔軟,不吝與地方派系及各路人馬共享資源的盧秀燕,被認為將在四年後可能代表國民黨參與大選。

同樣,原本選情看好,但在最後遭遇政治巨浪衝擊的民進黨高雄市,最終在高雄市長陳其邁及黨內人士全力衝刺下守住了該市立委八個席次,一席都沒有掉。

特別是選前70天才臨危授命參加選戰的「太陽花世代」代表人物黃捷一席,以及在國民黨高雄市票倉的左營楠梓也以小勝過關。分析稱陳其邁驚險地保住了高雄戰果,並持續了他的政治實力。

台灣移民為何返鄉投票

此次選舉,BBC中文記者亦觀察到許多台灣移民返鄉投票。投票日,來自美國及瑞士的台灣民眾在高雄告訴記者,他們專門趕回台灣投票。有些人表示自己是「首投族」,移居海外幾十年,還沒在總統大選投過票,但這一次選情緊繃,他們說不得不返鄉投票。

在美國紐澤西從事藥物發現的呂小姐(Haile Lu)說,過去在美國忙著讀書,生兒育女和就業,上一次參與總統大選舉投票已經是1996年,這一次希望回來投給可以維繫台美關係及台灣民主的新總統。

她說:「這一次那麼多年輕人支持柯文哲,我是好擔心,拋下老公小孩,到香港轉機回高雄投票。」同樣身為美國公民的她期待台美關係越來越好,「美國好,台灣也會更好」。

另一位住在美國德州休士頓的​​台商宋明麗旅美40年,是台灣移民圈的知名人士。宋女士說,十幾年來,她長期負責「帶團」返台助選。

她說這一次讓她十分感動,因為許多老移民都已經80幾歲,有人癌症剛化療完,苦勸下還是要搭長途班機回台灣「投下人生最後一票」。她告訴記者,親台派的系統這次大概動員了千名以上台僑回台灣投票。

也有支持藍營國民黨的許多台灣移民回台助選,他們也在美國的華人政治圈中,擁有不小實力,是美台政治人物都不能忽略的角色。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797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