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15 October 2022

對於西方的自由民主國家來說,避免與中國發生衝突的代價正在上升

原文標題:For liberal democracies in the West, the price of avoiding a clash with China is rising
原文作者: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Vol. 445, Iss. 9317) 
發表日期:2022年10月15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很顯然,艱難的抉擇迫在眉睫

對於中國統治者和許多普通公民來說,他們的國家從未像現在這樣令人欽佩。數以億計的人擺脫了極端貧困。它的火車在 40,000 公里的高速鐵路上準時、快速地運行。儘管代價高昂,但鑑於中國醫療體系的薄弱,“清零政策”可能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挑釁中國——擁有不斷增長的核武庫和第三艘航空母艦——從未如此危險。

然而,中國面臨著自由民主國家越來越強烈的批評。它的領導人認為西方的懷疑沒有天真無邪的解釋。畢竟,他們的政治制度並沒有改變。共產黨宣布某些目標符合中國的集體利益,其中包括秩序、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並選擇如何實現這些目標。黨不理會持不同意見的人或不高興的少數人,就像一個舵手(這個頭銜越來越多地被賦予習近平)與乘客辯論通過風暴的最安全路線一樣。

中國的精英們察覺到了一個壓制他們的陰謀。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中心退役高級上校周波表示,美國無法應對一個“如此不同、如此強大和如此迅速崛起”的中國。 “自然反應是一種恐慌,然後是過度反應。”

南京大學的朱峰說,中國領導人感到沮喪。他們認為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偉大成就視而不見”,並“惡毒地”將他們的國家污名化為威權主義。他補充說,許多曾經仰慕西方的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有這種情緒。曾經,冷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單極時代在一些中國人看來是一種良性的霸權。他說,現在這看起來是“妄想”。

一位在北京的歐洲外交官做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比較。他對聽到中國官員抱怨說“無論中國做什麼,西方都不會接受”感到沮喪。這種語言 “與我們在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從日本聽到的相同。有這種仇外怨恨的氣氛。”

中國官員更願意說明當前的世界秩序在哪些方面是不可容忍的不公平。他們的抱怨分為兩大類,一類基本上是對抗性的,另一類至少聽起來更具有建設性。對抗派的出發點是相信贏家能制定規則。它的組織原則是,西方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制定規則的霸主,而現在卻被暴露出道貌岸然和虛偽的一面。只要中國握著鞭子,這個學派就會歡迎“強權即公理”的秩序。

這種要求對許多人來說是顛覆性的,包括那些必須將經濟利益置於對中國欺凌的疑慮之上的亞洲鄰國。對自由民主國家來說,這就更難了。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9月對法國大使發表講話時,稱中美競爭如此主導地緣政治是“有問題的”,因為它“煽動”中國將普世價值視為美國權力的工具。對於法國這個旨在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的啟蒙價值觀的捍衛者來說,中國對西方的攻擊是明確的。必須做出選擇。

第二個學派尋求與西方進行某種形式的討價還價。它希望中國和民主世界專注於共同的利益,同時避免在價值觀上的爭吵。北京大學的賈慶國說,外國人有權利對新疆發表意見。他承認,有些政策“苛刻而強硬”,然而他聲稱這些政策終結了多年的恐怖暴力。 "但美國和西方國家沒有對此採取平衡的觀點,而是實施制裁。" 他說,美國的槍支暴力是 "不可容忍的",阿富汗在美國佔領的20年裡遭受了可怕的痛苦。但中國不認為它有權利對美國實施制裁。賈先生建議,如果中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在一些問題上它將與西方趨同。他列舉了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認同分裂”。他認為他的國家在像過去那個 "貧窮落後的國家 "一樣捍衛自己的發展權利,同時又像發達國家一樣擔心全球排放問題。

他並不𥎀期中國會跟隨蘇聯走上自給自足和與西方對抗的道路。他解釋說,與蘇聯不同,中國已經完全融入了世界經濟。他對那些持黑暗觀點的人感到擔憂。  “在國內,我們有人誇大外部威脅,認為中國必須在一切方面自給自足。” 在外部,他看到“來自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敵對勢力試圖與中國脫鉤”。他說,不幸的是,每一方的強硬派都往往會相互促進。

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達巍並不接受中國和美國註定要在民主和專制之間進行“非黑即白”之爭的說法。  “中國沒有一個明確的、完全不同的願景。中國在與周邊國家和美國的交往中存在一些不滿,一些不愉快,”他說。他對從中國官員和公眾那裡聽到的憤怒情緒,以及過度簡化的西方觀點感到擔心,但他仍然認為有機會避免對抗升級的漩渦。

對抗學派過於沙文主義,無法具有普遍吸引力。這種中國第一的世界觀與戰後秩序的對比具有啟發意義。在 1945年後的幾十年裡,美國的領導力涉及寬宏大量和理想主義,以及自我利益。重要的是,對移民的開放意味著外來者可以加入美國隊,使美國人的大搖大擺更容易被忍受。

習近平先生的中國是一個種族民族主義項目,而且越來越內向。至於寬宏大量,請想想默克爾2014年在柏林為習近平先生舉辦的晚宴。據一位顧問憶述,德國總理尖銳地向她的客人指出,由於歷史原因,德國有義務對較小的鄰國慷慨相待。習近平回答說,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不同的教訓,這位顧問回憶說:當中國是一個“好人”的時候,鄰國和敵人都佔了便宜,所以中國決不能讓步。

一個兩難局面出現了。即使是看似有分寸的、建設性的中國對基於規則的秩序的抱怨也是破壞性的。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國共存將需要政府像許多 19 世紀的政治家一樣冷漠地權衡其國家利益,同時扼殺對個人權利的關注。但如果自由民主國家的核心抵制這種討價還價並捍衛普遍權利,那麼中國的野心將分裂世界。 



原文網址:https://www.economist.com/special-report/2022/10/10/for-western-democracies-the-price-of-avoiding-a-clash-with-china-is-ri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