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6 March 2019

知識產權保護:一家中國公司的覺醒

白洛賓(Robin Brant)
BBC記者發自上海

沒有破門而入的跡象,沒有人被綁架。沒有玻璃被打碎。但這家位於上海郊區的工廠卻因為知識產權盜竊遭受損失。

「幾年前,我的一位IT經理複製了我公司1萬頁的資料,」劉方毅(Frank Liu)告訴我。他的公司英科國際(Intco)有25年歷史。

他告訴我,被盜的內容包括「我們的技術信息、客戶名單、採購和供應信息。所有的一切。」

英科國際是一家生產醫療設備、環保裝飾建材和其它室內外裝飾材料的公司。我參觀了它在上海一個商業園區的辦公室,以及坐落在這座城市南部一條林蔭大道兩側的一家工廠。

該公司回收世界各地運往中國的聚苯乙烯廢料。然後,利用熱模塑和印模技術,將其轉化為一系列環保產品,包括地板和相框,銷往巴西或俄羅斯及英美國家。

劉方毅告訴我,「我們實際上有他盜竊的證據,」 他剛把它賣掉,(賺錢)成立了另一家公司。

他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追索權。他報了警,但沒看到任何進展。但他仍打算繼續維權。

他的故事在中國越來越常見,本地企業和外國公司都遭遇了類似的問題。

美國和中國的高層官員將於本周舉行下一輪貿易談判,保護知識產權是美國政府的一項關鍵訴求。美方認為,在中國的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遭遇了數十年的盜竊和侵權。

中國反應
中國已經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制訂知識產權法律,自那以後,事情進展相對較快。

中國現在有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但服從於共產黨的領導,要在12到18個月內結案。

知識產權法庭的創立並不僅僅是因為外國公司的外部壓力。

像劉方毅這樣的中國商界人士也呼籲,中國的法律體系應更好地保護創新者和企業家。他們正致力於讓中國擺脫「山寨王國」的標籤。

美國律所Loeb & Loeb的知識產權律師裘伯純(Benjamin Qiu)告訴我,中國(公司)現在和外國公司一樣喜歡打官司。

裘伯純補充稱,外國公司與中國國內的原告一樣,都有可能打贏一場官司。過去幾年,樂高和新百倫都在一些引人關注的知識產權案中獲勝。

毫無疑問,中美貿易戰加快了中國改革的步伐。

中國最近在北京召開的人大年度會議上通過《外商投資法》。該法規定,外國投資者向任何中國國內合作伙伴轉讓技術必須自願。 此前中國要求外商必須向中國的合作方轉讓技術,並一直為這種極具爭議的做法辯護,並堅稱這是雙方達成的商業協議的一部分。

新法律還禁止政府官員透露外國投資者知識產權的細節。

新時代?
然而,現在最難的部分來了:強制執行。

裘伯純告訴我,下一步是「為這部法律制訂詳盡細則,我們希望看到地方法院和執法機構的實際案例。」

如果是這樣,他認為「外國知識產權所有者在中國可能會有更多的保護。」

歐盟和美國商會都對這項新法律表示歡迎,但同時也批評了該法律的模糊性。美國人還擔心,該法案在沒有經過適當磋商的情況下就被倉促通過。

多年來,許多外國公司因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乏力受到了衝擊。大多數人髮現,龐大市場的吸引力,以及一度處於谷底的勞動力成本是無法抗拒的。

但有些人認為風險太高。

一位水果業高管最近告訴我,他的公司想為他們在中國的農場採購新的傳送帶,但歐洲製造商拒絶了。歐洲公司擔心他們的系統會遭到複製,然後自己就被踢除中國市場。

劉方毅不想那樣做。他是中國人,想留在中國發展。但他已採取措施,試圖防止另一起知識產權盜竊案的發生。

他是自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但今年他告訴我,他將把自己的頭銜改為研發主管。因為他不能把公司的商業秘密託付給任何人。

他告訴我,保護中國的原創思想、技術和信息「應是一項人權」。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770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