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26 August 2017

安裕:《中國季刊》事件喚醒中國通

東西南北

■劍橋大學出版社早前在中國廣電總局要求下,抽起旗下《中國季刊》300多篇有關六四、文革、西藏、新疆及港台等敏感文章及書評。互聯網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遭中國當局施壓,刪除其中國網站上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逾300篇涵蓋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等內容的學術文章及書評。事件引起學術界激烈反彈,劍橋大學出版社其後撤回決定,重新補回這些文章。不旋踵,中國當局要求劍橋大學出版社刪去中國網站《亞洲研究》(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約100篇文章,劍橋大學出版社暫未執行中國方面的要求。

《中國季刊》是歐美學術界研究中國的重量級刊物,由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主理,是一份有近六十年歷史的期刊。香港前總督衛奕信(David Wilson)1968年放下英國外交部的職務,就是轉而擔任這份刊物的主編,當時衛奕信的漢名是魏德巍。衛奕信的博士學位是在倫敦大學獲得,學術界有傳衛奕信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研孫中山先生的韋慕庭教授(Martin Wilbur)指導;英美研究中國的學者關係密切,由此可見一斑。

1949年中共建政、1950年韓戰爆發,歐美急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中共,有官方的介入,亦有民間財團的投入,《中國季刊》相當長一段時間便是由福特基金會贊助。美國對中國的研究,來華傳教士及在華工作美國人的第二代,佔了大到不能想像的比重,這些「子承父業」的中國通,成為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歐美了解中共政權的主力。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做到1949年8月中共建政前夕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中美1979年建交後,第二任駐華大使恒安石(Arthur Hummel Jr.)與第五任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三人都是來華傳教士之子,不同的是他們出生地點分別是浙江杭州、山西汾州和江蘇南京。第四任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父親是美國石油公司駐華人員,他生於山東青島。五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英國研究中國的學者亦有美國人,包括身兼中國、蒙古通的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另一是施拉姆(Stuart Schram)。

傳教士後代的中國通,加上抗戰之後在重慶擔任美國新聞處主任時與周恩來有往來的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回到哈佛大學任教,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亦是傳教士之子的包大可(A.Doak Barnett),成為戰後美國學界研究現代中國的主流。這些傳教士第二代及在華工作美國人員子弟,親歷國民政府官員貪污顢頇,在1949年之後的台海兩岸之間,不少被認為傾向中共多於國民政府。


學術自由難擋言論審查

六十年代,越戰推動美國調整對中共政策,中國通在當中影響至巨。若說費正清的門生是漢學研究與現代中國研究並重,那末包大可一系的一些例子,則可在側面說明是現代中國研究多於漢學,尤其是美國近代對中共政策的模塑,包大可一言九鼎。當時美國對中共及蘇聯展開圍堵,組織中蘇兩國周邊國家包圍之時,包大可率先提出對北京「圍堵但非孤立」(containment without isolation)。受業包大可的兩位學者,卡特時代國家安全事務官員奧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克林頓的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循業師足迹推動中美關係。任內與北京建交的卡特曾言,奧克森伯克「改變了我的生命,改變了國家的生命,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民的生命」,可見奧克森伯格在中美建交中的重要作用。

傳教士悲天憫人本質以及學者的改良主義本色,在近代歐美中國通身上清晰可見。於個人而言,他們從同情中國轉化為傾向中共;從國策來說,拉攏北京免致成為蘇聯集團一員,在私在公,都有其考慮。即使曾任中央情報局北京站站長的李潔明,在其回憶錄處處可見,他晚年心目中廣義上的中國,便是少年時期與兄長法蘭克一同成長的美好國度。個別紅彤彤的歐美自由派,一度更認為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中國大陸,是自立於資本主義世界以外的「世外桃源」。然而,1989年的六四屠殺,西方學術界幾十年來建構的現代中國及對中共的認知,一夜之間全數幻滅。幡然頓悟之後,研究範疇轉向加廣袤的現代中國研究,焦點由中國大陸而及台灣,內容更具批判特質,課題遍及人權以及地緣政治等。

《中國季刊》刪文事件,說明就算歷史悠久的期刊,亦無法以學術自由抵擋言論審查,歐美中國通欲以文化影響現代中國之夢因此喚醒。包大可從1960年到1982年,出任《中國季刊》編輯委員會成員長達22年,刊物今次被要求刪去300多篇文章,包大可若然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七十年代初,英國研究中國的學術界爆發激烈爭論,拉鐵摩爾一派認為,先要研讀古典中國知識,接下來才研究現代中國;另一派則認為,先要研究現代中國政治及經濟等內容,之後才學漢語、攻讀古典中國。事隔差不多半世紀,在21世紀的今天再次檢視那次論爭,曾是蔣介石顧問的拉鐵摩爾當年提倡以漢學為基礎觀察現代中國,從中國歷史大角度出發,如今回望,的是卓見。


安裕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7/08/20170825_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