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0 January 2017

林忌:香港發展瓶頸簡議

放工時間看臉書,金鐘站等待港鐵轉車又創新紀錄;十四班車,說明一個重要的問題──香港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錯誤,不但是過海的路線不足,香港更已到發展上限。
上星期梁振英於施政報告提出,要效法港鐵的車費,討論郊野公園可加可減機制,亦正如港鐵的票價一樣,最終必然會一面倒,車費就只會上升,郊野公園就只會下跌。梁振英念念不忙郊野公園,其理由是「樓價高、租金貴」,缺乏用地發展公屋;中原地產的施永青則和應,說「環保只是人類弄出來的概念,地球可沒有這樣的需要」、「完全不理會住屋需要,缺乏全局的考慮」,甚至批判「有樓住」的環保人士沒有考慮劏房基層云云;這種倒果為因,把施政失敗以至規劃錯誤的責任推到反對派,絕對是離譜之極的指控。
處處「逼爆」有兩大原因:第一是香港人口負擔能力有限,冇可能無限制人口增長發展下去;第二就是即使要勉強負擔,其規劃與基建的配合都出現官商勾結的錯誤,完全沒有「全局的考慮」;香港發展商囤積大量土地,「分階段」推出市場去力撐樓價,加上中國的走資潮,令大量單位落入這些非本地居民及其背後的公司手中;有如限奶令時候的爭議一樣,香港若不能阻止中國大陸的龐大資金與需求,則樓價永遠不會下跌到市民能夠負擔的水平;最終買家或用家,就會是「錢來自有方」的中國權貴移民。
同樣道理,由於公屋針對單身人士,以至說要針對大學學歷去「歧視」年輕人,在每日150個單程證人口增加的情況下,選擇先行「生多幾個」,再來香港家庭團聚,對申請公屋有利,結果就是新增公屋將傾向服務中港家庭,而令本地人在本地資本審查的高門檻,以及香港無法審查中國大陸的資產情況下,年輕人不可能上樓,即使犧牲了郊野公園亦無濟於事。

改革須大刀闊斧

香港作為「已發展」地區,又不再有工業發展,以往新市鎮以工業為先的發展模式,已完全不符合現實需要;當年搬入新市鎮的家庭,以當區就業為目標,如今年輕一代卻重返港島核心商業區從事服務業,結果就是令過海隧道及鐵路不勝負荷。
政府面對這些問題,不但沒有建新隧道,也沒有回復八十年代的渡海小輪服務疏導;三條隧道以收費去分流研究,失敗了十年也堅持要再研究,政府不但沒有改善疏導上下班的通勤人潮,反而繼續大量在港島開發商業區,例如拆灣仔運動場建新會展;因此無論人口搬去新界甚至中國居住,最終工作機會仍然集中在香港島,過海基建更無法負擔人口增長。
香港的發展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第一,先減輕人口增長壓力,就《基本法》22條(4)「進入香港定居人數由中央政府部門徵求香港政府意見後確定」的條文,向中央政府要求短暫減少單程證配額,以及收緊學生簽證、留港工作簽證、人才計劃、專才計劃以至廢止投資移民;第二,效法倫敦交通局(TfL),把包括小輪、巴士與小巴納入接駁的配套,增建碼頭、過海小輪服務與第四條海隧,與鐵路起相輔相成的作用;第三,進一步立法打擊外來資金炒樓,考慮部份或全面恢後1998的租金管制,以至2004年取消的租住權保障;第四,設立更嚴格深入的資產審查制度,包括與中國各地的部門如公安局,設「分紅制度」,打擊大陸移民隱瞞資產,令公屋分配更公平;第五,進行全港棕土登記制度,先開發已破壞嚴重的棕土作公屋發展。

林忌
時事評論員

原標題: 【蘋果日報】林忌:等候十四班車的金鐘站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7/01/admiralty-station-shutt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