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2 June 2016

未普:“中国资本新时代”引发广泛担忧





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国企在海外加速进行大手笔收购。五、六年前,中国资本大多流入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现在则流入工业国家。专家说,这种趋势还将持续至少5年。墨卡托(Mercator)基金会中国研究中心为此而惊呼,世界正进入"中国资本新时代"。

对这个"中国资本新时代",海外著名媒体如路透社、彭博通讯社、《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德国之声、BBC等都进行了跟踪报道。看了他们及国内一些财经媒体的报道,笔者有这样一个感觉:企业兼并和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本是企业间的市场行为,但是中方的海外兼并却广泛引起了被兼并国的非市场担忧。他们担忧什么呢?

他们的第一大担忧是,中国政府在海外并购中,似乎起著若隐若现的重要作用。其实,正是中国政府,提出并制定了鼓励企业海外并购的扩张战略。根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江泽民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了中国企业要"走出去"的战略,目的在于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弥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不足。这个战略在2000年召开的两会上得到确认。现任总理李克强在2015和2016年的两会上也要求中国企业特别是高铁、核电等优势产业尽快"走出去",以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企业海外扩张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或发展战略。但是在中国的案例下,政府的作用绝不简单。

这就涉及到他们的第二大担忧,即,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他们大致占参与并购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有数字显示,2013年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私企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比例。海外因此而担心,中国政府的权力会因国有企业在海外的扩张而扩张,并导致市场的集中化。最近要以430亿欧元收购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商先正达公司(Syngenta Ag)的中国化工集团,就是一个国有的超级怪兽。

他们的第三大担忧是,一些参与海外并购的大型国企负债累累但得到中国政府的资金支持,并引领著中国的海外资产收购。国企负债是一个严重问题。IMF副总裁大卫•利普顿(David Lipton)最近表示,中国企业债务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5%,其中有55%来自于国有企业。目前有迹像显示,国企的债务压力正在进一步加剧。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今年在100家跻身世界500强榜单的中国企业中,有16家在2013年出现亏损,且全为内地国企。中化集团就是一家进入世界500强但在2013年亏损1.39亿美元的国企,它去年前九个月还亏损3,100万美元。引人批评的是,中化集团虽然亏损,却不妨碍它靠借贷在海外大举收购外企。为了收购先正达,中国政府支持的基金及多家金融机构都向它提供贷款。而它去年刚刚以77亿美元价格,举债收购了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 & C. SpA)。

第四大担忧是关于企业透明度问题。中国企业的透明度低一直是个引人诟病的大问题。被并购方通常要求中方提高在所有权架构、融资来源和企业治理方面的透明度。安邦今年四月放弃了以140亿美元竞购美国酒店集团喜达屋,它的突然出击和突然撤退,及背后股东的国有企业势力,引起海外的广泛猜测,就和它的低透明度有关。此外,一些中国国企透明度低也有说不出口的原因。据中国学者说,某些国企官员把国企当成自己的小金库,他们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转移资产,来洗钱。

那么这个由中国政府主导和扶持,主要由中国国营企业参与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将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呢?1)这的确有助于中资企业快速取得西方企业花费数十年时间积累的技术、营销网络及品牌;但是依靠举债收购外企,有可能令中国国有经济的巨额债务进一步恶化。2)以西方公司无法获得的融资条款筹集资金,将会加剧国际并购市场的不公平竞争。3)举债收购对被收购企业的未来发展,存在巨大风险,收购的规模越大,对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RFA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ift.tt/28Uo6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