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0 November 2015

氣候變化會議COP21簡介

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今天(30日)開始,其實這個會議是什麼呢?不妨來個「簡」介。

1、何謂COP21?
不 少人稱這次會議為「COP21」。國際氣候談判,是建基於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簽署國同意聯手 處理氣候變化問題,要為這公約充實內容時,最高權力決定機關是「參與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每年開一次,巴黎會議是第21次COP,因此會議被稱為COP21。

2、會議維時多長?時序如何?
11 月30日第一天為各國領袖演講日;12月1日正式談判開始,1日至4日先由「臨時工作小組」(ADP)討論,ADP有2名聯席主席,5日ADP正式向 COP21主席國法國提交協議草擬文本,法國此時才正式主持會議,然後7日至10日,各國根據此文本再談判,預計11日大會正式通過協議。

不過,法國其實為這會議準備了一年,各國談判代表今年2月已在日內瓦,以及6、9、10月在德國波恩開會共4次,為COP21作準備。

3、每天開會時序如何?
根據法國《世界報》,每天開會時序大致為:
* 早餐時:各國代表團自己開一次內部會議
* 9點:各聯盟各自召開聯盟內各成員國之間的會議
* 10點—1點、3點—6點:各「聯絡小組」(contact groups)、「分拆小組」(spin-off groups)以至不同成員國之間的公開或秘密會談
實際上,每天談判不會是6點就結束,官員有可能天天開通宵,尤其是在第二週。

4、「聯盟」、「聯絡小組」等是什麼?
參與談判的國家有196個,但不可能每個細項議題都是196名官員天天坐在一起討論,因此,實際上,談判會根據不同議題,分為多個不同小組,每個小組只有部份國家參與,這些小組在近年的氣候談判稱為「聯絡小組」。小組有結果後,就會向ADP或主席國滙報。

有時候,聯絡小組也發現有太多議題要處理,或是議題十分具爭議,這時候,會再變成一些非正式討論,可能再由更少數目的國家去談判。這種談判,在近年氣候談判稱為spin-off groups。

實 際上,每個國家不能在國際談判單打獨鬥,因此各國會組成聯盟,好處是,壯大自己聲勢,而在行政上,即使自己不能參與每項細節的討論,也有同一聯盟中的其他 國家代勞。主要聯盟包括:G77+中國(即77個發展中國家及中國)、小島國家聯盟(AOSIS,即很可能因水平面上升而被淹沒的國家)、最低度發展國家 (LDC,有50個)、歐盟、「雨傘組織」(Umbrella Group,非歐盟的發達國家,包括加拿大、美國、日本、澳洲等)、油組(OPEC)等。

5、控制氣溫上升在2度以內是什麼意思?
談氣候變化,一定會提及「氣溫上升了X度」,這是指較歐洲工業化(即大概1850年)開始前上升了多少度。現在已較一個多世紀前上升了攝氏1度,而各國及大部份科學家都已認同,氣溫上升必須控制在2度以下,否則氣候會大變。

大 家都同意這目標,但如何做到、各國各自要怎樣做,就是另一回事。各國已提交計劃,闡述自己會怎樣做,以協助全球達致這目標,但不少人都認為,這些計劃就算 做齊,都不能達到2度以內的目標,COP21期間,可能會要求一些國家再修改——而那些國家是否願意,又是另一個問題。

6、「巴黎氣候協議」是否有法律約束力?
這 是今次會議另一重要爭拗點。COP每年都開一次,但今次會議遠較過去幾年受重視,是因為南非德班COP17決定,2015年必須達成協議,取代2020年 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理論上,如果今次沒有協議,全球在2020年後便不會再有聯手對抗氣候變化的行動,因為連COP21都達不成協議的話,很難想像在 5年內有另一個國際合作處理此問題的行動。

法國及一些歐洲國家(如德國)堅持協議要有約束力,但美國反對。不過,這又涉及文字遊戲。首 先,對於美國來說,即使簽了「巴黎協議」,但一日美國參議院未確認,協議都沒有法律效力,而美國參院目前由不承認有氣候變化問題的共和黨控制。另一方面, 「有約束力」,一般的感覺是對各國減排幅度有約束力,但現實是,一條「有約束力」的協議,約束部份可以不包括減排幅度。

7、COP21後,還要做什麼?
氣 候變化是個極大的議題,即使是《京都議定書》或之前其他受重視的COP,從來都沒有人天真地以為,一次會議、一紙協議就可以完成整個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 更何況,前車可鑑,東道主法國也學乖了,在討論議程加插了日後如何跟進的條款,要求要有條款,定期檢討減排進度,以便即使今次達成的協議未如理想,他朝也 可追討。在這方面,中國已同意有此類條款。

8、除了減排,還會討論什麼?
氣候會議,焦點放在溫室氣 體排放的控制,但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協助發展中國家,因為氣候變化,對防災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打擊最大,而且他們沒有能力(主要是財力)去採用 環保的科技,因此,如何協助他們,是很重要的議題。例如,早年同意成立1000億美元綠色基金,是措施之一,但大家同意成立了,錢卻仍未過戶給這個基金。

9、哥本哈根峰會為何是個噩夢?
COP21 一個各談判員不敢提起、但大家都知道腦海中不斷盤旋的字,是「哥本哈根」。事實上,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應是2009年哥本哈根峰會達成的協議,結果那次 什麼協議也沒有,最終是會議結束後翌日,中國、巴西、印度和南非四國領袖自己另行閉門開會,還要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臨時得悉後衝去會議室,不斷拍門要求加入,這5國草草寫了份非正式聲明,然後由其他國家追認。這次會議,簡直是氣候談判以至任何國際談判極端 失敗的最佳例子。

要追溯該次峰會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中美兩大國當時未準備好達成協議——奧巴馬當時只上任了一年,而中國才剛剛由金融海嘯中正式崛起,仍自覺是發展中國家而不願採取減排行動。

同 時,主席國丹麥亦要負很大責任,該國主持會議的手法廣受批評,例如經常私下跟個別「重要」國家談判,這令一眾發展中國家極度不滿,結果開會時單是討論程序 問題、挑戰主席丹麥的決定,已花去大量時間。而且,丹麥即使在行政安排都有失當,例如中國代表團主席首三天都因為登記問題而不准進入會場,這令中國官員對 丹麥十分不滿。凡此種種,都削弱了各國對主席的信任,令理應凝聚各國共識的主席,反變成令各國分化的主因之一。


from 歐洲動態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