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8 October 2015

【評台】思言財雋:政府貧窮情況報告-數字後面的真相






週四早上梁振英在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聲稱「貧窮情況有改善」,政府扶貧委員會亦於10月10日正式公布了2014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此報告指出720萬香港人中有130萬處於貧窮線(簡單而言就是個人月收入3500港幣)以下。 如果計入官方「政策介入」(恆常現金,比如生果金),全港還有96萬貧困人口。當官員們沾沾自喜地宣佈「貧窮情況有改善的時候」,作為職業金融人士,我們覺得困惑-為什麼5個半香港人中有一個生活困窘?為什麼經常見到公公婆婆佝僂著背在大街小巷收廢紙皮? 我們利用自己專業背景,閱讀了這篇200多頁的報告,用統計學向市民匯報數字後面的真相。

第一,個人貧窮線從2012年開始沒有上升反而下降(見下表)。我們發現超過200頁的報告,只有一處提到“通脹”(基於政府報告英文版本的搜索)。政府統計處甲類消費物價指數CPI-A(基於低收入人群消費習慣)在過去5年平均每年增長4.5%。加入通脹之後,個人貧窮綫應該從3500上升到2014年的4115。而統計署住戶統計調查統計報告表明,全港接近50%家庭都是單身或兩口之家,而超過68%家庭不超過3口。一言以蔽之,全港數量最多的小戶家庭貧窮線因爲缺乏通脹因素而被大大低估了。究竟貧窮線怎麼劃分?《端傳媒》匯集了許多不同國家標準,以供參考

其次,超過65歲老年人貧窮尤其普遍。香港有一百萬老人,其中四十三萬生活在貧窮綫下,經過官方「政策介入」,還有近三十萬老人家生活在貧困中。如果這些老人家是「長者家庭」(所有家庭成員超過65歲),貧困報告表A.2.則顯示這類貧困人數過去一年增加了4.4%。表A.2.3顯示這些長者家庭貧困率超過72%,在官方“政策介入”以後貧困率依然停留在47%。

2009-2014年貧窮長者人口
來源:2014年貧窮情況分析(投影片)

第三,關於長者問題, 官方認為一半非綜援長者沒有經濟需要,並且認爲老年貧困問題被誇大,因爲沒有收入的退休長者會被歸入貧窮人口,包括「低收入,高資產」的老人家。我們一方面建議政府調查沒有申請綜援的長者是沒有需要還是沒有能力或者羞於申請,另一方面建議政府面對嚴峻的社會福利問題(給貧困長者一個月2200元港幣的生果金遠遠不能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我們建議政府設立適當的退休保障機制並修改現行強積金制度。香港強積金制度可以說是所有發達地區/國家中最赤裸裸的剥削,規定公司繳納最高1500元員工繳納最高1500元,這遠遠低於發達地區甚至近鄰新加坡和内地的標準。治標更要治本,如果強積金制度不改革,以後各界政府只能面對越來越多的貧困老年人口。當然,治本就要商界提高繳納強積金,政府有勇氣有能力做到嗎?

第四,年輕人貧困人口增加了10%,而政府「政策介入」以後青年人貧困率只下降了0.2%,是所有組群中下降最少的。一方面,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去年的佔領問題讓我們看到年輕人對「向上流」機會的渴望,一方面是現實中他們貧困情況的惡化。而本港政府只注重對低薪少發展職位(比如零售業/飲食服務業)提供工作技能培訓,而忽略了高薪工作面對全球特別是大陸學生的競爭需要的技能(比如語言和溝通能力)。競爭都是相對的,寫貧困情况報告的官員們都是寫好了英文再翻譯成中文,許多中文翻譯也非常欠缺思考(比如「政策介入」?!),他們未必可以在内地政府生存下來。正如香港政府官員中文能力需要提升一樣,年輕人也需要發展技能,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生存。

第五,我們發現總貧窮差距(注意:不是貧富差距,而是要把每個窮人收入水平拉高到貧窮線的總投入)每年遞增-雖然貧窮線以下窮人數量沒有爆發性增長,但是窮的人越來越窮。在2009年政府只要投入254億理論上就能把每個香港人收入拉高到貧窮線,但是2014年需要328億港幣。而政府紓緩措施對這類人群並沒有太大幫助(藍色線)。

最後,我們認為,政府2009年才設立貧窮數據庫和扶貧委員會實在太遲,而扶貧報告最大缺陷在於欠缺通脹指數考量,而且缺乏有效和長遠措施解決最核心的老年人和年輕人貧窮問題-治標不治本。所以,固然政府邁出了一小步,但是我們實在沒有沾沾自喜和慶祝的本錢。當無家可歸者死在麥當勞但無人問津的時候,當老人們為了這個社會奉獻一世但老來住棺材房手停口停的時候,當年輕人付出昂貴的學費但“畢業即失業”的時候,當黃子華為“天台婆婆”哽咽的時候,在這個全球最昂貴最繁華的超級都市,貧窮就像疾病,肆 無 忌 憚。

本文由在HKFP發表的文章所啟發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5/10/digital-governm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