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30 June 2015

香港觀察:政改博弈面面觀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有關2017年特首選舉的政改方案,難以在立法會取得三分之二多數票支持,不能通過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投票結果只有8票支持、28票反對,卻是意料之外的事。
建制派議員聲稱,推遲投票時間的技術性操作失誤,導致33位議員退席未能投票。8︰28的投票結果,既輸了裏子,又輸了面子,確實可以加載立法會史冊。

戲劇性的博弈結果

立法會投票表決沒有通過2017年的特首選舉方案:泛民主派議員捆綁投票,達到了預期目的。建制派輸得非常難看,慘不能睹。港府推銷政改方案20個月,白費辛苦,施政管治遭受重挫。香港市民中支持政改方案的有四成多,反對的也有四成,幾家歡喜幾家愁。
代 表中央政府的諸多機構紛紛譴責28位泛民少數議員出於私利,否決普選法案,阻礙香港民主發展進程。然而,卻沒有表彰堅守立法會投支持票的更少數的8位建制 派議員,也沒有譴責在投票倒計時倉惶放棄投票權力的33位建制派議員。個中奧秘,令人看不懂,猜不透。陰謀論的解讀是,建制派議員趁機向港府和中央要利 益。如果路人甲可以向長毛買票,路人乙、丙、丁為何不能向其他議員買票?

兩害取其輕

從利益博弈的角度看,似乎能看出問題的端倪。因為任何政治或經濟利益的博弈,都離不開算計,即兩害取其輕,或兩利取其重。
泛民主派議員捆綁在一起投反對票,離不開兩害取其輕。因為香港政府推出的2017年特首選舉方案中,成為行政長官候選人的門坎要比2012年特首選舉時來得高很多,需要取得1,200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中超過600人即超過50%的提委支持。
而2012年特首選舉,只要取得1200人中150人,即不少於八分之一選舉委員會委員提名,就可以成為候選人,當年民主黨黨魁何俊仁曾循此規定成為特首候選人。
泛民主派的梁家傑參加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曾得到132名選委的支持,成為特首選舉候選人。當年800人選特首,100名即八分之一選委支持為門坎。
李永達曾代表民主黨參與2005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最終未能取得100名選舉委員會成員提名(只取得51票)而放棄參選。
回 歸18年來,泛民主派參選特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悟出,選舉制度的不公平,他們永遠沒有機會。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因此,反對政府提交的 2017年特首選舉方案,寧願回到對自己有利的選舉節點上,實行捆綁投票,散佈有人億元買票等,都是為了守住立法會三分之二的關隘。這是兩害取其輕的必然 選擇。

不守遊戲規則的建制派

民主政治曾被形像的形容為:數人頭、點選票的多數決定。建制派議員,幾乎都是香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精英人物。如果說他們不懂得立法會的遊戲規則,實為污蔑。可是在這次政改方案投票中的表現,表明他們有意不遵守立法會的遊戲規則。
例如:投票倒計時的鐘聲響起,卻要求停止會議進行休息;再如:在投票表決前的最後一分鐘,拉大隊人馬離場放棄投票;又如:3位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立法會議員,不投票支持自己有份決策送交立法會的政改方案,造成利益衝突,壞了規矩。
犯錯的議員事後雖向公眾致歉,唯獨缺少向各自的選民誠懇道歉。如果要票債票償,就從這些派性惟大,違背選民利益,放棄投票權的議員開始吧。

香港亂局將延續

政改方案沒有在立法會投票通過,一切又回到原點。梁特首和議員們都有意願討論和通過民生議案。然而,經濟議題和政治議題長期糾纏,難以完全割裂分開。民意基礎脆弱的港府,難以扭轉和改變香港長期的亂局。
18 年前,香港在英國人手中是一隻會下金蛋的鵝,為大英帝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利益,否則香港回歸祖國的談判也不至於那麼棘手。時至今日,香港已變成一隻病鵝, 早就生不出金蛋了,還要新主人為了「繁榮穩定」的光環,花費巨大的經濟政治社會成本養著、供著和寵著,雖然不時還公開念著舊主的好。解決的辦法,已在 《21世紀的資本論》裏。當然還是可以繼續混下去的,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責編:董樂)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6/150630_hkreview_ana_hk_political_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