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7 March 2015

人民币国际化(2):改革的困局

来源: 
VOA
尽管以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额、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额等数据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进展强劲有力,但很多观察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于是“改革”二字成了悬在中国政府头上的一把利剑。分析人士认为,金融改革缓慢和体制改革无望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掣肘。
人民币国际化存在问题
由于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和不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中国在货币国际化模型中被迫选择了“贸易结算加离岸市场”。
人民币已在1996年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但目前资本项目下仍不完全开放。所谓经常项目是指一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包括贸易和服务等。而资本项目(又称资本账户),是指国与国之间的资本流出和流入,包括跨国股票、债券、证券交易。
分析人士观察到,目前两个人民币市场,即位于中国大陆的在岸市场和位于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离岸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差。这是因为在岸市场的利率 和汇率受到央行的严格控制,而离岸市场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这种利差导致了人民币套利行为日益猖獗。又由于中国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两个市场之间无法 形成健康、高效的互动,利差难以自动缩小,套利行为因此得以为继。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套利行为可能导致央行外汇资产的价值流失。不仅如此,跨境套利多以贸 易造假来掩护资金的划转,因而有关人民币贸易结算额的数据被“掺水”,而有关离岸市场人民币存量的数据也不能反映真实的需求。
另有经济学家指出,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不健全,外加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国内企业在国际交易中缺乏计价货币的选择权,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尽管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额大幅上升,但是人民币计价比例却依然很低。人民币的计价功能弱于交易媒介功能,换句话说,交易方目前虽然可能以人民币来结算,但他们的交易产 品仍然是以美元或欧元标价。这使得中国的公司依然面临很高的汇率风险。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之一,本应该是降低中国公司在国际交易中的汇率风险。
汇丰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及营销全球主管何嘉仪也曾为《金融时报》撰稿称,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开放,造成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不佳,深度也不够,境 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在逐渐降低。招商证券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根据最新的数据,人民币离岸资金池增长趋缓,这成为了人民币国际化受限的主因。
基于这些问题,专家们纷纷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出利率、汇率自由化,开放资本账户,拓宽和加深国内金融市场等金融改革药方。
金融改革面临政治、经济双重阻碍
有不少人认为,一些金融改革的客观条件其实已经成熟,比如在两会期间,央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就曾表示,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宣布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然而相关的改革却迟迟不见动静。
刚刚从中国回来的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部和金融研究部主任的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 )对记者说,他认为北京对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承诺是很认真的,2015年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或将加快。不过他认为,在中国推动改革存在着政治、经济两方面的 阻碍。
他说:“首先,任何经济改革都会惹恼一些人,这些人在现行制度下很受益。所以当你想到中国现在的经济制度,它非常适用于大的国有银行,大的国有企业 以及省级政府。所有这些人在政治上都是很有权势的。所以要想打破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关联需要极强的政治意愿。第二,也就是经济限制。中国的困难是问题太 多,所以只单独对一个方面进行改革是很难的。比如说,如果你想改革金融系统,你需要先改善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而要改革国企,你又需要先有一个更好的社会 保障体系,因为国企的改造会造成很多工人同时下岗。而为了改善社会保障,你又需要先进行财政改革。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中,经济改革很难 快速进行。中国政府现在在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当然,我和很多人都希望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能进行地更积极些。”
同样跟中国颇有接触的彼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荣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认为,中国正处于巨大的经济转型时期,政策制定者出于政治风险的考量,不免对金融改革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他说:“金融领域所释放的信号,金融机制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都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同时,由于中国的政治决策程序,这种 谨慎又被进一步加强了。政治领导层显然想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危机,即便是在转型时期,他们也不想看到经济下降太多。他们知道金融很重要,但他们可能不想给 正在进行中的转型再添加一层不确定性和风险。”
面对如今中国出现的经济下行趋势,两位学者都认为这并不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产生直接影响。他们认为,国际投资者不会出于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而减少 使用和持有人民币,他们真正担忧的,是中国政府可能会为了扭转经济颓势而进一步实施外汇管制,或者采取2008年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那种刺激政策,这才是 风险的真正来源。
还有人担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开放资本账户可能会加剧资本外逃,如今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外流的迹象。不过普拉萨德认为,目前的资本外流是中国的散 户投资者在借机通过向境外投资来追求投资组合多样化,“这完全是他们本来就该做的事”,因而开放资本账户所带来的风险尚属可控。
《金融时报》最近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它们的企业客户已经连续7个月购买比人民币数量更多的美金,但是人民币汇率却在3月中旬突然上扬,于是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最近悄悄动用了外汇储备来扭转人民币的持续贬值,而防止资本外流进一步扩大就是目的之一。
政治体制改革无望断送人民币成主导货币之路
事实上,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被广泛用于跨境交易结算只能算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一种货币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并成为全球主导货币,除了要能够扮演“国际支付货币”以及“储备货币”的职能,最终还需要有能力担当“避险货币”。对此,普拉萨德将人民币同美元做了对比。
他说:“国际货币,人民币现在已经是了。储备货币,我认为人民币未来也能做成。但如果说成为一种全球投资者都愿意信任的避险货币,人民币恐怕很难。 我觉得中国政府目前还无法获得外国投资者的信任。所以为什么美元如此有主导力,不仅仅因为美国经济有很多活力,或者因为它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有深度的金 融市场,还因为美国有一系列非常有力的制度。”
所谓“有力的制度”,普拉萨德解释说,首先,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要有独立的司法系统来维护法律规则,并且可以用法律来和政府相抗衡。其次,一个国家要 有为公众所信任的货币机构,包括央行或者联邦储备银行,这些机构要能够让全世界相信,它们不会让通货膨胀率变得失控。第三,一个国家要有公开透明的民主行 政系统,这将提升政府的可追责性,从而获得外国投资者对于这个政府的信任。普拉萨德指出,纵观所有在世界上担当避险货币职能的这些货币,它们背后都有这样 的制度做依托。而中国由于缺乏这样的制度,很难成为全球投资者真正信任的对象。
普拉萨德说:“如果未来人民币不仅仅要成为储备货币,还要试图成为避险货币,中国除了需要进行金融和经济改革,还需要进行更广泛的体制改革。但我的感觉是,中国政府在现阶段并不准备这么做。”
于是,在现行条件下,人民币的国际化到底会给美元带来多大的挑战呢?这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503/%E4%BA%BA%E6%B0%91%E5%B8%81%E5%9B%BD%E9%99%85%E5%8C%962%EF%BC%9A%E6%94%B9%E9%9D%A9%E7%9A%84%E5%9B%B0%E5%B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