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8 December 2014

香港獨立媒體 - 本土派開拓了經濟戰線

早在十一月初,筆者就曾經寫過,雨傘運動其中一個結果,就是拓出了新的政治版圖。而香港的民主制度愈趨成熟,政團則需在政治取向以外,列出他們所代表的經濟政策。(詳見拙作《只有深化,沒有下一步》及《黃營三脈,缺一不可》)最近無論民主黨,還是新民主同盟的黨內選舉,似乎真的往這個大方向走。
雨傘運動,間接令城邦派演化成實體政團。有學者在佔領期間所做的調查,有31%的佔領者,更認同了城邦主張(詳見《馮智政﹕雨傘心死令外部勢力干預合理化》)。 但是城邦派的立場,實在跟香港雨傘運動前的政治光譜相差太遠;城邦派進化成實體之後,會在傳統泛民及城邦派中間,留下了一大片的政治空白。新民主同盟改選 後,揚言會提倡溫和本土,就是應對這個新的政治空白。筆者預期,其他的本土派,亦將進軍這空白地;未來本土派的政綱,或可在未來一兩年逐漸清楚。
至於民主黨,則走向相反的策略。他們希望以熟識的面孔,鞏固淺黃的票源。兩個策略,本身都無可厚非。作為一個小小的黃營商界人士,筆者最希望兩者皆 能成功,一方面由老牌政黨鞏固溫和淺黃的票源,另一方面,讓新的政團,吸收這次運動所產生的年輕本土票源。網上網下,不少年輕人都對筆者反映,假如沒有本 土政團,他們寧願不投票或投白票。我們要承認的是傳統泛民,對這些年輕人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能動員他們投票的,只能是新興的本土派別。
本土派,最深遠的影響,是他們同時開拓了經濟政策的光譜。有黃營的基金經理朋友曾說:經濟政策,其實就只有兩個方向。第一,就是爭取增長;第二,就 是公平分配。每當政策偏向增長的時候,自然會透支資源。資源可以是大宗商品,可以是地產空間,亦可以是人力資源。偏向增長,亦會加劇貧富懸殊。到了某一個 點,則需要慢下腳步,將過去一段時候的增長,公平分配。這會降低貧富懸殊,亦能讓社會回氣,讓資源再次累積。回氣後,則再偏向增長。兩個方向,就如人的雙 腿一樣,缺一不可。民主政制的優越之處,就是讓兩個黨輪流執政,令增長跟分配政策梅花間竹地實行,令社會一步一步前進。
中國跟香港的經濟政策,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因為政制的不完善,過去三十年一直在追求增長,卻沒有一個既定機制,讓主張分配的政策上場,結果就是貧富 愈加懸殊,社會怨氣愈積愈多。社會矛盾,其實是在這個背景下激化出來的。就算單言經濟,在增長政策主導了幾十年之後,整體社會,愈來愈透支;創意愈來愈 小,反而令增長走向死胡同。沒有政黨輪替,現有的執政團隊就沒有條件改變政策,否則未見其利,他們就先被現有支持者所拋棄。
其實本土派的主張,正是這種分配政策。過去十幾年,香港的經濟總量增加了六成以上,一般香港人的生活水準,卻絕對沒有這幅度的提升。香港人優先,就 是要將經濟成果,作一定程度的再分配。而其他的政策主張,例如給時間讓基建追上旅遊業發展的速度,加大公屋居屋供應等,都有追回資源透支的效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新的本土勢力,除了政治主張之外,亦有明確的經濟主張。當然有了經濟立場,就不可能整個社會都支持他們。經濟主張壁疊分明,卻是成 熟政黨政治必要的一步。沒有兩個經濟陣營,選舉就只能流於朋黨之爭。催生了主張分配的新政團,影響遠較爭取到選舉制度的讓步深遠。下一步,我們需要拉闊經 濟光譜的論述。首先要做的,是要現有政團表態,在增長和分配之間,他們的取態如何。然後就要令這兩個立場之間的辯論,成為選舉的主軸。唯有這樣,香港政治 才能慢慢步入正軌,持續發展。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