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6 November 2014

《华尔街日报》美中认知的危险鸿沟

Andrew Browne
一篇语中带刺的社论刊登于一家中国报纸,或许是不多见的,但这种情绪却并不罕见。这篇社论嘲讽道,美国已是一个江河日下的超级大国。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本月访问北京的几天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环球时报》以“懒于改革”来形容美国的困局,这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美国衰落的一种普遍观念。该报 称,美国两党政治恶斗不断,社会凝聚力在减弱。至于奥巴马,《环球时报》称他“表现平庸”。
在国际关系中,互相之间的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可能会引发军事冲突。
如今全球稳定面临一个日益严重的威胁,那就是中国社会对美国的主流看法以及美国社会对于中国的普遍看法都在与现实脱节。
中国习惯于夸大美国的弱点,并小看美国的实力。美国则与之相反,常常担忧中国的崛起,却低估了中国的脆弱性。
这加剧了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在东亚地区的对峙。
近来勇气大增的中国抛弃了多年来的谨慎外交策略,并公开与美国、以及日本和菲律宾等美国在亚洲的盟友和伙伴对峙。
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中国的军事实力有朝一日将在亚太地区与美国平起平坐,美国正在把重心重新转向这一地区。
认知扭曲不仅发生在中美两国普通民众中间,某些对这种持久化迷思和误解拥有既得利益的高级官员尤其是军事战略家也有这种扭曲。
这种认知鸿沟自2008年美国陷入大萧条后最严重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扩大。这对中国领导人而言是一个分界点,因为他们十分清楚,长期来看,军事实力取决于经济实力。
中国决心不干扰自身增长步伐,推动经济超速扩张,刺激了建筑热潮,以弥补出口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共产党高层的很多人看来,实力的平衡似乎已经发生转移,中国的时代确实已经来临,美国在全球独领风骚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上述看法似乎盖过了更为理智的分析。例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学者张斌在2010年写到,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这个评价得到了时间的检验。事实证明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泡沫成份,是鲁莽放贷和重复投资导致的虚高。中国内地版图上到处散落着“断桥”和空荡荡的“鬼城”。国企债务失控,长期产能过剩困扰着钢铁和造船等行业。
若算上治污成本,再剔除掉越来越多的非生产性经济活动,中国看似奇迹般的增长就更算不了什么了。目前中国已有大约20%的农田受到污染。
而且在解决这些极其复杂问题的同时,还要应对破碎的教育体制、资金严重不足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计划以及医保覆盖不全面等问题,而此时中国人口因素正从推动力变成阻力。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规模将开始缩小。没有什么措施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扭转这种趋势。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等投行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总体经济产出将不可避免地超过美国。对于这种观点,美国人萨默斯(Larry Summers)并不买账。
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长在最近与哈佛大学学者普利切特(Lant Pritchett)共同完成的一份工作报告中坚持认为,在实现了史上最伟大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回落至全球平均水平,如2%左右而非今年预 期的7.5%。换句话说,中国不仅在近期内不会赶超美国,实际上可能永远也赶不上美国。
与此同时,美国长期经济前景却很光明。
美国的创业和发明活动满是生机:硅谷充满了中国工程师,他们认为在这里工作比在中国国内工作回报更大。得益于页岩气革命,就连美国的制造业也在慢慢地卷土重来。未来十年美国可能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这一切并不是在说中国的发展前景暗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全面经济改革的开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常常被人提及的现象是,过去25年押注中国失败的人没有几个赚到了钱。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出大碍保持线性增长的可能性却在降低。
当然美国的成功也并非板上钉钉的事情。《环球时报》有关美国弱点的评论倒也站得住脚(谁能否认华盛顿政治僵局带来的恶果呢? )。
但是观念却能够混淆逻辑。此前许多年,美国人在“苏联构成致命经济威胁”的错误认识下辛勤工作。此外,上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人认为日本将赶超美国,虽然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低。
观念也能塑造历史。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在解释公元前五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的原因时曾这样说道:雅典的崛起以及这种崛起在斯巴达引起了恐惧,令两者之间的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关于中国的崛起或美国的沉沦,没有什么是注定的。必胜信念和恐惧心理交织产生的火花却非常真实。这正是现代东亚的真实困境。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8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