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3 September 2014

德国之声台长访华会谈新闻自由吗

在德国的中国政治流亡人士苏雨桐上月被该国公共广播机构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解聘。她日前向台长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呼吁他在访华期间为新闻自由仗义执言。
在参与了一场关于天安门事件的辩论后,苏雨桐于8月19日遭到解聘。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人士遭到军事镇压,数百名——甚至可能是数千名——平民在此期间被杀害。德国之声称,她透露了一名同事的信息,违反了内部条例。
苏雨桐在她的Facebook页面上贴出了这封公开信,其中呼吁林伯格(Peter Limbourg)“提出关于新闻自由、中共当局一党专政垄断所有媒体进行谎言宣传、迫害记者掩盖真相等问题”。
德国之声方面周一在位于波恩的总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林伯格正在中国西部的新疆。该机构证实,他将参加周二开始在北京举行的“中德媒体论坛”。这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是隶属中共官媒旗舰人民日报集团的民族主义报纸《环球时报》。
根据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发布的一则公告, 本次论坛的其中一项议题是“中德两国如何应对多民族(种族)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德国有规模可观的土耳其少数族裔,在民族融合方面面临一些挑战,而以维吾 尔少数民族穆斯林居民为主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则备受暴力问题的困扰。流亡海外的维吾尔团体称,中国政府剥夺了维吾尔人在信仰和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表达等方 面的自由权。今年在中国各地发生的袭击事件,以及随后政府对其指认的肇事者进行的追捕,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中国已经处决了数十名被其称为暴恐分子的维吾 尔人。
苏雨桐还呼吁林伯格前去探望异见记者高瑜。高瑜曾为德国之声撰稿,4月被中国当局拘押。已界古稀之年的高女士目前被关押在北京,被控向外国新闻网站泄露国家机密。
苏雨桐的信,突显出围绕着德国之声中国报道的政治导向进行的争论正愈演愈烈。这场争论的开端,是它在今年6月4日刊登的一篇驻北京的媒体顾问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撰写的专栏文章。在文章中,泽林称1989年北京进行的屠杀是“一时失足”。
泽林认为,一些西方媒体对天安门抗议活动的镇压行动进行了不公正的批判,在讨论该事件时,中国政府的视角同样应该得到重视。文章招致中国记者和人权活动人士的批评,其中亦有反驳意见刊登在德国之声网站上,他们纷纷指责泽林在粉饰杀戮罪行。
以下是苏雨桐公开信原文:
尊敬的林伯格先生:
我从中国党控官媒《环球时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布的信息中获悉,就在德国之声将我解职后不久,您将参加9月初《环球时报》在北京主办的“中德媒体论坛”,作为一名在德国多年的媒体记者,向您发出公开呼吁:
请 您到达北京后,前往北京第一看守所探望被羁押在此的记者高瑜, 自她4月24日失踪起,至今已经三个月有余,但无论亲朋还是律师都无法顺利会见。这根本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并违反中国现行法律。她只被允许见过两次律 师,且不许谈案情,所以律师事实上无法提供真正的法律援助;高瑜作为德国之声的撰稿人,她的报道和对中国时局的观察文章曾为德国之声中文部赢得巨大声誉。 还记得林伯格先生曾在5月8日就高瑜案发表声明,并表示在此前数天,就致函中国驻柏林大使馆,要求他们对高瑜的突然失踪做出解释,令人失望的是,未知中国 大使馆是否或如何作出解释,也未能看到林伯格先生继续就释放高瑜再次呼吁或行动。
高瑜确定被刑拘后,独立中文笔会前会长廖天琪 (Martin Liao)和作家廖亦武联合致信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我本人也向总统高克、总理默克尔、施泰因迈尔、德国联邦政府人权事务专员斯特莱瑟(Christoph Strässer)及跨党派人权小组成员们发出总计20封呼吁信,其后陆续收到回信,我看到德国政府为高瑜在外交上的努力。我本人亦一直与他的家人及友人 保持联系,协助聘请律师及其他事宜。一位七十岁的记者,一生致力于探求真相,却被中共当局以莫须有罪名关进看守所。德国之声作为高瑜长期供稿合作伙伴,有 道义责任关注其安危。因此您作为德国之声的台长,代表德国之声是您的职权,有责任和能力为她的自由呼吁。相信您的探访及向中国政府的抗议,会对高瑜被羁押 期间的待遇带来改善。我将向您提供她的家人、律师的联系通道。
我无法得知马上开始的中德媒体论坛的具体议题,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主题应该是新闻自由,如果林伯格先生在连续多届参与之后,敢于向与会的中国官媒负责人提出关于新闻自由、中共当局一党专政垄断所有媒体进行谎言宣传、迫害记者掩盖真相等问题,必是不虚此行。
我 尤其希望林伯格先生能将“多元化媒体”的德国之声价值推介给中共当局和中国媒体界,要求中国媒体不能办成“中共之声”。只有当这些成为现实,德国之声此前 表示的不做“异议之声”才有合理基础。在中共垄断所有媒体的条件下,“异议之声”在中国无处发表,而“中共之声”正在试图以经济诱惑胁迫手段为后盾,在全 球拓展“大外宣”(中共官方文件用词)以压倒“异议之声”。这导致德国之声只有成为“异议之声”,才能在中文媒体圈达成“平衡报道”和 “多元化媒体”的目的。我愿相信林伯格先生在中共喉舌《环球时报》的盛情款待下不至于陶醉在中国美酒中,而充当中共“大外宣”的工具。
另外 从中国官方资料来看,因关于六四屠杀的评论而引发德国之声受到较大争议的主角泽林先生,也在这次论坛名单上,不知道林伯格先生是否愿意把泽林先生在德国之 声发表美化六四屠杀文章之后,如潮的读者抗议转达给他?我对此有无限期待。考虑到关于“天安门屠杀”的辩论在德国之声引起了巨大震动,及《环球时报》对德 国之声开除我表现出的格外欢欣和赞同,我认为论坛也应该涉及这场辩论,您或许希望将您的中国同行带入到这场讨论当中来。我们很期待能看到你们在此次媒体论 坛关于此话题的多元讨论得到详细发布,尤其是在中国。
非常感谢并祝您行程顺利!
中国公民苏雨桐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903/c03broadc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