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1 February 2014

小收煞:南洋幫(四)

思想層面的南北行

曾幾何時,香港是南洋華僑替孩子選購中文教材以及為自己添置精神食糧地方,也是各門各派的理論交流與互動的地方,陳設也 許雜亂無章,但總算是一間思想層面的南北行。那是美好的年代,邵氏電影和無線電視的出品遠銷南洋,金庸梁羽生啟發馬來西亞的溫瑞安(提示:四大名捕)。西 方國家紛紛在香港設立情報站,嘗試捉摸巨龍的脈搏。各路人馬,穿梭往來。廣東幫眼中,都是過堂風。

已故的流行曲填詞人黃霑 (1941-2004) 講過:從五十到八十年代,香港是唯一真正擁有言論和創作自由的華人社會。英國人的底線,是文化產品的內容,絕對不能教本地人推翻殖民地統治,又或者是「影 響香港與鄰近地區關係」(港式官腔:刺激中國共產黨的神經)。英文的說法:Don’t Rock the Boat。港式粵語:唔好搞串個 Party 。只要你不動搖社會的根基,英國人不會過份干預。各門各派的理論,由得你自生自滅。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香港的文化產品,註定走商業化的路線。

在 那個年代,香港的文化產品具備了南洋、大陸及台灣所沒有的優勢,成為極受歡迎的出口商品。服務的對象,並不局限於香港人。當年有些東西,由於政治的原因, 在南洋、大陸及台灣是買不到的,只能在香港買,例如:分析大陸政情的報章雜誌(例如:金庸的<明報>、李怡的<七十年代>)、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 (即:南洋華僑子弟的中文教材)、邵氏的電影和 TVB 的劇集。由於海外需求龐大,足以支持業界拓展規模,令香港成為亞洲區的傳媒行業和娛樂事業的中心。既然有利可圖,在東南亞也有市場,這些行業不難找到南洋 富商的身影。

美好年代已經結束

但是美好年代已經結束,從九十年代中開始,香港的傳媒行業和娛樂事業生態環境劇變,水土和 養份急速流失。舊的商業模式已經被判處死刑,新的成功方程式還沒有人找到,一切從頭摸索。不少資深廣告人,見勢色不對,紛紛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轉行或移民。 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化,香港早已經不再是思想層面的南北行,也不再是跨國企業的大中華地區總部,而是還原國際商業中心的本質,成為生意人跟共產黨做買賣、 報恩、交心和交保護費的地方。收受利益的一方,利用香港一流的商業基建和金融系統,把金錢物質和好處都轉走。記了賬,大家心中有數,但是沒有甚麼留下,只 有服務供應商的收入算進香港的 GDP 。東方之珠,依舊是過堂風的通道,所不同的,是交易的人選,以及談判時所用的籌碼。

今時今日,在 南洋富商的眼中,香港的傳媒機構,不是用來賺錢的,而是用來對沖中國政治風險。走商業路線的文化產業,早已不跟商業原則辦事。南洋富商購入香港的傳媒機 構,等於替府上添置籌碼、棋子、過河卒、歌姬舞女,一件次要的資產,Dog Business,諸如此類。大老闆要管理跨國投資組合,又要跟權貴打關係,飛來飛去,忙得要命,平時就由得編採人員自把自為,美其名叫編輯自主,維護言 論自由,相信員工的專業判斷。然而,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有需要的時候,權貴喜歡,立即奉上,至於歌姬的貞操、聲譽與性命,生意人從來不在乎。不是已經付 了錢嗎?公信力?會計師的說法叫商譽 (Goodwill),大老闆聽得懂,但是在他的理解中,已經包括在收購價裡面。生意人跟資產之間,從來不是一生一世。員工的苦苦哀求或激烈抗爭,註定徒 勞無功。價值觀南轅北轍的人,只會雞同鴨講。萬一你還不明白,請參考 2012 年 11 月 2 日刊出的<狗咬人>。

犧牲員工的老 闆,各行各業都有,但是傳媒行業似乎特別多,再加上業務性質的關係,壞事傳千里,格外深入民心。展望未來,也許一如梁文道所言,香港的主流傳媒會變成喪屍 (英文:Zombie):行得走得,失去靈魂,生人勿近。最佳例子,莫過於被疑似太子黨所控制的亞洲電視 (ATV)。珍惜羽翼的一流人才,不想被口是心非、陰陽怪氣的上司或老闆玩殘,然後死於鎂光燈下,會避開這個行業。勢利的中產父母,會阻止兒女入行,以免 淪為犧牲品。餘下來的,是試圖用青春換取名氣,然後轉換人生軌道的大小男女朋友,又或者是貼錢唱歌演戲的富二代。整體質素下降,是必然的後果。香港,不再 是星工廠,也不再是思想層面的南北行。回歸之後,傳媒行業變質,東方之珠的經濟實力下降,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至於當權者,收拾了主流傳媒之後,需要直接面 對網上世界無數難以收買的鍵盤戰士,是泥牛入海也好,人海戰術也好,本來就是打游擊的嘛,如今不過是換了戰場。天理循環,果然不爽。兜兜轉轉,回到起點。 物競天擇,理所當然。

百年老榕樹:邵逸夫 (1907-2014)

在這個叫行內人心痛欲絕的日子,回顧南洋幫在香港傳媒 行業的影響力,實在有點白頭宮女想當年的味道,既然懷舊,就由剛去世的邵逸夫 (1907-2014) 開始。他是真正的娛樂大亨,也是一株百年老榕樹,今日無數的香港電影人,只要稍為有點名氣,不管台前幕後,九成出自其門下。邵逸夫 (1907-2014) 不是南洋華僑,而是生於上海的寧波人,但是一生事業與南洋淵源極深。他跟很多南洋富商一樣,把後人和資產分別安置於政治穩定的新加坡和香港。如果你讀過邵 逸夫的生平資料,一定知道他十九歲的時候,跟兄長一起穿梭於南洋的小鎮與農村,用流動放映車播放電影,然後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電影院線。 1957 年,邵逸夫來港接管家族的電影業務,購入清水灣的地皮,建立起自己的電影廠,往後的輝煌歲月,已經寫進歷史。萬一你太年輕,沒有看過邵氏出品,請上 YouTube。

那是動盪的年代:大陸反右、飢荒、文革,死傷無數。台灣戒嚴、軍管、黨禁、報禁。南洋各國開始脫離殖民地統治,而亞洲區 的另一個理財中心新加坡還沒有建國。環顧亞洲,當時只有英國殖民地香港適合發展娛樂事業,邵逸夫眼光準確,可見一斑。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六叔(他的外號) 只捐款,不投資。大學校園內不知建了多少棟邵逸夫樓,但是從來沒有打算北上拍攝電影。很多人批評他抄襲荷理活的片場制度,旗下的公司剝削員工,但是邵逸夫 對中國電影的心得(即:娛樂至上)和對中國政治的洞見(即:送錢就夠),他的外國同行學也學不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邵氏的電影是傳統中國文化的載體 (例如:李翰祥的作品)。英國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雜誌如此評價邵逸夫:在紅衛兵橫行的火紅年代,他的電影展示了一個古老而優雅的中國,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邵逸夫的競爭對手和生意夥伴中, 不乏南洋富商。香港電影專家會告訴你,在五六十年代,有一間叫電懋的電影公司(提示:宋淇、張愛玲),曾經是邵氏的競爭對手。老闆叫陸運濤 (1915-1964),是南洋富商陸佑(提示:香港大學的陸佑堂)之子,上世界三十年代在英國的劍橋大學修讀文學及歷史。 1940 年回到新加坡,接管家族事業,名下的生意包括:橡膠園、錫礦、地產、銀行、酒店和娛樂事業,而電影是其中一環。電懋成立於 1956 年,拍攝過不少國語電影,例如:改編自文學作品的<星星、月亮、太陽>(1961)(作者:徐速 1924-1981),講抗日戰爭年代一個男人跟三個女人的故事,是史詩式文藝愛情片,三位女角:尤敏、葛蘭、葉楓。葛蘭 (1933-) 是歌舞片的台柱,她唱過中文版的<卡門>,媚態與風情,至今無人能及。男演員則包括日後在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2000) 中客串演張曼玉老闆的雷震 (1933-),此外還有:陳厚、張揚、喬宏。萬一你太年輕,未聽過他們的名字,請上網。但是 1964 年夏天發生於台中的一場空難,帶走了陸運濤夫婦和電懋的班底,改變了國語電影的行業結構,造就邵氏成為一方霸主。

郭鶴年:電視企業、南華早報

另 一位跟邵逸夫有關的南洋富商,是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 (1923-)。郭鶴年祖籍福建,在香港涉足地產、酒店、物流和傳媒等多個行業,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香格里拉亞洲(港股編號:69)、嘉里建設(港 股編號:683)、嘉里物流(港股編號:636)和<南華早報>(英文: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港股編號:583)。

郭 鶴年和邵逸夫本是朋友, 1988 年他應邵逸夫的要求,從澳洲幫龐雅倫手上接過電視廣播的前身「香港電視」三成一股權,邵逸夫則持有三成四股權,是大股東。後來,「香港電視」分拆成電視廣 播 (TVB,港股編號:511) 和電視企業 (TVE) 兩間公司。前者經營免費電視,後者經營出版和音樂(提示:博益、華星)。郭鶴年看中電視企業 (TVE) 持有的清水灣電視城地皮,從九十年代開始減持電視廣播的股份,到 1996 年二月中,在沒有知會邵逸夫的情況下,用旗下的<南華早報>向電視企業 (TVE) 發動敵意收購。一輪討價還價之後,邵逸夫在三月底同意讓<南華早報>全面收購電視企業 (TVE),套現四億五千萬(港元)。兩人從此關係惡化,不再是朋友,也令到清水灣電視城地皮的發展計畫受阻。電視企業 (TVE) 後來被拆骨,連累<博益>出版社突然死亡,大批書籍版權被迫陪葬,令文化人非常傷心。商人老闆無情,出版行業缺乏前景,<博益>是好例子。

被 郭鶴年用來發動收購戰的<南華早報>,是他於 1993 年,以嘉里公司的名義向新聞集團 (News Corp) 購入的。現任董事總經理兼執行董事郭惠光是郭鶴年的女兒。新聞集團的老闆叫梅鐸 (Rupert Murdoch 1931-),第三任老婆叫鄧文迪(哇塞!),較早前離婚了,內情複雜。有人說,梅伯對中國傳媒行業有幻想,如今夢醒送走虎妻。西方八卦傳媒的版本,卻是 梅伯戴綠帽。欲知詳情,請上網。

扯遠了,說回來。郭鶴年入股南華早報之後,調整了該報的政治立場,中國版成為重災區,拒絕配合大老闆的編 採人員相繼離職(提示:林和立 Willy Lam),情況跟今日<明報>大老闆張曉卿撤換總編輯(提示:劉進圖)大同小異。現時的<南華早報>總編輯 (Editor-in-Chief) 王向偉是內地人,曾任吉林省政協委員。在他的領導下,李旺陽的新聞,篇幅被壓縮,令員工抗議。<南華早報>本是歷史悠久的英文報章,如今卻被行內人戲稱為 「紅早」,還有沒有公信力,自己想。

胡文虎後人:報業女王胡仙

<南華早報>以外,香港本來還有另一份英文報章叫<英文虎 報>(The HK Standard)。原來的老闆,是南洋富商胡文虎(提示:萬金油、虎豹別墅)的養女胡仙 (Sally Aw Sian)。1954 年胡文虎病逝後,胡仙接掌<星島報業>(港股編號:1105)。她曾經是報業女王,一度擁有七份報章,包括:<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英文虎報> (The HK Standard)、<快報>、<天天日報>、<華南經濟新聞>以及與大陸合資的<深星時報>。1998 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胡仙於地產及股票投資嚴重虧蝕,再加上惹上官非捲入「胡仙案」(案情:高層誇大<英文虎報>銷量,串謀詐騙廣告客戶),被逼出 售<天天日報>,其後再將<星島日報>售予全國政協何柱國(提示:何英傑),買賣雙方都是福建人。

由於當時的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決定放棄起 訴胡仙(藉口:不想星島集團的二千名員工失業),引發一場政治風波,令法律界人士非常不滿(原因:胡仙跟大陸官方關係良好)。<英文虎報>(The HK Standard) 於 2007 年 9 月宣布改變經營模式,轉型成為免費派發的報章,並且改用小報 (Tabloid) 尺碼。導火線是港交所修改上市條例,容許上市公司直接在自己以及交易所的網站刊登業績通告,無須再於中英文報章刊登相關的文件。當互聯網取代了印刷傳媒的 功能,進入無紙化和即時化的年代,傳統報業不得不轉型求生,栽員減薪根本無可避免。當年梁愛詩的說法,不過是愚弄公眾。而一個自稱掌握社會脈搏的機構或行 業,要靠說謊來保住主要的收入來源,證明它早已脫離市場,冒險誇大銷量,不過是垂死掙扎。

圖左:邵逸夫 (1907-2014)
來源:http://images.takungpao.com/2014/0107/20140107105820930.jpg

圖右:金庸 (1924-)
來源:http://a2.att.hudong.com/60/37/01200000033508121197370912944.jpg

YouTube 精選:

邵氏電影:<貂蟬>(1958) 預告片 (1:2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PVdyBkzeGU
這 部<貂蟬>是邵氏的奠基之作,導演李翰祥 (1926-1996) 是邵逸夫手下的一員猛將,擅長拍攝古裝電影和歷史題材。女主角林黛 (1934-1964),原名:程月如,藝名「林黛」譯自她的英文名字 Linda,祖籍廣西,是國民黨將軍李宗仁(提示:桂系)的秘書程思遠的女兒。林黛曾經贏得四屆亞洲影展女主角獎,代表作包括:<貂蟬>、<不了情>、 <千嬌百媚>、<江山美人>。

邵氏電影:<倩女幽魂>(1959) 預告片 (1: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_Sy5j1XYU
另 一部李翰祥作品,八十年代末被徐克重拍(演員:張國榮、王祖賢、午馬)。李翰祥選角有一手,也很會教戲。跟他合作過的演員說,連女人勾引男人的戲,他都可 以演給你看。在他的指導下,林青霞演賈寶玉,張艾嘉演林黛玉,梁家輝演咸豐,劉曉慶演慈禧。李翰祥年輕時學美術,曾經對故宮寫生,日後在邵氏片場內重建畫 棟雕樑。他的電影傳承了中國文化,令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同行驚艷。

葛蘭:<卡門>(國語版)(3:3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qI4h1uODng
這 是王天林執導的電懋電影<野玫瑰之戀>(1960) 的片段,當年他費了不少唇舌,才能說服能歌善舞的葛蘭 (1933-) 演壞女人,結果成就這首經典歌曲。葛蘭有出席王天林 (1927-2010) 的喪禮,透露當年她叫他肥哥哥。較早前,王天林的徒弟杜琪峯(提示:黑社會)帶著這部電影出席法國的電影節,於觀摩環節放映,讓外國人觀賞恩師的佳作。港 產片專家會告訴你,王天林的兒子是王晶。

邵氏電影:<大醉俠>(1966) 預告片 (1: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4SMPQyiLy4
胡 金詮 (1932-1997) 是另一位具備深厚美術修養的導演,<大醉俠>是他的首部武俠片,也是鄭佩佩 (1946-) 的代表作。鄭佩佩是上海人,中學階段習舞六年,於六十年代初來港,然後考入邵氏當演員。她有舞蹈根底,身手靈活,成為武俠影后。多年之後,她接受李安的邀 請,在<臥虎藏龍>(2000) 中飾演奸角碧眼狐狸,並且憑這個角色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獎 (2001)。

羅文、甄妮:金庸武俠劇主題曲 Medley (7: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XZSPGNzaJk
這 是八十年代初 TVB 拍攝的金庸武俠劇的主題曲,包括:<鐵血丹心>、<世間始終你好>、<問誰領風騷>,頭兩首是顧嘉煇 (1933-) 的作品,第三首是黎小田。羅文 (1945-2002) 和甄妮都是香港樂壇的巨肺,聲音嘹亮、強而有力、咬字清楚,配合編曲採用中國樂器,營造出金庸筆下氣勢磅礡的武俠世界。

鄭少秋:<決戰前夕>(陸小鳳之<決戰前後>插曲)(3:2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4_CyBkY5k&feature=related
這 是七十年代末TVB拍攝的古龍武俠劇的插曲,作曲:顧嘉煇,填詞:盧國沾。當年演陸小鳳的劉松仁透露,是他向編導王天林提議用鄭少秋的,原因是拍攝第一輯 的時候,他本人(陸小鳳)、黃元申(西門吹雪)和黃允財(花滿樓)都很特出,第二輯需要一位份量十足的演員站在對立面,才能平衡戲劇效果。劉松仁說,他是 演員不是明星,不介意鋒頭被搶。王天林接納了他的建議,起用鄭少秋演葉孤城,跟黃元申決鬥,一個鏡頭直落,對拆二三十招,全程慢鏡,白衣翻飛,劍氣縱橫, 成為經典。<陸小鳳>日後不斷被重拍,但是都無法超越這個版本。鄭少秋的劍法學自劉家良(黃飛鴻第四代傳人),較早前以徒弟的身份出席後者的喪禮。黃元申 於九十年代初在香港的寶林寺出家,目前行蹤成謎。

<打擂台>GALLANTS TRAILER (1: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USH55JVVE
<打 擂台>是向邵氏功夫片致敬的港產片,獲得 2011 年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獎。演員陣容包括多位六七十年代的武俠片男演員,例如:梁小龍(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火雲邪神)、陳觀泰、陳惠敏。 Auntie 口味另類,看上冷傲的陳惠敏,他身上的紋身很精采,萬一你未見過,請上 YouTube。

Kill Bill - Official Trailer HD (2003) (2: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t6C1ZKyiME
鬼 才導演 Quentin Tarantino(港譯:昆頓塔倫天奴)情迷功夫片,拍出這部向邵氏致敬的<標殺令>,連片頭都照抄。港產片專家會告訴你,女主角決鬥時所穿的黃色戰衣 是模仿李小龍的經典造型,而這位一代武打巨星是被邵氏放走的(原因:開價太高)。而捧紅李小龍的嘉禾電影公司,創辦人叫鄒文懷 (Raymond Chow 1927-),本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七十年代初自立門戶。鄒文懷日後再捧紅了成龍,把港產片打入歐美市場。香港演員劉家輝在這部<標殺令>中一人分飾兩 角:白眉道士和蒙面殺手。他的代表作是邵氏電影<少林三十六房>(1978),片中的練功過程啟發日後無數動作片,包括近期的荷里活卡通<功夫熊貓>。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金融雲端:變質的算盤>
作者:丘亦生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9 日
節 錄:過去香港在東南亞財閥的心目中,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一來香港是貿易樞紐,二來香港對發展內地生意,是一個很有利的位置,他們當中不乏把總部設於香港, 希望在這地建基立業,因此積累的政經資本,是意圖左右本地的遊戲規則,令其更有利於自身在港的可持續發展。不過,在大國崛起後,他們的投資重心不斷北移, 在香港的利益相對溝淡,在港的政經影響力,變成可以兌換內地利益的籌碼,香港對他們來說,不再是利益共同體,而是被碌卡(刷卡)找數(結賬)的地方。這種 質變,對於如何詮釋他們日後在港的部署及主張,或有不少啟示。

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www.filmarchive.gov.hk

Death of a film mogul
Kung fu fight king
Sir Run Run Shaw made his mark on Hollywood and the wider world
The Economist (Jan 11th 2014)
Extract: Before the war they had produced films in South-East Asia, but in 1957 Sir Run Run moved to Hong Kong. There he built the studio that would produce hundreds of films that began a global craze for martial arts. Bruce Lee(李小龍), refusing to work under Shaw Brothers’ strict terms, achieved fame with a rival studio, but that too was started by a former Shaw associate. “Everybody owes a debt to the Shaw brothers and Run Run Shaw,” says Bey Logan, a Hong Kong film producer. Perhaps his subtlest influence may have been to provide, at the height of Mao’s rule and beyond,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China to the world. For many, th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era tableaux of Shaw Brothers films were the images that endured long after the Red Guards had gone.

題目:<娛樂大亨:邵逸夫傳奇>
作者:貝加爾
日期:Jan 7, 2014
http://sparkpost.wordpress.com/2014/01/07/shaws-legend/
節 錄:他在十九歲的一個暑假飄洋過海,到新加坡幫兄長邵仁傑設立電影院線。電影發明了不過十多年,成功轉型為商品在西方也只是新鮮事,對於華人社會來說更是 聞所未聞。他們竟如此大膽對這新事物投放如此精力和時間,不能不欣賞他們的企業家精神。他們不僅買入電影,在新加坡成立院線,也在當地興建了遊樂場,又在 婆羅洲、爪哇、泰國等地建立據點,又在上海成立「天一電影公司」,製作了可能是中國史上首部有聲對話電影<白金龍>。可以說中國的電影史從開始至今,一直 有邵氏兄弟的身影。日本入侵,電影生產幾乎停頓,他們都總算熬過難關。一九五七年,邵逸夫看到電影人才及資金都因大陸赤化後湧入香港,便來到香港自立門 戶,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從此寫下香港電影黃金一頁。

維基百科:陸運濤(Loke Wan Tho,1915-196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86%E8%BF%90%E6%B6%9B

陸運濤空難改寫香港電影史
http://secretnite.wordpress.com/2013/05/05/081122%E7%A5%9E%E7%A7%98%E4%B9%8B%E5%A4%9C%EF%BC%9A%E9%99%B8%E9%81%8B%E6%BF%A4%E7%A9%BA%E9%9B%A3%E6%94%B9%E5%AF%AB%E9%A6%99%E6%B8%AF%E9%9B%BB%E5%BD%B1%E5%8F%B2/

題目:<邵氏邏輯>
作者:梁文道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2 月 9日
節 錄:且不論「邵氏」在拍電影的年代貢獻過多少足以傳世的佳作,就說他經營影視帝國的邏輯好了。簡單地講,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潤,把創作人和藝 人當成「畜牲」來用(陶傑語)。如果真要花錢,那就非得等到有對手爆了出來,使點橫手把對方幹得全盤掠回;或者不惜抄橋,只不過以本傷人,同人哋鬥大,直 至對手完蛋,再回復到正常的血汗農場狀態。這套邏輯到了方逸華手上,更是登峰造極。加上一路保持住和官府的友好關係,能在必要時借助其力營造對己友善的環 境,於是才有了現在的帝國。

題目:<當傳媒倒下>
作者:梁文道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19 日
節 錄:有大水喉照住,主流傳媒一時三刻是倒不了的,它們只會變成既沒有真正受眾市場也沒有人相信的殭屍喉舌。等到香港主流傳媒一一倒下的那天,香港人最能信 靠的訊息來源大概就是 Facebook 了,而且信的還不是那些來自傳統報刊的片段,卻是網民自發的「爆料」。面對這樣的狀況,請問掌權者又能做些甚麼呢?你用盡心機收編了全部傳媒,以為這樣就 能「打造美好友善的輿論環境」,結果卻是賠上了所有老牌傳媒的公信力,最後還要直接應付更加流動更加險惡的網上信息;用共產黨的老話,這叫做「陷入人民戰 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題目:<第四權的殞落>
作者:溫曉連
來源:明報 2014 年 2 月 16 日
節錄:近 兩年,傳統傳播媒介裏的熱門話題,是新媒體對他們的衝擊,擔心傳統媒體最終被淘汰,眾多老牌報紙與電子傳媒,於是增加資源,大力發展新媒體業務。可惜,絕 大部分傳統媒體找不到問題的核心,或採取駝鳥態度,他們每天高調宣揚的所謂轉型,其實只是換了一件外套,但他們的身體,長期躲在辦公室裏,或整天在會所內 跟精英主義的權貴們吃喝玩樂,由外皮到大腦底層正不斷腐化,跟社會主流脈搏愈走愈遠,這才是傳統媒體被唾棄的關鍵。內地民眾,早已對傳統媒體死心,在高速 發展的新媒體世界裏尋找自己的空間,如果香港傳媒生態按照現時的趨勢發展下去,香港人早晚要走向類似一條道路。

維基百科:郭鶴年 (192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9%B6%B4%E5%B9%B4
郭 鶴年 (1923-),香港以及馬來西亞企業家,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新山,以經營白糖業起家,有「亞洲糖王」之稱。旗下資產最大部份都在香港,包括大量的香港豪 宅、商場、酒店、辦公室、南華早報、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等。1971 年,與友人在新加坡創立香格里拉酒店。1977年,開始在香港投資地產及酒店,在尖東購入地皮興建香格里拉酒店。1993 年,郭鶴年以嘉里公司之名義向新聞集團購入 34.9% 的南華早報股權,三年後 (1996 年) 又透過南華早報收購無綫電視附屬之 TVE 公司,在香港傳媒行業佔據一角。

維基百科: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8%8F%AF%E6%97%A9%E5%A0%B1
節 錄:<南華早報>(港股編號:583)(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和星期日出版的<星期日南華早報>(Sunday Morning Post)是香港銷量最高的英語報紙。其主要對手為<英文虎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現時的總編輯(Editor-in-Chief)為王向偉。二次大 戰結束後,滙豐銀行成為<南華早報>最大股東。 1971 年 11 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1987 年梅鐸的新聞集團將<南華早報>私有化, 1990 年重新上市。 1993 年 10 月郭鶴年嘉里傳媒有限公司買下<南華早報>控股權, 1994 年到 1996 年間,<南華早報>由香港鰂魚涌英皇道 979 號遷入大埔工業園。 1997 年末,郭鶴年兒子郭孔演成為該報主席。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ttp://www.scmp.com/frontpage/hk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

維基百科:明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A0%B1
節 錄:<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 1959 年 5 月 20 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 2008 年 4 月 23 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持有 比較高的公信力,報導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 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現任總編輯為鍾天祥。

BBC 中文版:
香港觀察:<明報>撤換總編震動港媒
2014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mobile/hong_kong_review/2014/01/140114_hkreview_mingbao_editor.shtml

Wall Street Journal
Silence Reigns in Hong Kong Print Protest
2014-01-21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4/01/21/silence-reigns-in-hong-kong-print-protest/?mod=WSJBlogExtract: Founded in 1959, Ming Pao(明報)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most trusted outlet among the city’s vibrant Chinese-language press. It has multiple overseas editions serving communities in North America, first set up in the 1990s following the arrival of thousands of Hong Kong residents seeking refuge in advance of the city’s 1997 return to Chinese rule. Ming Pao is known for its critical reporting on the government and HAS also pushed for more local democratization. The paper is controlled by Malaysian-Chinese tycoon Tiong Hiew King(張曉卿), who has invested in mainland China for years and additionally owns palm-oil businesses in Malaysia. Mr. Tiong couldn’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Hong Kong journalists protest erosion of press freedom
Feb 14, 2014
Jessica Chan
http://www.brecorder.com/articles-a-letters/187/1153278/
Extract: Journalists in Hong Kong are staging public protests for a second month over concerns about erosion of press freedom and growing influence over Hong Kong media by 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About 100 journalists held a candlelit vigil outside the offices of Commercial Radio(商業電台)on Wednesday and others protested Thursday over news that the station had fired radio host Li Wei-ling(李慧玲), a popular government critic. Commercial Radio chief adviser Stephen Chan denied on air that political or commercial pressure was behind the decision to sack Li.

維基百科:胡文虎 (1882-195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6%96%87%E8%99%8E

維基百科:胡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4%BB%99
節 錄:胡仙博士,OBE,JP(Sally Aw Sian),祖籍福建省永定縣,是東南亞企業家,前全國政協委員,胡文虎的養女,曾經擁有香港大坑道及新加坡的虎豹別墅及七份報章,當年人稱「報業女 王」。由於兄長胡好早逝,胡仙成為胡文虎家族的繼承人。 1954 年胡文虎病逝後,胡仙接掌星島報業,並在 1972 年令星島報業在香港上市。胡仙一度擁有七份報章,包括:<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英文虎報>、<快報>、<天天日報>、<華南經濟新聞>及與大陸合 資的<深星時報>。 1972 年 7 月胡仙在香港創立胡文虎基金會。基金會是以非牟利慈善信託基金的形式註冊,所有善款全部來自胡仙個人。 1998 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胡仙於地產及股票投資嚴重虧蝕,加上惹上官非捲入「胡仙案」,被逼出售<天天日報>,其後再將星島日報出售予全國政協委員何柱 國。

維基百科:胡仙案 (199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4%BB%99%E6%A1%88
節 錄:「胡仙案」事件發生於 1998 年 3 月 17 日,有關一宗三名星島新聞集團行政人員的貪污案件。廉政公署拘捕星島新聞集團三名現任或前任行政人員,指控他們誇大<英文虎報>和<星期日英文虎報>的發 行量,串謀詐騙廣告客戶。星島新聞集團主席胡仙女士被當局認定是串謀者。然而到起訴時,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卻以證據不足和公眾利益為理由,決定不檢控胡仙, 其餘三人最後被判處入獄四至六個月。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明顯偏袒胡仙,因為其餘被告的起訴書中,起訴的罪行中有「與胡仙合謀」等字眼。而當局考慮的「公眾利 益」包括:一旦胡仙被起訴,星島新聞集團的 2000 名員工可能會失業。民主派認為事件是對香港法治的嚴重衝擊,也有人認為胡仙與中方的關係令她能被免於起訴。

相關的文章:

狗咬人
2012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 錄: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並非謀利,而是貪圖金錢以外的好處,例如:要脅需要民望的政府官員、向某個政治集團或者派系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打擊敵人、介入 商業糾紛、公器私用、扮文化人、提高個人的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簡單地說,易手之後 的傳媒機構,變成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利益輸送和交換網絡的一部份。生意人以為,進軍傳媒,等於用錢買權力。

雞肋(二)
2013 年 8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7.html
節 錄:既然只是踏腳石或者中途站, A 行業的僱主和僱員,一開始就缺乏信任,互相計算,各懷鬼胎。在這種情況之下,士氣低落,是必然的事。既然並非最後的歸宿,會有很多的僱員,每天上班的動 機,只是為了替下一站舖路。有人埋頭研究攻略,想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得到最多。他們只想盡快過渡,對眼前的工作並不上心,總之有貨交便算。也有人玩潛 規則,向高層獻媚,希望盡快上位。更有人騎牛揾馬、以權謀私、經營副業、忙於炒賣。

南洋幫(一)
2013 年 1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9.html
節 錄:也許是「新加坡模式」太過成功,又或者是南洋的華文教育實在牽涉太多複雜的政治考慮,許多南洋華僑都向李光耀學習,把孩子送去外國讀書,接受英語教 育。有需要的話,再循其他途徑學中文。近年香港的中產和富裕家庭也出現類似的情況,與其讓孩子在學校裡面被洗腦,不如從小就放洋,寧願他們不懂中文和不了 解中國文化。有需要的話,將來再想辦法。在學習中文這個問題上,香港曾經是南洋華僑採購中文教材以及替自己添置精神食糧的地方。

21/02/2014
from 小收煞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4/02/blog-post_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