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4 November 2013

傅景華 - 發牌作為一個社會現象

星期日生活   20131124

【明報專訊】在過去整整一個星期,差不多每天本港新聞的焦點都有傳媒的份兒,而且大都不同程度上與廣播或電訊機構的發牌/續牌問題有關。我試列表見下:

上周五:通訊事務管理局宣布收回部分現經營商的3G頻譜拍賣;

周一: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李慧玲被調離節目的決定被指與續牌有關;

周二:將申請續牌的無綫,其台慶被「熄機」行為「贈興」,收視下跌;

周三:申請免費電視牌照失敗的王維基與《東周刊》就報道互指誹謗;

周四:無綫電視將壹傳媒列為不受歡迎媒體,旗下藝人和活動不接受其訪問。

筆 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是編者約稿回應題目「商台受政治壓力調李慧玲離開早上烽煙節目」,但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好回應。我曾上李慧玲的《晴朗》節目,亦明白晨 早節目在輿論監察上的威力,但我認為黃昏節目同樣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仍有足夠時間為晚間和另一天的傳媒作議題設定,更何况互聯網可讓社會廿四小時討論無 間。假若真的有人想藉此取悅當權者而獲續牌,只要李慧玲緊守崗位,獻媚者或會大感失望。

每天社會上都發生着許多有關傳媒的事件,同時它們又引發起各界的不同迴響,筆者不想視野被這些紛紛揚揚的事件蓋着,淹沒了背後的大圖畫——希望跳出每一件個別事件的框框,只將它們排列成很多不同的視點,再用一條線串連起來——這條主線叫「發牌」——把「發牌」作為一個社會現象來看,故此筆者向編者反建議寫該篇文章。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在一間本地財經報章當記者,主要負責電訊、廣播和科技行業發展的新聞。適逢其會,經歷全球電訊/廣播業匯流,以及市場開放的大氣候,身處回歸前後香港政府逐步解除電訊和廣播業規管的小氣候,目睹香港開放市場的過程,引進回撥長途電話、GSM/PCS、收費電視、互聯網電話、互聯網視象及3G等科技革新。

從點到線從線到點

發 牌一直是政府監管電訊/廣播傳媒機構的一種常用手段,透過發牌和設定發牌條款,控制營運商數目和確定營運商有關服務推出的計劃和承諾,我們稱之為「選美」 式的發牌方式。不過,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新保守主義的風潮席捲全球,歐美政府推動電訊/廣播市場的開放並解除各種規管限制,世界貿易組織更將之全球 化,透過多邊協議將基本電訊服務綑綁至「自由貿易」之中,促成大型電訊企業的全球擴張和收購合併。

在這個大前提下,港英政府在九十年代初期逐步引進電訊業市場開放,向三間新的固定網絡電訊商發出牌照(1995)、以67億提早結束香港電話國際的國際電訊專營權(1998)、在回歸前一次過發出六張PCS手提電話牌照(1996)和及後發出四張3G牌照(2001),並首度以拍賣方式批出3G頻譜。至於廣播市場的開放,政府公布諮詢經年後的電視政策檢討(1998),訂下一系列政策原則,按規定不限數目批出五張收費電視牌照(2000),並為鼓勵數碼電視發展,將頻譜免費送給免費電視經營商無綫電視與亞洲電視(2004),及後到今年政府才決定多發兩張免費電視牌照予兩間收費電視經營商有線電視及now2013)。

香 港的電訊和廣播業發展至今時今日,是經年累月數次有公眾參與下諮詢後的成果,政府訂立了公開及清晰的政策綱領,並推出一連串的市場開放和解除規管措施,將 電訊管理局和廣播事務管理局合併為通訊事務管理局,最後達至社會對市場發展的共識,不容當權者長官意志,肆意更改。這市場共識是:除了因頻譜限制(例如只 由於稀有的大氣電波頻譜,才限制牌照數目),在科技中立的發牌制度下,營運商只要承諾能滿足政府訂立的各項條件,政府便應發出牌照——政府不用過問營運商 賺錢與否,不需理會公司會否倒閉,也不考慮經營商用什麼科技(當然也不用考慮企業老闆會否涉及性醜聞)。政府發牌決定不理會不過問不考慮上述種種,問題不 是應否理會應否過問和應否考慮,而是公眾口味、市場變化、公司財政能力和科技發展等前瞻性的「一籃子因素」,政府根本無能力理會、過問和考慮,就算專業部 門(通訊事務管理局和外聘顧問等)也無能力預知未來市場的變化,更遑論那三十位關在冷氣房中只當是做「陪審團」的行政會議成員。

這 是市場和公眾一直對發牌的共識,甚至乎也是部分政府行政部門(通訊事務管理局)的理解,但現在卻被行政會議(有傳聞指主要是一名男子的決定)帶頭破壞多年 建立的市場規則,換來的是一連串尾大不掉的後遺症——市場出現不明朗的政策風險、落選者或會以法律追究責任、令有意進入市場的經營商卻步,爭取續牌的企業 惹獻媚之嫌,引發公眾對政府決策廣泛不滿,部分民眾並且將情緒發泄在既得利益者身上——無綫電視,惡性循環下,無綫電視又反過來向反映民眾情緒的壹傳媒報復。種種結果,導致今天的局面。

政府對電視業發展無知

政府今次處理免費電視發牌的另一敗筆,就是暴露了對電視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無知——還在考慮餅能否做大?具願景的經營商,都知道未來的餅有機會變成大蛋糕!

兩年前,筆者在Georgia Tech出席一個有關未來媒體發展的研討會,會上電訊器材商Cisco發表了Future of TV報告,勾劃未來電視媒體發展的模樣,作出了多項對行業發展的預測,其中一個標題是這樣:「不久的將來,你或許辨認不出一部電視機是什麼模樣」。報告全文可到Cisco網 頁下載,筆者翻譯文中一段描述將來的電視服務是怎麼樣子:「想像一下,看電視,沒有頻道,沒有遙控器,甚至沒有一台電視機。當你刷牙時,你可能在浴室的鏡 子上追看新聞消息,下班後在客廳的窗戶上查看球賽結果。如果你對一場足球比賽感到興趣,你可以選擇從不同角度觀看賽事——不論是禁區、12碼線或中間區域。廣告時間到了,從電視處飄來難以抗拒的薄餅味道,令你不禁在熒幕選擇按鍵,叫一客雙層芝士大批的外賣。」

還有兩項叫人引頸以待的預測:一是與社交媒體結合,令電視成為鼓勵與身處不同地方的家人和朋友共同參與觀賞、評論和分享節目的虛擬平台;另一項是讓觀眾與電視內容互動,與主角和其他觀眾共同創造劇情,以及參與解決劇中疑團的情節。

配 合上述的未來發展潛力,加上社交媒體的大行其道,香港的電視服務有機會吸引早已遠離電視機的年輕人和中產人士,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令餅變成大蛋糕。當然, 上述都是願景,最終不一定會發生,但行政會議對電視行業的認知屬於過去式,發牌的決定缺乏長遠視野,這些願景就一定不會實現。

發 牌作為一個社會現象,赤裸裸地揭露了政府的無能卻自以為是、獨斷獨行但又井底之蛙;以保密為名,卻是掩飾為實;以集體負責姿態開始,惟個別縮骨卸膊作結, 破壞香港向來高透明度的營商環境,打擊已經買少見少的創意工業,令已經無選擇的電視觀眾再無選擇,令我們對無甚民望的特首更無希望。

文 傅景華(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編輯 麥少菁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