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5 June 2013

钱荒惊魂时刻:银行老总最后五分钟借几十亿平掉敞口

期限错配冰山一角显现,高杠杆化的盈利模式驱动下,银行对资金业内“空转”乐此不疲

中国银行间市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钱荒,已经走出金融专业范畴,成为了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的,要数上周四资金成本“历史性”飙升的戏码。

某银行资金交易部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描述了上周四的经历:直到下午4点,该行交易席位上还有几十亿的敞口平不掉,此时仍然借不到钱,情况被紧急上报。

在此惊心动魄的时刻,董事长亲自进入交易室,现场用电话向兄弟行的总行董事长求援,紧急调度资金,以解燃眉之急。终于在最后五分钟,用借来的钱平掉了这几十亿的敞口。

作为这场钱荒的生动注脚,这一惊魂时刻令空调下所有的人冷汗直冒。在这背后,则与监管层打击资金“空转”、“挤泡沫”的决心不无关系。尤其是近几日来,“错配”这个关键词,高频率地进入公众视线。

一家商业银行的资金部负责人对本报表示,从同业市场借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这就是错配。从银行流动性风险考量,这是大忌。

“高杠杆化的盈利模式驱动下,大家乐此不疲,一圈圈地绕。”该人士表示,从原理上来说,这种杠杆是可以一倍倍无限放大。从近期的违约事件来看,一些激进银行的杠杆已放到了7~8倍。

事实上,基于债券投资的期限错配风险相对较小,更为危险的游戏在于,许多短期同业资金最终对接到了期限较长的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和信托受益权等“非标”资产,这些难以变现的资产构成了流动性的潜在威胁。

“错配”游戏

6月25日,央行网站发布公告称,今年5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

“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央行在上述公告中表示,银行要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加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防范。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昨日表示,最近国内的资金面紧张状态,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信用市场流动性错配已经极为严重,存在硬着陆的脆弱性。宏观层面对影子银行一系列治理整顿,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期限错配是如何造成的,其风险何在?

日前,一家商业银行的资金交易部经理向本报介绍称,现在银行间的投资者普遍运用了杠杆,部分机构杠杆率还很高。“这取决于两点,其一是资金的可得性,其二是资金的低成本。”

“比较常见的操作手法是,如果行里给资金交易部门100亿资金,一般的配置是先把它买成债券,以锁定高收益,然后再将债券质押出去,做回购融资。”该人士介绍称,回购交易短的在1~14天,长的有1个月、3个月等,不会超过1年,但是收益较高的债券期限普遍在1年以上。

该人士说,借短投长即为错配,这是流动性考量中的大忌。但是短期融资的成本较低,而长期投资收益高,中间就形成了较高的利差,并且从未出过事,银行之间交易都比较放心。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基于债券投资的期限错配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债券产品流动性较好,尤其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更为危险的游戏在于,许多短期同业资金最终对接到了期限较长的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和信托受益权等“非标”资产,这些资产的共同特点是非标准型产品,流通不便,难以变现。

事实上,在资金面宽松的时候,金融机构得以轻松地通过银行间市场低成本获取短期资金,同时加杠杆滚动投资表外的长期性非标资产。然而,正如上述商业银行资金部负责人所言,由于借来的钱买进了长期的缺乏流动性的高收益资产,在市场上的短期借款到期偿还时,手上没钱或者钱不够,就出现了所谓期限错配后的资金断裂,违约风险就此爆发了。

“这几年社会流动性总体是充裕的,银行觉得只要开门,每天收支相抵后,有足够的流动性可以覆盖在资金市场上的借款,所以凭经验性判断‘一般不会有事’。 ”某银行风控部老总对本报表示。

“黑天鹅事件”

不确定性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从来没出现过的事情出现了,“黑天鹅事件”往往掀起惊天巨澜。

进入6月份,随着外汇占款流入减少、大量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监管加强及外部美联储放出收缩流动性的信号,银行间资金面骤然绷紧。最终,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很长时间里,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上述某银行资金交易部经理描述的资金惊魂,印证了上周的钱荒高潮。“一旦发生违约,将对整个银行间市场带来震荡,这是重大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会进行惩罚,而分管资金业务的行长很可能被撤职。”该人士说。

“为什么会这样,还会不会再发生?”本周一,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一家商业银行行长长叹一口气说,“我有种预感,总担心要出事。有的事情其实就是皇帝新装,谁都知道,但谁都不会轻易捅破。”

上述某银行风控部老总则称,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就让投行部门包装成理财产品,所谓的项目方案和建议书,有时候就是自己骗自己。他表示,用理财产品筹集来的钱去放款,由于不是银行自有资金,往往缺乏贷后跟踪管理手段,没问题时皆大欢喜,出了问题投资人倒霉。

“这对长期在高杠杆边缘游走,资金满负荷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重大风险警告。如果不从中吸取教训,还会出大事。”上述行长感慨。

一位国有大行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错配包括了期限错配、利率错配和货币错配,对目前中国银行业而言,期限错配带来的资产负债流动性结构不均衡,是一个重大问题,但还谈不上庞氏骗局。”

“错配与加杠杆是紧密相连的,很大程度上是银行逃避监管,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领域输送资金的结果。”上述资深人士说,需要注意的是,4万亿时代留下的在建项目,需要很多年才能消化完,而监管部门过于激进地掐断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只会令名目繁多的“创新”业务横行。

“钱荒”趋稳

央行网站昨日的公告算是为当前的钱荒提供了一定的稳定预期。

“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在这份题为《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公告中,央行透露,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

本周一,本报曾独家报道称,在资金极度紧张的6月20日下午,央行很可能启用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同时指示国有大行稳定局面。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涨跌互现,但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其中,隔夜利率跌75.30个基点至5.7360%,较6月20日回落了近600个基点;7天利率涨33.30个基点至7.6440%,大幅回落330多个基点。

央行在公告中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本周一,央行办公厅发布《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称:“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但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重要时点,客观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昨日的公开市场上,央行停止了操作,包括之前维持地量规模的央票发行,同样显示了央行维稳的姿态。

多位银行间交易员告诉记者:“前期市场预期比较悲观,绝大多数机构都提前储备了充足的资金,未来一段时间,资金利率虽然还会在高位,但肯定不会出现之前的极端情况了。”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51871?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