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27 April 2013

臺灣的“中等收入”困局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927#s=n

20130415 06:13 AM

臺灣的“中等收入”困局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莎拉•米西金 大衛•皮林


           

臺灣是亞洲一個成功的典範。臺灣只有2300萬人口,他們的購買力超過日本人和英國人,生活水準在亞洲名列前茅。臺灣的研究密集程度世界領先,研發支出相當於總產出的3%,超出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任何一台電子設備中,或許都有某個部件是臺灣企業——至少是參與——製造或設計的。

臺灣民主政體的健全程度在亞洲也名列前茅,有真正的兩黨制和活躍的公民社會。與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視臺灣為一個叛變省份)爆發軍事衝突的威脅一度籠罩著臺灣,但馬英九(Ma Ying-jeou)2008年當選臺灣總統,推動與大陸改善關係,自那以後,就連這種威脅也大大減弱。

然而,許多臺灣人絲毫不感到樂觀。臺灣曾在數十年時間裏保持兩位數增長率,實現了工業化,擺脫了貧困,如今卻陷入“中上收入陷阱”。過去五年來,臺灣年均增長率約為4%,以西方標準來看還算不錯,但與正在快速增長的競爭對手相比,這個數字還是太低。去年臺灣僅實現了1.3%的增長,在亞洲排在末流,不過,臺灣官方預計今年有望實現3.6%的增長。


     

比整體增長率下滑更堪憂的是,臺灣的工業可能喪失其獨有的競爭優勢。臺灣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但臺灣規模最大的企業主要是利潤微薄的零部件製造商或代工製造商,這些企業要依賴其他企業將產品銷售給最終消費者。周博(Joe Studwell,大陸譯作喬•史塔威爾)在他的新書《亞洲模式》(How Asia Works)中寫道:“從結構上來說,最富裕國家處於經濟活動的頂層,其特徵是產品擁有自主品牌,並且利潤率極高,而臺灣則‘陷在’了下面那一層。”

誠然,臺灣通過與大陸改善關係獲得了新的商業機會。但這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導致臺灣高度依賴於大陸經濟,而大陸經濟本身也在減速,並且可能遭遇更大的困難。再者,大陸發誓要收回臺灣,必要時將使用武力,如今臺灣卻要依賴大陸,這也讓許多臺灣人不甘心。

和泰汽車(Hotai Motors)總經理蘇純興(Justin Su)說:“大陸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嗎?向大陸開放是我們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可是,這條路通往何方?臺灣必須發展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泰汽車在臺灣代理豐田(Toyota)和雷克薩斯(Lexus)汽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商開始進入勞動力廉價的中國大陸開工廠,臺灣製造商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如今大陸台商卻面臨著兩頭的擠壓,一頭是成本更低廉的大陸競爭者,一頭是更精明的韓國競爭者。韓國已通過提高產量、打造高價位的品牌,把臺灣遠遠地甩在了身後。韓國企業在平板顯示器、電腦記憶體和智慧手機等領域與臺灣企業展開了直接的競爭。令臺灣沮喪的是,它在品牌建設、產品推出速度和研發支出方面往往完敗于韓國。

臺灣出口的商品約一半為電子產品,但臺灣卻沒有培育出像三星(Samsung)和索尼(Sony)那樣可以引以為豪的企業。臺灣本土最優秀的企業要數台積電(TSMC):晶片製造業的領軍者,市值超過600億美元,但其品牌幾乎算不上世界知名。臺灣最著名的企業或許要算富士康(Foxconn)。該公司幫助其他公司組裝產品,包括蘋果(Apple)iPhone,利潤率不到4%

臺灣的問題不只是這些。臺灣的生育率僅1.1,低於日本和韓國,為全球第三低。因此,臺灣的潛在勞動力數量最早從2015年開始將會不斷減少。不僅如此,臺灣許多頂尖人才往往選擇去上海、香港或美國工作,以獲得更高的薪水。臺灣目前的實際工資低於2000年的水準,因為許多臺灣企業都在大陸擴大了業務,卻沒有為臺灣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臺灣在政治上也受到束縛。全世界只有23個國家與臺灣建交,其中大多是像所羅門群島和洪都拉斯這樣的小國。自由貿易協定幾乎覆蓋整個亞洲,而臺灣則被隔離在外,因為許多國家不敢得罪北京方面。臺灣三井物產(Mitsui & Co,日本貿易公司三井物產的臺灣分公司)董事長東山三樹雄(Mikio Higashiyama)說:“臺灣被隔離在國際社會之外,而其他國家則正致力於全球化。這是個大問題。”

部分因為這個原因,臺灣在全球出口額中所占的比重自1993年起一直在下降。1993年,臺灣和韓國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都為2.3%左右。到2011年,臺灣的占比降至1.5%,而韓國的占比升至3.3%

去年成功連任的臺灣總統馬英九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臺灣如果不進行根本的結構性經濟改革,就無法實現更快增長。他說,臺灣企業必須加大創新,提高效率。而這就要求放鬆管制,即使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引進競爭。

周博表示,臺灣或許需要一場“柴契爾式的休克式改革……以打擊所有僵化的既得利益集團”。

馬英九可能不夠強硬,無法推行這種大膽的改革。他的民意支持率已降至14%,因為許多臺灣人擔心,放鬆管制、推行自由化會摧毀小企業,並破壞臺灣社會相對平等的現狀。還有人擔心,目前無需面對外來競爭的農民也可能因此受到衝擊。

大企業中也有許多人仍然持懷疑態度。臺灣最大溶劑製造商李長榮化學工業(LCY Chemical)董事長李謀偉(Bowei Lee)的話道出了許多實業家的心聲。他說,改革已陷入停滯,政府仍然過於官僚。

自由貿易在馬英九的施政方針中佔據核心地位。臺灣和大陸已經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該協議被稱為兩岸自1949年分裂後最重要的協議。目前適用該協定的產品數量相對有限,馬英九正努力推動深化該協議。他還希望在今年內與新西蘭和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他的想法(或者說希望)是,在與大陸簽訂協議之後,北京方面會減少對臺灣與第三方談判的干涉。

臺灣和美國在解決了一項持續多年、圍繞進口美國牛肉問題的爭端後,於上月重啟貿易談判。馬英九還計畫設立一些新的自由貿易區,以吸引外資投資于高附加值產業。不過,他提醒大家,臺灣立委性好爭辯,相關法案要獲得通過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他說:“這是唯一的向前進的道路。我們的貿易競爭對手們已經把我們甩下這麼遠了,如果我們不開始採取行動,我們就不可能實現更快增長。”

如果臺灣要向價值鏈上游攀升,很多重擔將落在私人部門身上。然而,薄利經營的代工製造商將很難投入充足資金開發創新產品、或直接面向消費者行銷新產品。做過這種嘗試的廠商結局有好有壞。捷安特(Giant)在早期做了一個精明的決定,投資開發中高端自行車,並贊助自行車賽。如今,捷安特已成為全球營收規模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捷安特推行這種戰略的結局是圓滿的。捷安特如今佔據全球5%的市場份額,但營收占到全球的10%。其他一些廠商則覺得困難重重。臺灣智慧手機製造商HTC便很難與三星和蘋果等資金雄厚的大公司展開競爭。

馬英九認為,意識到自己落後了多少的企業,比以往更願意走出去、參與競爭。他說:“人們已經更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我們不推行改革,我們的經濟增長會如蝸牛爬一般緩慢。”

如果說馬英九推動經濟結構改革的努力成效有限,那麼他在改善兩岸關係方面的成效則更為明顯。前些年臺灣海峽還被視為亞洲最危險的“導火索”,因為北京方面發誓,如果臺灣膽敢宣佈獨立,將對臺灣使用武力。這個誓言現在仍然有效。臺灣上一任總統陳水扁任內,臺灣差一點就是否取得完全獨立舉行全民公投,北京方面因此威脅進攻臺灣。

馬英九扭轉了兩岸局勢。2008年他第一次當選總統後不久,兩岸就首次開通了定期直通航班。如今,每週有數百班直航班機往來於臺灣和大陸幾十個城市(從南方的昆明到北方大連)之間。搭乘飛機前往大陸的臺灣人大多是生意人,不用繞遠道從香港轉機讓他們覺得很高興。前往臺灣的大陸人大多是遊客。去年到臺灣旅遊的大陸遊客累計超過200萬人,臺灣因此興起一股開設酒店和奢侈品商店的熱潮。

除與大陸簽訂貿易協定之外,臺灣政府還從北京方面獲得一項寶貴的協定——協定讓臺灣成為繼香港之後第二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許多臺灣銀行家希望,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和投資產品能夠讓身處困境、過度擁擠的臺灣銀行業重現生機,並幫助數千家在大陸開展業務、或與大陸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削減交易費用。

臺灣也在放寬對大陸資本投資的限制。臺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管中閔(Kuan Chung-ming)表示,這一構想是讓“大陸的肌肉”在臺灣發力,而不只是將大陸作為一個開設工廠的地方。臺灣監管機構本月早些時候宣佈,將提高大陸銀行對臺灣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次日,中國工商銀行(ICBC)就宣佈了收購臺灣最大銀行之一永豐銀行(Bank SinoPac)20%股權的計畫。

然而,向大陸資本開放在政治上仍然是個敏感問題。儘管臺灣尋求吸引大陸資金,但也希望最小化北京方面對本島商業和政治環境的潛在影響。比如說,因為擔心知識產權保護問題,臺灣對大陸投資者在科技業等關鍵領域的參股比例設定了一個較低的上限。臺灣監管機構會審查名義上來自大陸以外地區的投資交易,以確保大陸資金不會以此為幌子流進臺灣。臺灣監管機構的這種做法,有時會拖延一些交易的進度。許多臺灣人也懷疑,大陸可能在謀求影響臺灣媒體,從而使對北京方面友好的意見佔據上風。

馬英九強調擴大與大陸的貿易和投資聯繫,這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許多人擔心,臺灣這樣做等於把所有雞蛋都放到了一個籃子裏。曾任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的司徒文(William Stanton)警告,在經濟上過於依賴大陸可能使北京方面對臺灣具備危險的“影響力”。

還有人認為,代價可能不止如此。去年大選中敗給馬英九的前民進党主席蔡英文(Tsai Ing-wen)表示:“中國想要的就是一步一步前進,造成我們接受一個中國的印象。”

和許多臺灣人一樣,蔡英文對馬英九的經濟發展計畫持懷疑態度。和許多人一樣,蔡英文認為這種策略可能摧毀臺灣的自由。

台海兩岸關係:親密與疏遠共存

儘管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聯繫日益密切,但在政治和社會方面卻與大陸漸行漸遠。

在臺灣總統馬英九任下,擴大兩岸貿易往來的舉措已頗有成效。據估計,在去年馬英九連任總統的選舉中,有20萬身在中國大陸的臺灣人返台投票。這些人大多支持馬英九,因為他們擔心,如果過去宣導臺灣獨立的民進黨(DPP)獲勝,將會激怒大陸政府,破壞兩岸商業聯繫。

但民調顯示,越來越多的臺灣公民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就連1949年國民黨戰敗後舉家逃往臺灣的人也是如此。

處理海峽兩岸關係的臺灣陸委會(Mainland Affairs Council)在調查中發現,臺灣人認為,與支持獨立的馬英九的前任執政期間相比,大陸如今對臺灣的敵意有所降低。然而,認為大陸敵視臺灣人的人數比例在過去10年內卻略有上升,目前約為46%。“海峽兩岸確實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加強交流,但臺灣的自我認同感卻愈發強烈,”臺灣媒體人士張鐵志(Chang Tieh-chih)表示,“照這樣發展下去,誰也不知道10年後會發生什麼。”

位於臺北的社會學家張茂桂稱,即便是在中國大陸,臺灣的形象也在提升。

眾多中國線民密切關注臺灣選情,一些人讚揚臺灣的制度和候選人在回答問題、接見選民時表現出的公開透明。

一位博客作者寫道:“我不理解。似乎民主是適合中國人的,但為何海峽對岸的我們只能扼腕歎息?”

張茂桂表示,因為反對共產黨政府,“臺灣人被視為壞人和叛徒。現在看看這些‘壞蛋’吧,他們其實幹得不錯。”

譯者/何黎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kt921/article?mid=17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