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8 January 2013

開放泡沫考驗緬甸流亡媒體

艾禪乃是緬甸民主之聲的總編輯,當下緬甸政府努力拉攏他們,
還獻意提供大廈作辦公室

文 / 楊凱斌 

去年 9月,我飛往仰光參與一項有關公共媒體的研討會;研討會由緬甸新聞部與異議流亡媒體「緬甸民主之聲」聯合主辦,瑞典電台協辦。抵達機場,我毫無猶豫在職業欄填上「記者」,就這樣,我首次光明正大以記者身分,踏足這個被國際輿論定調為「準平民政權」的軍人獨裁國家。

回想約十年前,幾名馬來西亞社運分子,以參加青年組織活動為由入境緬甸,受託轉交東西給反對派精神領袖昂山素姬,不料東窗事發,被軍政府判處勞改,事件轟動一時,如今可算是事過境遷。就連馬來西亞國內也聘有大量的緬甸外勞,仰光有着許多曾到馬來西亞打工、懂得說馬來語的緬甸人,而這些緬甸外勞還在 2007年袈裟革命後,自發到緬甸大使館前抗議暴力鎮壓,改變不謂不大。

我事先對研討會沒有做多大的心理準備,但看到會場裏各方人馬雲集,包括緬甸新聞部正、副部長、流亡媒體負責人、剛釋放出獄的民運領袖,還有剛當選國會議員的昂山素姬與全國民主聯盟的新貴議員,國內外傳媒高層及外國使節等。眾人連續兩日,煞有其事討論如何將緬甸國營電視台轉為類似英國廣播公司、獨立於政府、足以反映民意的公共傳媒時,我心理嘀咕,莫非真能親眼見證歷史改變?

在這場研討會之前,緬甸的媒體已經出現大幅度的鬆動。去年 1月起,緬甸政府陸續釋放大約千多名政治犯,包括 13名在袈裟革命期間,冒死拍攝現場抗爭照片與影片,並運送到國外的記者。緬甸政府也開始與流亡媒體及反對派接觸會談,表達刪除黑名單及歡迎他們回國的意願。

去年8到9月,緬甸先後出現對新聞自由來說具重大意義的事件:主要媒體理事會成立、報章審查被徹底廢除、形象開明的昂志獲委任為新聞部長、且在一周內會晤主要媒體人收集看法等。為了籌備這場公共媒體研討會,緬甸新聞部也早在去年6月就破天荒組團訪問幾個北歐及亞洲國家,探討公共媒體的幾種模式及考察媒體法令。

在研討會上,兩位新科新聞部長及副部長多次重覆媒體獨立、扮演人民喉舌的進步語言。會場內參與者紛紛詢問,「你是否相信緬甸是真的開放?」呆久了的外交使節、國際組織者會描繪說,他們與兩位正副部長的頻密互動中,發現兩人很有說服力,加上緬甸政府以速雷不及掩耳的步伐落實鬆綁,已為窒息已久的緬甸社會帶來新鮮的自由氣息。然而研討會最大煞風景的是,緬甸政府準備脫手的國營電視台員工竟站出來發問,「國營電視台轉交民間或獨立媒體人經營後,會否炒掉數以千計的員工。」

流亡二十載民運人士首次歸國

廢除報章審查後,仰光報章封面報頭,清一色是昂山素姬的人頭照,似乎沒有昂山素姬,就賣得不好。仰光街上的喝茶小凳子小桌子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認真在閱讀報章的人們。解除報禁之後,目前仰光街頭湧現大約百多份的報章及雜誌,從緬甸語到英語皆有,百花齊放呼?

流亡二十載的民主運動分子首次回國,不但獲得社會民眾的隆重歡迎,也獲准開辦媒體。看着印刷媒體首次通行無阻的發售,內心感受格外不同。與緬甸流亡媒體人聊天,20年的流亡歷史是共同的記憶,被監禁虐待毆打,從昔日舉槍在叢林作戰,後來改以鍵盤抗爭。許多人更是 20多年來首次穿上傳統國服,嚷說不習慣。離國久遠,這些民運分子不少擁有外籍妻室,孩子拿着外國護照,國內的年輕一輩已不知道他們是誰,影響力大大褪色。面對被遺忘的危險,他們紛紛選擇回國,雖然心中也說不準:開放是否真確,「開放泡沫」何時會爆破,底線究竟到哪裏?

緬甸民主抗爭模式從武鬥到文鬥,從國內到國內,到最近才出現驟變。從 1988年的首次起義開始,被軍人政府追捕的流亡學生,一度逃到邊界與少數民族武裝力量一起對抗軍人政府,然而武裝鬥爭並不持久。其後,他們放下武器,以難民身分轉移到積極聲援緬甸民主人士的北歐國家,隨之拿起電腦及麥克風當記者創辦媒體,流亡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創辦起來,其中一些頗具規模。當下,緬甸政府若想透過媒體鬆綁來爭取國際社會好感,勢必要獲流亡媒體的配合。在基層民眾裏頭,除了昂山將軍及昂山素姬肖像衣服及書籍開始能在市面銷售外,軍人的監控仍然存在,社會恐懼依舊。有論者認為這是一種變形的「集權誘惑」以破除外界的經濟制裁,但更多的緬甸民主派人士卻認為不妨將計就計,弄假成真。事實上,經過了20多年的鎮壓與起義的循環,留守本土的民主派已面對人才凋零、組織瓦解的危機,但最近在補選裏頭獲得逾九成議席的壓倒性勝利,讓他們對 3年後的選舉依然信心十足。

在一眾緬甸流亡媒體裏頭,兩家最有影響力的媒體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這兩家媒體的領導人都是1988年起義的學運領袖,蘇敏是媒體Mizzima(意指中庸)的創始人及總編輯;至於艾禪乃則是緬甸民主之聲的總編輯。由於獲得北歐政府的財援,這兩家媒體的規模頗大,各自聘請大約 50名員工,並在泰國、北歐維持幾個辦公室,擁有自己的緬甸語及英語網絡電視。

當年起義失敗被鎮壓後,蘇敏及學運夥伴 以手握假炸彈的方式騎劫一架原本計劃從仰光飛往曼谷的班機,使到它在印度降落,案件轟動一時,但他們幸運地沒被同情緬甸民運的印度政府起訴。至於被視為緬甸民運「官方新聞社」的緬甸民主之聲的總編輯艾禪乃,也擁有類似驚心動魄的經歷。他曾因為使用假護照前往歐洲被揭發,回程中被逼滯留曼谷機場多日,最後被德國駐泰國大使親身護送飛往德國,才得以逃過被遣返緬甸。

面對緬甸當下的改革跡象,態度積極的蘇敏已經第一時間回國,把Mizzima搬回仰光,並獲發 2張出版執照。至於緬甸民主之聲,則維持在泰國清邁的辦公室,繼續「聽其言,觀其行」。不過緬甸政府也不遺餘力地繼續拉攏他們。我後來在另一場媒體研討會上碰上艾禪乃,他正苦惱是否該接受緬甸政府獻意提供的大廈。

蘇敏看見緬甸改革的跡象,急不及待把 Mizzima總部搬回仰光,
準備在新聞開放以後的緬甸發揮獨立媒體的作用

扛上昂山素姬

另一方面,流亡媒體與反對派的關係,也悄悄起着變化,更杠上了昂山素姬。昂山素姬自從踏入國會後,言論開始變得保守,刻意迴避是否承認佔據緬甸人口 40%的少數民族為緬甸公民的問題,讓知識界及輿論界十分不滿。克欽邦近期爆發政府軍與少數民族的激烈流血武裝衝突,但昂山素姬為了避免惹怒右翼佛教徒團體而遲遲不願表態插手。民主之聲隨即刊登了一篇炮聲隆隆的評論,導致雙方關係頓時僵化。流亡媒體群也開始發現,肖像足以影響報章銷量的昂山素姬,也開始懂得挑選「友善媒體」採訪,來包裝自己及操縱議題。昂山素姬擁有民主聖人形象,流亡媒體如何豎立專業準繩來褒貶這個昔日戰友,是對其獨立媒體本質的考驗。

終究,流亡媒體眼下的挑戰,就是如何回應積極出招的緬甸政府,並利用驟變局勢來推行社會深層改革,避免大倒退局面再次出現。據一名駐緬甸資深外交官形容,大仰光地區猶如一個泡沫,歸平民政府管轄,推動各種改革,以贏取國際社會歡心,撤除經濟制裁。至於其餘國內大部分資源豐富的地區則屬於另一個泡沫,仍歸軍人管轄,保障軍政權的經濟利益。

沒人知道這種分而治之的泡沫局勢能維持多久。根據時間表,緬甸國會選舉要到 3年後才舉行,仰光在 6月舉辦東盟運動會後正式首次接任東盟主席。在這段黃金時間,緬甸政府勢必要避免出現任何不愉快事件掩蓋了泡沫投影的光環,或許這正是民主派深化改變的重要戰略時機。
(作者是馬來西亞資深傳媒人,《當今大馬》中文版編輯)



from 陽光時務週刊 · iSunAffairs Weekly http://www.isunaffairs.com/?p=1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