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1 December 2012

東華歷史之二三事(三之一)

Sinn, Elizabeth. 1989. Power and Charity: A Chinese Merchant Elite in Colonial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之前論及Christopher Munn的Anglo-China一書時,曾提到香港初年的管治困局。當時香港政府並不熟悉華人社會的運作,亦不懂如何如華民溝通,但又要全面實行普通法以宣示主權。最終政府要倚重像高和爾等少數能兼擅中英語言者,但權力的過份集中又造成腐敗。而開埠初期的華人精英,多來自長期處於中國邊陲的沿海居民,也就是之前提及過的海洋中華社會。他們多年來都從事走私、販賣鴉片、販賣人口等偏門行業,亦沒有像大陸中國那種由士紳組成的社會組織。部份華人精人甚至與海盜有聯繫。如此則使他們未能成為可靠的管治伙伴。管治失效,引致治安不靖,港府的對策是以嚴刑峻法阻嚇,卻又惹起華民不滿,進一步損害官民溝通。

到了一八六零年代,情況終於逐漸改善。中國在咸豐年間發生太平天國之亂,廣東亦發生土客械鬥,大批中國商人移居香港。他們大都從事南北貿易生意,在中國時亦已有參與社區組織自理之傳統。他們在香港定居後,促進了香港社區組織的發展,他們亦很快嘗試自行解決華人社會的問題。他們分區組織團防,大大改善了香港華人社區的治安。

香港政府方面亦意識到此新興華人精英能有助其管治。縱然港督麥當奴本身對華人充滿種族偏見,卻仍能顧全現實政治,善用華人精英。在一八六六年,政府成立團防局,開啟了對華人精英作行政吸納的歷史:縱然港府對華人精英仍頗不信任,在開局初年,團防局之日常運作,仍是由總登記官所主導。而東華醫院在一八七零年成立,亦標誌著華人政治吸納制度更進一步。

在讀罷Anglo-China後,接連再讀洗玉儀教授的Power and Charity,則可掌握到在十九世紀香港政府的華民政策之演進過程。在這裡本人的討論書中比較有趣的幾個觀察。

政治逐漸放權,行政吸納華人精英,或許是香港歷史之大趨勢。但歷史奇妙之處,在於看似必然之發展,往往是由無法預測之偶發事件所帶動。東華醫院之創辦,亦是如此。

在開埠初期,華人抗拒西方醫學,是以縱然香港已開辦了多間醫院,亦鮮有華人求診。而在中醫亦沒有醫院的概念,其服務亦只限於門診或上門會診。而患上末期病症的病人,如擁有物業,多會壽終正寢。若然他是客旅或租客,則會被忌邪的業主趕走,之後多會橫死街頭。政府文員范亞為在一八六六年倡建為華人而設的中醫醫院,但范一無資金二無人脈,在爭取政府批地一事上亦一波三折。最終,范只能於較偏遠的灣仔(當時灣仔已發展,但離中環的商業行政中心、以及華人聚居的上環西營盤之間,隔了金鐘的船塢及軍營),設立只有門診服務的灣仔街坊醫院(又名華陀醫院)。醫局所處之地,即今日之藍屋。

在一八五六年,華民在上環設廣福義祠,供奉客死香江先人之神主牌。然而,不少被趕上街頭的臨終病人紛紛遷入義祠,使之成為一間非正式的醫院。但義祠終究不是一間醫院,其地方狹窄,亦缺乏管理。病人若沒聘請醫生上門會診,便不會在義祠中得到醫療服務。其建築亦頗為簡陋,地面沒舖上地磚,泥漿混和病人之排泄物,令現場環境變得相當惡劣。

當時香港是被稱為賣豬仔的華工貿易之中轉站,由於販運華工之過程頗不人道,中途染病者眾。一些染上危疾之華工則被送往廣福義祠。在一八六九年四月,在一位過境華工於義祠逝世後,署理總登記官Alfred Lister親自到現場視察,發現義祠惡劣的衛生環境。事件被西文傳媒廣為報導。當時的英國人縱十分歧視華人,其文化優越感卻便其有著要拯救蠻荒世界之使命感(好聽點說,此乃救世主情意結;難聽點說,這是偽善),使其對殖民地中之人道問題異常敏感。是以在醜聞曝光後,港府需面對來面西人社會的責難。輿論批評香港政府可以容忍像義祠那樣的死亡宿舍在香港出現,亦質疑為何政府竟一直對義祠恐怖的環境一無所知。更要命的是,當時香港已經連上了國際電報網絡,是以在香港政府能作出反應前,倫敦的殖民地部已在報章London and China Telegraph上得悉此事。

在義祠事件發生時,港督麥當奴亦與殖民地部就處理開賭收入意見分歧。麥督在一八六六年上任後,決意改善香港政府的財政狀況,因而決定發放賭博牌照,以牌照費用充實庫房。此舉引起了華洋社會的共同反對,認為此舉會傷風敗俗。當中以駐港傳教士的抗議最為激烈,他們透過在英國的母會,向殖民地部施壓。當時福音派的保守社會價值為英國社會主流,在社會壓力下殖民地部下令凍結開賭所得收入,禁止港府用以支付經常性開支。麥督一度暗度陳倉,巧立名目將資金用在公共建設項目,但終為殖民地部發現並阻止。之後麥督一直懊惱於該如何解決掉這筆不能用的錢,以避免繼續與倫敦當局衝突。

麥當奴巧妙地將義祠事件的危機,轉化成解決開賭收入問題之契機。此時華人社會再提中醫醫院之議,由於事情鬧大,包括南北行商人及買辦在內的華人精英紛紛響應,捐款支持。期間麥督會見華人精英時,表示他們當為義祠的惡劣環境感到羞愧,此舉予華人精英加緊籌建醫院之壓力。與此同時,麥督亦成功說服殖民地部,允許港府將開賭收入以一筆過撥款的方式,作為支持與建中醫醫院的基金。在南北行商人及買辦的主導下,再加上各行會、商會、街坊組織的支持,東華三院率在一八七零年三月二十六日成立。初時東華醫院以修葺後的廣福義祠為臨時院址,並獲政府批出上環普仁街地段。在一八七二年二月十四日,東華醫院終正式落成啟用。


Filed under: Elite Studies, 港人講史 Tagged: 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 香港政治, 公共空間, 公民社會, 權力精英

from 徐承恩網頁 http://sytsui.wordpress.com/2012/12/17/twg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