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2 August 2011

城投债违约的第一次考验:债市黑色7月



城投债违约的第一次考验:债市黑色7月
■“钱荒”加上“心慌”,债市经历了一个黑色7月
■这是城投债违约事件第一次考验债市,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2011年8月8日,铁道部超短期融资券招标发行。
尽管“闯关”成功,获得了足额认购,但发行利率达到5.55%,较2月份铁道部发行同期限超短融利率3.92%高出1.63%——这意味着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此番发行200亿元超短融,要比2月份多付超过8000万的利息。
这是刚刚经历了黑色7月之后的债券市场。尽管开始有人进场“抄底”,但进去的人也都是小心翼翼。
城投债的“黑天鹅”
在今年7月以前,城投债违约一度被视为极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但黑天鹅还是飞来了。
在多数投资者的心目中,股市和债市就是跷跷板的两端:一端下去,另一端就会起来。
可惜,这个夏天,中国股市与债市一起难抑颓势。
债市的颓废,始于城投债的“黑天鹅”事件。
作为企业债的一种,城投债也被称为“准市政债”,由各地政府辖下的融资平台企业所发行,直接挂钩地方政府信用,因此一直被看作典型的低风险、高收益品种。
在2011年7月以前,城投债违约一度被视为极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但黑天鹅还是飞来了。
6月29日,上海的融资平台之一申虹投资公司被曝出债务逾期;紧接着6月30日,云南省最大的融资平台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下称“云投集团”)表示将转划电力等重要资产到另一新成立的集团——云投很多债务是以电力资产作为抵押,或以电力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所以倘若这一块资产被转划出去,将造成其所发行的城投债失去了相应的还款来源。
这两件事情都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债务的违约行为。其中,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将云投集团及相关公司的主体信用等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黑色7月
“7月的债市,就是看多米诺骨牌下跌。”深圳一债券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
城投债的“炸弹”被引爆后,酷暑中的7月变得严寒难耐。在可观察的二级交易市场上,债券价格被“追斩”的场面频频出现。
7月6日下午,收市前1分钟。城投债“10渝交通”突然遭遇秒杀,被大单卖出,其现券净价瞬间从97.98元跌至90.3元收盘,下挫幅度近8%。当天交易所多只企业债券遭到了急速的抛售。
Wind统计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5日,7月份有完整交易记录的476只城投债的平均跌幅为0.85%,其中跌幅最大的为11.64%。
城投债事件就像发出了一个“失火”的信号,人们慌不择路地挤往同一个出口,而即使能逃离出口,仍要走很长的路才能确保安全。
“7月的债市,就是看多米诺骨牌下跌。”深圳一债券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从城投债这个罪魁祸首开始,蔓延到更多的企业信用债,然后到可转债,再到铁道债,连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这些“黄金品种”都未能幸免。“每个品种挨着跌一轮,最后倒下一大片。”
具体来看,1052只企业债中有380只出现下跌,其中6只跌幅在7%以上;与城投债直接关系很小的可转债,也出现集体下跌,包括中行转债收盘价在7月28日创一年多来新低,工行转债盘中最低报价创下近2年来的新低,而石化转债也处于历史最低位附近。
中金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也用了“风声鹤唳、四面楚歌”来形容7月下旬债市的暴跌情况。在这段期间,往往一两手的成交量,就能让上交所某只债券暴跌超过5%。例如,7月18日,“10丹东”债仅仅以1手的成交量,单日便下跌3.09%。
债券交易市场的愁云惨雾,传递到了债券发行的一级市场。
7月12日,由于认购不足,财政部代发的3年期、5年期地方政府债券不但票面利率纷纷上行——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才有人买,甚至3年期债券认购还出现了去年地方债合并发行以来的首次流标——直接没人敢买了。
7月21日,在债券发行市场上,恐慌情绪达到了高潮。当天,进出口银行发行两期金融债,其中标利率均远超市场预期。
同日,铁道部发行一年期的200亿高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未获市场足额认购,最终不得不由主承销商包销约13亿的余额;也在同一天,国家开发银行取消了原定次日进行的贴现债券招标。
而“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将这笔刚经历招标不利的铁道短期融资券“冻至冰点”,该品种在7月26日无一笔成交。而此前铁道债深受市场欢迎。
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信息显示,在7月8日厦门象屿集团9亿元企业债发行后,至今未有企业债发行,已历时一个多月,这是2009年以来企业债暂停发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发债“跃进”
发改委、央行和证监会在信用债券发行上形成“三国鼎立”,将继续扩大债券市场的供给量。
在此之前,中国的债券市场经历了一轮大跃进。
债券市场上整体供给的大幅增加,恰恰也是目前债券发行的监管审批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在企业信用融资方面,此前一直由国家发改委“垄断”审批发行企业债券;2005年以后,人民银行及其主导下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品种,在近五年多来成为了信用债市场的主流。
与此同时,由中国证监会监管下的公司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公司债发行票面总额已达695亿,而去年全年仅为511亿,即今年前7个月已经是去年的近1.4倍。
至此,发改委、央行和证监会在信用债券发行推动上形成“三国鼎立”,将继续扩大债券市场的供给量。据鹏元资信的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5个部分合计融得资金逾1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3.1%;其中,央行监管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合计在债权融资总额中占比78.64%。
虽然上半年企业债发行只有1427.48亿,在上述融资总额中占比不到15%,但是,宏源证券(14.31,-0.32,-2.19%)分析师范为判断企业债“今年很可能接近5000亿的规模”。原因是在下半年,铁道债、国家电网债、中石油(9.81,-0.06,-0.61%)债、中国电信债等大型央企债陆续面世,以及企业债被确定为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的重要融资工具——因此大有可能超越2009年4252亿和2010年3627亿的规模。
在债券市场的所有产品中,城投债是其中增长极快的一种。
自从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启动以来,地方政府为了配套中央资金进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纷纷加快成立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融资,其中,募集资金用于城市路网项目、市政基础及公共服务项目等建设的城投债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在2007-2008年,城投债的发行并不成气候,平均每月发行规模不到30亿;而自2009年以来,单月发行在100亿以上甚至超过200亿都是平常事,其中2009年3月的发行超过了500亿。
直到2010年6月,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国务院发出清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规定,城投债发行才暂缓了一个余月;然而当年8月,国家发改委对城投债发行主体的资质只提出一个“十分宽松”的要求后,城投债又迎来了爆发的春天。据Wind数据统计,2010年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为1625.33亿;今年上半年,城投债的发行已占去年全年总额的81%,而且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发行——1、2月的规模分别在200亿以上,而3、4月则接近或超过400亿。
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债冲动,从今年5月4日《河南日报》刊载的一篇报道可窥一斑:这篇名为“河南省220亿元城投债‘待字闺中’”的报道中,河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呼吁要利用好城投债:“用款时间长、比银行贷款利息低,这样的钱再用不好,我们还怎么抓住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重要机遇!”同时,该报道称,今年第一季度,河南省债券融资7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1%。“如果每只城投债平均按10亿元发行,仅仅城投债,河南省就有220亿元的融资潜力。”
为什么抛弃城投债
经历了今年央行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债券的需求大户没能力“通吃”,只能将部分品种剔除出自己的“购物车”中。
在债券市场上,需求并未和供给一样迅速增加,因为资金紧张。
经历了今年央行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债券的需求大户没能力“通吃”,只能将部分品种剔除出自己的“购物车”中。国信证券分析师李怀定在6月初说,供求局面逐渐不利债市走势。
当面临6月末中期业绩考核的时候,银行的资金最为紧张。而正在此时爆发的“云投集团”和“上海申虹”事件,城投债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投资者抛弃的对象。
“债市这轮下跌就是基金砸出来的。”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保险机构和银行手上的城投债都相对有限,而基金和券商理财产品持有城投债较多。“恐慌情绪蔓延的时候,保险机构作为债券型基金的持有大户,就要把基金赎回,这样一来,债券型基金只好卖掉债券来还钱给这些要求赎回的投资者了。”
我国债券市场超过九成的交易量在银行间市场完成,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投资者尚难直接涉足债券投资。因此,债券型基金(下称“债基”)成为一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曲线投资”债券的途径。
“相比保险机构,债基的风险偏好比较高。”招商证券(11.99,-0.12,-0.99%)分析师罗樱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债基数量激增,导致业绩竞争加剧,与之相伴的是债基对高收益信用债的狂热追捧。
在这些基金经理眼中,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不愿意看到信用债违约的现象。出于对这一点的盲目信任,再加上业绩竞争压力很大,以致一众基金经理“忽视”了信用债的风险。
而且,债基们还想方设法扩大收益——利用债券投资的杠杆化特点:由于债券具有可抵押性,机构投资者买了债券后可将其抵押给银行,借钱回来继续买入有更高收益的债券,这样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放大收益。
中金公司在基金的今年二季报发现,公募债券基金目前的杠杆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以去年收益冠军“最牛封闭债基”富国天丰为例,其配置的债券种类全部为企业债,约30.70亿的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为151.66%——之所以债券价值高于基金资产净值,就是使用了能放大收益的杠杆。
但在下跌的行情中,杠杆这把双刃剑就显示了其加大损失的威力。上述基金经理描绘了“割肉”的情形:7月初的债市,放眼望去全是城投债的抛售,没人来接盘,卖不出去的;但是承受着杠杆链条偿还和基金赎回的双重压力,基金只好无奈地转而抛售其他能卖得动的信用债,因此信用债受累全部大跌,这样恶性循环债市更加低迷。
其中,富国天丰在7月下旬不到半个月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最大跌幅超过7%。Wind统计显示,截至8月1日,在全部155只债基中,仅19只基金取得正收益,约占一成比例,即有九成债基出现了亏损,表现最弱的金元比联丰利基金上半年亏损了5.49%。用债基经理公认的说法是:7月一个月就把上半年的收益都亏掉了。
看着惨淡的债市,基金经理们“临时改行”写诗去了:在网络上到处可见“2011年债市诗词”,既有“城投债,刚满仓。追悔莫及,惟有泪千行”,也有“稀里哗啦何时了,净值剩多少。资金今天又抽风,转债不堪回首杀跌中”。
不过,也有人在悄悄进场。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基金在7月的持债总量大幅增加了666.97亿,成为今年以来基金月度增持债券量的第二高水平。而深交所债券大宗交易平台显示,城投债近期也出现多次买入的情况。
“今年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宏源证券分析师武洪波认为。
但至于未来如何,还得看城投债如何。
根据中金公司统计的数据,今年和明年的城投债到期金额均不到200亿;2014年到期的会超过600亿;2016年到期的约1300亿;而2017年和2018年均将有近1400亿到期,此后每年才回落到600亿以下。
因此,今年是城投债事件第一次考验债市,但不会是最后一次。只有临近2016-2018年的城投债偿债高峰时期,才知道债市有多大的承受能力。
{lang: 'zh-CN'}

相关日志


on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5606?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