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Saturday, 23 August 2025
洪浦釗:觀光熱潮是「香港人口重置」前奏
洪浦釗 上報 2025年08月21日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最新數字顯示,2025年7月接待旅客439萬人次,年增12%,其中來自中國的人數就高達七成六。今年前七個月,中國旅客累計達2130萬人次,遠超過海外觀光客的672萬人次。表面上看起來是觀光熱潮,實際上與香港人口結構的悄然轉變密切相關——香港近年的人口淨移入多數來自中國,一場人口重置的工程正在悄悄進行。
這股人口潮流主要來自官方三大政策工具:首先,「中國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即由中國公安部掌握批核權,每年可讓數萬中國居民依親赴港,根據港府歷年名額及批核數保守推算,近25年累計已逾百萬人。其次,各類人才輸入計畫:如「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申請門檻以學歷與收入為主,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也證實實際獲批者94%以上為中國人。第三,外籍勞工輸入:雖涵蓋多國,但比例上,中國背景人員在部分專業領域仍佔多數。
表面上,港府官方說法是為應對人口老化與勞動力不足,但實際效果是讓香港人口結構快速「內地化」。
語言與社會文化的轉變
社會中人口結構變動,尤其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入,不免帶來語言與文化環境的改變。過去來港的中國移民以廣東省為主,容易融入廣東話社群,如今大量的新移民來自中國各省。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所頒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訂明要堅定不移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到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普及率要達到85%,文件中亦明確提到,要提升港澳地區普通話的應用水平。這意味著推廣普通話並非自然語言演變,而是官方主導的政治工程。普通話在各種商業、教育、政府場合成為主要溝通語言,廣東話的公共空間正被壓縮。這也讓原來香港社會中的生活習慣、價值觀與政治態度產生差異,香港逐漸失去原有的國際化、多元特質。
中國戰略意圖與不可逆的新疆模式
中國官方對香港的做法,是採用披著「經濟與人才流動」的外衣,營造對外形象溫和,以降低外界批評,對本地則是漸進式滲透,細水長流。也正因如此,外界對香港的轉變常缺乏即時警覺。但這種人口重置策略,在中國治疆經驗中早有前例,只是換了更柔軟的包裝。新疆過去數十年來,在官方積極推動大量漢人移入,刻意改變新疆少數民族比例與文化環境,目的即在提升控制、壓制反抗。中國對香港的治理雖與新疆手段不同,但邏輯一致,造成長期效果同樣不可逆。
綜觀中國戰略意圖,可從三層面觀察。第一,向國際社會發出「香港已是普通中國城市」的訊號,淡化其特殊地位,降低國際社會干預的理由。其次,對中國內部而言,北京一方面透過人口重置,另一方面配合《港區國安法》等法制改革,雙管齊下以鞏固國家安全,讓香港無法成為顏色革命的溫床,從根源上弱化任何可能的反對力量。第三,就香港居民來說,本地文化與民主派空間將逐步被壓縮,在中國官方刻意培養下,環繞在「內地化」氛圍中長大的新一代,其價值觀將全面接軌內地。
從香港現狀看台灣的未來
從香港近年暴增大量中國觀光客的熱潮中,可以發現背後不止是單純的人口統計問題,而是中國官方一場有意為之的文化、政治與身份的重置工程。曾經信誓旦旦的「一國兩制」只是過渡包裝,糖衣包裹的「一國一制」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幾年前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BFM電視台(BFM TV)訪問時表示,若統一台灣,要進行再教育,讓台灣人變回愛國分子、再度支持統一。
人口工程的影響往往潛移默化,當文化與政治態度被重塑,社會將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轉向。從今日香港看明日台灣,提醒我們,中國的意圖從未改變,差別只在於執行速度與手法的包裝。人口結構一旦被重塑,價值觀與政治生態將朝著北京設定的方向一去不返。
※作者為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_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