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0 July 2025

泰学者:世界新秩序中的东盟共同体

在美国军事霸权和关税大棒的步步紧逼之下,东南亚国家联盟不选边站队的中立态度受到猛烈冲击。泰国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新的秩序。作为未来被看好的新兴经济体,东盟必须坚持自主原则且成为本地区安全中心,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秩序。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是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区域组织,最早成立于1967年,目前由10个成员国组成,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总人口约6.717亿。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东盟正准备启动2045 愿景,力争2030 年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当今世界美中两大强国在经济与地缘政治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东南亚国家联盟力求保持中立。然而这种左右逢源的求和姿态近期在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咄咄逼人的关税施压下受到严峻的挑战。

特朗普此前声称与越南达成协议,事后证实诸多细节仍待谈判敲定。菲律宾总统小马克斯(Ferdinand Marcos Jr.)定于本月20-22日前往华盛顿,寻求与美国谈判获得降低或取消对等关税。泰国、柬埔寨同样正在争取推进谈判进展。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Min Aung Hlaing)就收到特朗普加征关税的信函公开表示感谢,尽显企盼获得华盛顿认可的渴望。

过去一周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与美国确定达成协议,成为特朗普口中继英国、中国、越南之后第4个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据报道,印度尼西亚原先32%的对等关税获下调至19%,印尼市场须向美国货品豁免关税,包括认购美国农产品、能源以及50架波音客机。新税率将于8月1日生效。

印尼总统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透过社媒表态,印尼与美国的贸易协定将开启两国关系“新时代”。印尼还会继续与美国谈判,促进两国贸易关系,并透露或将于今年9月或10月访问美国。

另一方面,因遭特朗普关税政策打压,东南亚地区部分政治领导人和学者之间出现一股检视世界秩序的新思潮,其中包括对东盟共同体未来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Vivian Balakrishnan)不久前在回答国会质询时,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总结了世界秩序的变化。他认为,二战后80年(1945-2025)和新加坡独立60年(1965-2025)期间,新加坡在一个基于三大支柱的自由世界秩序下崛起,即:1.自由贸易、全球供应链的出现以及跨国公司的扩张;2. 国际组织与机构的建立,尤其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3. 国际法律体系和各种条约的设立与发展,使世界能够保护和维护自由主义理念,例如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BBNJ)等等。

上述三大支柱起源于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导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随后得到了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支持,印度于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东盟本身在冷战结束后也开放扩容了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新成员国。

维文表示,这三大支柱组成的自由世界以及二战后的世界秩序正从曾经由美国超级大国掌握霸权的单极世界转变为多极世界,这是由其他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而美国不接受这种变化,直接导致过去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目前所看到的,自由贸易正在转变为保护主义,多边主义正在转变为单边主义。对外开放正在转变为仇外主义,乐观主义正在转变为种种焦虑。激烈的竞争和政策紧缩将破坏全球供应链。单纯以本国利益为中心,以安全、降低风险等理由维护自身利益,将使世界走向难以预测、不稳定、动荡的未来。

新加坡外交部长指出,目前国际贸易环境受到干扰、多地长期混乱的紧张局势以及国际机构影响力削弱的情况,说明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正在极度不确定、不稳定和动荡的环境中逐步形成。至于该如何维持与大国的关系,维文坦言,新加坡不会成为大国最重要的贸易或战略伙伴,但可以是最可靠和稳定的伙伴之一。

泰国学者、东盟基金会执行董事比迪(Piti Srisangnam)分析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共同体经济持续扩张,并融入国际价值链。然而,东盟共同体目前正面临新的困境: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垄断以及对国内经济安全的诉求,已成为被大型经济体、富裕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所利用的工具,通过双边谈判向较小、较贫穷的欠发达经济体施压,迫使它们在不利条件下遵守协议。与此同时,国际关系面临“丛林法则”现象的风险,即强权掌握制定规则的话语权,当国际机构机制无法正常运作时,强国可以夺取、占领并决定弱国的命运。东盟共同体成员国大多为中小国家,必须依靠自由主义规则,依靠二战后世界秩序的三大支柱,建立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相互尊重、对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及对非暴力原则的尊重。所有这些原则都以给予弱国优势为基础,寻求互利共赢。然而,随着曾经是规则制定者和维护者的强国沦为这些原则的拒绝者,这些国际原则正陷入动荡。

当丛林法则和强权成为制定规则的权力时,最令人担忧的情况是每个国家都专注于开发、生产和积累具有军事潜力的核技术。通过最近的印度-巴基斯坦冲突、伊朗、朝鲜等案例,都证明核技术在国际关系中拥有最高的谈判筹码,尤其是在与超级大国谈判时。美国曾经将自己定位为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在安全和经济层面支撑着国际机构,但今天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进行的跨大西洋军事合作正受到动摇。世界贸易组织(WTO)无力应对贸易战,对以色列以强凌弱且不顾人道的行为束手无策。

可以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新的秩序。在安全层面,如果符合美国的利益,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可以侵犯一个实力较弱国家的主权,占领其领土。在经济层面,经济利益是驱动安全层面的主要机制。无论是贸易战、经济战还是真实战场上的血肉战,都是可以谈判和可交换的筹码。

学者认为关键是如何推进东盟共同体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够继续稳定地整合这一地区,使之融入并充分利用国际价值链,引导并支持印太地区各项事务的发展(东盟中心地位)。回顾东盟共同体,东盟自身自1971年起签署并执行《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宣言》(ZOPFAN)。当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目睹了苏联、美国、中国和许多欧洲国家等外部势力干涉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内政,最终升级为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当核武器积累成为一种给全世界带来风险的现象时,泰国主张并推动东盟于1995年成功签署了《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SEANWFZ)。该条约也被称为“曼谷条约”(1995年曼谷条约)。

尤其在泰国邻国纷纷推进核技术获取的今天,东盟无核协议愈发值得加以回顾。目前,缅甸和越南正在俄罗斯的技术支持下推进建设该地区首批核电站。尽管都在强调和平能源安全以及东盟电网的建设和使用,但是拥有核技术、核反应堆就是会增强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如果这些技术得到那些谋求军事利益的超级大国的支持,基于当地人力资源匮乏的现实,这些能源工厂很快会沦为由外国工程师和技术团队运营,由外国人投资,并由外国人控制和监督,此间包括对核反应堆废物处理和销毁过程等都十分令人担忧。

上述情况还引发了人们对东盟国家是否会成为核武器组装上游或原材料出口来源的担忧。当前现实是,尽管东盟10个成员国均已签署并1995年生效的《曼谷条约》,建立了东南亚无核武器区,但东盟重要的对话伙伴,尤其是俄罗斯、美国、中国、法国、英国等核超级大国,以及拥有核弹头但并非谈判伙伴的印度(还有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均未同意签署1995年《曼谷条约》。

时值世界秩序陷入动荡之际,泰国学者呼吁政府紧急推动各方考虑是否有必要修改《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以便那些希望与东盟保持友好关系并寻求可持续互利的谈判伙伴同样接受东盟无核武器区。尤其是在超级大国积极与东盟互动的情况下,东盟更须坚持自主并发挥更大作用,稳固东盟“中心地位”且成为本地区安全中心,同时通过平衡大国关系促使东盟共同体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新秩序。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50722-%E6%97%A5%E6%9C%AC%E4%BA%BA%E4%BC%98%E5%85%88-%E5%8F%8D%E7%A7%BB%E6%B0%91%E6%94%BF%E5%85%9A%E7%9A%84%E6%88%90%E5%8A%9F%E9%9C%87%E5%8A%A8%E6%97%A5%E6%9C%AC%E6%94%BF%E5%9D%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