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31 July 2025

追光者|海外港人媒體首合併 《追光者》台灣、英、美設分社

海外港人媒體首次合併,台灣的《光傳媒》和英國的《追新聞》今日(1日)舉辦記者會,宣布將合併組成新的新聞平台《追光者 PULSE HK》,並加入部份前《自由亞洲電台》(RFA)粵語組成員,分別在台灣、英國及北美設立三個分社,會提供每天視像新聞報道、中國新聞專題節目、財經評論分析、香港歷史文化節目,和英語新聞。他們展開眾籌,籌款目標為一年 400 萬港元,組成約 16 至 18 人的團隊,目標首年有 4000 人訂閱。

《追光者》的核心成員,來自《光傳媒》、前《自由亞洲電台》,和《追新聞》。《光傳媒》由前《蘋果日報》記者梁嘉麗於 2023 年 4 月在台灣成立,《追新聞》則於 2022 年 3 月在英國開始營運,由來自香港的資深傳媒人成立、其董事包括香港考評局前評核發展部經理、《教育刺針》創辦人楊穎宇。

兩個海外網媒合併為《追光者》後,前《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主任、前《有線新聞》中國組主管胡力漢,及前《蘋果日報》動新聞主管李家聰亦會加入團隊。

「一天是記者,一生都是記者」

記者會在台灣舉行,同時進行網上直播,分別以廣東話、國語及英語進行。提到成立《追光者》的原因,李家聰指海外媒體資源有限,一直希望透過連結各個媒體,組成更大的力量,製作更深入的新聞報道。他首次和梁嘉麗討論成立國際媒體,二人一拍即合,談論超過七個小時。他又指,常有人問他為何在現今世代仍要做新聞,香港的新聞自由排名已下跌至140位,但他堅信「一天是記者,一生都是記者」,相信香港人還需要能為他們發聲的新聞平台。

李家聰提到,曾有人笑說《追光者》的名字「很土」,但團體認為名字別具意義,他們視新聞自由為一道光,將持續追向新聞自由這束光,不會停止。

身處英國的《追新聞》代表楊穎宇表示,這是千載難逢的時機,和志同道合的同業合併,「讓我們可堅持追逐黎明前的曙光」。

李家聰指海外媒體資源有限,和梁嘉麗首次討論便超過7個小時,二人一拍即合,決定組成國際媒體。他又指,雖然香港新聞自由排名下跌至140位,但「一天是記者,一生都是記者」,相信仍需為港人發聲,用香港角度自由地說新聞,香港媒體難以實行,海外媒體有責任填補空間。李光聰指曾有人笑說《追光者》的名字「很土欸」,但他認為名字別具意義,團體視新聞為光,持續追尋新聞自由。

「將真實的中國和香港面貌,帶給國際觀眾」

身處美國華盛頓的胡力漢,在2018 年開始在《自由亞洲電台》普通話組工作,三年前到北美加入粵語組。入行逾 30 年的他,1999年起曾長駐北京報道中國新聞。他指未來在《追光者》將主力負責中國新聞,並連接至國際新聞。胡力漢指,未來一至五年,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會有翻天覆地變化。他認為,不應把視覺局限在香港和中國,想將國際觀帶給亞洲讀者,將真實的中國和香港面貌,帶給國際觀眾。身處英國的《追新聞》代表楊穎宇表示,這是千載難逢的時機,和志同道合的同業合併,「讓我們可堅持追逐黎明前的曙光」。

《追光者》將設立港聞組、中國組及英語組,24 小時報道新聞,重點節目包括每天視像新聞報道、中國新聞專題、財經評論分析、香港歷史文化及英語新聞。要在異地跨越地理限制報道香港新聞,梁嘉麗認為「還有一些空間」,她形容早年創立《光傳媒》時,已覺海外媒體是一個「補充的存在」。她指香港仍有很多努力的媒體報道在地的新聞,但礙於紅線或國安法等理由,不能報道敏感議題。

她指,海外記者雖不能走到街頭進行訪問,但會與本地媒體進行分工,在能力範圍內工作,不構成競爭關係。梁嘉麗指離散媒體是近年才興起的新聞模式,她起初也不懂怎樣經營,「黑暗裏的光」不單指新聞自由,在現有的局限下「怎樣做新聞」也是困難之一。

胡力漢則指,採訪中國新聞並不取決於有沒有當地記者,只要有完整網絡,便可在異地透過數據分析進行新聞工作,「不用擔心沒人在大陸怎麼做中國新聞,我們在這方面很有經驗。《追光者》的顧問團隊包括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客席研究員陳健民、中大哲學系前系主任張燦輝、資深傳媒人、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程翔、《信報》前主筆練乙錚、《端傳媒》前總編輯李志德、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黃兆年、台灣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

預計最早在9月初開台

《追光者》將設立眾籌平台,未來一年的籌款目標為 400 萬港幣,團體將有16 至 18人。李家聰指只要有好的團隊,持續製作高質素的新聞,相信能達成 4000 人訂閱的目標。開台日子則取決於籌款進度,預計最早在9月初。胡力漢補充,預計三分之一收入來自訂閱,三分之一來自社交媒體,三分之一來自廣告,如雜誌或網賺生意。

李家聰提到,在英國離散媒體工作的記者,不少都擁有二三十年經驗,但他們正領取當地的最低工資。他指離開香港後仍從事新聞的記者不多,希望藉設立眾籌平台,讓有心的記者「有尊嚴地做新聞」。

盼延續香港記者光輝歷史

胡力漢指,起初構思《追光者》時有一個心結,香港記者過去 20 至 30 年,在亞洲有很前的位置,「去到台灣、菲律賓、韓國,啲人聽到香港記者都舉起手指公」。他指香港和中國關係密切,由於香港人受西方教育,處理中國議題時較為客觀,批判性強,國際向來十分重視香港視角中的中國新聞。唯近年香港處處面臨政治或經濟上的限制,海外媒體能力有限,對此感到不甘心。

他留意到亞洲地區有不乏出色的獨立媒體,唯獨香港較為停滯,望延續香港新聞界的光輝歷史,「起碼香港人媒體喺國際、亞洲上有一個席位」。他又指,《追光者》集合香港過去二三十年來最精英的新聞工作者,只要有讀者支持,有信心兌現《追光者》的成立目標。

盼延續香港記者光輝歷史

胡力漢指,起初構思《追光者》時有一個心結,香港記者過去 20 至 30 年,在亞洲有很前的位置,「去到台灣、菲律賓、韓國,啲人聽到香港記者都舉起手指公」。他指香港和中國關係密切,由於香港人受西方教育,處理中國議題時較為客觀,批判性強,國際向來十分重視香港視角中的中國新聞。唯近年香港處處面臨政治或經濟上的限制,海外媒體能力有限,對此感到不甘心。

他留意到亞洲地區有不乏出色的獨立媒體,唯獨香港較為停滯,望延續香港新聞界的光輝歷史,「起碼香港人媒體喺國際、亞洲上有一個席位」。他又指,《追光者》集合香港過去二三十年來最精英的新聞工作者,只要有讀者支持,有信心兌現《追光者》的成立目標。

紅線下 海港傳媒人如下自處?

港府近月多次提及「軟對抗」,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曾指,國安風險經常以「軟對抗」形式出現,以看似與國安無關的議題切入,透過輿情、網上發酵或文化滲透等手法,分化社會。被問到會否擔心「軟對抗」風險,梁嘉麗表示,團隊處於被動、被標籤的一方,強調一直堅持做專業的新聞報道,面對不確定的政治風險,她只能秉持「問心無愧,光明磊落」的宗旨。

李家聰指,成立《追光者》並不旨在「對抗」,無意觸碰法例,團隊會用 20 多年的經驗製作專業新聞,不會刻意避開某類題材。胡力漢指,《追光者》是立場中立的新聞機構,不是政黨的宣傳平台,不會宣揚任何政治思想理念,只會按專業判斷做新聞。

胡力漢最後特別向香港讀者解釋《追光者》願景,指團隊規模大小取決讀者支持,只要香港人希望有一個處於國際地位的新聞團隊,他們便「願意拋嗰身出嚟」。他指現時有一百多萬名香港人移居世界各地,融入當地後開始忘卻彼此,或從「港豬」演變為「加豬」、「英豬」,《追光者》望作為溝通的橋樑,聚集流散各地的香港人,維繫香港人的核心價值。






from 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e8%bf%bd%e5%85%89%e8%80%85%ef%bd%9c%e6%b5%b7%e5%a4%96%e6%b8%af%e4%ba%ba%e5%aa%92%e9%ab%94%e9%a6%96%e5%90%88%e4%bd%b5%e3%80%80%e3%80%8a%e8%bf%bd%e5%85%89%e8%80%85%e3%80%8b%e5%8f%b0%e7%81%a3%e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