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6 June 2024

「自由香港」報告指中德「友城計劃」 為中共「地方包圍中央」國際版

人權機構「自由香港」針對中德「友善城市」發表報告,盤點中德在過去40年建立近120個「友城關係」的危害性,指中國正利用這種「次國家政府外交」將長臂伸向德國。報告主要作者稱,中德「友城計劃」猶如國際版的地方包圍中央,呼籲德國聯邦政府重視該計劃對德國對華戰略的危害性。

德國人權機構「自由香港」(Freiheit für Hongkong e.V.)周三(5日)發表報告,透過詳盡的調查和案例,警示中德「友城計劃」危及德國對華戰略,並提出政策建議。

早在2023 年7 月,德國聯邦政府發布了首個中國戰略,強調「去風險化」和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總體目標,雖然該戰略邁向「更現實外交」政策的重要第一步,但該戰略包含德國政府明確表示,繼續支持地方政府與中國「友城計劃」的條款,而這種「次國家政府外交」成為中國長臂得以伸向的巨大漏洞。

「次國家政府外交」關係令德國變得脆弱

報告指出,在過去的40年,德中建立了近 115 個友城夥伴關係。雖然每項合作重點不同,但共通點是中國總是建立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網絡,而德國似乎沒有足夠的能力識別風險,因此「次國家政府外交」關係令德國變得脆弱,並暴露於中國的侵略性策略之下。

從歷史上看,基於推進公民權利和人權等基本價值基礎上的「友城關係」,往往在實踐中受制於經貿交往,而中國利用中德「城市結對計劃」,推進習近平的政治工程「一帶一路」,作為歐洲最大內陸港的德國杜伊斯堡市,就深度參與了中國的「一帶一路」。

德國許多地方政府、大學也與中國合作建立眾多的孔子學院,這些計劃合作忽略了中國重大人權侵犯和打壓學術自由等問題。例如與上海結為友好城市的漢堡,將一個重要的港口賣給中遠集團;大眾、奧迪總部所在的沃爾夫斯堡、因戈爾施塔特,亦與中國城市結成友好城市,顯示出企業影響力和市政外交的混合問題,更引發人們對國家安全、中國操縱經濟夥伴關係,來服務地緣政治目標的擔憂。

另外中國也向德國的一些地方城市推出「足球外交」。今年4月,巴伐利亞州長(Markus Söder)對中國展開「熊貓外交」之旅,其中就包括與成都的足球外交活動。

報告認為,因為德國的地方外交以權力下放和自主決策為特徵,而中國則是中央高度集權自上而下,這意味著當外國實體與中國城市打交道時,實際上是與中共政權打交道,中共的統一戰線巧妙地利用該計劃推進北京的影響力。而中國在「友城關係」的幌子背後,是將其作為政治工具和政治談判的籌碼,中國已經認識到民主世界的弱點並利用了他們的「天真」,在多個領域內找到了實質的立足點。德國政府和地方政府忽略了中國對「城市結對計劃」的策略性企圖,這種疏忽將對德國對華戰略的整體實施產生負面影響,該計劃亦與對華戰略中「去風險化」的目標相矛盾。

報告作者:報告是在向德國政府警示

報告作者之一的黃台仰向本台表示,該報告是在向德國政府警示,中共正在利用「城市外交」,以期實現「地方包圍中央」。

黃台仰說:「報告主要是探討在現在德國跟中國城市外交的框架底下,德國面臨甚麼風險,還有中國怎樣利用這個城市外交達到外交的目標;德國每個地方的政府都有頗大的自由跟權力,我們發現中國有系統性的對德國的良伴制度進行統戰工作,這個策略叫做『地方包圍中央』。」

黃台仰也表示,德國地方政府重利益而棄國家整體價值和風險於不顧,像杜伊斯堡已經自稱「在德國的中國城市」並且深度依賴中國。

黃台仰說:「因為地方的官員往往是重視地方的發展、利益,很常忽略風險評估和價值的面向,報告中的一個例子就是杜伊斯堡叫自己是『China city in Germany』,它們也是一帶一路在德國的終點站,從杜伊斯堡的例子看到中國怎樣利用城市外交,建立在當地的影響力,然後慢慢讓這個地方對中國產生依賴。」

評論:德國還未完全意識到「友城關係」的風險

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楊海英在接受本台訪問時,高度讚揚「自由香港」所做的報告,認為其準確地找到德國對華戰略的漏洞。他也認為,德國的「天真」在於根本不明白地方政府沒有自治,同意在與中國地方政府和城市的合作中,助力中共當局完成國際版的「地方包圍中央」。

楊海英說:「『友好城市』中了中共的圈套,德國它有一個錯誤認識,覺得中國地方政府和健全的西方社會一樣,都是高度自治。其實中國沒有西方那種地方政府,中國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尤其是現在,萬事都得唯習主席馬首為瞻。這樣給西方帶來甚麼危害呢?就是從地方各個擊破,這個是中國『以地方包圍城市』的國際版。」

楊海英認為,德國政府及地方政府還未完全意識到「友城關係」的風險,亦未汲取歐盟長期對俄羅斯依賴的教訓。

楊海英說:「德國或西方世界要走到一定的程度,切身體會到中共的危害的時候,就像俄羅斯給歐盟一部分成員國家帶來一定程度的危害的時候,她才能覺醒。」

報告建議提高中國在德國境內統一戰線的認識

報告強調,需要加強城市和市政夥伴關係的安全框架、確保與國家外交政策目標保持一致、減輕與中國有關的風險,以及提高對中國在德國境內統一戰線活動的認識。

例如在德國聯邦層面,建立德國聯邦議院引入立法,使聯邦政府能夠有效地規範和協調地方外交;德國聯邦政府為地方和市政府提供特定的財政支持,以減少中共統一戰績造成的脆弱性等。而地方政府層面則要強調普世價值觀,在國際互動中強調人權、參與式民主等,亦需建立與中國城市合作的戰略框架,明確的加入人權和公民價值觀等內容,並提高國際交往的透明度。

該報告由流亡德國的香港本派民主人士、「自由香港」的聯合創辦人之一的黃台仰、「自由香港」組織人權倡導和傳播協調人穆勒(Shawn Möller)撰寫;編輯為「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的高級政策主管古德曼(Sam Goodman)。外部審查員亦包括古德曼,以及特里大學教授古思婷(Kristin Shi-Kupher)和資深記者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他們均是研究中國問題的資深專家。

記者:吳亦桐、宋子杰(倫敦) 編輯:施芷珊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du-china-0606202415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