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 June 2024

松田康博:現狀改變國的壓力之下,該如何應對?


 ◎松田康博
自由時報-星期專論 20240602



賴清德總統和蕭美琴副總統就職典禮後不久,中國又進行環台軍事演習。新政府確定走上一條滿佈荊棘的道路。

「中國是現狀維持國(status quo power),還是現狀改變國(revisionist power)?」過去曾是專家之間爭論的議題。鄧小平之後,中國進入現有的國際秩序,並利用其獲利。因此,儘管他們想要改變現狀,看來卻像選擇維持現狀。
中國試圖改變世界

然而,即使改革開放有所進展,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制度並未改變,他們的對內宣傳和教育仍強烈地以改變現狀為導向。就算在中國透過對外貿易實現成長之際,國內對現狀的不滿和改變現狀的動機依舊很強烈。

習近平時代以來,國內的主流論述為中國的發展並非因為配合國際秩序,而是因為中國的偉大。變成超級大國的結果,中國開始按照自己的需求,試圖改變世界。
慕尼黑的教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什麼?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過度懲罰戰敗的德國,導致經濟和社會不穩定,讓納粹抬頭並霸佔國家。面對德國企圖改變現狀的行為,怯戰的大國採取綏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德國擴張領土的要求。

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的讓步,讓希特勒更加氣焰高張。德國併吞捷克斯洛伐克、瓜分波蘭,導致歐洲爆發大戰。換句話說,二次大戰的教訓是,不應過度懲罰戰敗國,更不能向改變現狀的國家妥協。

這個教訓帶領美國贏得冷戰勝利。美國對德國和日本採取寬容政策,並將他們變成盟友,但對於現狀改變國的蘇聯則不予妥協。在核武時代若容許「偷襲珍珠港」再次發生,美國將會滅亡。就這樣,美國步步為營地打贏冷戰。

冷戰後,全世界陶醉在全球化的盛宴中。昔日的敵人本應成為加深相互依賴、謀求共同發展的夥伴。然而,中國非但未服膺於國際秩序,反而巧妙地利用並試圖加以改變。成為超級大國的中國,反覆以經濟威嚇行為改變現狀,對美國的挑戰也不再遮遮掩掩。俄羅斯則是讓歐洲依賴其能源之後,開始入侵烏克蘭。

全球化的教訓是,不能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領域,依賴獨裁的大國。
軍事壓力之下,不做妥協

台灣很像二次大戰之初的捷克斯洛伐克。當時能夠阻止德國擴張領土的,僅有英美這種大國,捷克斯洛伐克單獨與德國談判,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維持自己的獨立。因為德國已經決定要併吞該國。

倘若對決心改變現狀的大國採取綏靖政策,對方就會得寸進尺抬高要求。尤其是在施加軍事壓力下所提出的要求,只要屈服過一次,此後每當關係惡化時,對方就會再度施加軍事壓力,因為是我們讓對手學會這招。

李登輝總統深知此一原則。在一九九五年至九六年的台海危機之後,李登輝拒絕中國要求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重啟兩岸對話。一旦接受,將來每當關係惡化時,解放軍就會登場,因為中國會試圖以軍事壓力來解決問題。蔡英文政府也拒絕在相同的壓力下妥協。

中國的軍事壓力正趨於常態化。因為中國決心改變台海現狀,台灣則拒絕改變現狀。美國不可能將台灣賣給中國,因為西方各國已學到慕尼黑的教訓。關鍵在於台灣的應對,在軍事壓力下,台灣是選擇堅守原則拒絕妥協,還是退讓屈服,不僅是兩岸關係,也將是國際社會的分水嶺。

(作者松田康博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駐日特派員林翠儀譯)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4/06/blog-post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