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19 March 2024

老蛮:从财政支出数据,看中国政府的治国逻辑

 03132024

https://youtu.be/QuzpARarQ8Y

看了前面那集《苛税猛如虎》的观众们,毫无疑问都明白了这一条:中国政府,是全世界最有钱的政府,它可以从全社会的总财富中抽走近五成的资金。注意,是净现金,然后大手大脚的花出去,没有丝毫的顾虑。现在,我们需要追问下一个问题:财政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好吧,财政支出主要是分两个方向:公共预算支出,以及政府性基金支出。

我们现在先来看政府性基金支出,直接给结论,这一块的支出严重不透明。现在财政部关于2023年的全国财政结算报告还没有出来,那就看2022年的结算报告中的“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表”吧。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总支出规模为11.06万亿,结算表里有24项支出内容,看起来好像内容挺丰富的。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结算表里面有这样两项,“土地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6.29万亿,其它支出3.54万亿,这两项合起来9.83万亿,占总支出规模的88.9%。

你想要进一步追问土地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到底是什么支出,不好意思,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表格了。至于其它支出,那就更没谱了,中国政府从来都不会告诉你其它到底是哪些其它。也就是说,政府性基金支出之中有高达九成的支出,合起来近10万亿的钱,你只有资格看到数字,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这个钱花到哪里去了。现在,各位必须建立起这个基本概念,在政府性基金支出之中有约10万亿的钱你不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这笔钱是给公务员发了奖金、给政府临时工发了工资,还是给老百姓捅了三年喉咙,或者是拿去补贴了军费,对于这些问题普通的中国人,根本就不得而知。我这里不厌其烦的再强调一次:约十万亿的财政资金支出没有任何具体去向。不要说老百姓,即便是普通政府官员对此也是毫不知情,而这就是引起国外长期诟病的原因之一。欧美各国总是指责中国穷兵黩武,军事支出太高,而中国的反驳也总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关于政府性基金支出,就说到这里。

 

另外一个财政支出大项就是“公共预算支出”。它的内容相对而言,还算是公开,公共预算支出的有25个分项数据,可以分成四个大类:民生类支出、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支出、政府债付息等支出。下面我将会列出从2011年到2022年这四大类全部25个分项的支出数据。不过在此之前,各位需要先建立一个用于比较的基准增幅,2011年全国公共预算支出10.92万亿,到2022年增长到26.06万亿,增幅为1.38倍。记住这个1.38倍,后面我将会使用这个数据作为基准来比较各分项支出的增幅。越低于1.38倍,说明这个支出分项越不受国家重视;而越高于1.38倍,就说明这个支出分项受国家的重视度越高。

 

现在是第一大类,民生类支出,它包含四个分项,按照支出规模的大小排序分别是教育、卫生健康与计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以及第四项的住房保障。教育是民生类支出中的第一大项,当然也是公共预算支出的25个分项中的第一大项。




2022年教育支出为3.94万亿,较2011年的1.65万亿,增幅为1.39倍,基本等同于基准。也就是说,在国家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其实就是严格按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来确定每年教育支出的规模。第二分项为卫生建设与计生,它这12年来的增幅为2.5倍,大大的超过了基准的1.38倍。这里的原因很容易理解,两个原因,一方面人口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医疗体系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财政给予的补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就是2020到2022年的三年封控清零,卫生方面的支出大增。这里我顺带说一下,中国一直没有放弃计划生育工作,并且这玩意依然是中国的国策之一。2022年财政上的计划生育开支为610亿,略低于2011年的694亿。这个钱不多不少,反正还维持着这一笔开支,公务员系统里也还养着这么一帮人。第三分项为社会保障与就业,注意这一项数据里其实还包含了财政对离退休公务人员的补贴以及对于退役转业军人的补贴。这两种支出其实属于国家机器的维持费用,因此我剔除了出来,放到了后面再进行说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规模12年来的增幅为1.69倍,略高于基准的1.38倍。这也是两个原因,人口老年化的压力,社会上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以及经济形势不好,失业情况越来越严重。不过中国的养老福利体系以及失业福利体系,嗯,可以说基本上都没能构成体系,普通老百姓的福利待遇极低,所以这方面支出的压力虽然大,但增幅也有限,仅仅只是略高于基准而已。后面我讲到财政对离退休公务人员的补贴数据的时候,各位可以重点留意一下,看看那个12年增幅有多少。第四项住房保障支出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本身绝对值就很低,2022年只有7499亿,与上面那些两三万亿级别的支出比起来小得可怜。并且,它12年来的增幅只有0.96倍,大幅低于基准的1.38倍。地方政府基本上全都要靠卖地挣钱来维持财政平衡,对于住房保障,并没有什么兴趣,当然也不愿意掏这笔钱。很有趣是吧?政府的那些小心思,在大数据面前根本就无所遁形。第一大类说完,各位可以建立起一个中国政府在花钱上的基本印象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算是不过不失;因为人口老年化的影响,在卫生健康和社保上的支出猛烈增长;因为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的影响,在社保和就业领域上的支出也被迫有所增长;因为要卖地,所以住房保障领域的支出增长极低。这里所体现的事实上就是财政的价值观,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的检验这种价值观,并深刻的理解中国政府的治国逻辑。

 

现在开始说第二大类: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也就是权力机关要保持运行所必须的支出。这里面包含了8个支出项目,我现在按照支出规模大小逐一进行说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也就是权力机关进行日常办公、对外履行检查、审批职能所需要的支出,这是维持国家机器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八个项目里它排在了第一位。不过有意思的是,一般公共服务这12年来的增幅不高,只有0.9倍,大幅低于基准的1.38倍。尤其是新冠封控三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就维持在两万亿的规模,没有了增长。不过政府官员当然不可能委屈了自己,真的让自己过苦日子,出门没有公务车,夏天办公区连空调都开不起,对于大权在握的中国各级政府官员来说都是不可能忍受的。前面那个失踪了的10万亿里面,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就拿来补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了。




并且,下面要说的第二项支出,城乡社区支出,本身就是拿来补贴基层政府的行政办公支出的。城乡社区支出这12年来的增幅为1.55倍,高于基准的1.38倍。这还是因为近三年的新冠封控期,城乡社区支出被限制在了1.9万亿的规模上,禁止它再大幅增长。事实上,我们往前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从2015年开始城乡社区支出的规模就超过了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到2019年城乡社区支出达到了惊人的2.49万亿,远远超出当年度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2.03万亿。城乡社区支出,对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当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所以这里我需要给出更细的二级支出科目表。2022年,城乡社区支出中,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花了7611亿,城乡环境卫生也就是聘请环卫工人并进行垃圾处理花了2430亿。这两项算是直接向老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务了,合起来1万亿,约占全部城乡社区的一半出头。其它各项全都是管理费用,也就是全都花在了公务人员自己身上。最糟心的是,它有两项“其它”管理费支出,也就是我画了红线的部分,分别是1771亿和5136亿,合起来高达6907亿,占比高达35.6%。单看这种表格数据你根本就不知道它具体花到了什么地方,一个“其它”就把全国的老百姓给打发了。当然,我个人非常熟悉财政的这一套,知道这里的“其它支出”,其实就是给公务人员发奖金发津贴发补助的支出。但是这么藏着掖着,生怕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公务人员的待遇增幅远远超过了基准增幅,也是很没有意思的事。第三项国防支出,12年来的增幅1.45倍,仅仅只是略高于基准的1.38倍。当然了,前面那个隐秘的十万亿里,有多少钱是补贴军费的,我们从来都不知情,这里也不进行评价。第四项,公共安全支出,也就是武警、公安、检察、监狱系统以及消防和灾情处理等方面的支出。2019年后,因为管理架构的调整,消防和灾情处理等支出项目放到了第七项“应急管理”这个科目,把这两项合起来进行同口径对比的话,2022年一共花了1.67万亿,相对2011年的增幅为1.64倍,高于基准的1.38倍。这一块是政府进行强力管控的拳头,必须要重点投入,高于基准也是理所应当。第五项,呵呵,就是万众瞩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养老补贴”了。这个项目的增速非常惊人,12年来的增幅高达3.87倍,让其它所有支出项目都望尘莫及。老干部的人数越来也多,待遇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常年包着温泉宾馆和高级病房,没事就需要疗养,这都需要花钱,像流水一样的花钱。所以2011年这方面的支出还只有2738亿,到2022年已经暴增到了13330亿。按这样的趋势,在2024年对离退休干部的养老补贴支出,就会超出账面上的国防支出,也就是超出军费了。对这件事的荒谬性,我一直无法评价。一边是普通农民连病都不敢病,就算确诊了癌症也是回家自欺欺人的喝着中药等死。另一边是离退休干部的养老补贴即将超过军费开支。这种事情的背后当然就是治国的逻辑:唯有权力机关的内部人才是自己人,才需要好好照顾,至于广大的老百姓,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第六项,军队抚恤及退役安置,12年来的增幅达到2.75倍,同样是大幅超过基准。本届政府对军队待遇的大幅提升,确实是下了大力气的,退役军官的待遇,现在确实好了很多。连级干部退役,如果选择退役金的话,现在也能拿到十多二十万了,确实比十年以前两三万块钱就打发了要强很多。第八项,外交支出。财政结算数据里给出的数据只有四五百亿,这个数据太假了,就算是给驻扎在境外的外交官们发工资都不够。真正的外交支出数据当然是绝密,不可能让老百姓知道。所以,这一块真正的支出当然也是从前面那个隐秘的10万亿里拿出来的。

 

总结起来,第二大类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它的特点就是透明度极差,有太多藏着掖着的支出项目。不过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个整体原则:权力机关,无论是一般行政机关还是强力执法机关包括军队在内,待遇都在大幅上升,即便已经喊了四年的权力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口号,财政上也在想尽办法,努力提升自己人的待遇,再差也不会比普通老百姓差。当然了,这里我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教育和医疗领域,虽然公立学校和公办议员的老师和医生勉强也算是一种事业编制,但是在财政角度上看他们并不属于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也并不是“自己人”。因此他们的待遇来源是第一大类的民生类支出,而不是第二大类的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所以,老师和医生的收入在2023年普遍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也是符合前面一直总结的治国逻辑的。好吧,现在我们已经讲了两大类支出。民生类的支出,迫于人口老年化和失业率上升的双重压力增幅略高于基准;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自己人当然不会亏待自己人,增幅也是大幅高于基准。两个大类都超过了基准,那么就一定有一个大类显著低于基准的。

 

接下来要讲述的是第三大类的支出,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支出,就是这个惨淡的类别了。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支出,按支出规模的大小有10项支出。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述了。这十项里面,只有科学技术和金融这两项支出的增幅超过了基准的1.38倍。科技支出12年来的支出增幅为1.62倍,这显示出政府对于在科技上追赶欧美,其实勉勉强强,也还算是重视。不过也没有特别重视,还远远达不到对离退休干部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金融支出12年来的支出增幅为1.47倍,不过它的绝对值很低,一年也就是一千来亿,在这十项里绝对值排名倒数第一。而且在2019年达到1615亿的峰值之后就丧失了增长性,考虑到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会议顶层对中国长期执行的金融政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意味着金融支出增长的趋势已经被完全打断,此后必将会陷入长期萎缩。




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这三大建设,统称为铁公基,财政上的投资增幅想象起来应该很大是吧?其实并不大,交通运输支出12年来的增幅只有0.61倍,并且在2015年之后就丧失了增长性,长期在1.2万亿左右徘徊。这显示的是这一届的政府顶层对于铁公基的投资,其实并没有兴趣,也并不愿意真金白银的掏钱出来投入。所以,2015年之后中国在基建方面的投资增长,其实靠的不是财政资金,而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平台企业疯狂借债,这也是地方政府的非标债务在近年来暴涨到失控的原因。这么说吧,整个第三类支出,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本质都是财政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对于这件事政府的兴趣是持续下降的,并且这种下降已经肉眼可见,现在恨不得已经达到了极其厌恶的程度。要维持全国14亿人的民生已经让财政焦头烂额,与此同时,权力机关的运行还要耗费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就这两个大类已经耗尽了财政的精力,至于推动经济发展这种事,相比较起来简直就是鸡毛蒜皮,财政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兴趣,这就是现在治国的逻辑。

 

最后简单说一下第四大类的支出,债务付息及其它支出。前面说了,顶层越来越厌恶使用财政资金来推动基建,那么地方政府就只能去借债,政府债务规模因此膨胀得越来越狠。




对于这些债务,本金部分当然都是靠借新债来还旧债,财政肯定还不起本金,至于利息部分财政完全承担也不可能,只能勉强承担其中一部分,这就是财政上的债务付息支出。债务付息支出12年来的增幅达到了3.76倍,2022年的绝对值已经达到了1.13万亿,2023年的初算值是1.18万亿,在2024年就一定可以达到1.3万亿的级别,完全超过交通运输支出了。呵呵,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了:财政上厌恶基建类支出,于是逼着地方政府去疯狂借债,结果现在连债务利息都超过交通运输支出了。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有代价,没有凭空而来的投资,当然更没有不用偿还的债务。代价,是一定要付的,不是在今天,就在明天。其它支出这一项的绝对值不高,并且多年来一直持续减少,这一项我也不知道具体是啥玩意,就不讲它了。援助其它地区的支出当然也不止结算表里的这四百来亿人民币的规模,这里随便看看就好了。

 

行吧,在本视频的最后,我当然要给出中国政府治国逻辑的总结:第一,它将资源毫不犹豫的倾斜给了权力机关内部的自己人,这是治国的最高逻辑。所有其它的事项都没有维护自己人的福利来得重要;第二,对于民生,属于相对次要的事务,可以做出姿态,勉力维持,维持不下去也就算了。第三,对于推动经济发展,顶层事实上日益厌恶,并导致地方债务完全失控。各位唯有理解了这一套逻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经济根本就没有了内在的推动力。而接下来中国将要面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黑暗局面,各位其实也可以想象一下了。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网友推荐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4/03/blog-post_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