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6 February 2024

中國觀察 |三大「鐵飯碗」現裂痕 但求穩定成奢望?

2024 年,中國經濟是走向「復甦」抑或「下滑」仍備受全球關注。內地資深記者蕭瀟從官方「探索」教師「炒魷魚機制」,說到青少年失業率高企,「師範生」成為內地知名學府碩士、博士畢業生的最穩定選擇;但教師、醫生、公務員三大「鐵飯碗」面臨「被退出」、減薪減福利等處境,在經濟日漸低迷下求穩定或成奢望。

文字:蕭瀟(內地資深記者)

2024 年,中國經濟是走向「復甦」抑或「下滑」仍備受全球關注。(資料相片)

近日,北京豐台區推出新措施,指 2024 年將在「區管校聘」改革中加強對教師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結果運用,探索建立教師退出機制。此前,廣東、浙江、江蘇、貴州等多個省份都已經開始探索與實施教師退出機制。

北京研如何「炒老師魷魚」 少子化同時老師一職受熱捧

教師退出機制宣稱將通過一系列標準,淘汰考核不合格的中小學老師。乍看似是普通評核,實則未必如此簡單。現時公立中小學每年都會有評審,但一般只為有突出表現的老師評優,其他老師則評為合格,基本不會有不合格導致淘汰的情況,即中小學老師是幾乎不會「被炒」的。但此次多個省份明確表示要建立教師退出機制,貴州省貴陽市更表明要實行「末尾退出機制」,如今連北京都加入其中,似乎已準備建立一套系統性方法,探索如何標準化地將中小學老師「炒魷魚」。

內地少子化趨嚴重,2022 年人口出生率跌至 6.77‰(千分比),帶來幼兒園倒閉潮,料將蔓延至中小學。(資料相片)

討論悄然推出的教師退出機制,有兩個不可忽視的背景,一是近年中國銳減的出生人數,二是老師這一職業重新受到社會熱捧。中國少子化愈發嚴重,新生兒出生率連年下降,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僅為 6.77‰(千分比,即 6.77/1000 ),而 2019 年該數字仍在 10‰ 以上;中國出生人口預估在 2023 年下降至約 900 萬,而這一數字在帶有二胎政策效應的 2016 年、2017 年約為 1700 萬。出生率下降已在 2023 年帶來了幼兒園倒閉潮,這一影響不過幾年就會蔓延到小學、再到中學。

教師資格考試人次急增 65 倍 未來或現過剩問題

與出生率遇冷相反,老師這一職業卻重新變得熱門。以往無人問津的教師資格考試如今爭崩頭,2022年,教育部表示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十年前的 17.2 萬人次躍升至當年的 1144.2 萬人次,十年增長超 65 倍。相應地,2017 年至 2021 年,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學門類畢業生(俗稱「師範生」)數量在五年間規模擴大 30%。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預測,2035 年全國或將有約 150 萬小學教師、37 萬初中教師過剩。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學童大減,老師過剩,而各地研究如何炒老師魷魚的教師退出機制就在此時陸續推出,實難令人相信是巧合。一般而言,推出觸動一個穩定群體利益的大動作,大多是為解決迫切問題而採用的實用主義技巧。例如,寧夏在 2011 年已推出過老師退出機制,因當時存在大量民辦老師要轉公辦的「歷史遺留問題」,大量老師因年紀大、不適應教學要求而被退出機制「解決」。不難想見,今日的「師範熱」,即將成為明日的「歷史遺留問題」,而今日的教師退出機制,是否已在為明日的系統性解決之道鋪路?

內地青年失業率高企,官方自去年8月宣布不再發布相關數據;有人「躺平啃老」,有人「內卷」冀選擇穩定職業。(資料相片)

青年失業率高企 成高材生最穩定選擇

行文至此,不禁為在讀「師範生」憂心,若畢業時老師不再是「鐵飯碗」,選擇其他職業又無優勢,他們將如何自處?必須要說明,此處全無怪罪甚至嘲笑「師範生」的意思。近年來,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2023 年 6 月公佈的 16-24 歲青年人失業率高達 21.3%(註:有關數據在同年8月停發),創下歷史新高,5 人中就有超過 1 人失業。這樣的環境下,選擇「躺平」的人,在家中做「全職兒女」,專職「啃老」由父母支薪;選擇奮鬥則只能繼續「內卷」,2021年,連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碩士、博士畢業生都去考中小學老師,「師範生」們不過是想追求能力範圍內最穩定選擇的普通人而已。

醫生、公務員鐵飯碗同現裂痕

無奈,以為穩定的選擇可能一腳踏空。事實上,老師並非唯一出現裂痕的「鐵飯碗」,老師、醫生、公務員這三大「鐵飯碗」中的另外兩個,亦已不同程度地出現裂痕。

不少前線醫護反映未能領到疫情補助,或獲發後遭收回,同時間「醫療反腐」風暴致業界地震。(資料相片)

醫生的困境,可追溯到疫情三年期間,大量一線醫護到疫區提供醫療支援,但有不少人反映後續未領到相關補助,或補助發放後又收回。進入後疫情時代,情況並未好轉。2023 年 7 月開始,「醫療反腐」風暴導致業界地震,有接近 200 名醫院院長、書記落馬。落馬之人當然有不少滿足私慾之徒,但討論醫療貪腐,不能繞開「以藥養醫」體制弊病。中國公立醫院雖有公立之名但只有少量財政撥款,基本需自負盈虧,創收壓力之下形成了一種畸形的體制性腐敗及醫生扭曲的收入結構。如果沒有「科室收入」分成的「績效獎金」,醫生的月薪僅有幾千,甚至低於部分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在「醫療反腐」同一時間,多地頻傳醫生降薪。中國最大的醫生論壇《丁香園》曾就此事發起非實名投票,在有 3500 多人參與的調查中,有 64%均表示所在醫院已開始降薪。

房地產市場崩塌致地方財政困難,內地社交平台去年一直盛傳廣東省公務員將降薪。(資料相片)

公務員的問題同樣是減薪,但因當事人不敢多言而顯得更為隱蔽。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崩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亦難以為繼,超負荷的政府性債務與緊拙的財政收入更令其捉襟見肘。2023 年下半年,社交媒體上多有個人爆料指當地公務員開始減薪,亦有北京公務員匿名向傳媒確認津貼與獎金減少導致變相減薪。2023 年 12 月,廣東省公務員降薪後的待遇在社交網流傳,深圳年包從約 36 萬降到約 25 萬,珠海年包從 28 萬降到約 20 萬;降薪後,廣東省直機關 22 萬多,佛山、東莞 20 萬,中山 15 至 20萬,惠州、江門 14 萬……廣東省方面對此未有回應,但若連 GDP 連續 35 年排全國第一、財政收入領銜全國的廣東省,都要以公務員減薪面對財困,其他省份的境況可想而知。

三大「鐵飯碗」現裂痕,但求穩定成奢望?

上世紀 90 年代,改革開放方興未艾,「去南方」是社會風潮,當時的南方意味著市場化的開放、機會、希望與無限可能,大量的人拋棄「鐵飯碗」而「下海」經商,留在體制內被認為是穩妥但「沒本事」的選擇。疫情三年,社會風氣日趨保守,尤其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環境日漸低迷,普遍認為避險比機會更重要,穩定成為最優先的考慮因素,體制內職業因此而再次受到追捧。

如今,即使「鐵飯碗」仍未粉碎,裂痕亦已足夠明顯。中小學老師面臨的仍是山雨欲來,醫生們所在的醫療行業則早已風聲鶴唳,而看似平靜的公務員群體或許只是忍氣吞聲。如果體制內職業亦不再穩定,年輕人將何去何從?但求穩定,以前是一條退路,而今卻逐漸成為奢望。或許在劇變的社會之中,想未雨綢繆地為自己謀一條穩定出路,已是無從談起。

from 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e4%b8%ad%e5%9c%8b%e8%a7%80%e5%af%9f%e4%b8%89%e5%a4%a7%e9%90%b5%e9%a3%af%e7%a2%97%e7%8f%be%e8%a3%82%e7%97%95%e4%bd%86%e6%b1%82%e7%a9%a9%e5%ae%9a%e6%88%90%e5%a5%a2%e6%9c%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