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Monday, 19 February 2024
【財經拆局】旅客復常遜澳門 港旅遊業緣何輸濠江?
龍年新年假期香港市面喜見恢復熱鬧氣氛,由花車巡遊、煙花匯演、賀歲足球盃,多個地區更有地方市集擺檔,中環更迎來巨型飄浮紅心Chubby Hearts,情侶家人打卡留影,這個疫後全面通關的首個農曆新年,著實彌漫近年難得一見的歡樂氣氛。
但綜合零售及飲食業界,新春假期本港零售市道是「旺丁不旺財」,表現僅是不過不失,內地客帶動了部分行業銷情,但談不上強勁,本地消費則受市民外遊及北上消費影響,整體表現較弱。更令人擔憂的是傳統的旅遊旺季,來港旅客人數僅是比起一海之隔的澳門僅僅多出一成,而且整體復常率只有約六成,而澳門則早已回復約八成,到底是甚麼理由令到旅客願意選擇這個人口僅是香港十分一的城市?
com-first.jpg
一連四日新春長假,期間吸引不少內地旅客來港過年。入境處數據顯示,年初一至初四(10至13日)訪港旅客人次約75萬,其中內地旅客佔約65萬,對比去年同期5.6萬人次多10倍,但只及新冠疫情前2019年約87萬人次的約75%。零售業界似乎也有「旺丁有餘、旺財不足」之嘆。有業界代表形容,年初一至三本港零售市道「一般般」,比2019年差了約兩三成。
com-middle.jpg
相反,澳門的旅客人數已經有直迫香港的趨勢,由媒體報道的畫面,整個澳門在假期期間均是人山人海,期間要連續六日在大三巴一帶實施人潮管制措施,甚至市中心新馬路亦要多日人潮管制——這在過去均是少見的景象。澳門旅遊局數據顯示,今年初一至初七(2月10日至2月16日)共7天共錄得近116.9萬人次訪澳,為疫情以來訪澳旅客數目最多的新春檔期,只較2019年全個新春檔期錄得120萬人次相差約2.5%,可說是全面復常,甚至比香港同期間的入境人次130萬人,僅低了一成,以一個人口只有68萬人的城市,澳門旅遊業的表現可說是遠勝香港。
當中來自內地的訪客近95萬人次,日均達13.5萬人次。在今次檔期中,年初三即2月12日錄得最多訪澳旅客,當日全日訪澳遊客高達21.7萬人次。
內地旅客訪澳人數雖然少於香港約20萬人次,但得益於訪澳的香港旅客人數增加,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在初一至初七錄得香港訪客數目達22萬人次,在年初三當日更錄得4.1萬人次,日均訪客達3.14萬人次。諷刺的是,香港期間非內地旅客人數,僅得約16萬人次,日均只有2.2萬人次,反映的正是澳門對港人的吸引力,遠大於香港期間吸引外來旅客的數目。
com-last.jpg
其實在疫情過後一切逐步復常的一年,澳門的旅客恢復程度早已跑贏香港,按香港旅遊發展局公布,去年旅客人次增至近3400萬,回復到疫情前的55%。相反澳門旅遊局指2023年入境旅客約達2823萬人次,日均量為 7.7萬人次,已恢復至2019年的七成水平。當中,國際客源復甦顯着,每月日均國際旅客與2019年同期相比,復常率由去年1月的一成大幅升至年底的九成半左右。
香港過去一直依賴的內地旅客復甦情況,遠不及澳門,以去年12月訪港的內地旅客數目為例,只及2019年高峰的53%,濠江則已達74%。
澳門推廣「深度遊」旅客年青化 港旅遊業缺乏長期規劃
細小的澳門城市,能夠快速令旅遊業復常,要多得幾年前澳門政府打破賭業的單一模式,銳意打造多元化旅遊城市,當地政府及企業於是因應旅遊需求增加、疫後旅遊模式改變,由昔日集中於旅遊熱點,改為推廣「深度遊」,於各個社區均舉行活動,如福隆新街設立「任我行」行人專區、社區嘉年華等。有中區餐飲小食商戶指,中區人流量較平日增四成,營業額於初三急升五成,超出預期。
值得留意是,當地政府觀察到疫後訪澳旅客有年輕化趨勢,去年十一黃金周45歲以下訪澳旅客佔整體逾半,這與澳門早年要求賭企要發展博彩以外的娛樂業,令當地有頗多演藝場地,讓很多天王天后有很多檔期可發揮,甚至發展出「演唱會經濟」,自從去年初恢復通關,澳門舉辦的大型演藝及文旅活動都高冠鄰近地區榜首,香港不少藝人皆到澳門掘金,吸引不少年青旅客,很多香港人甚至會到澳門看演唱會。
相反,在疫情期間的三年,香港所有精力都用於加強國安及政治控制,但其他經濟發展就變成一潭死水,特別是對旅遊業缺乏較長期規劃,旅遊配套缺乏,熟口熟面的景點不是迪士尼就是海洋公園,這值得旅客一再遊玩嗎?
更可怕的是過去一年香港旅遊業復常之際,政策配套卻是出現連番失誤,由去年郵輪碼頭多次接待訪港旅客交通配套不足,到國慶煙花匯演未能安排足夠關口予內地旅客通宵過關,甚至國泰在聖誕新年假期因機師不足大量取消航班,到最近本用作「盛事經濟」打響「頭炮」的國際邁阿密邀請賽鬧出「美斯之亂」,事後卻被揭發審批粗疏,官員甚至不知道主辦方的合約內容。令人氣憤的是每次出事負責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均只稱會「查找不足」,但問題仍是再而三發生,請問問責精神何在?
「事事國安」延伸至經濟社會 「民族主義風暴」損港聲譽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的官員將目前面對的經濟困境,包括股市樓市大跌、甚至旅客復甦速度緩慢,都會歸咎外國勢力「抹黑」,但眼前的現實是,香港與澳門一樣備受地緣政治困撓,好像在2024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中,法案就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均列為「海外敵對勢力」。
而且澳門早在2009年已立法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法》,去年中雖然法例再「加辣」,將分裂罪擴大到非暴力行為,同時增加擁有域外權力,但值得注意是,《澳門國安法》過去十五年生效以來,政府從未以《國安法》提出起訴;這與香港的《國安法》生效已三年半,其中逾 280 人被指涉嫌危害國安被捕,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我不是說澳門政府沒有侵犯人權行為,當地政治打壓及壓制言論自由不下於香港,但最少不會像香港變成「事事國安」,而去年更令人憂慮是這種狀況已伸延至經濟甚至社會發展,好像穆迪下調香港評級展望就被政府最高層斥責為外國勢力刻意抹黑;甚至最近球王美斯因傷未有出場,已被建制及內地媒體推測背後涉及外國勢力正試圖破壞香港的經濟,連行政會議召集人暗示背後有「幕後黑手」,表明應禁止美斯再次來港。
經濟學人形容「美斯之亂」已經引起了一場「民族主義風暴」, 所有這一切使香港看起來與大陸非常相似,國際品牌和名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免冒犯「薄臉皮」的民族主義者,如果香港社會真的進入這種極端思維,最終只會損害香港聲譽,令日後再舉辦國際盛事只會難上加難。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po/com-0219202408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