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12 December 2023

RFA评论 | 何清涟: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的前世今生

12月5日,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宣布,中国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1,理由是中央政府救助地区和地方政府并向国有企业提供财政支持;12月6日,穆迪确认了香港的“Aa3”评级,但将香港及澳门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这次下调,中国政府与香港政府均予以反驳,各类传媒也高度关注。

主权信用评级降低都会遇到被评国驳斥

媒体报道很有趣,都没涉及一点:近年来每逢评级不利,被涉及的所有主权国家必有反驳,只是媒体报道多寡及如何评论上有区别。

据彭博社报导,12月5日,穆迪在主权评级行动后将8家中资银行的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并于次日发表声明称,对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采取评级行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转为“负面”。信用评级的负面展望不一定导致迅速降级,但这是对现有评级可能无法持续的一种警告,但中国财政部立即予以反驳,称中国经济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地方政府预算可以承受因房地产市场下行而造成的财政收入减少。中国官方媒体援引政治局的话说,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强化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稳健货币政策。

12月6日,穆迪同时还下调了香港和澳门的评级展望,并将26家中国城投公司的评级列入下调的观察名单。报导指,穆迪将评级从“负面”转为“稳定”的中资银行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和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穆迪在声明中说:‘Aa3’级并称这是对香港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制度、经济和金融方面紧密联系的评估。香港方面也做出强烈反应,尽管路透社认为“Aa3”评级这反映了香港的信用优势,如富裕且具有竞争力的经济、财政和外部缓冲以及有效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记录。香港政府当然也予以反驳,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为什么中国与香港政府的反驳会引发国际传媒尤其是中文媒体的大幅报道?归根结底,还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深感担忧的缘故。今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曾两次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美国政府也给予反驳,但除了几家英文专业财经媒体,多数没报道这事儿。

8月1日,惠誉宣布,将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这也是美国长期主权信用在历史上第二次被降级。11月10日,穆迪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同时确认该国的评级为最高投资级别AAA。两家机构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债务承受能力受到质疑、美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根据媒体报道显示,两份下调报告均引起了美国政府的不满。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沃利·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发表书面声明,称自己“强烈反对穆迪的调整”,并列举了反对理由。

穆迪等评级机构为何被称为“上帝之手”?

此时此刻,中国政府对信用评级展望的下调确实比较在意。目前,中国经济确实面临调整时期的极大困难,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其实质就是资产定价权,信用评级下调则意味着投资、贸易全方位受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评级机构的威力,我曾引用过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于1996年出版的《市场无疆界》(Markets Without Borders)中的一段话来描述:“全球资本市场对主权国家政府的牵制越来越多,而主权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力却日渐削弱。……谁掌控全球资本市场的定价权,谁就掌控了全球资金的流向,就掌控了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就掌控了主权国家兴衰成败的命脉。试问:当今世界,谁掌控着全球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呢?答案是:那就是以穆迪、标准普尔为代表的美国信用评级机构。”

美国的金融评级机构当然不止这几家,对全球股市评级的就有明晟(MSCI)、罗素富时指数和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国涉足国际资本市场之后,对评级机构这只“上帝之手”的厉害领教颇多,既尝过甜头,也吃过苦头。2018年全球对中国经济看衰之时,先是明晟(MSCI)正式将中国A股纳入MSCI指数,继之是富时罗素正式将中国A股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到2019年4月1日,彭博正式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被纳入指数的债券是中国国债和三家政策性银行债券。在此之前,国际三大计价债券分别是美元、欧元和日元,自彭博背书之后,人民币债券成为第四大国际计价货币债券。外界预测,仅彭博4月1日这一宣示,将吸引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外资流入中国规模达13万亿美元的债市。

评级下调,中国已经历四次

评级下调的苦头,中国当然也尝过,穆迪、标普等海外评级机构此前曾有四次均不同程度下调过中国主权评级或展望。

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7月20日,标准普尔下调中国主权评级由BBB+至BBB,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2013年4月9日,惠誉下调过中国主权评级由AA-至A+,展望维持稳定;2017年5月24日,穆迪发布评级报告,将中国的评级从Aa3下调至A1,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下调中国主权评级的原因主要在于认为中国的财政状况会有所恶化,整体债务规模将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而继续上升;同年9月21日,标普将中国的评级由AA-下调至A+,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标普认为政府近期加大控制企业杠杆水平的力度,有望稳定中期金融风险趋势,但预计未来两到三年的信贷增长速度仍不低,会继续推动金融风险逐步上升。

以上四次,中国都表示过不满,六个月后则称影响不大。

中国政府应该庆幸另外两大评级机构没与穆迪一道行动,没有下调中国的信用评级。

近段时期,标普对中国经济的担忧程度要低于穆迪。在穆迪12月5日宣布下调评级的几小时前,标普宣称相信中国可以避免重蹈日本“失去十年”的覆辙,指的是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楼市暴跌后经历的经济活动疲软。惠誉评级今年早些时候曾向彭博记者表示,可能会考虑重新调整中国的主权债券信用评级,但该机构最近确认了中国的展望评级为“稳定”。《纽约时报》评论称,对中国而言,信用展望评级的变化对财政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微乎其微,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很少依赖海外贷款。这一评论可能乐观了一些,尽管中国财政不依靠海外贷款,但中国正在努力吸引外资,外资是否投往中国,虽然与评级没有直接关系,但间接影响还是有的。

中国对本国资本市场定价权操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之手很是不满,曾想另起炉灶,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目前类似的机构共有国衡信,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等数家,并且从这几大国际评级公司高薪聘请的专业人才与顾问,其中国衡信国际信用评级中心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面向全球评级事业的开拓者,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权信用由它操盘。但要想与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分庭抗礼,那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heqinglian/hql-1211202317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