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2 December 2023

汪浩:季辛吉如何出賣臺灣?

(作者臉書)

1971年7月1日,季辛吉出發去北京的前夕,尼克森與季辛吉商討會談策略。對行前的準備,尼克森最不滿意的就是對臺灣問題的表述,認為季辛吉準備的立場「不夠強硬」。他特別提醒季辛吉:「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表達我們放棄對臺灣支持的意願 … 與中國人的會談,不能讓人看起來是我們在出賣臺灣。」尼克森強調:總的來說,應當讓中國人對美國願意在臺灣問題上讓步的意願「捉摸不定」,不能看起來像是「拋棄了老朋友」。此外,尼克森還提出「掛鉤」策略:「我們在臺灣駐紮的6,000名士兵,直接與我們在南越的作戰行動相連。所以,如果越南戰爭問題解決了,那些軍隊也就不再需要了。」言外之意是,如果中國想要美國從臺灣撤軍,那麼中國領導人就得做北越的工作,協助美國盡快「光榮而體面地」結束越南戰爭。尼克森還特別指示:在會談中有關一個中國與兩個中國的問題,「應只提一次」,而不是如季辛吉所準備的要貫串全部談判。
當天下午,季辛吉還特意會見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季辛吉首先說「美基本政策為以匪制俄,故不影響美對我友好關係,明知美如此做法增加我方困難,但此決非美本意。」季辛吉強調美國決不出賣朋友「尼總統對我總統及我政府之友誼極深,對我當其在野時之溫暖招待又每念念不忘,其決心盡力維護我在聯大席位,實不容懷疑。」看似再三保證對臺支持,但季辛吉卻藏了一手,他沒有透露對沈幾天後他就要與周恩來會面。
1971年7月9日下午,季辛吉同周恩來會面時首先表示「尼克森總統已授權我告訴您,美國不會在沒有事先同你們商討並考慮你們意見的情況下,採取任何有損你們利益的重大舉措」。類似的話,他才剛剛對沈劍虹說過。面對季辛吉的保證,周恩來馬上回應「對於臺灣問題,我們不得不指責你們政府。」這指責的根源,必須回到1950年年初,當時的美國政府認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並且聲稱對臺灣沒有領土野心,不會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讓中國人自己解決內部問題。沒多久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卻包圍了臺灣,宣稱臺灣地位未定,以致於直到今天,國務院發言人仍堅持著這一立場,這是問題所在。如果這個關鍵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整個問題都很難解決。周恩來說「要承認中國,美國必須無條件地這麼做:它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毫無例外。... 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已經歸還中國,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周恩來接着要求「美國必須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從臺灣和臺灣海峽撤出全部的軍事力量、拆除所有軍事設施。這是自然的事情。當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看來,美國和蔣介石之間,由杜勒斯在1954年簽訂的條約是非法的,我們不承認。就臺灣問題來說,這是關鍵的」。周恩來這番話,是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1971年5月的決議,向季辛吉拋出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尼克森和季辛吉早已料到,在與周恩來的會談中,臺灣問題是不得不接過來的燙手山芋。
在訪問之前,季辛吉認為中國對美的積極姿態,不是因為要從根本上解決臺灣問題,而是為了同美國建立對抗蘇聯的國際態勢,目的在於解決中國的安全問題。他原以為周恩來會首先提出最容易獲得解決的焦點:撤走美國軍隊。然而,聽完周的這一番談話後,季辛吉頓時陣腳大亂,慌張的回應:「我注意到,總理的評論超出了我們先前聯絡中交換的意見。在這些聯絡中以及我們的華沙會談中,您說到從臺灣和臺灣海峽地區撤出駐軍和軍事設施。您今天還說了一些官方的政治性宣言。」周恩來回答:「這是因為如果要交換看法,每一方就必須把對問題的全部看法都說出來。」可見,周恩來只是作一個政治正確的官方宣言,並沒指望季辛吉全盤同意,可是,季辛吉誤解了。
面對周恩來的攻勢,季辛吉似乎將尼克森臨行前的那些關照忘得一乾二淨。喘定之後,季辛吉取巧地向周提出,對臺灣問題的討論可以分為「臺灣和臺灣海峽的軍事問題、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關係演進」兩個部分。但是老練的談判對手立刻聽出其中的不妙,周恩來打斷他說:「這不同於我們的看法。我們堅持,我們同臺灣的關係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我們在華沙會談中屢次重申這一點;並且在所有公開的聲明中,我們也始終保持同樣的立場。」周恩來接著威脅說:「如果要在我們中美兩國間建立關係,美國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須回歸中國大陸。在這些前提下,美蔣條約將不復存在。」
季辛吉趕緊說:「我明白您說的關於建交的問題。但是先讓我談談在我們沒有外交關係的情況下,臺灣在我們關係中的狀況。」季辛吉有些自亂陣腳,沒能堅持尼克森交代的策略,他首先表示,美國在削減駐臺軍力方面已經做了主動,例如:終止軍艦在臺灣海峽巡邏,從臺灣撤出一隊空中加油機,並且削減了20%的駐臺軍事顧問組成員。接著,他向周說明:美國駐臺軍事力量由兩部分組成,三分之二的軍隊同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相關,其餘三分之一用於協防臺灣。美國從臺灣的撤軍計劃是:在越南戰爭結束後的一個明確的、較短的時間內,撤出與臺灣無關的三分之二軍隊;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美國將逐步減少其餘駐臺軍隊。他討好地說:「如果這樣做的話,軍事問題不會成為我們之間的原則性障礙。」他還果真讓人「捉摸不定」告訴周「這是尼克森總統的私人決定,還沒有經過我們的官僚機構和國會的討論。」這句話的含義是:美國國會對尼克森有所掣肘,因此,撤軍計劃並非板上釘釘之事,中國不要太強硬而得罪美國國會。季辛吉在同中國交往中很愛玩「國會牌 」。
至於臺灣問題的政治方面,季辛吉明確表示:「我們不支持『兩個中國』的解決方案或『一中一臺』的方案。」但對於美中建交,則是:美國不急於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當然,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基本的共識,也不會阻撓雙邊關係向著這個方向發展。季辛吉企圖把發展美中外交關係的責任推到中國一邊,迫使中國在建交的條件上做出妥協。他強調:就臺灣而言,「實施軍事步驟比實施其他需要更長時間完成的步驟更為容易」。季辛吉在開場白就給了北京超乎預期的東西,他只差沒有當下正式承認中共政權。
針對季辛吉的表態,周恩來對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表示讚賞,認為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前景很有希望,「我明白需要一段時間,但是留給尼克森總統的時間並不多了。」尼克森總統任期還剩一年半,如果連任,則是五年半,那就到了美國建國兩百年的時候。周恩來又逼了一下,中美建交的時機已到,「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就成為影響他能否連任的因素之一。」周恩來直導尼克森的軟肋。
季辛吉當然心知肚明,但如果他承認這一點,豈不讓周握住把柄,成為要價的砝碼!於是,他立刻否認:「我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與總統的連任沒有關係。世界和平不能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與,這是尼克森總統畢生的信念。這些決定是基於美國的永久利益而做出的,並非尼克森總統的個人利益。」他又着急地問:「總理是否將總統與毛澤東主席的會面,同實現建立外交關係相聯繫?或者,兩者是否可以分開?」周恩來回答:「並不是絕對的 … 建交可以讓他們的會談更輕鬆。但是,如果你們需要一些時間,我們也能理解。」看到周恩來並非咄咄逼人,季辛吉馬上討好地說:「我把我個人的推測告訴總理,如果東南亞的戰爭結束,我們能夠在這一屆總統任期內基本解決涉及臺灣的軍事問題。我們肯定能在總統第二任期的初期階段解決政治方面的問題。當然,我們之前會先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就這樣,季辛吉交出了撤退在臺美軍和美中建交的時間表,但他並沒要求中國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還沒討價還價,他就把尼克森的底牌掀了。
季辛吉的信誓旦旦,仍不能讓周恩來放心。周追問:「貴國政府對於所謂的臺灣獨立運動,是什麼態度?美國政府的一些人、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樓,是否給予了支持?」對此,季辛吉出人意料的回答「臺灣人?我們不會支持。在世界上很多人的頭腦中,中央情報局的能力都被誇大了。」季辛吉向周恩來保證,他會努力「管好」美國的情報部門,美國不會支持「臺獨」。周恩來說,他很重視季辛吉所陳述的美國未支持,將來也不會支持所謂「臺灣獨立運動」。周恩來還提及彭明敏已經到美國,要求季辛吉不准他活動。季辛吉與周恩來在北京的第一次會談,持續了將近7個小時,對於臺灣問題,一守一攻,季辛吉被逼到死角,毫無招架之力。 雖然當晚的會談持續到11時半才結束,周恩來還是連夜去向毛澤東匯報,當周恩來講到美國還想在臺灣保留軍隊時,毛澤東表示:「猴子變人還沒變過來,還留著尾巴。臺灣問題也留著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長。」
7月10日中午12點至7月11日上午12點,季辛吉與周恩來又進行了三次會談。7月10日,周恩來提出:「臺灣問題的解決,不能將軍事方面的撤軍同臺灣的政治地位及歸屬問題分開,軍事與政治兩方面應同時、同步解決。若要實現中美關係改善、臺灣問題在政治上得以解決,美國政府應做到以下幾點: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以及承認臺灣屬於中國、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已經歸還中國。正如你昨天所說,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政策,並且不支持所謂的『臺灣獨立運動』。此外,你昨天已經明確指出,你們的國務院發言人不再重複他所說的:『臺灣地位未定』。」
周恩來接著質問:「如果這些問題不在尼克森總統訪華期間得到解決,那麼,他訪問的成果將是什麼呢?」不等季辛吉回答,他話鋒一轉:「當然,我們並不將此作為總統訪華的前提,但是我們認為朝著這個方向的努力應當成為總統訪問的成果,因為我們一直認為臺灣問題是我們的內部事務,必須由我們自己來解決。如果這些問題被擱置,那麼,存在於我們雙方的緊張關係將會持續下去。」周恩來寸步不讓,不惜以犧牲美中關係緩和為代價,警告季辛吉:尼克森來訪並不意味著美中關係將有實質性突破,除非他接受中國解決臺灣的方案。
周恩來進一步說:如果美國還沒有決定採取哪些政策、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計劃,而是走一步看一步,那麼,結果很可能是日本插手臺灣。「這是因為,一旦美國先從臺灣撤出部分軍隊,再觀望下一步將會發生什麼,那麼,蔣介石就會明白你們在做什麼,就要另尋他途了… 如果他覺得美國靠不住,他就會找日本,而日本自己也想捲進臺灣,並且已經認為臺灣在它的安全範圍之內。」原來,周恩來在指導季辛吉如何暪騙蔣介石。
對周恩來一再逼迫,季辛吉只好就範,他表示,美國的時間表是在尼克森的本屆任期內解決一部分,其他留待下任的前兩年完成。他保證,尼克森會向毛澤東重申:「我們不支持『臺灣獨立運動』,不支持『一個中國、一個臺灣』,不支持『兩個中國』的解決方案。」對於「臺灣屬於中國」,季辛吉認為其他三點要求滿足之後, 這一點自然就實現了。「因此,只有一點我們要等到總統大選之後,這就是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季辛吉澄清,美國對緩和與中國關係是有決心的,並非出於詭計,因為它非常重要、事關其他所有問題。但是季辛吉避免直接和明白的承認臺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根據國務院對舊金山和約的法理分析,他無法直接宣布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季辛吉與周恩來還討論了美國對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新政策。
接著,在周恩來的追問下,季辛吉重申對於「臺灣獨立運動」的態度:「我們不會給予任何支持,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我們不能為沒有美國參與、沒有美國支持的事情負責,但是,我們不會以任何形式支援它。我重申,如果您有任何關於美國支持它的情報,請告訴我,我會立即制止。」季辛吉還表示,尼克森政府不僅不會支持「臺灣獨立運動」,而且絕不會支持國民黨政府對中國大陸的進攻。他特別說明:「從技術上講,如果沒有我們的支持,他們無力入侵大陸。」
7月11日,季辛吉臨行前,周恩來再次提到了臺灣問題,並且在中方提出的五點要求之外,又提出兩點:第一,中美建交時,美國和蔣介石之間簽訂的「臺美共同防禦條約」必須廢除; 第二,針對日本,美國需承諾,在美軍撤離臺灣之前不能讓日本的軍事力量進駐臺灣,並控制日本不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對於第一點,季辛吉表示,美國政府非常希望臺灣問題能夠得到和平解決,對於「廢約」的要求,在日後美中關係的發展過程中,自然會得到解決。季辛吉這裡提出一個因果關係:如果中國和臺灣和平統一,則「臺美共同防禦條約」會自動廢除。周恩來當時默認了這種因果關係,但後來卡特總統沒有堅持這一關係。對於日本,季辛吉承諾「只要在我們能夠控制日本的程度之內,我們將反對它這麼做。」
季辛吉同周恩來會談,算不上真正的「外交談判」,美國對臺灣問題不經爭取便認可了中國的主要立場。事後,為了掩飾其不戰而降的作為,季辛吉狡辯:中國人的談判手法,就是盡可能確定一項合理的主張,一步就跨到那裡,然後堅持立場不變。這讓他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淺。因此在同周恩來的談判中,他也盡量使用這種「先發制人的讓步」。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一步跨到一個合理立場,明確無誤地擺出無可改變的姿態,相比於那種曠日持久、零敲碎打的細小步伐的讓步,這種方式更容易維護自己的立場。結果,季辛吉完全違背尼克森對他的事先指示,直接向周繳械投降,亮出底牌,而周卻堅持立場一成不變。季辛吉曾將美中蘇的「大三角」戰略稱為「均勢」遊戲,這場遊戲的勝局,關鍵在於實現美中關係正常化。為了贏得周恩來信任,臺灣就被犧牲了。
1971年7月11日晚上,中共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中美會談,毛澤東和周恩來得意地認為中美很快就會建交,此後,臺灣既孤立、又弱勢,很快就會崩潰。中美會談時,周恩來曾清楚地表示:「臺灣省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須回歸祖國。」對此,季辛吉回答:「身為歷史學者,我的預測是,政治演變可能朝著周總理指給我看的方向發展。」季辛吉擔保「我們不阻擋這一基本的演變。」與季辛吉會談後,周恩來歡欣鼓舞地認為目標已近,美國不會擋路,臺灣即將成為中國的一個省,可是,這並未發生,毛澤東和周恩來後來覺得被季辛吉誤導了。
回到加州後,季辛吉向尼克森報告,得意的預測此事一宣佈會震撼全球,「在臺灣造成暴亂。」他建議對臺灣「減低損害」,即便「我們預見到未來幾年的政治演變」,也應重申外交關係及防衛承諾,只不過,對臺灣的未來不抱有任何幻想。他強調「我們同中國任何其他人的交往需要有信用、準確性、策略。如果我們能掌握這個過程,我們將製造一場革命。」尼克森誇獎他「歷史會將你的這次訪問銘記為本世紀最重大的外交政策成就。」1971年7月15日晚上,尼克森卻公開宣布「我們謀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新的關係的行動,不會以犧牲我們老朋友們的利益為代價。這不是針對任何其他國家的。」
7月15日,美國國務卿羅吉斯告知沈劍虹,「吾人絕不背棄朋友…美總統將對貴我兩國關係更形密切,並對兩國共同防禦協定堅守不渝…吾人自可了解貴方之震驚,惟希不因此而影響兩國之關係。」日本駐美大使牛場嚴厲譴責美國不該如此對待中華民國,羅吉斯騙牛場「季辛吉與周恩來會談時未涉及臺灣問題,亦未提及聯大代表權問題。」
當時臺灣各界對季辛吉訪問北京大為震驚和氣憤,許多人一度對臺灣前途失去信心,但是社會很快安定下來,並未發生季辛吉預測的暴亂。7月16日,尼克森特別寫給蔣介石一封道歉信。蔣介石日記中寫道:「尼克生小丑來函,彼派密使前往北平,事前不及與我商談表示抱歉。余決置之不理,否則彼將宣傳其出賣我國民得我諒解矣。」7月27日,在華府,沈劍虹去見季辛吉,季的談話內容充滿矯情和謊言。季辛吉稱,與報紙報導相反,美中雙方「對臺灣問題並無秘密交易」。但事實上,季辛吉向周恩來作了五點承諾,並稱尼克森會向毛澤東重申。季辛吉告訴沈,依他「個人評估」,北京當局相信臺灣是一個「歷史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那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解決。9月8日,蔣介石聽蔣經國報告巡視馬祖各離島軍情,記曰「據報一般士兵並未受美尼對匪諂媚之影響,認為出乎意外云。余則認為只要社會與教育安定,則軍隊士氣不致受外交之影響也。」臺灣社會能安穩渡過這場海嘯,確實讓周恩來和季辛吉跌破了眼鏡。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3/12/blog-post_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