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19 November 2023

拜习会后的习近平有可能实现其野心吗?

来源:
美国之音

举世瞩目的“拜习会”大戏已经演完,但帷幕尚未落下,人们并没有因为此次峰会而对世界上这两个价值观冲突和地缘政治竞争的最大经济体的未来关系有更明确的判断。特别是,围绕着“拜习会”,中国官媒一改以往的敌对调子而高调推动中美友好,习近平无论是在与拜登的会晤中还是在与美国商界的晚餐会上都展现了友好姿态甚至柔软的身段,甚至拜登在记者会上再次指称与他刚刚见面的习近平是独裁者,中方至今对此没有吭声。人们颇感疑惑:“战狼”如何在一夜之间炼成“熊猫”的?

“战狼”习近平的三个野心受挫

“战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的外交特征。习近平的三个野心显著超越他的前任们:其一,他坚定认为中国应该也能够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主流文明的发展道路;其二,习近平切实地把收复台湾作为他势在必得的历史功绩;其三,习近平拥有与美国争霸的全球野心。习近平决心在自己的手中实现这三个目标。

一年前与拜登在印尼巴厘岛的APEC峰会上见面时的习近平,刚刚在中共二十大上达到权力巅峰,似乎感觉实现这三个目标指日可待,满满的“东升西降”的意气。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习近平的志气受到挫伤。从巴厘岛回国不久,他就遭遇了全国针对他的白纸抗议运动,大大消减了他的政治威严。人们预期的疫情解禁后的经济强劲反弹并未发生,房地产市场面临全面崩盘,青年失业率高企,国内外企业家的信心持续下滑,新一届政府推出许多救市举措试图重振国内外商界的信心和驱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和消费,但这三驾马车仍是步履蹒跚欲振乏力。也许习近平不愿意承认,他的超越前任的三大野心是以他上任前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累积的家底为基础的,他的政治调子唱的再高,如果没有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无论在实现他的全球野心、收复台湾还是宣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上,他都是缺少底气的。

在2022年4月的中央财经会议上,习近平指令当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超过美国,以彰显中国的制度优越性,而就在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增长的趋势发生逆转,从2021年的75.3%降到70.3%,再加上中国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加剧,许多经济学家改变了对中国经济总量近期将超过美国的乐观评估,认为在习近平任内,中国不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对习近平是一个心理重创,因为没有任何指标比它更能显著地表明他实现全球野心的成功了,本来是唾手可得一下子变成了望梅止渴。

然而习近平面临的经济挑战还不仅仅是一时的经济总量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问题。中国经济一直依靠房地产业支撑,不仅长期高杠杆开发埋下了许多金融暴雷随时可能引发全面金融危机,而且大量的资金淤积于砖头水泥,几十年来政府饮鸩止渴式的基建投资造成严重重复建设,在房地产上的投入产出越来越低,即使房市不崩盘,它也失去了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功能。为了释放经济长期增长的潜能,必须从“砖头经济”转型到“数字经济”或着说“芯片经济”,如果在高科技领域不能与美国势均力敌甚至超过美国,习近平实现三个野心会力不从心。美国也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脖子越卡越紧。

“熊猫”习近平带着笑容来美国

野心勃勃的习近平必须有所突破,让实力追上野心。今年11月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制定的最重要方针就是“加强房企金融监管”和“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但是,这一方针的实施仍然受到危机四伏的房地产业的掣肘,若从房市的釜底抽薪抽的太快抽的太多,将不可避免引爆金融危机以及长期实施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房价暴跌让中产阶级财产缩水会加速他们终止与中共政权“用自由换面包”的交易,给习近平造成政治挑战。

所以,习近平必须“既要,又要”寻求平衡,所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同时也强调稳定房市。为了维持这“既要、又要”转型期的平稳过渡,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然而,几年来外资撤出中国的幅度逐步增大,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了赤字,这是1998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

于是习近平面带着笑容来美国了。在与拜登的峰会上,习近平向拜登妥协很多,自己似乎几近没有斩获,但是功夫在场外。当晚,在与美国商界领袖的晚餐会上,习近平展现魅力攻势,强调中国致力于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中国是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好朋友。

事实上,习近平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是咎由自取。他的三个野心以及他对失去权力的恐惧和对安全意识的着魔,使他的内政、外交政策早已造成国内外商界的不满、不信任和恐慌以及国内中产阶级的相背和国际社会的警觉和反制。换句话说,习近平的政治和习近平的经济是左右互搏相互掣肘的。习近平的政治会改弦更张吗?习近平从“战狼”变“熊猫”能恢复国际商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吗?美国会给予习近平一个战略喘息让他的实力追赶上他的野心吗?习近平美国之行让人们想起了久违的“韬光养晦”,但是时空已经不一样了。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11/%E6%8B%9C%E4%B9%A0%E4%BC%9A%E5%90%8E%E7%9A%84%E4%B9%A0%E8%BF%91%E5%B9%B3%E6%9C%89%E5%8F%AF%E8%83%BD%E5%AE%9E%E7%8E%B0%E5%85%B6%E9%87%8E%E5%BF%83%E5%90%97%EF%BC%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