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28 July 2022

三星超前台積電量產三奈米晶片:半導體大戰背後的地緣政治

呂嘉鴻
BBC中文記者

韓國半導體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6月30日宣佈2022年下半年起率先開始量產3納米(台灣譯奈米)的半導體晶片(chip,又稱芯片)。面對挑戰,全球晶片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數天后在年度技術論壇上宣佈其3奈米制程(泛指產品生產加工的過程)將如期於下半年進入量產。

台積電是蘋果手機及iPad等產品處理器的獨家供應商,多年前從三星手上拿走蘋果晶片代工訂單。有評論稱,三星若要「彎道超車」,亦即超越台積電現有的5奈米晶片制程,拿回蘋果等大客戶訂單,此次生產3奈米晶片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新一波半導體大戰再起。

根據半導體研究機構集邦諮詢(Trendforce)今年4月發佈的統計,2022年第1季度台積電在全球市場市的佔有率以53.6%位居第一,三星電子以16.3%位居第二。三星晶片的良品率(一般指合格產品數量在總產品數量中所佔的比率,又稱良率)一直被業界認為是其主要痛處。根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業界估計三星晶圓代工3奈米良品率可能低於60%,意味著需要與客戶協商量產問題,在考慮漲價轉嫁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才能量產。

面對三星宣佈下半年量產3納米的「超車」舉動,科技界關注台積電能否持續佔據市場優勢。這也包含台積電宣稱2025年將生產的2奈米晶片的進度如何。而就三星而言,面對總體晶圓代工良率長期落後於台積電的困境,此次率先以新的環繞式柵極(GAA)制程生產高端3奈米晶片,未來成效如何都是產業界焦點。

除了技術及市場競爭之外,被稱為本世紀石油的半導體晶片從材料研發、晶片設計,到代工及下游的銷售,整個生產鏈都充滿國際地緣政治鑿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管理學院資深研究員艾力克斯·卡普裏 (Alex Capri )向BBC分析,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三星與台積電的競爭可以從他們選擇向誰出售先進晶片看出端倪,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方面的考慮。

中國一直是這兩個全球最大晶片廠的最大客戶,兩公司在中國多年來的競爭一直是全球半導體的焦點。卡普裏表示,對於與中國抗衡的G7集團來說,他們肯定會確保能安全可靠地獲得高端晶片,並「同時努力阻止北京追趕,並最終能夠自產自足地製造高端晶片」。

「良率」定成敗?

根據韓聯社報導,新一代3奈米晶片是基於尖端半導體製造技術——環繞式柵極(Gate-All-Around,GAA)技術。三星稱,與現有台積電生產5奈米晶片的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制程相比,環繞式柵極技術允許晶片的尺寸縮小35%、能耗降低50%,而性能能夠提高30%。

但是許多科技專家都認為,尖端晶片生產的良率才是決勝之處,而GAA技術是「先做出成品」後才能確定成功或失敗,風險較大。

半導體產業研究者、台灣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朱岳中便向BBC中文強調,良率是關鍵。朱博士說,以2015年蘋果手機iphone 6S型號發生的爭議來看,便能明白。據報導,當時該款手機同時使用三星的14奈米及台積電的16奈米手機晶片,結果有科技部落客(即博客博主)質疑,後者在該款蘋果手機上的電池續航力更強,引發蘋果澄清。

朱岳中指出:「良率就等於廠商的成本,也是產品的效能,即能不能銷售出去的重點。在晶片場上拼搏,誰的制程比較快沒有多大意義。」

無論如何,三星這幾年開始傾注所有資源挹注在GAA3奈米晶片技術,以試圖超越台積電。

譬如,2021年,三星集團「太子」、現任副會長李在鎔因涉嫌賄賂韓國前總統朴槿惠入獄,數月後獲假釋,便開始整頓三星。他將旗下許多主管撤換,並開啟廉能調查,追究為何投放大筆資源在半導體晶片的代工及研發。但三星自家晶片的生產良率仍然不佳,落後於台積電。

另外,今年6月,李在鎔飛抵荷蘭,與全球最大晶片光刻機(又稱曝光機)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高層會面,稱三星已確保能取得「額外」的極紫外光(EUV)設備,並保證光刻機能在韓國組裝。艾司摩爾是全球唯一高階晶片制程設備製造商,他們生產的光刻機可以確保高階晶片生產,因此成為半導體大廠爭奪之地。

以上這些行動都顯示三星試圖與台積電拼搏的決心。

台美晶片之爭背後的地緣政治

如同石油在過去冷戰期間成為美蘇兩陣營激烈爭奪的資源。來到2022年,晶片用於高科技軍武、電子產品以及汽車等領域,已經讓它被認為取代石油,成為地緣政治的新熱點。

自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之後,晶片成為美中貿易及科技戰的主要場域。美國除了將中國最大晶片廠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還拉攏台灣的台積電,邀請其到美國設廠,希望台積電的高階晶片可以「就近生產」,以規避風險。

不過,之後美國英特爾公開要求華府扶植美國公司,停止與台積電合作。有分析認為,在大國政治下,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大廠可能成為美國用過即丟的犧牲品。

2021年9月,美國商務部長吉娜·瑪麗·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要求全球主要半導體製造商及客戶提交數據,以「提高供應鏈透明度」,在全球科技業引發風波。韓國等國家認為美國此舉是施壓半導體對手,彼時首爾派出副總統層級官員,飛抵華府斡旋,表達不滿。

在此之前不久,英特爾(Intel)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抨擊台積電,在台海局勢緊張當下,台灣「不是穩定的地方」,他公開呼籲美國政府不應補助台積電赴美設廠。

今年5月,雷蒙多在世界經濟論壇受訪時再次劍指台灣稱,「美國最精密的晶片有70%從台灣購買,而這些晶片主要用於軍事設備.......標槍飛彈(javelin)發射系統大概要用到250顆晶片,你想要全部都跟台灣買嗎?這並不安全。」

雷蒙多因此呼籲美國國會通過美國晶片製造法案,讓美企在本土製造晶片,「鞏固我們的未來」。

台灣內部有分析認為,台灣在半導體行業上不應「親美」,認為美國將積極贊助本土的半導體大廠,並強力圍堵台積電及台灣半導體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不過,由於英特爾的制程仍徘徊在10奈米,有分析稱,美國大廠不可能放棄購買來自三星或台積電的高端晶片。目前蘋果及高通還是台積電的大客戶。

另外,2022年7月,美國在台協會(AIT)發出新聞稿稱,台灣半導體大廠環球晶圓(GlobalWafers)將在德州晶圓廠開始動工,並稱該廠落成後將是美國數一數二大規模的半導體大廠,可以為德州帶來上千工作機會,活絡該地經濟。

據此,卡普裏向BBC解釋,台灣與美國或者韓國與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盟友關係,讓「晶片大戰」陷入一種競爭性的盟友關係,他並不認為美國政府正在扼殺台灣或韓國的半導體發展。他又預計美國政府將同包括台灣和韓國在內的關鍵供應商,在電動汽車、物聯網和電信、清潔技術等新興領域上加強合作。

"這是由涉及經濟和技術的反饋循環驅動的行動",卡普裏告訴記者。他又解釋,美國及其盟友將尋求繼續與三星和台積電,以及其他有相同價值理念的半導體廠商,加入區域化的生態系統和供應鏈。「這些半導體的生態系統和供應鏈被安全地包圍起來,就是所謂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台積電已經與日本政府投下鉅資,在日本成立研發中心。之前亦有消息傳出,台積電繼美國之後亦有接受新加坡邀請,前往當地設廠的消息,引發關注。

中國角色

但面對半導體成為世界經濟的重中之重,以及由美國主導的結盟遊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亦十分警惕。

中國半導體集團紫光曾揚言要買下台積電,合併台灣另一大廠聯發科。紫光在去年集團申請破產資產重組。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對台積電的興趣趨緩。

根據法廣報導,今年五月,中國智庫「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5月底出席中國人大主辦的「中美論壇」時談到,「在美國西方像制裁俄羅斯一樣對中國進行毀滅式制裁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收復台灣,特別是進行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方面,一定要將台積電這本來屬於中國的企業搶到中國手裏。台積電正加快向美國轉移,要在美國建立六個廠,我們絶對不能讓它轉移的目標全部實現」。

陳文玲說法在台灣引起輿論激烈反應,也同時顯露出北京對台積電的重視。

經濟學人北京分社社長任大偉(David Rennie)之前接受BBC中文採訪時便說,台積電在美中之間處境不易。他舉例稱,台積電當年被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邀請去美國設廠,台積電擔憂恐失去中國訂單,或被中國制裁;但台灣更不可能拒絶美國。他因此說台積電處境就好比「拳擊沙包」,兩方都有理由因故對台灣報以老拳。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佔全球市佔一半以上的晶片似乎也成為處理與北京經貿糾紛的重要籌碼。台灣西部沿岸林立的半導體廠,被一些評論稱為「矽盾」(Silicon Shield),成為抵禦中國政經壓力的科技象徵。

但也有評論持不同觀點,比如美國軍事專家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指出,「台積電過大的影響力,反而讓北京更亟欲侵略台灣,拿下台積電」。

今年6月初,中國海關再次以檢疫不合格為由,暫時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引發兩岸口水戰。之後台灣貿易代表鄧振中在出席世界貿易組織(WTO)部長級會議時向《路透社》表示,在面對北京在經貿上對台灣施壓時,他盼望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貿易額能從現行40%的佔比往下修正。佔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最高貿易份額的便是半導體產品。不過後續台灣政府是否會調整晶片出口,尚需觀察。

無論如何,台積電、三星等公司在先進制程上的競逐凸顯出,半導體晶片製造背後是激烈的地緣政治角力。這場聚焦在印太地區的競逐預計將長期持續。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208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