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7 April 2022

上海封城一個月:官方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不變 如何解除危機

自今年3月28日新冠變種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殺入社區後,2500萬的上海居民開始經歷了一場毫無預期的長期封城。原本宣佈的五天封控,到現在已經一個月,而且封控有更加嚴厲的跡象。

這座全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在封控期間屢屢傳出市民不分貧富挨餓,或病人因為延誤或被拒診治病逝等事件,消息震驚海內外。

嚴厲的封城政策背後,是官方堅持的新冠「清零」防疫方針。許多上海民眾開始對採取嚴格的封城政策有了質疑。一直是知名「防疫模範生」的上海,為何陷入如此困境,引發全球關注。

美國史丹福大學兒科及健康政策教授王智弘向BBC中文分析,一個地方封城的時候能達到多少效果,取決於封城時有多少人已經感染。他因此估計,上海宣佈封城時可能已經很多人感染了,「尤其奧密克戎是指數性傳染(exponential),3的1次方變成3的2次方的高速感染速度,一開始五個人,跟一開始有100個人感染,會差很多。」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則向BBC解釋,此次上海面對BA.2變種毒株更具傳播力,因此傳統的流行病調查和追蹤密切接觸者的努力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許多研究發現,奧密克戎感染特徵之一是半數以上的感染者都是「無症狀」感染。

根據資料,上海戶籍中,60歲以上的人口佔了三分之一。

王智弘醫師因此強調,現在上海面對的挑戰是,60歲以上的長者不到65%(如同香港),且根據香港大學研究,科興疫苗對於變種病毒成效有限,在急救病牀醫療資源不夠的情況下,若開放可能會讓上海走入香港今年疫情爆發時,醫療瀕臨崩潰的情況。因此,他認為上海要解套,現在該是盡速先給60歲以上或免疫系統缺乏(immunocompromised)及慢性病的族群,接種效果較好的mRNA疫苗加強針(boosters):「疫苗混打是國際趨勢,不會是面子問題。 用以前的舊的『清零』(zero-COVID)方法來面對新的變種病毒( Omicron Virus)可能不會那麼有效。」

上海防疫是否「失敗」?

雖然上海部分小區因為已經「清零」成功,允許民眾每日外出一次走動,但多數地區仍處於嚴格封鎖,沒有任何解封跡象。

事實上,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過去上海應對之前的德爾塔(Delta)病毒株,一直奉行「陶瓷店裏抓老鼠」的防疫政策,亦即用最小的社會成本控制疫情,達到能夠快速追蹤病毒,又能保障城市經濟生活正常運作的局面;在全中國各地奉行一刀切「封城」政策時,上海「精凖抗疫」曾贏得中國社會讚譽。

但是,此次上海疫情外溢後,上海的嚴厲封控招致許多批評:理由包含自封控開始,屢屢傳出食物分配不足,成千上萬的民眾為三餐所苦,或有90歲以上徵狀輕微的老人或不足一歲的新生兒必須被送去方艙醫院等。許多人難以想像,中國最富裕的城市會陷入民眾挨餓,沒有醫院可以就醫的情況:「魔都」成為現在上海市民對這座自己曾經自豪的城市的自我嘲諷。

陳希向BBC解釋,上海本輪疫情「破防」的主因是行動遲緩和生活物資、醫療資源凖備不足。他解釋稱,上海發現疫情是在3月3至4號,但10天後(3月13日)才開始加強疫情防控,並到3月28日才開始統一封城,比起同樣在今年出現新冠危機的另一大城市深圳,後者在檢測出傳染案例後迅速且果斷採取了相對有效的防控措施,上海已經慢了一大步。他分析說:「而生活物資、醫療資源的凖備不足動搖了上海居民對疫情防控的決心和支持,使防疫效果打了折扣。」

但是,「封控」並不是只有上海或中國採用的措施。其他國家譬如新加坡或澳大利亞等都實施了程度不一的封城防疫策略。對此,王智弘告訴BBC,澳洲靠著國境管理,而且因為後者的島嶼地形比較容易控管,病毒可以突破防控的「入境點」(port of entry)比中國少很多。而且,中國雖然也有嚴格的入境管制,但因為奧密克戎的傳播速度太快。他補充說:「有人說這種病毒像風一樣地傳播......從不同地方都可以進入中國很多入境點,譬如從香港開車的,搭飛機來的或搭貨船來的等等,很難完全清零。」

陳希則告訴BBC,封城政策有利於減低疫情傳播強度。但是,要徹底阻斷傳播,回到清零,「這需要時間,需要大量的物資有效分配,脆弱行業和人群的補貼。」他亦同意,燃眉之急是要加速上海市民的疫苗接種率。

堅持「清零」

而此次上海封城對抗疫情,許多民眾開始對封控有所質疑,上海居民問,為了防範多為輕症症狀的奧密克戎,付出那麼大的經濟及社會代價是否值得?尤其許多報導都提到,許多非新冠病患,在封控期間得不到醫治或精神病患病情加重。

此外,陳希觀察到,經過兩年多的「清零」努力,中國從公共衛生領域到普通市民均存在很大的「疫情疲勞」現象。

但是,在上海疫情持續蔓延之下,北京並沒有放緩「清零」政策的跡象。4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與同事關偉傑在中國中科院旗下的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技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關於中國在即將到來的COVID-19時代重新開放的戰略》的文章,委婉地提出「動態清零」已經不適合處理新的變種病毒。

該文章說,「動態清零」方針對中國防疫「非常重要」,但中國「需要重新有序開放,以使社會和經濟發展恢復正常並適應全球的重新開放,從長遠來看,不能追求長期的動態清零」,而「接種疫苗」和「強效中和抗體」的疫苗研發是主要關鍵。

據報導,有關該文章在互聯網上的翻譯及討論,迅速被網路公司刪除。

事實上,4月8日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引述接近北京決策層人士說法稱,由於「清零」政策遭致的經濟損失和民眾憤怒,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原希望「放寬清零政策」,試圖在上海探索新的靈活防疫策略。但是,因為激增的上海確診病例數,當局遂恢復嚴厲管控。該報導又引述相關人士說法稱,在對政治局常委發表的未公開評論中,習近平已明確表示中國不會從其嚴格的「清零」政策中退縮。

4月19日,中國疾病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記者會強調,動態清零仍是目前中國防控策略的最佳防控戰略。而且,與多數醫界觀點認為奧密克戎多為輕症感染的看法相異,吳尊友說,病毒的致病性可能減弱,「也可能增強......因此我們在思想上要作好與新冠長期鬥爭的凖備。」

外界因此評估,上海嚴厲的防疫措施不大可能在短期內鬆綁。而且,最近官方封控手段升級,在一些小區,政府運來越來愈多的綠色鐵柵欄,將許多住宅門口或街口封住,引發居民抨擊。

如何解套?

「疫情真的是在瓷器店抓老鼠嗎?為什麼現在老鼠沒捉到,上海卻像瓷器一樣摔了個稀碎呢?」微信上一個署名「辣椒醬」的公眾號發表的這篇文章在微信上廣傳。

同時,四月中,上海市民製作了一個名為《四月之聲》的影片,整理上海進入封城以來市民挨餓,或求診的悲劇,在網路被海量傳播。這在中國大陸很少見,由民眾內部自發傳播,是對公共政策的直接批評。

面對困境,各界都急於探索上海如何解套的方法。

王智弘以香港為例子,認為看到後者今年三月疫情失控醫療崩盤的教訓,他能理解現在上海的擔憂。他說,上海擔心城市開放後會如同香港一樣失控。他從公開數據分析,香港的重症監護室(ICU)病牀每10萬人分得到7.1個牀位,中國大陸全國則是4.6個ICU牀位。

上海因為是大都市可能還高一點,但他認為中國若要放棄「清零」政策,就要考慮城鄉醫療分配不均的問題,因為有些地方根本沒有ICU牀位。他說:「ICU病牀因為城鄉分配不均的話就會有很多人病逝,特別是因為老人沒打疫苗的話,那死亡率就會提高。就算有打疫苗,科興或復必泰在接種六個月後,效能也減少了。」

王醫師因此強調,最好的解決方式,建議60歲以上的人口盡速接種mRNA疫苗的加強針。他引用新加坡研究資料說,打滅活疫苗的死亡率是mRNA疫苗的2.5倍。

長期研究中國健康政策的陳希還認為,現在需要提高老人和其他高危人群的疫苗施打率,以及更有效疫苗的引進。同時,解套方法還須盡速確定分級診療的預案,優先收治重症患者和高風險病人,以確保疫情下醫療體系能夠承受重壓,「也不會擠佔其他疾病的救治資源」。

他又建議政府需要加快引進或研發抗病毒藥物和療法,做好在醫療機構間的分配,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並需與民眾更有效地溝通疫情性質和防控手段,對於逐步開放的計劃,獲得民眾的反饋和普遍支持。」

王智弘補充說,「除了生命以外,還有其他風險,譬如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問題會很嚴重,大家被關了30天會受不了的。當然,還有癌症或是慢性病人就醫的問題」。

上海當局今早(4月28日)通報新增本土9764例,比前一日大降3798例。新增死亡病例47例,累計死亡285例。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124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