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1 April 2022

新冠疫情:奧密克戎重擊上海深圳,中國堅持清零的經濟成本有多高

新冠疫情下,「動態清零」、「全民檢測」與「封城」成為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新詞匯。過去兩年,嚴格的新冠防疫政策,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好處——在全世界飽受疫情侵擾之時,中國在內部維持了大致正常的生活,並激發出蓬勃的生產能力,促使2021年出口大幅增長21.2%。

然而,當傳播力更強的奧密克戎來襲,全球大部分地區選擇與病毒共存,放寬限制措施,中國依然嚴把防疫關口。為了實現「清零」,必須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3月初開始,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以及科技和製造業聚集的深圳疫情逐步升溫,並且先後進入封城或部分封城的狀態。

中國之外,全球經濟並不樂觀——衰退的信號閃現,美聯儲加息應對通脹,俄烏戰事遲遲未決,能源價格屢屢飆升;中國要穩住經濟大盤將面臨外部和內部的雙重壓力,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嚴格防疫的經濟代價究竟有多大?

封城的經濟代價有多大?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宋錚最近與幾位學者進行聯合研究,用按月更新的城際卡車流量變化來推算各個城市的實際收入變化,重點分析了武漢疫情結束後內地的16次封城。由於研究開展時間較早,深圳和上海並不在這份研究的樣本範圍之內。

該研究發現,如果封城兩周,造成的經濟損失,為該城市當月GDP的32%左右,為該城市全年GDP的2.7%左右。封城取消後經濟一般能迅速恢復到原有水平,但並沒有反彈。

研究結論認為,如果封城一個月,經濟損失大致為該城市全年GDP的4.5%。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對北京或上海這樣的一個特大城市實施封城兩周,對當月全中國GDP的影響大致在2個百分點左右(根據去年數據測算,約為1900億元),其中約有7%是來自於當地封城對其他城市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宋錚還提到,局部封城的經濟損失只有封城的四分之一,充分說明精凖政策的優勢。
奧密克戎讓封城得不償失?

宋錚表示,雖然科學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匯總各個方面的研究,但從直覺上講,對比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過去兩年的綜合表現,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況且,中國的抗疫政策一直在不斷完善,也在隨著疫情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宋錚研究發現,武漢之後的封城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明顯低於此前,即使在疫情嚴重程度相當的情況下,這個結論也成立。這說明中國的確在「以更高的水平、更小的社會成本」來控制住疫情。

但在奧密克戎變種出現後,「動態清零」的難度可能成倍上升,長春、深圳和東莞,乃至上海先後封城或封控。

上述研究認為,在極端情況下,如果中國十分之一的城市被迫封城兩周,當月中國GDP可能損失3.1%,以2021年GDP計算就是接近三千億人民幣。

即使未出現極端情況,中國內部疫情遲遲未見明確拐點,也令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比如局部地區部分企業臨時停產減產,疊加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導致一些企業出口訂單減少或取消,產需兩端同步走低。

最新公布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數據,已印證了經濟下滑的壓力。4月1日發佈的2022年3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較上月回落2.3個百分點至48.1,再度落入收縮區間,錄得2020年3月以來最低值。

PMI 被視為一個經濟體的「體檢表」,反映製造業的整體增長或衰退。PMI的榮枯線是50,高於50代表製造業在擴張發展,低於則代表衰退。
 

「保5.5%」面臨挑戰?

實際上,2月以來,中國在不斷調整新冠防疫政策,比如新版診療方案對病例實行分類收治、下調Ct值,到出院後「14天隔離」壓縮至7天居家監測等,一度引發外界討論,是否防控政策會鬆動。

但最近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上,習近平強調「堅持科學精凖、動態清零」,隨後衛健委官員重申「動態清零」符合中國國情,兩者都傳遞出信號——「動態清零」雖越來越難,但中國尚不具備退出條件。

「從政治局會議內容中看不到將退出當前『動態清零』的信號,亦沒有要向『與病毒並存』策略轉變的信號,」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鑒於香港的沉痛教訓以及中國自研更有效疫苗的必要性,2023年3月之前結束「動態清零」的概率非常小。

今年秋季將迎來中共二十大召開,外界普遍預計習近平將獲得第三個任期。在換屆之年「穩」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在此情況下,陸挺表示,隨著動態清零政策紅利的減弱,相關成本將大幅上升,這將讓中國實現今年5.5%左右的增長目標更為艱難。

新加坡大華銀行最新報告稱,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將壓抑中國內需及外部需求,不利經濟增長,加上新一波新冠疫情出現及隨後的大規模封城,預測中國今年GDP增速將放緩至4.9%,通脹可能升至2.9%。

更多刺激政策?

大華銀行的報告也預測,中國預計會出台更多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

高盛經濟研究也指出,隨著地方新冠疫情對經濟增長的阻力加大,以及決策者堅持全年目標,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的緊迫性增加了;預計會有進一步的貨幣寬鬆政策,包括降息和降凖。

一位身處香港的經濟學家向BBC中文表示,除非出現非常極端情況,中國經濟不大可能出現重大危機。政府可以運用的政策空間可能比四萬億(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的時候少一些,但在可能的力度和速度上,依然明顯超過西方國家。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

這種說法有前車之鑒,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宣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出一個四萬億元級的經濟刺激計劃,當時低迷的全球經濟都為之一振,但很快,它被視為「飲鴆止渴」的計劃,推高了債務風險,吹起了地產泡沫,中國在之後多年不得不通過「去槓桿」消化惡果,降低系統性風險。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095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