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3 January 2022

瘟疫史話:1918 流感和歷史上其他幾次傳染病大流行的結局

新冠疫情反反覆複,疫苗大規模接種持續推廣,變異毒株不斷出現,全球確診感染病例突破3億之後繼續上升,死亡人數超過500萬。

專家、官員和百姓的一個共同問題:疫情何時終了?有先例可循嗎?

1918年流感:「所有大流行之母」

疫情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而它造成的人員損失超過一戰,被稱為自黑死病瘟疫以來最致命的大流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據,1918 - 1920年期間,流感造成全球4千萬至5千萬人死亡,感染人數超過當時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約 18 億人)。

不過,傳染病專家認為,嚴格說來那場流感疫情並未真正清零,只不過流感病毒株 H1N1 逐漸隱退到幕後,變成常規的季節性流感延續至今。從那時到現在,每隔一段時間,H1N1 的直系後代會與禽流感或豬流感病毒遭遇、結合,產生強大的新流行毒株,就像 1957 年、1968 年和 2009 年爆發的疫情。

1918年始於西班牙的那場流感疫情之所以後來被稱為「所有大流行之母」,原因就在這裏 —— 每次重大流感疫情爆發,總是有1918年病毒的影子。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病毒發病機制和進化科負責人傑弗利·托本伯格(Jeffrey Taubenberger)是最早將1918年流感病毒遺傳基因分離並編序的科學家之一。他們1990年代的基因分析表明,「西班牙流感」最初是一種禽流感,1918年前從禽類飛躍到人類身上,成為一種全新的病毒株,實驗室小鼠試驗顯示致死率是現在季節性流感病毒的100倍。

「1918流感大流行時代」

1918流感疫情有三次浪潮 —— 1918年春天在北美和歐洲爆發,主要是在一戰前線戰壕裏;同年秋季全球擴散,9 -11月間導致數千萬人死亡;1919年冬到1920年春,第三波浪潮席捲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

第三波浪潮過後,流感並未消失。

後來發生的情況簡單來說是這樣的:全球疫情擴散期間,人類對這種病毒產生了天然免疫力,而毒株本身則不斷變異、進化,出現新毒株,殺傷力較之前的版本更輕微,1919-1920年和1920-1921年流感季節出現的主導毒株比疫情初起時致命性低得多,與季節性流感幾乎沒有區別。

也就是說,過去百餘年中每一次甲型流感大流行,包括禽流感、豬流感等,都能找到1918年流感病毒的直系後裔,而現在每年的季節性流感都有1918年病毒的遺傳密碼,其中,2009年爆發、全球死亡人數逾30萬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命性最接近1918年的「元祖」,托本伯格說。

他和另外幾位同行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到,今天仍屬於「1918流感大流行時代」。

其他幾次瘟疫的結局

如果根據病毒遺傳基因延續至今而稱「1918年流感病毒時代」今天仍未結束,那麼傳染病大流行疫情的結束如何定義?鼠疫、天花、霍亂、艾滋、薩斯、流感......

歷史學家認為大流行通常有兩種意義上的結束:醫療意義上,發病率和病亡率大幅下降到一定程度,即是終結;社會意義上的結束,標誌是公眾對疾病的普遍恐懼消退,安之若素。

    鼠疫 —— 至今仍潛伏在我們身邊

鼠疫桿菌(學名:Yersinia pestis)在部分鼠群中傳播,殺傷力極大,曾經有三次大爆發。史料記載首次爆發是在公元541年,即中世紀黑暗時期,大約60代人之前。在過去二千年裏,鼠疫奪走了數億人的生命。

1346-1353年的黑死病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鼠疫大爆發。

這種傳染病由鼠疫病菌導致,病菌通過老鼠身上的虱子傳播,人類感染後經由呼吸道產生的飛沫通過空氣在人群中傳播。鼠疫病菌導致淋巴結腫大(炎性淋巴腺腫)。

這種傳染病最後是通過嚴格隔離、改善衛生條件等各種對策得到了控制。其中關鍵在於科學家了解了病毒的傳播機制。

不過鼠疫至今仍未絶跡,只是病例極少,且可以用抗生素治癒。

    天花 ——唯一被科學(疫苗)消滅的流行病

這種病由天花病毒引起,病毒通過帶菌者的鼻液、唾液和痘瘡中的液體傳播,是人類已知最致命的病毒。曾多次嚴重爆發,史料記載首次大流行是在1520年。

感染了天花病毒的人全身長滿痘瘡,疫情最嚴重時每10個患者中有3人死亡,歷史上天花奪走了至少3.5億人的生命。

今天,已經沒有天花死亡病例,因為有了天花疫苗。

1796年,英國醫學家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研製出了天花疫苗,從此改寫歷史路徑,經過將近兩個世紀的努力,天花被徹底消滅。

    霍亂 —— 低收入國家的地區性流行病

霍亂通過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歷史上發生過7次霍亂大流行,1817年那次大流行奪走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現在每年仍有數以萬計的人死於霍亂。

霍亂弧菌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中存活,即使已有霍亂疫苗,也容易治癒,但它從未遠離人類。

雖然發達國家衛生條件較好,消除了霍亂流行的威脅,但許多低收入國家霍亂仍較常見,或經常出現地區性流行疫情。 

    艾滋病毒/艾滋病(HIV/AIDS)—— 1981年至今,仍無藥可治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通過體液傳播,攻擊人類免疫系統,死亡率很高。 WHO數據顯示2019年艾滋病死亡人數仍有69萬之多。

1981年艾滋病流行大規模爆發,有人稱之為大流行,但WHO認為屬於"全球性傳染病",迄今為止已經奪走了超過3200萬人的生命。

HIV 病毒潛伏期很長,可能感染後很多年才會出現症狀。這也是它傳播迅速的原因之一 —— 感染者未必知道自己攜帶病毒。

隨著醫療診斷技術的進步和全球公共衛生運動的開展,以及由此帶來的性行為的改變和吸毒者更容易獲得安全注射器,HIV感染病例增長速度得以減緩。

目前艾滋病無藥可治,但在醫療條件較好,而且可以得到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地方,感染者仍有可能健康生活很長時間;如果生活在一個低收入國家,缺乏必要的醫療條件和藥物,那麼死亡的風險也很現實。

    薩斯和莫斯(Sars, Mers)—— 最容易制服的冠狀病毒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薩斯)和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莫斯)病毒登場時,已經是21世紀。 2002-2003年首次薩斯疫情爆發,800人死亡。 2003年7月下旬全球疫情結束。

WHO稱薩斯是冠狀病毒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稍後又出現了莫斯(Mers),也是冠狀病毒,病死人數912人,絶大部分病例集中在阿拉伯半島地區。

雖然感染莫斯冠狀病毒(又稱Mers-CoV)的風險,比如在英國,被認為非常低,但在中東卻很高,最常見的是駱駝把病毒傳染給人類。

2019年冬季出現的新冠肺炎病毒,是2003年薩斯病毒的變種,又稱Sars-Cov-2,獨特之處在於感染者從無症狀到死亡,無症狀傳播和潛伏期傳播程度高,變異株具有部分免疫逃逸能力等。

目前已有多種疫苗提供有效免疫保護,住院和死亡風險得到控制,但疫情仍在反覆,不斷出現變異毒株。

歷史上幾次重大疫情的結束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對疾病傳播知識的積累,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宣傳和技術進步,疫苗和新療法的開發。

同時,一些曾經肆虐全球的病原體生生不息,至今仍與人類並存;疫情危機過去了,但病毒、病菌和它們導致的流行病,從未遠離人間。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995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