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5 December 2020

施建章 舊瓶不能放新酒

平安夜在面書上貼出有50LIKE,就會寫「1815年維也納會議條納與2020年香港的的比較」,結果多出一倍,當然要找數。看上去題目好像很學術,很有張力,其實只是賣文弄墨,套用廣東省政協委員周星馳的名作《九品芝麻官》的對白就很容易理解,維也納會議就是「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簡單易明,下省1000字不看也明白了。細時唔讀書,入唔到歷史系,略知皮毛寫兩筆,還望讀歷史的教師高抬貴手,此文不是教歷史,只是借古鑑今,論証歷史只會重覆,不會說謊。

在未說維也納條約前,先說少少開場白,當然是法國大革命。2020年大家也深明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1789年法國社會狀況動盪,當人民向波旁王朝訴說法國沒有麵包吃,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反問:「為何他們不吃蛋糕!」這句經典對白,為法國大革命的金句。當然瑪麗皇后是否說過並不重要,而是皇室離地不知民間疾苦,卻在歷史中反映。2020年,當大家限聚令沒有地方食飯,BAR CODE頭張建宗答你,可以去郊野公園食飯,香港人同1789年的法國人一樣,相隔210年後一齊講句:「仆你個街!」面對這樣的政權,哪有不反枱的理由?

2020年,香港人經歷苦難的一年,施政的失衡、猶如1789年的法國政府,套用已故香港著名歷史學者張行健所著的《動盪的時代(I)——三大革命》,書P.46中提及,法國政府架構鬆散、權責不明,貪污、浪費和沒有效率與今天的香港絕對相同。

香港政府架構鬆散,2020年表露無遺。

權責不明:777一時一樣,人大譚耀宗經常說三道四、689指天篤地,到底邊個先係特首?

貪污、浪費和沒有效率——5000萬案唔查、東涌警察宿舍冰毒案撤控、8億底褲口罩入唔到政府舉行的考試場地,同路易16完全無分別。

梅特湼保守時代

還記得80年代後期,中四第一次讀世界歷史,第一課讀就是拿破崙戰爭後的維也納會議,事隔30多年,仍然記憶猶新。當年教導我的老師現況如何,文中稍後詳述,先看看當年維也納會議的條納對後世的影響。當年納也納會議在遜布倫宮舉行,有幸2013年春天曾經到訪,這個205年前歐洲最高權力的象徵,代表了保守、倒退與封建復辟。當年維也納會議共五大首腦,可作以下的簡述:

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首相——梅特湼(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9世紀保守勢力象徵。

羅曼諾夫王朝(沙俄王)——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像迷一樣的人物,拿破崙稱他為多變的拜占庭人(Shifty Byzantine),梅特湼稱他為戴了王冠的雅各賓黨人(A crowned Jacobin),之後神聖同盟倡議者,後來變為更具體,由英、俄、普、奧簽訂的四國同盟。

大不列顛王朝(英國)外務大臣——加斯壘子爵(Lord Castlereagh),保守勢力代表,倡導均衡勢力,後來自殺,由坎寧(Canning)繼任,坎寧續行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

霍漢索倫王朝(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瓜分薩克森時,與其他列強發生分歧,幾乎與英、法、奧發生戰爭,後來達成了妥協。

波旁王朝(法國)首相——塔列蘭(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erigord),出色的外交家,以戰敗國利用列強的互相猜度,取得最大利益。

還記得當年經常閱讀的台灣著名史學家王曾才編著的《西洋近代史》,扼要地說出在各大國協調下,維也納會議的原則大致如下:

1.恢復原況原則(The Principle of Status Quo):即恢復1789年以前歐洲的政治與社會狀態。(西洋近世史P.426)

2.正統原則(The sacred Principle of:legitimacy)亦即使各國正統的王朝復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崙推翻,可由其兄弟或親屬代替為世襲君主、於是路易十八在法國、斐迪南七世在西班牙、奧倫治王室在荷蘭、斐迪南一世在兩西西里王國、教宗在教宗國皆恢復統治。(西洋近代史P.5)

3.勢力均衡原則(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of Power):此原則加斯壘主張,確保1815年重劃歐洲版圖,沒有國家可以像拿破崙一樣獨大。

4.補償原則(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在拿破崙戰爭中,失去領土的國家及對拿破崙力戰有功的國家均給予補償。 (西洋近世史P.430)

5.防止法國復辟原則:圍堵法國防止其勢力再度擴張。

張行健所著《動盪的時代(II)——民主與極權之爭》,曾形容梅特湼為羅馬神話的兩面神「雅努斯」(Janus),一面凝視法國、一面凝視俄國,為歐洲帶來了30年的安定,當時被稱為梅特湼時代,同時梅特湼被認為是「歐洲的引導者(Coachman or Chauffeur of Europe」)。

1789年法國大革命200年後,發生1989天安門運動,中國成為當時運動唯一一個繼續極權統治的國度。鄧小平某程度扮演了梅特湼的角色,梅特湼以外交手段壓倒了革命勢力與新思潮,鄧小平以經濟手段換來了各國放棄制裁。相比梅特湼的恢復原況與正統原則,鄧小平以一國兩制應對了改革新思潮,香港如真的落實普選與政制改革,是有利中共發展。鄧小平以屠城結束民運,歷史對他的批判是不能改變,可是無論任何的角度,他的主張改革開放是較維也納會議進步。誰也估不到,2020年的香港,會重覆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失敗。

過時的恢復原況原則

恢復原況原則使舊有專制王朝復辟,壓迫歐洲小國人民,比利時於1830年起義獨立,法國爆發了7月革命,與維也納會議相隔只是15年。1989民運後,香港移民潮再現,1997回歸後,臨時立法會的成立,就是第一次運用了恢復原況原則,還原殖民地惡法公安修訂條例,以打壓人民集會結社自由。由始至終,有人向我說董建華這個惡棍是好人,我一生也不能認同,牠絕對是將香港推向絕路的始作俑者。2003年沙士50萬人遊行,就像1830年的7月革命。當時港共沒有正視人民的聲音,進行2007及08雙普選,一直推行愚民政策,同時以自由行及殖民策略,將香港人與新香港人夾硬融為一體,猶如將俄國與巴爾幹諸國合併一樣,雖然是同種與同語系,卻有不同的價值觀及文化傳統,是註定失敗。

1848年,歐洲發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革命,梅特湼所提倡的歐洲協調被摧毀,促成了日後歐洲多國獨立,梅特湼亦要辭去首相一職。這位被稱為「奧地利魔鬼」的首相,敵視自由與民主可悲的是,中國領導人一個比一個更像梅特湼,一個比一個倒退,一個比一個更想成為正統原則下的王帝,1848年的歐洲,與2019年香港一樣,將壓制了16年的政治改革一次過爆發,可笑的是,香港並沒有汲取教訓,到2020再度引入恢復原況原則,先像梅特湼一樣,敵視選舉,將立法會選舉押後一年。然後DQ民選的立法會議員,平安夜前夕想再度將區議會議員DQ,將這班飯桶與梅特湼相比,是對奧地利人不敬,但牠們與梅特湼一樣,是民主的對立人與「香港魔鬼」。

套用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於2020年12月24日在Facebook 的撰文,正好將香港的現況總結:「社會動盪是政策失衡的先兆,也是能讓民憤得到平息和抒發的渠道。也許過去極為龐大的經濟紅利能夠讓人民忍受專制侵害,但在國際日漸圍堵中共的情況下,這種「契約」能否持續,是很大的問號。這個講真話就是罪名的國家,最終只會被真相的力量吞噬。」

1832改革法案班狗官識條鐵咩

1830年革命,英國是唯一沒有被波及的地方,這並不是英國信奉光榮孤立與資訊不流通,而是當年英國提倡選舉改革。1832年,英國進行史上第一次選舉改革,後來1838年的人民憲章運動主張,於1867及1872改革法案實現,1911改革法案避過了憲政危機,1918年實現了全民普選,比香港快了100年。

香港過去除了政治冷感,令普選腳步放慢,某程度由於殖民地統治關係,一直信奉政治改革。英國的成功改革,避免了流血革命。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採取光榮孤立,同時開始著手改變政制,令人民參與汲取了波旁王朝倒台的教訓,同時在工業革命過程中,關注人權議題,使英國現代化與民主化過程中避過了流血的命運。香港一班殖民地訓練的狗官,完全忘記了自己所讀忘記了歷史的教訓,投入極權體制,香港正陷入後維也納會議時代的不穩定狀況,而他們卻像在1815年於遜布倫宮開會的元首一樣,離地互相吹捧,沒有互聯網時代,還可以苟延殘喘,2020年的今天,是甚麼現象,不是惡形惡相講兩句,或者一個「所謂特首」講兩句就能化解,現時的施政報告,就像神聖同盟一樣,是「一紙神聖崇高的胡說」。當然,柒婆這樣惡毒的「所謂特首」,神聖與崇高是沒有牠份,地獄就預埋佢。

舊瓶是不能放新酒,是千古不變的定律,歷史是一個巨輪,會重覆發生。因此我們所讀的中國歷史治亂興衰原因,永遠也像解剖外星人一樣,重覆又重覆。明天香港會怎樣,大家也可以想像,2020年香港不可能是普世歡騰,有命同家人或朋友食餐飯,已經是非常幸福。

當大家概嘆1989有些民運領袖變節,藝人奶共時,作為撰稿人也十分唏噓,人生有三位老師是對我有很大啟發。

第一位是已逝世的青年工作大師鄭之灝教授,他教識我做人,同時在人生最低谷時伸出了溫暖之手,讓我渡過人生難關。

第二位是鍾劍華教授,無論過去與現在,都會替公義發聲,當年只是學生,也替我爭取公義,能夠大學畢業,鄭鍾二師恩情銘記。

第三位是我中學的歷史老師,教識我上面寫果堆廢話,30年都記得抹不走,89民運與我們渡過哀傷,叫我們記住歷史,不要忘記為民主付出的青年,人生有清晰的思路也得感謝老師教導。30年後的今天,在灼見名家訪問、教聯會、教育局見到他的鼎鼎大名,平步青雲,彼此關係猶如康有為與梁啟超,多麼的唏噓。

是去或留,2021的香港也無可避免地,進入後維也納會議時代的動盪。

寫於2020平安夜



from [香港獨立媒體]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