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1 September 2020

鳴人堂:中共反介入戰略與美國反制作為,重新界定美中台三角關係

張宇韶 28 Aug, 2020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發表「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演說,指出解放軍「首戰即終戰」、「美軍不會來」引發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針對美中當下在台海周邊進行的軍事博弈,許多藍營或是親中人士往往有種認知上的偏執,一方面他們對於習近平掌權後在對外政策、全球生產分工、區域權力平衡、對台政策所採取的各項改變現狀的意圖無動於衷,反而認為川普是基於選舉考量才挑起事端與衝突,因此美國才是區域和平的破壞者。

此外,由於民進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是一種「敬酒不吃吃罰酒」的態度,在親美的立場下淪為美國棋子,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在這種邏輯下,前總統馬英九因而高分貝提出「首戰即終戰」與「美軍不會來」的論調,支持者亦從旁附和。

然而,這樣的解釋不僅扭曲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關係,更暴露他們對美國調整一中政策的無知或扭曲。直言之,川普對於中共的強硬態度與政策立場有其脈絡,華府的理性抉擇是鑲嵌在歷史情境中,是循著一條可觀察的「初始條件-路徑依賴」的關係而來,其中有中國威脅論與機會論的理論交鋒,也有圍堵與交往政策之間的辯論。

從圍堵與交往的辯論邁向「圍交政策」

中國威脅論是美國費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專案主任孟儒(Ross Munro),於1992年在傳統基金會的刊物《政策評論》(Policy Review)發表〈正在覺醒的巨龍:亞洲真正的威脅來自中國〉所引起的;1997 年江澤民在訪美前,孟儒中國威脅論作了總結出版《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一書,使中國威脅論再次引起世人討論。

相對地,美國另一批政學界人士如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何漢理(Harry Harding)、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等人則是認為,美中對抗的思維只會製造世界局勢的動盪與不安,美國惟有透過與中共之間交流、接觸、合作的「交往」政策,引導中國往民主、開放、穩定的方向轉變,才能使美、中關係良性平穩發展,確保亞太安全以及美國自身利益

值得關注的是,在兩種不同的政策論述中,美國也開始針對中國崛起的挑戰進行某些劇本的模擬,《下一場戰爭》就是此一時期的產物。該書是溫伯格(Caspar Willard Weinberger)在1996年所出版的一本高張力的預言小說,描述美國未來潛在的威脅、戰爭的型態以及美國的因應之道。有趣的是,溫伯格對於北韓發展核武與中國崛起對於台海的威脅,都有專業深刻的描述。如今看待美中在亞太地區與台海周邊的權力角力,更具有現實感與解釋力。

再深入觀察,美國對共產主義大國向來有圍堵政策( containment)與全面交往政策 (comprehensive engagement)的爭論。在彼此的爭論中,圍堵論與交往論眼中的「慕尼黑化」或「越戰化」似乎是彼此有利論點,因為在綏靖與戰爭的手段中,美國都付出龐大的政治代價。

為了超越兩者之間的零和論戰,導致美國陷入政策極端,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1999年提出了另一種對中國的政策, 即「圍交政策」(congagement)。此一政策指出了美國對中國的兩大戰略目標:促使中國走向民主和國際合作;萬一美中交惡之際同時能維護美國利益。

具體而言,圍交政策試圖在兩個政策極端中尋求平衡,希望提供美國外交政策更多的彈性與戰略縱深,這樣的概念也在未來川普對當下中國政策中找到具體實踐,可視為美中經貿戰與印太戰略的政策「初始條件」。

美軍太平洋艦隊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馬斯廷號於8月18日通過台灣海峽。 圖/美軍太平洋艦隊

美國「反反介入」的戰略部署

此外,面對中國在區域的權力擴張及其戰略規劃作為,蘭德公司在2007年再度提出著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 A2/AD)」報告,除了分析解放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外,同時也提供美國對其反制的政策建議。

這篇題為《深入龍潭:中國的反介入戰略及其對美國的影響》研究報告指出,美中未來最有可能因台灣問題發生衝突,美軍干預的先決條件是能夠進入重要戰略地區,而中國雖然無法在近期迫使美軍置身台海之外,但卻具備遲滯美軍作戰力量進入該地區的能力與決心。

該研究報告推測,對付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美國, 中國將不會與美硬碰硬,將動用包括軍事、外交手段在內的一切力量,拒止美軍進入台海戰場。在此背景下,中共可能採用的五種可能的戰術,這才是馬英九口中所謂「首戰即終戰」的具體作為,只是他顯然搞錯了對象與內容:

攻擊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空軍基地,摧毀機場跑道、機庫、油料庫、彈藥庫等設施,迫使美軍飛機部署至距離台灣較遠的地點,從而阻止美軍奪取空中優勢。

對美軍的指揮機構、偵察監視衛星及其地面接收站、預警雷達和電腦網路等進行攻擊。

對後勤、運輸和支援保障系統進行打擊,以遲滯美軍的增援。

攻擊美軍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航艦、迫使其在遠離理想作戰地點的地方部署。

通過外交和政治途徑,干擾美國與其東亞盟國之間的關係,阻止或限制美國使用盟國的基地。

為了反制中國的反介入戰略,川普在就任美國總統後隨即建構所謂印台戰略架構,期待遏制中國享有前進部署與地緣政治上的優勢。

2017年川普在越南峴港出席APEC峰會時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S),用於取代其前任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Alex Wong)隨後表示,該戰略致力於促進印太地區國家的政治自由,以及在航運、基礎設施、投資和貿易領域上的開放。

2018年5月,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正式更名為美國印太司令部(United States Indo-Pacific Command)。12月,美國政府和國會正式通過概括印太地區長期戰略的《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也正是將美國印太戰略從倡議走向具體政策階段。

美中台關係再界定

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與美中關係的界定,還可從以下的政治軸線中得到解釋:包括 2017 年底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 (NSS 2017);2018年10月份美國副總統彭斯於智庫「哈德遜研究所」 (Hudson Institute) 的對華鷹派演說;2019年6月份美國國防部的《印太戰略報告》。最為關鍵的是,2019年11月份美國國務院發布的報告《自由而開放的印太區域:推動共同願景》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Advancing a Shared Vision) ,其中更把台灣在印太戰略的角色做出了具體說明。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7月23日在位於加州的尼克森總統紀念圖書館暨博物館發表演說,整場演講針對美國與中國未來的雙邊關係打下基調。對於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近半世紀前開啟的中國交往策略,龐畢歐認為如今應該有不同作法,因為對於共產中國的暴政威脅,自由世界該有更積極的應對,團結一致對中國共產黨施壓,而非繼續放任與坐視,其中更突出美台政治關係與台灣的正面角色。

解放軍近日發射被美軍稱為「A2/AD」武器的東風-21D(航母殺手)與東風-26B(關島快遞)飛彈,然而這樣的戰略早在13年前被美國以「反介入」所洞悉破哏。

遺憾的是,馬前總統與國民黨人怎樣就是看不懂中共的作為以及美國「反反介入」的部署。除了對外高呼「首戰即終戰」、「美軍不會來」這種廉價的政治語言替中共進行輿論戰與心理戰外,另方面則再度端出「九二共識」卻無視其內涵與本質早已被習近平的「一國兩制」所取代。而其背後的政治盤算為何,昭然若揭。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0/09/2020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