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5 March 2020

Matters | 雲五:从我被豆瓣判了赛博死刑,到审查体制背后的怯懦

作者:雲五

一天之内连续被永久封禁十几个大小号,我终于确定豆瓣网针对的是我这个人。不是我的IP地址,不是我发的内容,就是我这个人。

这是何等的荣幸?接下来且让我细细回顾一下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通过这个过程,也许我们能对整个中国的审查体制有些更深入的认识。

我一个不违法、不造谣、不传谣、不激进、不骂脏话、不煽动颠覆、不鼓吹分裂的温和派中国人,是这样被豆瓣全网封禁的:

在2019年11月以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十年豆瓣老用户,粉丝不过百,只用来标电影、记书评、日常吸猫、画点涂鸦、发点摄影,几乎从不跟人互动、不发广播、不混小组。

关注了香港反送中事件大半年之后,我终于在11月13日理大围城这天没能忍住,开始写文字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当时的愤怒不止来自香港某些警察的暴行和港府罔顾民意。更来自那些明明不知道真相,却一窝蜂跟着盲骂那些充满勇气追求自由的年轻人,措辞之难听让我忍无可忍。第一篇写下的是《不懂》,出乎意料的没有等来漫天的辱骂和恶意,反而有不少豆瓣的友邻帮忙转发、评论、感谢。我在意外之余,决定就在这里继续写下去。

在我连续写下六、七篇文章之后,粉丝量逐渐增长到了1500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的出现了一些不同立场的网友。我自问态度良好,回复严谨、就事论事,与这些人共同探讨什么是真相、公正和良知,但凡秉着冷静认真的心态留言的人,我都会认真回复,许多文章下都是过百条留言的理智讨论。很多讨论我依然相信对双方和围观的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是这个社会需要的冷静和对话空间。

我记得是在《死志》一文发表之后,迎来了第一波大清洗。过往文章不是被删除就是转为自己可见,一口气被删了大量内容后,大号遭禁言三天。现在回想起来,这是豆瓣对我的第一次严正警告,跟后来发生的事情相比,豆瓣当时还很温和。

禁言三天后,我回来就写了《真相》,再之后我的笔几乎没停下,大部分都只是自己观察这个社会时的一些感想,不学术、不深入、不反动,并欢迎持反对意见的冷静网友参与讨论交流,一直到香港事态逐渐平息为止。

我自问一直以来严格把握底线,绝不支持港独,坚决反对滥暴,反对一切不公正,声援受迫害的弱者,一直措辞谨慎,内容都在合法范围。尽管如此,这期间大号还是遭遇了多次删帖和一次禁言,两个小号遭永久封禁。

小号被禁言的多了之后,我开始给他们编号,就从大号“雲五”往后数。这是一段与审查员角力的过程,我写的文章越来越迂回(比如《爱国者》)、越来越不直入主题(比如《你真的认识这个世界吗?》)、越来越往知识干货方向靠拢(比如《常见逻辑谬误的辩驳方式》)。

在疫情爆发之前,见许多人关心澳洲火势但只能祈祷,就整理了一些实质的帮助方式(见《一起拯救澳洲大火,你能做的事情》)。在疫情爆发之后,一月底替一些提前吹哨的友邻声援,写下《醒了吗?》。介绍过疫情爆发初期海外捐助武汉是多么的困难(见《海外捐助武汉,处处红灯》)。也在这期间为新冠病毒事件做过一个『疫情时间线』,截止到2月21日,之后不再更新。

二月底的时候,由于日常比较活跃,以及很多朋友的支持,大号的粉丝量逐渐增长到5000+,几个小号也有1000+到2000+的粉丝量。

这时候我通过删帖禁言频率和导致删帖的内容,很明显感受到自己被盯梢了。比如我在某些事件上的发言可能比其他网友更温和,但是只有我的会遭删除。

我因此变得越发谨言慎行,很多事件不予点评,也几乎没再写文章了。大号因此一直平安,没再进过小黑屋,但是几个小号还是经常轮流被禁言。

一直到三月初的时候,我转发了另一位网友的广播,内容是中国驻澳大使参与的座谈会。我在转发的同时附上了视频链接和内容概要,没多久参与转发的大号和小号统统遭到永久封禁,没有任何邮件、私信提示。该广播的原po遭到删除和禁言。

使用了十几年的大号遭永久封禁之后,我多次发邮件咨询豆瓣客服,都遭到无视。

我通过原大号在“豆瓣阅读”内购买的多本书籍,至今仍无法转移到新账号上,还有几套书没读完的,现在所有花的钱都打了水漂。

之后我注册了“雲十三”作为新大号继续活跃,发言内容依然保持着谨慎,没有再写文章。

在这期间发现了很多不知道为何被锁的广播。出于好奇心,也为了自己和朋友们写作方便,我整理了一些敏感词,建议其他人发广播时不要含有这些字眼,否则需要等待审查员的人工审核,导致大概率删除。

敏感词库的图被连续删了几次,一个小号(雲十二)遭永封。在此之后我变得特别收敛,每天标一标电影,发点段子和日常,当然也会经常转发一些友邻的时事评论。

画风非常岁月静好,不再乱说乱动。

一直到3月19日,我用小号发了一则消息,是说中国驻孟加拉大使馆的官方Facebook发了一则消息,被Facebook官方认证为假消息并予以标注提示。

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很好笑,不后悔传播了这则消息。


原贴瞻仰地址

“假消息”原文

这则广播转发量不算高,我事后很快就忘了,但很可能成了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第一次大号遭到永封,就是涉及了驻外国大使馆的内容。想来这方面的资讯尤其敏感。

几个小时后,新大号雲十三遭永久封禁,幸存的三个小号雲七、雲九、雲十四同时遭永久封禁。之后注册了新的大号和小号,经友邻扩散后半小时内遭永禁。我马上又注册了一个新号,经友邻扩散后五分钟内遭永禁。

于是有了当晚豆瓣上奇葩的一幕,我的好友圈变成了“雲字仇杀队”现场,每个人都戴上了一样的面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言论自由遭到迫害的普通人。

在此无比感激每一位认识与不认识的网友声援,当晚的混乱中我又注册了新号,但是几个小时后被发现并永久封禁,头像遭移除,用户名遭移除。我用同IP注册的其他账号未暴露身份则未被封禁。

至此,我很清楚豆瓣是判了“雲五”和“雲+数字”这个人的网络死刑。这种事情在中国互联网上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将来我也许再也无法使用一个固定的豆瓣大号,因为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永久封禁。但我会继续注册新的“雲数字”小号,继续说话,哪怕只有一两个人能看到,哪怕只有我自己能看到,我也不会后悔。我们就看看将来“雲数字”会排到多少号吧,还好数字跟说话的人一样,是无穷无尽的。

我的豆瓣活跃期在四个月后戛然而止,很多人问我“你发什么了?” 我的回答只能是“很多,但绝不违法。”

我深入探讨过香港发生的真相,支持过女权、LGBT、环保,关注过景云里,声援过陈秋实、方斌、李泽华、李文亮、艾芬,追责过瞒报疫情的政府,为瘟疫中需要帮助的许多患者转过求助信息,也搬运、翻译过许多经查实的墙外消息。在被删的几百上千则内容当中,我很确信的一点是:没有一则违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

我坚持着不造谣、不传谣、不谩骂的说话方式,对自己的每个言论负责,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良知上无愧于心。

我为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丝毫遗憾。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借由这个平台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对审查机制的一些思考

在这四个月里,我观察到很多中国舆论审查的有趣现象,对“墙”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这最后简单进行一些分享。

通过“什么是敏感内容”来反向推理一个极权的政治思路,也许会收获不小。



第一级别的敏感内容如大部分人所知,是与中国领导人相关的内容。这方面内容我本人也会刻意回避,一是审查反扑太可怕,二是这方面内容往往没多大实质意义。在前文所发的敏感词列表当中,有一半都是暗示近代各位领导人的称呼或相关事件,直呼其名的往往完全发不出去。

禁止讨论领导人其实是个很有趣的文字狱,因为大家都知道完全禁止是很困难的。你去北京打车如果遇到一位能侃的司机,估计能给你爆几个小时的高层黑料不带重复。酒桌饭局、朋友交流,都难免提及这些名字。那么禁的意义是什么呢?

所以最值得思考的一点就是:为什么禁止公开谈论,但是允许私下讨论?

要说政府很难管私下的讨论吗?也未必,文革期间鼓励互相举报批斗的管理方式就很有效。

对政府而言,禁止公开讨论的好处不言而喻:可以统一“官方说法”,将一切“民间说法”自动归类为不可靠的谣传,有待证实或居心不轨。对领导人的“神化”也在历史上无数次被证实有效。

在私底下留出一定的讨论空间,也许对疏通一部分情绪有益,这大概是文革之后吸取的教训。同时,真正的“完美”反而就是需要一些瑕疵的,如果通过民间传闻来补足被神化的领导人“人”的一面,反而更容易稳固民心。因为人类打心底都知道人无完人:太完美会让人心生恐惧和怀疑,但是人设带有缺口反而更容易变成“完美”。

于是你会听到一些说法:坐在那个位置上,没法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难免会做一些狠心的事,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确实变得更强大了,换个人来能做的比他更好吗?

这样的领导人舆论风向,是相当牢固、难以打破的。当然,如果举报文化越发盛行,文革遗风开始回归,那这舆论管控的手段虽狠,却反不如之前的高明。

一些极其敏感的历史事件也可归入第一级别,因为这些事件的问责对象往往就是某最高领导人。

第二级别的敏感内容,是来自境外的一些信息。这其中包括诸如达赖、热比娅、黄之锋、蔡英文这类人和相关话题的完整新闻资讯、访谈、事迹、历史,但在我意料之外的是似乎还包括中国官方在海外的一些发言。

前者不必多说,只是为了稳固民心。极权会害怕知晓真相的人民开始思考、开始判断是非对错、开始反思政府是否有问题,从而动摇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分裂一直不是最核心的封杀动机,毕竟就算给了选票,是离是留还仍未可知。但在讨论“分裂”这个话题之前,危害更严重的话题是“对人权的践踏”。而这,才是极权真正害怕人民去讨论的话题。所以才会设计一个“分裂分子”的靶位,借“攘外”以聚人心“安内”。

至于中国官方在海外的发言,则非常有趣了。如前文所说,我两次被封杀的大转折、两次大号被永久封禁,都是在发表了有关中国驻外使馆的信息。如果只一次,我还不会往这方面想,甚至在我彻底被封杀的当下,都忘了那天发了那一则“趣闻”。在我眼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官方发了一则假消息没关系,况且没准是Facebook勾结美国政府不怀好意诬陷中国大使馆的?不至于导致我被特殊对待吧?

两次巧合加在一起,让我不得不细想。这一回想,好像还真有可能极其敏感。

墙外的世界是一个相对自由非常多的世界,在这个呼吸自由空气的世界里可以自由的讨论、自由的质疑、自由的查证、自由的驳斥。这一切都会引向极权最害怕的方向:自由的撕下那块只能存在于墙内的遮羞布。

事实上,中国驻外的官方代表时不时会面对外媒的采访,或是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以有墙对无墙,尴尬的糗事频发。一直以来作为墙外人,早就看习惯了这些笑话,往往还会很同情中国官方代表的处境,无数个问题不可回答,或是只能有一种回答。但我忘了从墙内角度而言,绝对不能被发现的事情之一就是:这一套无往不利的“官方说辞”在海外往往经不起一轮逻辑质疑。

因为一套说法被攻破,官方信誉扫地,每一套说法都会被反复深思,再难站住脚。

所以官方虽然偶尔会搬运、容许一些境外消息,但都会经过精心挑选和删减。比如香港事件爆发期间,中国网上曾流传着一位德国之声主持人在Conflict Zone节目上质询一位香港学生的访谈,却禁止同一个主持人在同一个节目上采访时任香港民建联副主席张国钧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第三级别的敏感内容是一些民间事件,比如地方抗议、香港动乱、迫害平民、维权上访等等。

这一等级的事情反而是大部分人最熟悉的,因为管理不如前两级严密,往往会有漏网信息。但是很多人也清楚,这些所谓的“漏网消息”通常都是精挑细选的。新时代的极权最擅长利用任何事件来凝聚人心,借力打力。出现一个地方事件,一小部分人民受到强权压迫或因政府的责任损失权益,但大部分老百姓的心反而更齐了,这种政治奇观能一再发生也算举世罕见了。

这一类事件很多人都熟悉,不多作分析,仔细去想想、理清来去龙脉、摸清前后事实,答案不言而喻。

有趣的是我发现“香港事件”的敏感度在很多方面都低于某些“疫情事件”,结合上述归类就一目了然了。香港某种程度上只是第三级,但疫情的很多问题往往直指第一级。

第四级别的敏感内容才是真正违法的内容,比如色情、暴力、赌博等等。这从小黄群的封禁频率跟时事群的封禁频率来看,可见一斑。比如我加入的一个时事微信群,半年内已经炸了20次,一再更新迭代。而我同时加入的一个小黄群,至今未炸。(千万别问我为什么会加小黄群!这两个群是同一拨人拉我进去的!)

在这样一个分级制度之下,能很明显看出这个政府的恐惧来源于什么,最想保护的又是什么。

权力,这个自人类世以来让无数人魂萦梦牵的东西,能腐蚀人心,做出一切伤害同类的东西。

这份知识,已经不新鲜,然而无数被严密掌控了信息的人似乎依然会遗忘。

不受监管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这是科学证实的真理。

在这堵墙的后面,还有无数他们害怕你们想起的、看到的、学习的真理。

你可以选择活在虚假的楚门世界里,但不要忘了,这是假的,都是假的。

封杀、禁言、删帖、审查……这些行为在我眼里不是横行霸道的强势,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怯懦。

他们怕这墙缝透出一丝光,他们怕这墙上的洞被你们越扩越大。

但是每击败一个我这样的人,墙上的洞就会大一分。于是他们会更害怕,会更疯狂的补墙和盖墙。

你害怕,他们更害怕。你恐惧,他们更恐惧。

他们怕你完整的认知到“什么是光”,他们怕的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你。


以上,就是我对过去四个月短暂小豆红生涯的总结。

希望未来,能与大家在自由的地方相见。

我是雲五,但你们也是。

我们不会败给黑暗。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3/matters-%e9%9b%b2%e4%ba%94%ef%bc%9a%e4%bb%8e%e6%88%91%e8%a2%ab%e8%b1%86%e7%93%a3%e5%88%a4%e4%ba%86%e8%b5%9b%e5%8d%9a%e6%ad%bb%e5%88%91%ef%bc%8c%e5%88%b0%e5%ae%a1%e6%9f%a5%e4%bd%93%e5%88%b6%e8%83%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