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手抄本(微信公号) 作者:关军
我们都在
一条船上
昨天早晨,一个朋友以欣慰的语气告诉我,武汉“八君子”之一的李文亮医生,就是因为一个多月前在微信群警示疫情而被警方“训诫”的人,获得了一家基金会的10万元慰问金。
我高兴不起来。这慰问算什么呢?他应该得到那个“训诫”主体部门的正式道歉,这才称得上迟到的公正。
因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我打字的时候,“慰问”和“维稳”两个词紧挨着,稍不留神就选错了。突然想到,在李文亮的命运里,被维稳,被慰问,居然吊诡地并存着。
谁都知道中国正遭遇什么。“维稳”的庞大机器会为如此惨烈的后果反思吗?我无从知道,但我知道,它仍然凭借巨大的惯性运转着,似乎“八君子”引起的轩然大波不曾存在,或毫无意义。
这不,1月29日,山西朔州就官方发布了这样一条——
我没有特意去搜索,仅仅通过朋友圈,就知道类似的处置在其他地方也屡有发生。
在上图这几个处置中,并没交代警方的核实情况,其动作之快,也让我怀疑他们哪有时间去认真核实。这样的“维稳”,怎么避免新的误伤和冤枉?怎么避免真相再次被阻塞?
还有一点想法,不知是否合适——现在非比平常,全社会的紧张情绪,哪怕过了一些,总比松懈好。从这个意义上,就算有零星的夸大和失实,也应有非常时期的裁量尺度吧。
朔州的事还没消化呢,接着就看到了下面这张图。
上面几句,朴素地诠释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古话,以及约翰·邓恩的名句“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传染病的特殊而严酷的疫情之下,尤其如此。全中国现在唯一的敌对方是病毒,什么是应该扑杀的,什么是应该尽力呵护的,不是非常非常清楚吗?
最起码,千万不能再维持这个体系平日的运行逻辑和惯性思维。
这个国家有着极其庞大的维稳体系。我的亲友中,也有很多隶属于它,有的在宣传部门,有的要听宣传部门的话(比如媒体人),有的在强力部门,如果算上街道红袖章,那就更多了。
对于维稳体系的存在,每个人自有其评判,那就各自保留吧,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
我只想说,这个体系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它是如此多的、如此具体的人构成的,他们身上也有人情,有人性,有至爱亲朋。有好几篇传播极广的报道,讲的都是普通人被新冠折磨、乃至经历特殊的丧亲之痛的真实故事。那些自认为决定着民众该看到什么(那几篇都已经从网络消失了)的人,一定也看到了这类故事。这是一场无人幸免的危机,一场因为给言论戴上口罩而加剧的公共危机,其带给具体的人的具体的痛,每个审查者都不可能感知不到。
昨天,陕西榆林官方还处理了这么一个人——
我想知道,体制内的人们或其他处于相似工作岗位的人,如何看待这位基层干部。
如果李伟不是出于对家人巨大的责任感,他不会给自己惹这样的麻烦。那么,假如是你,这个庞大体系里的任意一个人,在可能的处分与亲人可能面对的危险之间,会做怎样的抉择?
也许你此刻的工作,随时需要你做类似的选择,未必是给家属群发照片,而是要不要参与阻碍真相的传播。
对维稳体系而言,一个原则、一条指令向下传递的过程中通常会层层加码,这不难理解。但我想说的是,这个体系也是有巨大的弹性空间的,在非常状况下,哪怕是个螺丝钉,也有利用弹性空间的可能。
在不去改变什么的前提下,系统里的人还是可以做对的事情,有利于包括自家在内的全体人的事情。比如,审查文章、界定“谣言”的尺度总可以松一点吧,不得不按的删除键,下手总可以迟一点吧。
今天是机关上班的第一天,朋友圈里很多人在猜测,会有更多的疫情信息和报道被404,会有更多的媒体会被戴上口罩。多么希望,他们这次猜错一回。
我曾经是一个职业的社会记录者,有那么几次,也给体制填了麻烦,成了维稳的对象,但我很清楚,绝大多数的维稳人并不站在我的对立面,他们捧的就是这么一个饭碗。
在疫情肆虐的时期,我们在一条船上。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一直是在一条船上。只是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惟知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2/%e5%90%88%e4%bc%a0%e5%aa%92-%e5%bd%93%e4%bd%a0%e5%87%86%e5%a4%87%e6%8a%8a%e5%ae%83404/